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对不同代谢状态和不同部位的结核分枝杆菌群的作用结核分枝杆菌根据其代谢状态分为A、B、C、D 四群。A 菌群: 快速繁殖,大量的A 菌群多位于巨噬细胞外和肺空洞干酪液化部分,占结核分枝杆菌群的绝大部分。由于细菌数量多,易产生耐药变异菌。B 菌群:处于半静止状态,多位于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和空洞壁坏死组织中。C 菌群:处于半静止状态,可有突然间歇性短暂的生长繁殖,许多生物学特点尚不十分清楚。D 菌群:处于休眠状态,不繁殖,数量很少。抗结核药物对不同菌群的作用各异。抗结核药物对A 菌群作用强弱依次为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对B 菌群依次为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对C 菌群依次为利福平>异烟肼。随着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和病变变化,各菌群之间也互相变化。通常大多数结核药物可以作用于A 菌群,异烟肼和利福平具有早期杀菌作用,即在治疗的48 小时内迅速杀菌,使菌群数量明显减少,传染性减少或消失,痰菌阴转。这显然对防止获得性耐药的产生有重要作用。B 和C 菌群由于处于半静止状态,抗结核药物的作用相对较差,有“顽固菌”之称。杀灭B 和C 菌群可以防止复发。抗结核药物对D 菌群无作用。 (2)耐药性 耐药性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药物对突变菌的效力降低。治疗过程中如单用一种敏感药,菌群中大量敏感菌被杀死,但少量的自然耐药变异菌仍存活,并不断繁殖,最后逐渐完全替代敏感菌而成为优势菌群。结核病变中结核菌群数量愈大,则存在的自然耐药变异菌也愈多。现代化学治疗多采用联合用药,通过交叉杀菌作用防止耐药性产生。联合用药后中断治疗或不规律用药仍可产生耐药性。其产生机制是各种药物开始早期杀菌作用速度的差异,某些菌群只有一种药物起灭菌作用,而在菌群再生长期间和菌群延缓生长期药物抑菌浓度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强调在联合用药的条件下,也不能中断治疗,短程疗法最好应用全程督导化疗。 (3)间歇化学治疗 间歇化学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延缓生长期。 结核分枝杆菌接触不同的抗结核药物后产生不同时间的延缓生长期。 如接触异烟肼和利福平24 小时后分别可有6 ~ 9 日和2 ~ 3 日的延缓生长期。药物使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延缓生长期,就有间歇用药的可能性,而氨硫脲没有延缓生长期,就不适于间歇应用。 (4)顿服 抗结核药物血中高峰浓度的杀菌作用要优于经常性维持较低药物浓度水平的情况。每日剂量一次顿服要比一日2 次或3 次分服所产生的高峰血浓度高3 倍左右。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顿服的效果优于分次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