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辱华”电影史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万小刀   2019-7-31 21:44   6831   0


一、

最近,漫威首部华人超英片《尚气》涉嫌辱华,引起极大争议。具体怎么辱华的,多数人只知其一,未必知其二。

在电影《尚气》的原著漫画中,主角尚气是以李小龙为漫画原型的,李小龙是华人的骄傲和偶像,是中国人在世界上的一个代表和符号。




但是在这么一个电影里,男一号尚气的父亲郑祖,却是以辱华形象“傅满洲”为原型的。在电影里,这个角色称之为“满大人”,由梁朝伟饰演,其暗示的就是“傅满洲”。

“傅满洲”是个什么形象?简单介绍一下,此人是一个又高又瘦,高耸肩膀,长着竖挑眉,留着两撮下垂胡子,面容如同撒旦,穿着清朝官服的邪恶博士。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的超级英雄李小龙,是一个邪恶中国人所生,这跟境外势力指使国内网络人渣抹黑我国英烈异曲同工。

而影帝梁朝伟却接演了这个辱华的形象“满大人”,于是争议就更大了。


二、


1912年,清朝灭亡,英国一位通俗小说作家开始创作有关“傅满洲博士”的系列小说。

在书中,“傅满洲”是个瘦高秃头、面目阴险,以满清官员形象来刻画的角色,其智商极高,是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三所大学毕业的博士,擅长医学,并精通各国语言和东方古代秘术。

那时的中国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东方大国,但是不能使西方人同情中国人,不然西方侵略者侵略中国就显得名不顺言不正,所以就把中国人形象丑恶化,让西方人觉得侵略这样的国家奴役这样的人民,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到1923年,“傅满洲博士”系列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傅满洲的谜团》(The Mystery of Dr. Fu Manchu),因为电影传播更广且更形象,于是“傅满洲”开始与华人负面形象深度关联。

到1929年,好莱坞又出了一部电影《神秘的傅满洲》(The Mysterious Dr. Fu Manchu)。在电影里,“傅满洲”身着清装、眉毛上扬、胡须下垂、神情狡诈的造型,就此与其同样邪恶的嗓音一道,成为几代西方观众眼中的“经典”形象。



《神秘的傅满洲》,1929年

自此,很多人一想到中国人,其邪恶的脑子里就浮现出“傅满洲”的形象,他们甚至以“傅满洲”的形象来取笑讥讽中国人。

可能有些朋友说我们心眼小,如此质疑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实际上,除了“傅满洲”这个辱华形象外,从电影诞生开始,西方电影世界就从来没有放弃过辱华的机会。


三、


1930年2月21日,上海大光明和光陆戏院放映了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的《不怕死》(Welcome Danger)。

该电影描写了一位美国植物学家受聘在旧金山中国城稽查绑票贩毒集团的故事,片中出现了诸多中国人形象,然这些形象多为形貌猥琐之辈,女为小脚,男抽鸦片,干着贩毒、偷窃、抢劫、绑票等等勾当,尤其以贩卖鸦片的情节为多,贩毒机关就设在唐人街中国人开的花店里。

上映第一天,就有35名观众去信《民国日报》抗议该片“辱华”。导演及剧作家洪深观影时,发动现场观众抵制:“我们是中国人,不能默受这样的侮辱与诬蔑,我们不应当再看这部影片!”

随后,洪深更上书国民党党部,称“此片于戏弄之中,寓鄙贱之意,于侮辱之外,又附会而诬蔑,其流弊不堪设想……”

并不夸张,彼时好莱坞对华人的歧视,从这幕“绑架同胞”就能看出。



《不怕死》,1930年

正是这场风波,1930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出台第一个反击“辱华”影片及形象的《电影检查法》,开头就明确两个原则:

凡电影片,无论本国制或外国制,非依本法经检查核准后,不得映演。(第一条)

有损中国民族之尊严者,不得核准。(第二条第一款)


