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爱的理解是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工作     
爱用户   2019-8-19 01:17   2645   5
我也曾经是个畸形儿,不过是心理上的畸形,曾经我惧怕这个世界,我不相信人类,我也难以理解别人的思想,任何积极的外向的事物我都难以理解,没有明眼人能发现我的心理症状并引导我,但是我能理解所有阴暗面的东西并且理解的相当透彻,比如抑郁症焦虑症,悲观恐惧憎恨厌恶失望等等消极情绪,你说我有广场恐惧症或者什么的都行,随便。曾经我就是这个样的一个人。但是你说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也知道,可能和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但是我们过分指责家境,从根本上说我们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原因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指望不上任何人,你只能自己去选择,在你所厌恶和恐惧的境界面前,你怎样选择让自己的心灵不受其束缚,不被其引诱到绝望的地步,至于怎样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是有名师的指点,就是你有幸能遇到真正对你的成长有帮助的人,经过他的指点,你能顺利地走出各种逆境,没有名师,记住一定不要选择放弃,不要放弃生命,你活着一天,你就有机会得到真正的答案,你死了,你以为一切会消失,你的苦难,你的绝望,我告诉你,不会的,世上真的有轮回,有因果报应,主动放弃生命者会在地狱永远受罪,如果没有轮回和因果,我现在会负责任的和你们同归于尽
那什么事情拯救了我,让我摆脱一个自私狭隘偏激的人格,你们应当知道并能深刻地理解,是道德教育,是爱的教育。
大家对爱有哪些联想,爱情?喜爱?父爱母爱?你给一个内心畸形的孩子谈爱情,没有意义啊,内心畸形的人,面上看着好像还可以,其实内心已经崩溃到了极点,当一个人崩溃的时候就好像黑洞一样,所有的东西统统吸收,不论好坏,没有分辨能力了已经,那这时候你给他一个太阳系,给他一个银河系也没用,内心的黑暗比黑洞还要厉害,统统吞噬掉,最后自我意识也被吞噬掉,这个人就走向灭亡。我曾经的心灵就像黑洞一样,对眼前的美好视而不见,以为绝望是我真正的朋友,痛苦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越来越绝望,越来越痛苦,我看任何人都不顺眼,因为我能挑出任何人的毛病,我眼里只有毛病,前边说过我有一个狭隘的人格,正好和宽广的胸襟成对比,是的,我不宽广,不包容,没有勇气,然后知识变成了我怀疑世界的武器,它给不了我任何安全感,只有对这个世界无止境的怀疑,我选择休学,因为全家人的反对,最后导致我辍学,因为不能休学我又不想上学,干脆辍了吧,然后辍学两三个月我就被拯救了。但是回不去了,他们怕我重蹈覆辙,于是开始了我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当然之后发生的这些事不值一提,我已经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我脱胎换骨了,生活就会步入正轨,之后的事相对于前些年的阴暗来说仅仅算鸡毛蒜皮。
你会不会又在想,我被什么拯救的,你想知道,就去百度“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圣贤教育”,我被因果拯救,我被道德教育拯救,这就是原因。
黑洞一样的命运,和曾经的我一样的人,这个世界上每年都在批量生产,我们以为自己只是这个世界毫无价值的齿轮,离开我们宇宙照样转,我们也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好像某一分某一秒因为我们的某个决策改变了整个世界并因此窃喜,然而,事实是世界没有变,中国还是长得像中国,美国还是长得像美国,地球还是圆不溜秋的地球,我们每天吃饭睡觉工作学习,我们健康或疾病,美丽或丑陋,我们都无法逃离悲观和绝望,愤怒和压抑,我们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个世界是苦难的,我们都熟知,我们借此磨砺自己,优秀的人变得坚强,贫穷的人变得富裕,所有人都在厚积薄发着,我们感恩能有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和机会,但是,有人仍然无法逃脱苦难,有人无法厚积薄发,有人无法坚强,有人无法富裕,然后成功的人相信希望,相信生活和命运,失败的人不堪一击,变得和曾经的我一样,内心充满十万个为什么,不再有激情和理想,求而不得,奋斗还是没有出路,越来越悲观绝望。我们怎么办?人们可能想,眼光要放长远,放在大多数人身上,毕竟悲观的人在少数,然而世界正是因为忽略了悲观而爆发战争,爆发贫穷和灾难。
这个地球能发展成什么样,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贪婪和人类形影不离,人类越来越富有,也越来越愚蠢,我们什么时候能停下来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
我说的这些,我不知道能改变这个世界多少,我压根没想改变世界,世界没有变,变的是我们,就算有一天离开地球了,不过是去到另外一个地球,我们还是我们,人类还会向前发展,最后科幻片的世界就像我们现在下馆子一样简单,手到擒来,但是人心永远是灾难的起点,我们不在心上做功课,不在德行上做功课,不在爱上做功课,再发达的宇宙也会变成黑洞,像人心的阴暗面一样,吞噬自我。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9 01:17:53 发帖IP地址来自
来给大家分享我个人很喜欢的、埃里希·弗洛姆 (Erich Fromm)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对“爱”的理解与讨论--
Fromm(1956)认为爱是主动给予的行为——它并不是指物质上的付出,而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给对方,比如一个人的快乐,兴趣,同理心,知识,幽默和忧愁。真正的爱需要同时四个因素:关爱(care)、责任感(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了解(knowledge):
关爱意味着主动地关心(concern)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活和成长,如果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生活毫不在意,那代表我对Ta根本不存在爱。如果我们关爱一个人,我们会主动地去过问对方的生活,比如“上周的工作坊有趣吗?”,或者主动地提供支持:“今天看你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了,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爱的第二个因素是责任感如果我对一个人有责任感,意味着我会像对自己负责一样,对自己爱的对象负责。这种负责可能是对双方的物质生活负责,比如赚钱养家;也可能是关照对方心理层面的需求,比如一个人会说:“我希望自己能快乐,也希望能让Ta得到快乐。”责任感也是关爱的前提,如果你感到对伴侣的快乐负有责任,你自然会主动地去关心Ta最近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办法让Ta更开心。
