如果当初朱允炆战胜了朱棣,他能做到像朱棣一样让明朝繁荣昌盛吗?

论坛 期权论坛 知乎     
热心用户   2019-5-21 00:18   4232   5
转载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部分转载来源来自知乎(zhihu.com),强烈建议您访问知乎查看完整内容。本社区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optbbs@163.com。一经查实,即刻删除。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21 00:18:36 发帖IP地址来自
[h2]不好说。[/h2]朱允炆1398年继位,1399年朱棣造反,1402年就打到南京了。所以就算朱允炆有治隆唐宋的能力,也属于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型,谁让你靖难打输了——能打赢的话,岂不是多了很多可吹的内容。朱棣登基以后《太祖实录》一修,你有能力也是没有。
但是如果朱允炆战胜了朱棣,在下面几个方面是有机会(划重点)做得更好的。


[h2]1.特务政治与宦官干政[/h2]1387年,四大案搞得差不多的朱元璋认为锦衣卫滥用职权,破坏法律体系,于是下令锦衣卫不得办案,“大小咸经法司”,并且当众焚毁锦衣卫刑具,以儆效尤。朱棣登基后,恢复锦衣卫并设立东厂,作为特务机构,以镇压潜在的反对者。(这和什么大小相权轻重相制没一点关系,纯粹的特务机构——至于想鼓吹这玩意好的,您去陈瑛、纪纲这几个酷吏手底下走一遭去?)
虽然《明史》和《实录》将1426年正式开设内书堂作为宦官开始干政的标志,但是其开始实在于永乐年间。比如《明史·宦官传》记载范弘“成祖爱之,教令读书”、《明英宗实录》记载王振在永乐年间被“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只不过没有制度化罢了。而且永乐年间的宦官权力确实空前地大(但并不是绝后,九千岁了解一下),镇守地方、掌握东厂、监督京营、守备南京、出使外国(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了),堪称无处不在。朱棣死后不到二十年而王振出,可以说朱棣亲手开了后世宦官乱政之源。
[h2]2.迁都北京[/h2]如果朱允炆战胜,那他大概率不会迁都北京。迁都北京的优点大家说得连篇累牍,这里提一句北京的缺点——离大明的财政中心江南太远。正如费正清所言,“这一宏伟都市远离它的经济源泉,维持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灭亡和在帝国时代结束之前,一直消耗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
仔细想想,有些北京的“优点”其实是禁不住推敲的:
比如说南京离北京远容易导致北方割据的——北京到西安比南京到北京还远一百公里,终明一朝也没见陕西巡抚或者三边总制有什么尾大不掉的事出现。
比如说大明紧要之地是宣大蓟辽,皇帝必须迁去北京坐镇的——王守仁说出这话的时候,明朝首都不是已经在北京一百多年了么?
比如说北京丢了容易变南北朝的——本位面到了1644年,大明可是欲为南朝而不可得来着。话说回来北京如果能丢,那就证明这国家本身已经弱到一定程度了(不是所有朝代都是大唐,丢首都跟玩似的还能打回来)。
[h2]3.北方防务[/h2]这和上面其实是一个问题——个人认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除了他的根据地在北京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方便作为大本营发动北征。(这个是我自由心证,欢迎大家拍砖)可惜终成祖一世,漠北未能肃清(《成祖本纪》那句“漠北尘清”听听就算),而当时与此后,明初规划的继续向北开设卫所也未能实现,边患遂不可复挽。(这里可以参考《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第二章对洪武末年北边防御体系的介绍)
至于为什么没能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靖难之役、迁都北京、持续北伐三件事的互相影响,导致北京周围的兵力规模空前强大,差不多大半个河北的地方塞了近百个卫。而这些兵力除了原有的之外,相当一部分是从北边——特别是北平行都司、山西行都司、北平都司的开平诸卫——内迁的。
(此处应有 @宁南左侯明朝行政系列图(下),重点看北直那几张)
[h2]4.宗藩体制[/h2]这一部分其实朱允炆没什么可能性做得比朱棣更好(毕竟不管朱允炆还是朱棣,对宗室下手的主要原因都是政治军事而非经济),只有两点:
4.1朱允炆削藩废了一大波藩王为庶人(如果朱棣靖难失败,朱允炆肯定还会接着削),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朱氏子孙的繁衍速度