四、


1932年,国民政府对“辱华”题材的审查更加严格,尤其《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在德国上映时,当地留学生直接写信回国,以此片“极度污蔑中国”为由,要求销毁底片“以保国家体面”。




国民政府还真这么干了,对派拉蒙公司提出要求:十日之内将租出影片之拷贝,全数调回,连同该片之底片,一概焚毁。

起初派拉蒙当然置之不理。结果电检处更强硬,宣布从1932年6月1日开始,“停止检查派拉蒙公司入关中国的所有影片。”

但不得不说老美打得一手好“外交牌”,美国驻南京大使Peek很快指责电检处禁止西片在海外上映是“违背外交原则”,最后更来了一句:“我要求电影检查委员会立即恢复检查派拉蒙公司的影片!”

国民政府旋即怂了,很快就给派拉蒙公司恢复准演。

国弱之时,欺凌遍地。

除了电影,当时在好莱坞的华裔影星,也同样因涉“辱华”而遭争议。

首当其冲,是黄柳霜。


五、


黄柳霜 (Anna May Wong) 生于 1905 年。她的祖父是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华人。父亲在洛杉矶的唐人街开了一家洗衣店,一家人以此谋生。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黄柳霜开始梦想当一名演员。14岁开始触影,引起好莱坞关注,17岁凭《巴格达窃贼》崭露头角,不到20岁就参演了十几部好莱坞电影。但由于美国社会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作为黄种人的黄柳霜饰演的全是妓女之类的负面角色,这其实就是对华人演员的岐视。

同时,黄柳霜参演的《巴格达窃贼》《上海快车》等电影在中国被禁映,当时审查电影的电检处,也开始“留意”起黄柳霜。

1931年,黄柳霜主演的另一部片《龙女》被中国报章抨击“辱华”:

在最近的一部影片中,黄柳霜扮演一个妓女,穿着二十年前的一身衣服。这真是十分愚蠢的事。我们希望中国驻美公使对拍摄这类影片公司提出抗议。

众所周知,龙是中国的图腾,而龙女这一角色在电影里却是个妓女,这算不算辱华?






1936年2月9日,黄柳霜首次踏上国土,抵达上海。但伴随众多粉丝欢呼的,还有记者的直言质问:

为什么要在好莱坞演“辱华”角色?

黄柳霜这般回应:

我当时别无选择,即使自己不出演这样的角色,也会由日本或朝鲜演员来扮演,而且……我也会丧失尽力改变中国形象的机会。

一声“尽力”,可谓道出当时华裔演员在好莱坞的生存处境。莫说把控角色的“尺度”,连提出意见的权力都没有,反之,西方人却随时能用其他亚裔替换这类角色,甚至因为外族出演,能够更肆无忌惮地丑化华人。

华人演员呢?只能眼睁睁看着外族亚裔扮演自己的角色,一面失去更多在好莱坞生存的机会,另一面被同胞视作“罪魁祸首”。

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好莱坞,华裔演员的命运是被“操纵”,甚至被“胁迫”的。


六、


在民国时期,面对此起彼落的“辱华”抗议,民国政府虽仍软弱,但仍极力把握机会,给好莱坞“下马威”。

1933年,米高梅制作的《大地》(The Good Earth)开始向中国申请来华拍片。本来有电检官员提出应“拒绝拍摄”,但有人提出新观点:

即使禁止米高梅来华拍摄,《大地》也会在美国搭出棚景,或在当地唐人街拍,那样中国就更加控制不住影片的内容……所以,干脆同意他们来华,但由政府控制拍摄流程,反而能让事态变好。

就这样,好莱坞第一次听命中国的审查制度——

剧本修改16次;规定中方有监摄权,底片与成片审查权;在华拍摄期间随时有中方人士在旁监督;拍摄后冲洗的样片要给“中央电检会”检查;剧组返美拍摄期间,由旧金山领事代为行使监督权,直至影片拍完;影片完成后,领事还要召集旅美名流(包括林语堂和胡适)看片,确定“于我国并无不利宣传之处”,才允许《大地》在美公映……

