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宏观·赵伟 | 为何经济下,美股涨?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长江宏观固收   2019-6-15 23:37   3435   0


报告摘要

美股短期内走势容易受估值影响,中长期趋势主要追随美国经济基本面变化
6月以来,美国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大幅下滑,但美股不跌反涨、持续反弹。其中,美国5月制造业PMI跌至2016年10月来新低,5月非农新增就业大幅下滑。伴随美国经济数据回落,避险情绪快速升温,黄金跳升、10Y美债收益率下行、美债期限利差倒挂加剧,但美股道琼斯、标普500分别上涨4.7%、4.4%。
美股反弹,主要受估值提升推动,背后是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大幅升温。美股PE大幅提升,推动了此次美股反弹。背后是,市场预期美联储7月前、9月前降息概率分别由48%、75%跃升至83%、96%。美股EPS与美股反弹关联较小,今年以来,美股EPS增速与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一致,持续、加速下滑。
中长期内,美股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本轮美国经济已进入景气回落阶段。美国经济周期领先指标企业端景气在2018年上半年见顶回落、同步指标居民端景气在下半年开始下滑,以及中观层面卡车运量增速自3季度起加速下挫,都反映本轮美国经济进入景气回落阶段。此次美股反弹,也是受防御性板块领涨支撑。
市场目前对美联储政策的分析预判中,可能也存在一定误读。历史规律显示,美联储一般不会因美国经济景气回落立即降息,降息时点往往发生在失业率自低点持续回升4~6个月后。目前,美国失业率依然保持在历史低位。近期,多位美联储官员也表示美国就业表现强劲,可以按兵不动。其中,主席鲍威尔强调“充分就业下,如果用货币宽松刺激通胀,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等过剩风险”。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遭遇“黑天鹅”事件冲击。



报告正文
海外热点跟踪
热点跟踪:美国经济景气加速回落下,美股将如何演绎?
事件:6 月以来,美国公布的制造业PMI 和非农就业数据等均较前值大幅下滑。与美国经济数据回落走势相反,美股一改此前颓势,止跌反弹、快速上涨。

点评:
6月以来,美国最新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较前期大幅下滑,但美股3大股指不跌反涨、快速反弹。具体来看,美国5月ISM制造业PMI降至52.1%,创2016年10月以来新低;5月非农新增就业7.5万人,远低于前值22.4万人,创近3个月以来新低。伴随美国经济数据走弱,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其中,黄金由1311美元/盎司快速上涨至1346美元/盎司,10Y美债收益率由2.12%回落至2.08%,美债期限利差(10Y-3M)进一步倒挂19bp、创2008年以来新低。但此轮避险情绪的升温并未拖累美股走势,月初至今,美股道琼斯、标普500、纳斯达克分别较前期低点反弹4.7%、4.4%、3.9%。









此次美股反弹,主要受估值提升推动,背后是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大幅升温。具体来看,美股EPS增速的变化与美国经济数据的表现一致,持续、加速下滑。与EPS走势不同,美股估值PE大幅提升,推动美股指数止跌反弹。美股PE的提升,主要与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大幅升温有关。6月以来,伴随美国制造业PMI和非农数据先后走弱,市场预期美联储7月前降息的概率由50%以下快速攀升至83%,预期美联储9月前降息的概率一举跃升至96%。










历史经验显示,美股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中长期趋势追随美国经济基本面变化。例如,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美股往往呈现快速上涨态势;而随着美国经济增速回落,美股的上涨速度也一般开始放缓。从数据来看,美股中长期走势主要由EPS主导;同时,美股EPS增速与美国内需(私人消费+私人投资)增速走势基本一致,并滞后于美国经济领先指标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的变化。









本轮周期,随着美国企业端景气率先见顶回落、居民端景气开始下滑,美国经济已处于景气回落阶段。美国经济周期中,企业端景气领先居民端变化,是周期领先信号;企业端景气见顶回落一般对应经济景气见顶,而居民端景气的开始下滑,往往标志着美国经济景气进入下行阶段。2018年上半年,美国企业端景气指标(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和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率先见顶回落;下半年,居民端景气指标(个人收入及私人消费增速,非农新增就业等)开始下滑。(关于美国经济分析框架的构建,请参考我们已发布报告《 美国景气跟踪框架构建——七论繁荣的顶点》(2018/07))。