但是,负责不代表我们要完全承担另一个人的责任,把对方当婴儿一样对待。相反,我们要尊重所爱的对象,把对方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Ta的独特性,让对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行事和成长。尊重也意味着不利用,对所爱的人,我们不会怀有迫使Ta为我们服务的目的,或是把Ta变成一个用来索取爱的对象。如果缺乏尊重,爱就会变成一种打着爱的名义的控制甚至勒索。
最后,要去了解爱的对象。了解要求我们要站在伴侣的位置上去观察Ta,而不能只是出于自己的偏见,自以为是地揣摩伴侣。了解是循序渐进的,在过程中,我们可能越来越清楚对方真正的本质和需求。比如,今天伴侣看起来很愤怒,我进一步地了解到,Ta的愤怒来自Ta的家庭;接着,我了解到Ta的父母之间存在关系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使Ta不安,需要我给予更多的安全感。如果我不去了解Ta,只是单纯地将对方看作是个易怒的人,去简单地缓解Ta的怒气,那么我就可能无法满足对方心底对安全感的需求。
当两人处于一段真正的爱的关系,通过彼此的给予和分享,可以丰富双方的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当然,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很好地建立爱的关系。Fromm(1956)也提出了“无法真正去爱”的人的4种类型:接受型取向(receptive orientation)、剥削型取向(exploitative orientation)、囤积型取向(hoarding orientation)和市场交换型取向(marketing orientation)。也分享给题主和大家。
1. 接受型取向
接受型取向的人认为爱只能来自外界,并认为他们能获得爱的唯一途径是依赖于别人主动地给予爱,而自己只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办法主动从他人身上获得爱。接受型取向的人似乎总在寻找一个“救世主”(magic helper),期望能找到一个人来自发地满足自己一切关于爱的需求。在选择爱的对象时,他们常常不加以区分,只要任何人给他们爱,或者似乎像是在爱他们,他们就会迷恋上这个人,或是沉醉在这种被人爱的体验中(Fromm, 1947)。
由于接受型的人认为爱只能由别人自发给予,而自己去索取的则是打了折扣的爱。所以一旦感到原本给予他们爱的人让他们感到冷淡、或者开始收回爱,接受型的人就会开始恐慌。因此当接受型的人和伴侣相处时,他们会避免和伴侣说“不”,担心自己的拒绝会让伴侣收回给予他们的爱(Fromm, 1947)。
2. 剥削型取向
和接受型取向的人类似,剥削型取向的人也认为爱只能来自于外界。但剥削型与接受型不同,接受型对他人还是乐观、抱有期待的,觉得别人是存在主动爱他们的可能的;而剥削型并不认为别人会主动给予爱,他们认为获得爱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欺骗或者掠夺来从他人身上得到爱(Fromm,1947)。
由于剥削型的人并不认为伴侣会自发地付出爱,所以他们对伴侣的态度混合了敌意和操纵。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能从伴侣身上剥削出爱而感到窃喜,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伴侣又怀有愤怒和不信任。他们会低估伴侣所付出的爱的价值,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伴侣不会真心给予爱,剥削型的人将自己获得的爱看作是伴侣被自己控制后、被动付出的结果。
3. 囤积型取向
囤积型取向的人认为自己占有爱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不消耗。他们不愿意付出;他们认为自己一旦给予,就是在损耗自己的资源。
囤积型和接受型的人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认为爱是一种消耗品,会随着自己的付出而减少,但不同的是,接受型的人认为补充损失的方式是别人主动给予,所以当伴侣不肯继续给接受型的人补充爱,他们就会变得忧虑和害怕。
相反,囤积型人如果发现伴侣不再付出爱,他们也不会恐慌,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指望能从别人那获得很多的爱,他们只希望用不付出的方式减少消耗。“不要付出”是他们的底线。如果伴侣要求囤积型的人付出,他们会变得疏远或者选择破坏这段关系。
4. 市场交换型取向
前面提到的接受、剥削和囤积型的人,他们在爱中并不付出爱,而只是被动接受或是剥削。而市场交换型取向的人会愿意给予爱,也认为别人会自发地对自己付出爱,但是他们将爱的本质看作一场交易:我给予你爱,所以你也一定要给予我爱。市场交换型的人将自己作为商品。他们把自己身上迷人的特质出售,去换取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
在如今强调市场原则的社会中,一个商品只有能被卖出/需要,它才是有价值的。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市场交换型的人认为只有一个人能被人爱、在爱的市场上能将自己出售,Ta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将自我提升只看作是一场投资,并且期望这些投资,能给他们在市场中换来更高价值的伴侣。他们非常注重公平交易,一旦觉得对方付出的爱比自己付出的要少,便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Fromm, 1947)。
以上。有戳中你的吗?留言给我们~
原文发表于 “即便在你最爱我时,我仍是不安”|研究:什么是“无法真正爱人”的4种类型?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社区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3#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9 01:17:5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以前年少气盛,认为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炽烈的东西。