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首个遏制“辱华”风险的成功案例。

但或许是历史给予的转机。随着二战爆发,好莱坞对华人的眼光逐渐从“歧视”变为“正视”。

毕竟,剧情电影都是“添油加醋”的艺术,纪录片却能直观呈现一个族群的本来面目。1939年,荷兰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就强调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屈精神,当时该片解说词的撰写与旁白,也都由美国影人担任。




同时,由于中国军队在中缅印战区发挥的重要作用,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后,也拍摄过不少以中缅公路作战背景的电影,当中也没少突出中国人角色的正面作用,第一部就是《缅甸护航队》(Burma Convoy)。




更值一提的,则是1943年派拉蒙制作的《中国》(China),描写一个原本自私自利的美国人,在受到中国百姓的抗日精神感召后,转而支持中国……




等等,半世纪后,这不就是《金陵十三钗》吗?

影片开场,主角穿过破败战区,展示军人反击,再落到“抗战到底,最后胜利”的海报,已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



《中国》,1943

可以看出,“辱华”形象与影片,之所以曾在好莱坞大行其道,在于电影本身就起到“洗脑”作用,加上黄种人从19世纪就开始在底层当劳工(说不好听点叫奴隶),西方人自然会看不起,所以像“傅满洲”这类人物一出,对不少白人观众而言,更能说是平日“厌恶”东方人乃至华人的“发泄口”。

但中国人八年抗战,全世界都为之钦佩。历史大潮之下,即使好莱坞也不敢违逆,曾经银幕上层出不穷的“辱华”元素,也注定为真实而勇敢的国人形象取代。

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反抗精神,让好莱坞明白:

遥远的东方,远不止是“傅满洲”那么肤浅。


七、


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为封锁其眼中的“红色中国”,必须利用败退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当局势力。

但对岸也是中国人,当然不能肆无忌惮拍“辱华”影片,何况二战时期,好莱坞已通过电影,对中国人的形象表示了尊重与敬意,要是再重拍“傅满洲”,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所以1943年开始,“傅满洲”在好莱坞的大银幕上消失了22年,直至1965年《傅满洲的脸》(The Face of Fu Manchu),这个“辱华”形象才重现……




更令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这部戏更近乎《007》电影的“变种”,从主角到情节都有如“詹姆斯邦德打中国反派”(还找周信芳女儿周采芹演傅满洲女儿)。

当然,这部戏是英国拍的……



《傅满洲的脸》,1965

“傅满洲”系列死灰复燃后,一直拍到了1969年。同年老美不知是不是被“带坏”了,邀格力高派克主演了一部《The Chairman》(1969)。该片具体不表,但在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主导下,也算数妥妥的好莱坞雷片。




“局面”终究被打破了。

因为1973年,好莱坞出现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



虽然李小龙并没能亲眼看到这部戏在好莱坞大卖,但用70万美元投资,换来北美2500万美元(年度票房第十名),全球2亿美元的票房纪录,继而掀起全美范围的“功夫”热潮,确实足以让“辱华”角色和题材暂时偃旗息鼓。

也正是李小龙与《龙争虎斗》带起的“功夫”热潮,1973年12月,漫威创作了“功夫大师上气(Master of Kung Fu)”这个人物,显然致敬李小龙。

但正如时下吃瓜群众为何“上火”?就因“上气”诞生,也让傅满洲“复活”,不仅化身“上气”的父亲,还给“上气”更靠近西方主流的动机——反抗东方“落后”文化,融入白人超英联盟。

这时,距“傅满洲”被搬上银幕(1923年),刚好半世纪。

背后,实质也是好莱坞的“规则”:即使是再无敌的华人,终究也不能摆脱对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依附”与“求存”——很简单,若当时李小龙没有“美籍华裔”这个身份,美国人真的会给他这么大的“认同”与“加成”吗?