少一个初封的藩王,到一二百年后就少了几十万石的开销(这里周王要划重点)4.2朱允炆没必要给藩王以朱棣那样的经济优待
但是在朱元璋的指导思想下,养出几十万宗(tou)藩(zhu)是大概率事件——除非大明真被朱允炆给二世而亡了。
3#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21 00:18:37 发帖IP地址来自
肯定不行。
掌举国之力却干不赢偏居一隅的四叔,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综合能力极差。对比一下朱瞻基是怎么对付朱高煦的:御驾亲征,一战而擒。所以那些说什么新政的我觉得就歇了吧,瑜不掩瑕。
登基几天就开始削藩。削藩就削藩吧,这大方向是没错的。可是执行成什么了,这明明就是逼着手上还有点兵的皇叔们去铤而走险吧?ZZ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这屁股还没把龙椅捂热乎呢就把自己变成老朱家的孤家寡人了。
朱棣造反也实在是被侄儿逼到墙角了,看到那几个被削藩的兄弟的下场他能不胆战心寒?连装疯这种不要脸的招数都用上了,可见他其实对造反是没啥信心的。不过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是宁死不肯做咸鱼的,抄刀子干!不知道是不是前辈子拯救过太阳系,运气实在好到逆天——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对手实在猪到逆天。
成则王侯败则寇,历史就是这么无情!

4#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21 00:18:38 发帖IP地址来自
军事上的战败,掩盖了他政治上的失败。
政治上的失败,又遮掩了经济上的混乱。
经济上,井田制是个什么东西?他去搞!地名他也大搞复古。整个就是一个复古狂人,这一点看来他绝对是被老师和文臣带跑偏了,过度崇信儒家学说,搞的一堆不切实际的东西。
按题主问,朱棣灭了,藩王削了。但这些东西他搞来搞去,最后还不是要完蛋?
他没有真正的学会政治、军事、心术等方面的知识,用更是没得用了。政治上的用人,登基就开始重文轻武,武官实在除了一个耿秉文怕是只有李景隆之流了。文官倒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但这三位老先生忠心没的说,能力有么?
齐泰稍微有点冤,毕竟还算是有点见识,至少有一定斗争的知识。他曾要求擒贼先擒王,先收拾朱棣,又曾经极力反对李景隆挂帅。甚至朱元璋忌日,朱棣遣子入京拜祭(示无反意),他一看这仨小子,立即要求扣留为人质。可以说至少作为一个技术性官僚,没大问题。
黄子澄,全是文学成就,政治上……一言难尽啊。前面说的齐泰提议的这几个意见,从事后结果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建文帝为什么不采纳呢?就因为黄子澄。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止他黄子澄,还有方孝孺。
方孝孺,因灭十族而被后世知晓。但也是个文学料子,和黄子澄一样做文案工作可以,做参谋大事不合格。黄子澄的“显迹”是抵制掉了齐泰的几个正确意见,方孝孺的作为其实只是,搞小动作扯口号!什么“先密令辽东兵马袭击北平,再拖延着跟朱棣谈判宣旨免朱棣罪,让他罢兵回封地,并让宣旨的薛岩秘密向燕军将士散发密旨。朱棣急于北归,等他北撤的时候朝廷兵马在后面跟着,灭燕”,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朱棣当时就把薛岩(上山下品)怼的无言以对,薛根本就没敢向燕军将士散发朝廷密旨、消息。还有密谋挑拨朱棣父子关系,给朱高炽送盖着建文玺印的书信,这种低级伎俩,朱棣赢了人家是嫡长子,朱棣要是完了,他又是庶人、罪人之子,脑子不残都知道怎么做,果然人家信都没开封直接交给朱棣。最后,燕军要打进城了,他喊口号不让建文跑路。
就看这几位重臣的分量,也该知道朱允炆的执政会是什么样子。
繁荣昌盛?不敢想的吧!
5#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21 00:18:39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么说吧,如果没有朱棣这回事,而是任由朱允炆继续在位置上折腾的话,明朝最大的可能是成为继秦朝、隋朝之后,历史上又一个二世而亡的王朝。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但其实历史上有另外一个君主实行的政策在多个方面与王莽一致,他就是朱允炆。他在位期间虽然非常短,但是搞的事情却一点也不少,而且王莽看了多半会引以为知己:
1.朱允炆把全国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内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面的县城名也要改,甚至卫所的名称都要改,而且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结果还要改第二次,结果建文朝的整个行政机构大半力量都用在这项工程上面,很多地方章都来不及刻,而且改后的地名大家经常都反应不过来是哪,只好在公文上改后的地名旁边用注释标明这地方以前叫什么,否则没人看得懂。