也恨不得立马剖开胸膛,让别人立马知道我的感受。

也恨不得把我们的名字写进一个户口本里。




直到我站在一个海边,听见一个声音告诉我说。

“你该放手了。”


也许,我本就是个浅薄的人,是不能够爱谁比海还深吧。





分手就是电影看完把灯打开,大路朝天,我们各走一边。

也许,我们本就是于是两列目的地不一样的火车,中途停车相遇,倾盖如故,然后,头也不回地朝着不同的方向伸展开去。

那就策马前行,我们谁都不要停下来,不要放弃活得潇洒任性 。


能够遇见,互相喜欢,还能相爱一段时间。

已是最幸运和最浪漫的事情。

就把谈恋爱当成去旅游吧,
能不能手牵手回家是一回事,但没有人会因为要离开那个地方就拒绝出发吧。


能不能走到最后,这都是一份能让我感觉吃的饱饱的,暖暖的,直到说 “谢谢款待” 的爱。



爱也是,不必爱得削肉剔骨,当它不再被需要的时候,就化为一种静默的温柔存在吧。

但,爱梗是如果我们可以预见悲伤的结局,但因为是你,我依然愿意前往。

我想你也会勇往直前,不管过程如何艰难。

爱不是我们行走江湖装酷的本事,而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勇气,余生也不用谁指教,我自己知道怎么过。


大侠如你不如拔出剑来,把路边的桃花劈得纷纷落雨 ,春风花草香,春宵很值钱。





可惜,这件事我明白得太晚了。


你也是么?