说不好听点,《龙争虎斗》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一种好莱坞将东方文化“收入麾下”的转折点,“傅满洲”形象的再次没落,最多也只是一种暂时的“交换”,西方的“辱华”思维,并没有就此消亡。


八、


敌人亡我之心不死,辱华风波就永远不会停息。

80年代,好莱坞再次陷入“辱华”风波。始作俑者,还是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迈克尔西米诺。




1985年,他拍了一部叫《龙年》(Year of the Dragon)的电影。主角之一的尊龙,凭该片在好莱坞名声大噪,更成为首位提名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华人演员。




但当时美国华人社区对此片的反应,比半世纪前“《不怕死》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认为这是我看到过种族主义最露骨的电影!”

“社会上许多人被该片对亚裔人、黑人和妇女角色的充满种族主义偏见和性别歧视的描写所激怒!”

“对华裔美国女记者的描写也像全片一样,既充满种族主义偏见,又渗透着性别歧视的意味。”

“我们社区有赖于人们到唐人街来餐饮和购物,人们看了这部影片后将会误认为唐人街是一个不安全的去处。”

《波士顿环球报》也发表影评:迈克尔西米诺不是导演了一部电影,而是编排了一出种族主义的野蛮发泄。

声浪居高不下。1985年8月,美国更有36个华裔团体组成“反对《龙年》联盟”,还专门在旧金山和纽约分别举行成立大会。核心行动,就是在影片于美国不少城市上映时,都有数以百计的华裔民众聚集在影院门口抗议……




连戏里尊龙被打爆鼻子的造型,都有如《唐人街》(1974)里皆可尼克尔森般,多少也看出创作者将华人和“不安全的唐人街”绑在一起的意图。




事情闹大了。两位主角米基洛克与尊龙,当时都出来打圆场。

前者称,《龙年》“参加拍摄的亚裔人员都喜爱和支持这部影片,事实上这是一部揭露种族主义的影片。”(额……)

后者则表示“你能想象有哪一部让你看到如此众多亚裔面孔的影片可以令你这样心情舒畅,让你感受到做华人的尊严和责任吗?”(额额……)

但最后“灭火”的还是出品方米高梅,当时专布了一份“免责声明”:

本片无意贬低或抹杀亚裔美国人尤其是华裔美国人社区的众多优点,本片故事与现实生活中任一团体、组织、个人或唐人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出于当年美国华裔群体因《龙年》而发起好莱坞史上最大规模的抗议行动,该片迄今仍被打上“种族主义电影”和“辱华片”的标签。

但当时也有具先见之明的。该片女主本来想请张艾嘉饰演,她提出要看完整剧本,但片方迟迟不敢给,反而怂恿她先接拍。张艾嘉坚持己见,拿到剧本后,看了一半就拒绝演出——

这片好像先打了华人一巴掌,然后再用手抚慰你,哄着说不疼哦,不疼哦。

最后接拍这角色的,是一位在好莱坞发展的日裔混血女星。黄柳霜的昔日说法,好莱坞从未停用。




但讽刺的是,尊龙带人头去金三角谈判的戏,30多年之后,却被《追龙》原封不动给抄去了。




但还是那句话,即使再有勇有谋,这类华裔角色也都是黑社会,也都离不开唐人街,也都要被白人打败。所谓“辱华”,多少也是那个时代好莱坞的“潜规则”之一。

当然,美国华裔群体终究不是省油的灯,惹了一次就引发如此大的反弹,好莱坞自不敢再“以身犯险”。《龙年》风波后,好莱坞“辱华片”再次归于沉寂……


九、


《龙年》风波十余年后,尊龙又在好莱坞接到了《轰天炮4》的剧本。这可是好莱坞的大IP之一。

但尊龙很快拒绝了,原因只有两字:辱华。

这可能也是“一朝被蛇咬”吧。但这确实也有他的风险考量,毕竟这又是个华人黑帮老大的角色。

最终,该角由李连杰饰演。可想而知,当年引发的争议绝非少数:为何“功夫皇帝”要为50万美金的片酬和打入好莱坞的机会,去演一个有“辱华”之嫌的大反派?