中观层面卡车运输量同比增速的大幅下滑,也预示本轮美国经济景气趋持续回落。在美国,卡车运输量占总运输量比重高达70%,是制造业、建筑业和零售业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与美国经济景气变化关联密切。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卡车运输量同比同步或弱领先GDP、工业生产同比变化。2018年1季度,美国卡车运输量同比增速升至12.5%,创2011年以来新高;但自3季度开始,美国卡车货运量同比增速大幅下滑,目前已降至负区间(-8.7%)。






美股市场表现来看,必需消费品和公用事业等防御板块的持续领涨,与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的信号一致。回溯历史,在美国经济周期尾端,由于居民端景气滞后企业端景气下滑,美股必需消费品和公用事业指数,往往持续跑赢大盘。换句话说,美股必需消费品和公用事业指数持续领跑时,一般对应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阶段。从美股行业指数走势来看,无论是去年4季度的调整,还是今年1季度及6月以来的反弹,美股必需消费品和公用事业指数的表现都远远好于大盘及其他行业。(关于美国经济和美股的相关性分析,请参考我们已发布报告《重磅深度 | 美股历次“见顶”背景梳理》(2018/10))。






目前,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分析预判中,可能也存在一定误读。历史规律显示,美联储一般不会因美国经济景气回落立即降息,降息时点往往发生在失业率自低点持续回升4~6个月后。年初至今,美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低位,4月和5月更是降至3.6%、为近50年来最低水平。受失业率数据支撑,多位美联储官员公开宣称“按兵不动”立场。6月4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美国充分就业环境下,如果用货币宽松刺激通胀,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或经济过剩风险;只有在贸易摩擦显著加剧的极端情况下,美联储才会采取‘恰当’措施”。(关于美国就业市场的详细讨论,请参考我们已发布报告《 美国就业强劲的真相?》)










6月以来,尽管美国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大幅下滑,但美股不跌反涨、一改此前跌势。通过分析美股的影响因素,以及结合美国经济和美联储政策变化,我们发现:
1)美股反弹,主要受估值提升推动,背后是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大幅升温。美股PE大幅提升,推动了此次美股反弹。背后是,市场预期美联储7月前、9月前降息概率分别由48%、75%跃升至83%、96%。美股EPS与美股反弹关联较小,今年以来,美股EPS增速与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一致,持续、加速下滑。
2)中长期内,美股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例如,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美股往往快速上涨;而随着美国经济增速回落,美股的上涨速度也一般开始放缓。从数据来看,美股中长期走势主要由EPS主导;同时,美股EPS增速与美国内需(私人消费+私人投资)增速走势基本一致,并滞后于美国经济领先指标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的变化。
3)本轮美国经济已进入景气回落阶段。宏观层面上企业端景气率先见顶回落、居民端景气开始下滑,以及中观层面上卡车运量增速的大幅下滑,都反映本轮美国经济已进入景气回落阶段。同时,美股市场走势方面,必需消费品和公用事业等防御板块的持续领涨,与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的信号一致。
4)市场目前对美联储政策的分析预判中,可能也存在一定误读。历史规律显示,美联储一般不会因美国经济景气回落立即降息,降息时点往往发生在失业率自低点持续回升4~6个月后。目前,美国失业率依然保持在历史低位。近期,多位美联储官员也表示美国就业表现强劲,可以按兵不动。其中,主席鲍威尔强调“充分就业下,如果用货币宽松刺激通胀,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等过剩风险”。

重点关注:美国5月CPI、核心CPI及零售销售数据
6月12日,美国将公布5月CPI、核心CPI数据。美国通胀数据的走势,或将扰动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6月14日,美国将公布5月零售销售数据。4月零售销售下滑后,5月零售销售将反映美国私人消费的最新景气变化。


【本文推送内容节选自长江研究已发布报告,报告原文请见2019年6月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为何经济下,美股涨?》】