要不,结伴一起走吧?

对了,是回家,因为我下午炖了排骨,我怕炖久了,你不喜欢。
4#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9 01:17:55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这个问题,我推荐你读一读 20 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说来奇怪,在学生时代,我们会花十多年的时间来学习科学文化。进入职场后,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来锻炼工作技能。可你是否意识到,爱这门艺术同样需要用大量时间去掌握呢?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一句话道尽了没有掌握科学育儿方法的父母,会给子女带来怎样强烈的影响。放到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不知道怎样去爱与被爱,我们可能会经常在感情中「踩雷」,慢慢毁掉原本美满的爱。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有很多来访者就是如此。他们渴望安全感,希望恋人不在身边时给自己发来照片和定位,不断追问对方是否爱自己。要是恋人无法满足期待,就各种作和闹,然后开始了 TA 是不是还爱我的考验。根据弗洛姆的观点,这是典型的「接纳倾向型」。把爱直接理解为被爱,总想要依赖另一半,从他身上索取些什么。如果不明白得到爱的前提,是有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必然会摩擦不断。
所以,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醒大家在追逐权力、地位还有金钱的同时,不要忘了把时间花在爱的艺术上,修炼自己去爱人的能力。接下来,我想从三个问题入手,带你领略《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心理学大师弗洛姆的思想精髓。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爱是积极的活动,还是被动的情感?
很多人把爱看成是被动的情感,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就是找到那个合适的人。仿佛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或者天女,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你带有这种思想,可能蹉跎了很久,也等不来一个心动的对象。正如我的来访者倾诉的那样:「相亲了十多次,碰到的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很难想象跟他们过一辈子。」
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幻想在遇见的那一刻,他就是契合度百分百的灵魂伴侣,那我们必然会有期待落空的挫败感。因为不经过磨合,另一半很难了解并做到你心中 ABCD 项标准。就像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想找一个普通的零配件,多逛几家五金店就可以。如果需要的是特殊型号,可能跑遍所有商店都不一定能买到。只有主动去适应,跟恋人协商自己想要的状态,才有机会订制出满意的关系模式。
如果把爱理解成被爱,我们往往会专注于提高自身魅力,吸引优秀的人来喜欢自己。我身边一些女孩子非常热衷于打扮:买「斩男色」口红,下单凸显身材和气质的衣服,吃土也要抢购大牌护肤品。她们的心声是:「如果我变成好看的小仙女,应该会有一个欣赏并且喜欢我的他吧。」于是幻想变美了之后,整个世界也会对自己更友善温柔。
对于男生来说也是一样。他们不再费尽心思地追求女孩子,而是把精力更多花在赚钱和打拼事业上。朋友 A 君认为:「只要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想找一个漂亮女朋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觉得要收获爱的前提,是自己在同龄人中足够优秀。
这样的观念,虽然能激励我们变得更好,但也忽略了去享受亲密关系的快乐是跟喜欢的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彼此陪伴,一起创造美好的相处时光。得到真爱的途径,或许并不是努力提高颜值和物质条件,而是愿意跳出自我的小世界,主动去爱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关切 TA 的喜怒哀乐。
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在人与人的关系里,你只能用爱去交换爱,用信任去交换信任。」想要获取真爱,我们首先要有去爱人的能力。如果自身条件很好,却没有跟别人建立联结的愿望,那优秀的你可能依然是单身状态。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5#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9 01:17:56 发帖IP地址来自
直到现在,我也还是惧怕黑暗,惧怕孤独,惧怕死亡,惧怕人性。而爱就是凿穿我紧闭的壳渗进来的一丝小小的光芒。哪怕我知道,伴随着这光芒进来的,也许会有细菌和伤害。一个不小心,我的坚强就会被腐蚀,我会在疼痛中溃烂死掉。但是,我也不想因此去拒绝这也许能得到幸福的可能性。
大部分人的生命,像蝼蚁一般,不能为这宇宙创造出什么,也无法撼动这宇宙半分。但是,这么大的世界里,一只蝼蚁能遇见另一只蝼蚁,俩俩相偎取暖,抵御黑暗。大约就是爱的意义。
6#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9 01:17:57 发帖IP地址来自
或许永远都不会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1799
帖子:6375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