2.建文的第二件要政是改科举,原本建国时朱元璋考虑到北方由于长期经历异族统治导致儒学凋敝,加上作为官方钦定版本的程朱理学长期只在南宋境内讲学,所以朱元璋设立了南北两个榜分别开展科举考试,避免官员名额被某一地把持。而建文帝上来先把南北榜拆了搞成全国统一招录,然后又停办了北方各省的官学――干脆连学习四书五经的渠道都给断了,结果可想而知,朱棣刚起事附近北方各省的士绅们就纷纷凑上去给钱给粮送援助了……


3.全面减免江南地区税收,部分地区的税负甚至减到了仅有朱元璋时期的15%。当然减税一般来说都是好事,只不过他这次选择减税的时机有点问题――刚好是前线与燕王军作战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结果当几场大的战役失败后,朝廷国库甚至凑不起钱来组织军队对燕军发动反击。我们都知道明朝最后的灭亡就是亡在这种有税收不上来上面,而朱允炆这一次……幸好和他争位置的是另一个朱家人,否则要是等到蒙古大军南下时朝廷口袋里没钱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4.推行恢复井田制。没错,就是周礼里面那个井田制,从孔孟时代宣告彻底破产后已经两千多年没人执行过了的井田制,具体内容有点类似于我们建国后搞的人民公社,规定农民们先共同耕种用来提供赋税和村内公益事务资金的公田,耕种完公田后才允许去耕种农作物归自家所有的私田。这个制度早在周朝时就已经显示出不合时宜了,孔子努力一生也没能成功让这个制度续命,后续的历朝历代除了王莽这个奇葩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想要恢复这玩意,结果到了几千年后社会形态与当初相比区别更大更不适应这套的明朝,突然有人说要重新实行这套不合时宜的制度……
6#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21 00:18:4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个人觉得,朱棣上位,明显是对大明朝更好的事情。
朱棣出色的文治武功不说。
没有朱棣在北京做王爷的经历,后世不会有皇帝敢于迁都北京的。守业的皇帝气魄先天矮几分。
不迁都北京,那镇守北京的王爷/大将,必定做大做强,和南京斗个天昏地暗(即便只是文斗),百姓更遭殃。并且,除了迁都,是个绝症。
当然,不做大做强的另一种可能是,燕云又落入游牧民族之手,另一个赵怂了!
靖难战争规模不算很大,时间也能接受,实在是民族之幸!
以朱允炆手握大好局面,却开创千年削蕃反失败的经历来说,已充分证明他政治手段并不高明!又有什么理由相信他的文治武功会胜于朱棣?!
政治,这个东西,和道德,人品,学识,修养,仁义,,,,通通无关。只以成败论英雄! 和脑容量比较相关。
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败,无以至大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64547
帖子:1291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