海外宏观最新深度报告,烦请参阅:
【2019年全球宏观经济展望】逃不开的周期轮回
【重磅深度】“繁荣的顶点”,已进入验证期 ——十一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如何理解欧洲经济? ——十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新兴市场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九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强势美元的背后——八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美国景气跟踪框架构建——七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美股震荡背后的经济逻辑——六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五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韩国出口持续暴跌,释放什么信号?——四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滞胀魅影——三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再论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繁荣的顶点
【重磅深度】特朗普减税效果,是否高估?
【重磅深度】正确评估美国减税效果
【重磅深度】美股历次“见顶”背景梳理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为何经济下,美股涨?
对外发布时间:2019年6月9日
报告发布机构:长江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赵伟  SAC编号:S0490516050002  邮箱:zhaowei4@cjsc.com.cn
徐骥  SAC编号:S0490518070010  邮箱:xuji@cjsc.com.cn



近期重点研究报告


◆ 首席问答
【首席问答】第1期:1月经济数据的“幻象”与“真相”2019/2/20
◆ 经观伟论——热点思考
【经观伟论】理解资管新规的变与不变 2018/5/10
【经观伟论】答读者问 | 新书《蜕变·新生: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作者赵伟博士专访 2017/12/15
【经观伟论】新书推介 |《蜕变新生: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2017/12/11
【经观伟论】赵伟:对近期宏观热点问题的思考 2017/11/24
【经观伟论】当下经济预期是否过度悲观?2017/6/1
◆ 重磅深度——国内篇
【重磅深度】猪价上涨,对CPI影响测算 2019/3/18
【重磅深度】识BDI,知经济冷暖——“微观大势”系列深度研究之一 2019/3/14
【重磅深度】转型无牛市?复盘日韩当年表现 2019/2/14
【重磅深度】就业市场,如何跟踪?2019/1/9
【重磅深度】时至势成,谋定而动——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2018/12/24
【重磅深度】进口“韧性”下的经济真相?2018/12/2
【重磅深度】论大国财政:钱从哪来?到哪去?2018/11/20
【重磅深度】进口博览会,我们可以关注什么?2018/9/12
【重磅深度】转型框架下,基建投向全解析 2018/8/8
【重磅深度】转型框架下,理解稳增长 2018/8/1
【重磅深度】2018年中期宏观报告:迷雾中的曙光 2018/7/12
【重磅深度】不进则退的转型——“结构主义·转型为鉴”系列之台湾篇 2018/6/14
【重磅深度】论去杠杆之“持久战”2018/6/9
【重磅深度】从全球产业转移,看“中国制造”崛起 2018/3/31
【重磅深度】四月决断 2018/3/5
【重磅深度】转型得与失——“结构主义·转型为鉴”系列之日本篇 2018/3/1
【重磅深度】后发国家如何弯道超车——“结构主义·转型为鉴”系列之韩国篇 2018/1/30
【重磅深度】特色小镇,转型新形态 2018/1/11
【重磅深度】大国重器,轻装疾行——2018年制造业的结构性修复与转型升级 2018/1/6
【重磅深度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吐故纳新 2017/12/21

【重磅深度】地产分析新思路:从销售驱动到库存驱动——“结构主义”宏观框架之地产篇(一)2017/12/13
【重磅深度】服务贸易,转型逻辑下被忽视的经济增长点——“结构看中国”系列报告之贸易篇(四)2017/11/23
【重磅深度】从通缩到再通胀,中期物价走势的几种可能 2017/11/1
【重磅深度】“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经济新周期”——“结构主义”宏观框架讨论之三 2017/10/14
【重磅深度】市场对库存周期存在哪些误解?——“结构主义”宏观框架讨论之二2017/9/8

【重磅深度】鉴往知今,现实世界的经济周期——“结构主义”宏观框架讨论之一 2017/9/6
【重磅深度】从PPI到CPI,价格传导的真相 2017/9/4
【重磅深度】从通缩到“再通胀”,轮回中寻找变化 2017/8/10