好在李连杰最终用表演和身手证明,自己不是在演“傅满洲”,而是挑战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

《轰天炮4》上映后,李连杰的风头甚至压过梅尔吉布森。甚至当时的海军陆战队,都以“全票通过”之势,邀李连杰担任代言人,也有部分国人认为这是给中国人涨脸的事。

化“辱华”争议为敲门砖,无论中国观众是否认同角色,多少也得承认是李连杰的本事。

对比之下,周润发就不太幸运了。

闯荡好莱坞的第二部西片《边缘战士》(The Corruptor),就在当地掀起了“辱华”争议,因为除了又拍美国唐人街黑帮林立的背景,执行制片人Oliver Stone(奥利弗斯通),也是《龙年》的编剧。




最重要是,虽然这部戏比起《龙年》,对美国华人群体表达了一定程度的善意,因为片方不敢再过火地惹怒美国华人,但所突出的还是所谓“地下文化”,并没有从本质上扭转西方对美国华人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最后北美票房也失败收场……

但有趣的是,周润发当时之所以能与奥利佛斯通合作,竟因这位大导演的助手是美籍华人。通过这位助手,周润发不仅跟奥利佛斯通谈了四五次,连这部《边缘战士》里的角色,都有为他“量身定做”之意。

只是没想到,亚洲巨星与金像导演的首次触电,竟是这样成品,也可惜了马克沃尔伯格。

无独有偶,《轰天炮4》与《边缘战士》的争议,数年后也再次出现在李连杰和周润发身上。

先是李连杰主演《狼犬丹尼》(Unleashed),因为这张海报,以及原名“Danny the dog”而被抨击为“让中国人被踩在脚下”。结果国内当然是不能上映,北美票房也不如理想,甚至有舆论称李连杰是“为好莱坞演狗”云云。




其后周润发参演《加勒比海盗3》饰演船长“啸风”,更遭批评造型像“傅满洲”,而惹来“辱华”嫌疑。




更何况,周润发在片中还有一句台词“欢迎来到新加坡。”也就此得罪了新加坡的华人观众,不仅在当地上映时接到大量的投诉电话,还有舆论称这句话旨在“暗示新加坡是海盗集中地”,反正又被卷进了“辱华”疑云……


十、


如今,梁朝伟在《尚气》里演“满大人”的消息,依然是不少华人观众的舆论焦点。与其说这是好莱坞疑似新的“辱华”把戏,不如说这是“傅满洲”一世纪的“幽灵”缠绕,而至成为华人观众绕不开的“症结”。

以当下全球电影市场的格局,没人会相信好莱坞还敢明目张胆在电影里加入“辱华”情节或人物,何况这回漫威拍的还是华人超英,如果失去中国市场,还有什么“后路”可走。

但问题是,华人观众总会对好莱坞的百年“习性”有所提防。一句话,谁能保证西方人不会“夹带私货”?甚至把中国市场当作一个“人傻钱多”的大金矿?

当然,这些或许是部分观众影迷“想太多”,但正因“傅满洲”的幽灵已在西方电影里存在了一个世纪,何况在漫画里,“尚气”与“傅满洲”的关系早已存世,未来无论电影会产生怎样的反响,华人每每提及“尚气”,都不会落下“傅满洲”,对一部以华人为主角的超英电影来说,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拭目以待!

作者:亚蒙 、万小刀,喜欢点个“在看”哈。转载请注明万小刀公众号(ID:wanxiaodao1 )爱八卦、爱电影,也爱文学。主笔万小刀先后写出多篇全网10万+、1000万+公号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万小刀
后台回复:京城四美 | 京城四少 | 冯小刚 | 崔永元 | 王朔 | 乔四 | 范冰冰 | 吴秀波 | 王菲 | 曾志伟 | 刘震云 | 周立波 | 王杰 | 穆晓光 获取爆文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650
帖子:33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