【重磅深度】棚改货币化安置,对经济的支持效应 2017/8/2
【重磅深度】周期的轮回,还是新曲的序章?——再论地产投资的韧性 2017/7/26
【重磅深度】贸易结构与比较优势:中国、印度和巴西 2017/6/27
【重磅深度】出口形势转暖,哪些行业更值得关注?2017/6/22
【重磅深度】设备投资周期的海外经验规律 2017/6/10
【重磅深度】守平淡,待真章—2017年中期宏观报告(下篇)2017/6/3
【重磅深度】守平淡,待真章—2017年中期宏观报告(上篇)2017/6/3
【重磅深度】关注中国出口结构新变化 2017/5/26
【重磅深度】年中经济不会二次探底的三条逻辑支撑 2017/3/1
◆ 重磅深度——海外篇
【重磅深度】“繁荣的顶点”,已进入验证期 2019/3/3
【重磅深度】逃不开的周期轮回——2019全球宏观经济展望 2019/1/13
【重磅深度】特朗普减税效果,是否高估?2018/11/29
【重磅深度】正确评估美国减税效果 2018/11/19
【重磅深度】美股历次“见顶”背景梳理 2018/10/28
【重磅深度】新兴市场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九论繁荣的顶点 2018/8/11
【重磅深度】大历史观,破局“逆全球化”2018/5/3
【重磅深度】从大历史观,看逆全球化 2018/4/7
【重磅深度】全球没有朱格拉,只有再通胀——2018年全球宏观经济展望 2018/1/30
【重磅深度】通胀归来——2018年美国宏观经济展望 2017/12/23
【重磅深度】美国减税后,大类资产将如何演绎?2017/12/3
【重磅深度】市场关于美联储加息预判的常见错误逻辑 2017/11/26
重磅深度】若美国减税,中国哪些行业将受益?2017/10/28

【重磅深度】美联储缩表,会导致新兴国家爆发危机吗?2017/9/18
【重磅深度】4季度, 美元指数会止跌反弹吗?2017/9/7
【重磅深度】财政困局即将来袭,特朗普能否闯关成功?2017/8/23

【重磅深度】美联储若开启缩表,市场将如何反应?2017/7/26
【重磅深度】欧央行转向在即,大类资产影响几何?2017/7/21
【重磅深度】警惕下半年美债收益率上行风险 2017/7/2
【重磅深度】美联储缩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2017/6/10
【重磅深度】中美贸易谈判,哪些行业需要关注?2017/5/12
【重磅深度】特朗普的权利边界在哪里?2017/2/10
重磅深度】特朗普会带来中美贸易战吗?2017/1/22
◆ 重磅深度——债券篇
【重磅深度】三万亿地方债怎么花 2019/3/31
【重磅深度】“向风险要收益”的债市理解——2019年债券市场展望 2019/2/14
【重磅深度】转债迎来配置时机 2019/1/18
【重磅深度】债牛下半场盛宴,还是尾部狂欢 ——从中美利差谈起 2018/11/30
【重磅深度】转债市场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2018/11/6
重磅深度】防风险下的投融资变局 2018/5/12
【重磅深度】长夜未央,债牛尚早 2017/12/20
【重磅深度】债券牛市的前夜?慎谈牛市、为时尚早!2017/6/23

【重磅深度】从中美利差,看下半年债市2017/6/13
◆ 每周思考
【每周思考】人才之“争”下,城市增长新逻辑 2019/4/1
【每周思考】转债市场的“新”变化 2019/3/27
【每周思考】再论“逃不开的周期轮回”? 2019/3/24
【每周思考】财政缺口,如何弥补? 2019/3/24
【每周思考】欧央行重启QE? 2019/3/17
【每周思考】宏观视角,看节后地产政策变化 2019/3/13
【每周思考】股债双牛? 2019/3/12
【每周思考】新兴市场隐忧,不容忽视 2019/3/10
【每周思考】转债大涨之后,还能买吗?2019/2/26
【每周思考】美国经济到了哪个周期阶段?2019/2/25
【每周思考】海外数据“打架”的宏观思考?2019/2/19
【每周思考】1月经济数据的“幻象”与“真相”2019/2/18
【每周思考】信用修复的“二级火箭”启动2019/2/17
【每周思考】地方两会,释放哪些信号?2019/1/29
【每周思考】信用修复的“二级火箭”2019/1/28
【每周思考】经济到了哪个周期阶段?2019/1/22
【每周思考】转债投资思考2019/1/21
【每周思考】美国经济分析中,被忽视的风险?2019/1/20
【每周思考】基建发力三大“新特征”2019/1/17
【每周思考】信用筑底的“一级火箭”2019/1/6
【每周思考】如何理解“地方财政可持续”?2019/1/3
【每周思考】地方债提前发,投向哪里?2019/1/2
【每周思考】美联储缩表,长端美债就一定上行?2018/12/27
【每周思考】从民企融资变化,看宽信用效果2018/12/26
【每周思考】经济工作会议后,市场关注什么?2018/12/23
【每周思考】地产政策“新变化”?2018/12/15
【每周思考】美国经济走弱,美元就走弱吗?2018/12/11
【每周思考】2014-2015年市场形势,对当下的启示 2018/12/10
【每周思考】美联储放缓加息,哪些资产受益 2018/12/4
【每周思考】如何评估我国减税效果? 2018/12/3
【每周思考】就业视角,看经济“底线”2018/11/27
【每周思考】外资配置,不应低估的影响 2018/11/26
【每周思考】中低油价会否成为常态?2018/11/25
【每周思考】工业经济的韧性,来自哪里?2018/11/19
【每周思考】民企融资,如何破局?2018/11/13
【每周思考】转型背景下,理解增值税改革 2018/11/11
【每周思考】似曾相识的历史,不一样的未来 2018/11/5
【每周思考】美股10月暴跌有何不同?2018/10/29
【每周思考】如何理解制造业投资的“韧性”2018/10/28
【每周思考】从退税新政,理解“稳外贸”2018/10/15
【每周思考】中美利差,何去何从?2018/10/13
【每周思考】新一轮限产的“新”变化 2018/10/7
【每周思考】预售制度的“忧”与“思”2018/9/25
【每周思考】怎么看美国楼市降温?2018/9/24
【每周思考】如何理解国企降杠杆 2018/9/17
【每周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减税”逻辑?2018/9/11
【每周思考】地方债加快发行,被忽视的变化 2018/9/10
【每周思考】特朗普接下来将做什么? 2018/9/9
【每周思考】货基收益率下行,怎么看?2018/9/2
【每周思考】税改落地,影响几何?2018/9/2
【每周思考】新兴市场危机,没那么简单 2018/9/2
【每周思考】寿光洪灾,对通胀影响?2018/8/26
【每周思考】流拍“变局”下的地产猜想 2018/8/25
【每周思考】如何理解欧洲经济? ——十论繁荣的顶点 2018/8/21
【每周思考】积极财政,空间几何?2018/8/21
【每周思考】滞胀要来了吗?2018/8/20
【每周思考】理解地产市场的“三大背离”2018/8/13
【每周思考】宽松之下,债市何去何从?2018/8/12
【每周思考】土耳其之后,谁的风险最大?2018/8/12
【每周思考】特朗普税政沙盘推演 2018/8/7
【每周思考】稳增长,对债市影响几何? 2018/8/5
【每周思考】强势美元的背后——八论繁荣的顶点 2018/8/4
【每周思考】乡村如何振兴? 2018/7/31
【每周思考】如何理解美国2季度GDP? 2018/7/30
【每周思考】中低评级信用利差,拐点已现? 2018/7/29
【每周思考】转型框架下的政策微调 2018/7/24
【每周思考】论财政与货币的政策协同 2018/7/23
【每周思考】美元走强,别怪美联储 2018/7/22
【每周思考】美国景气跟踪框架构建——七论繁荣的顶点 2018/7/18
【每周思考】非标收缩,还有多大压力? 2018/7/17
【每周思考】棚改“新格局” 2018/7/16
【每周思考】新兴经济体的“冰与火”2018/7/9【每周思考】交叉违约,压力几何?2018/7/8
【每周思考】为何通胀上升,黄金暴跌?2018/7/4
【每周思考】债市涟漪 2018/7/3
【每周思考】这轮地产调控有何不同?2018/7/2
【每周思考】地方债,能补上基建融资吗 2018/6/26
【每周思考】基建投资见底了吗? 2018/6/24
【每周思考】美股震荡背后的经济逻辑——六论繁荣的顶点 2018/6/20
【每周思考】社融增速到底在哪? 2018/6/19
【每周思考】1990年代,日本去杠杆做错了什么? 2018/6/11
【每周思考】信用利差分化,何时休?2018/6/10
【每周思考】区域视角,看信用风险 2018/6/6
【每周思考】新兴困局与特朗普“蛋糕游戏” 2018/6/5
【每周思考】关税连续下调,开放加速转型 2018/6/4
【每周思考】再论韩国信用违约的处置 2018/5/27
【每周思考】从个体违约,看行业特征 2018/5/27
【每周思考】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五论繁荣的顶点 2018/5/25
【每周思考】1997年,韩国如何处理债务违约?2018/5/21
【每周思考】透过违约看本质 2018/5/15
【每周思考】韩国出口持续暴跌,释放什么信号?2018/5/14
【每周思考】“复苏”表象下,一份清醒一份醉 2018/5/14
【每周思考】理解资管新规的变与不变?2018/5/10
【每周思考】IMF上调美国经济预期可信吗?2018/5/8
【每周思考】如何理解“加快财政支出进度”2018/5/7
【每周思考】寻找内需新动能 2018/5/1
【每周思考】三论繁荣的顶点,滞胀魅影 2018/5/1
【每周思考】去杠杆下的流动性变局 2018/4/23
【每周思考】坚定看多“新经济”2018/4/22
【每周思考】再论繁荣的顶点 2018/4/16
【每周思考】从美国政治格局,看贸易摩擦“节奏”2018/4/10
【每周思考】从PPP清库,看宏观主线逻辑 2018/4/9
【每周思考】结构性去杠杆的实质 2018/4/8
【每周思考】繁荣的顶点 2018/4/2
【每周思考】从银行报表,看防风险阶段 2018/4/1
【每周思考】以史为鉴,再论贸易战的影响路径 2018/3/26
【每周思考】贸易保护,对物价的影响 2018/3/25
【每周思考】美联储加息,对国内市场影响 2018/3/20




团队介绍
赵   伟   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  
  SAC编号:S0490516050002
  邮箱:zhaowei4@cjsc.com.cn
徐   骥   宏观研究员
  SAC编号:S0490518070010
  邮箱:xuji@cjsc.com.cn
顾皓卿   宏观研究员
  邮箱:guhq1@cjsc.com.cn
杨   飞   固收研究员
  邮箱:yangfei3@cjsc.com.cn
张蓉蓉   宏观研究员
  邮箱:zhangrr@cjsc.com.cn
代小笛   固收研究员
  邮箱:daixd@cjsc.com.cn



评级说明及声明

评级说明
行业评级: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行业股票指数的涨跌幅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投资建议的评级标准为:看好:相对表现优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中性:相对表现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持平;看淡:相对表现弱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

公司评级: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公司的涨跌幅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投资建议的评级标准为:买入: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大于10%;增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10%之间;中性: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5%之间;减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小于-5% ;无投资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说明: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

重要声明
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编号:10060000。本报告仅限中国大陆地区发行,仅供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包含作者对证券价格涨跌或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以发出其他与本报告所载信息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所反映研究人员的不同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并不代表本公司或其他附属机构的立场;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不存在法律法规要求披露或采取限制、静默措施的利益冲突。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注明出处为长江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刊载或者转发本证券研究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证券研究报告的风险。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报告的,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长江证券研究所官方订阅平台。相关观点或信息请以“长江研究”订阅号为准。本订阅号仅面向长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长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订阅号中的信息。长江研究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长江证券的客户。
本订阅号旨在沟通研究信息,分享研究成果,所推送信息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本订阅号内容仅为报告摘要,如需了解详细内容,请具体参见长江研究发布的完整版报告。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长江研究正式公开发布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订阅号接受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相关风险提示,充分理解报告所含的关键假设条件,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含义。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人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全部投资风险。





长江宏观赵伟博士新书推介




蜕变·新生: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

赵  伟  著
本书通过详细缜密的研究分析以及翔实的数据事实,从结构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回应了当前社会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疑问,诸如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口和制度红利结束论等观点,阐述了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的道路上经历的从蜕变到新生的过程,指出了结构转型的未来方向,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更广泛的国际视角。

(各大电商平台均有销售,欢迎购买)



微信名:长江宏观固收      微信ID:cjscmacro



点历史信息,查更多报告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
们的最新观点
长江证券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45
帖子:49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