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洞察自己的习性,在起心动念之前转掉,让自己不断地成长?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的用户   2019-6-12 21:51   3427   5
这个问题的问法可能稍有不妥,以鄙人最近的感受来说,陷入业力念头想转也转不了,一次有一次的蹉跎,希望得到指点,如何做?该打坐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还是?以心制行还是以律制行,不管是哪一种方法约束自己,事后总能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反弹,现在想洗心革面一翻,从头打破,请各位指点。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6-12 21:51:06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非常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明题主曾用心去了解十二因缘,并付诸努力了,只是还不得其法。
要斩断烦恼习性的锁链,达到成长自己的目标,核心的本质在于观。
在如何观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心运作的方式。


例如:我饿了,我心中升起了想要吃饭的念头,可是工作非常的繁忙,以致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于是饿了的念头一闪而过,并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影响。
同样的,当我在看电视,很放松,突然我觉得饿了,我心中升起了想要吃饭的念头,于是我可能就会去冰箱看看是否有零食,或者选择叫外卖。
当念头在我们的心中升起,我的注意力去理会它时,它才会演变成我们的行为,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念头如果是种子的话,那我们的注意力就是水和肥料。当念头在心中升起时,如果我们选择不去理会它,它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不仅仅是饿了的念头,所有的:愤怒、生气、欲望等等,由感受衍生出的一切念头都是如此,只要我们不去理会它,它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所有的痛苦起源于感受,由感受衍生出念头,念头,当念头产生后,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去在其中纠结、打转时,痛苦也就会越来越深切,而当你深切的体会到了感受带来的痛苦,并且不去理会随之而来的念头,它就得到了净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当你深切的体会到了感受带来的痛苦,并且不去理会随之而来的念头,它就得到了净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当你深切的体会到了感受带来的痛苦,并且不去理会随之而来的念头,它就得到了净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当你深切的体会到了感受带来的痛苦,并且不去理会随之而来的念头,它就得到了净化
体会到念头是觉知,不去理会它们是平等心,两者结合在一起,则是佛陀教导的:观。


如果用这里的话来翻译题主的问题,则可以理解为,如何提升觉知和平等心?
禅修是如何帮助我们净化心灵的? - 社区专栏
文章选段:
当我们尝试静下心来时,心就会开始被这样那样的念头所冲击。这些念头可能会变现成一个图像、一种声音、一种气味、一种味道、一种触觉、一个建议;这所有的六种现象只有三种形态:令人愉悦的,令人不愉悦的,或者是无聊无意义的。
对于那些不懂得禅修方法,或改变自己的意愿并不强烈的人来说,是无法面对这些冲击的,他们会选择转移注意力到心感兴趣的事务上,当持续一段时间后,心会开始不耐烦、会焦躁,这时他们就需要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通过不断的寻找新鲜事物的刺激以避免心静下来后面对这份焦躁与痛苦。所以,对于那些改变自己意愿并不强烈的人来说,静心是一种折磨。

同样,对于那些想要改变自己的人来说,这颗烦躁不安的心是改变自己的催化剂、是磨刀石。

当我们开始通过禅修来试图平静这颗心时,过去所库存的各种烦恼就会显现。在想要净化这颗心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如何才能达到净化到目的。一个念头升起了,这个念头接着就变现为了某某人辱骂过我的那个场景,然后我们的心就开始不断到去思考、想象这个场景,他当时是这样那样辱骂我的,我不知所措,将来再遇到,我一定要这样那样的回敬他。

我们的注意力不断的在这些念头中翻滚,于是我们越来越痛苦。如何停止这种痛苦呢?
当念头升起时,不去理会它。如何才能不去理会它呢?将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进出上,不管升起什么样的念头,都不去理会它,当注意力不与念头对接时,念头就会消失。

理论就是如此的简单,但在操作时,我们就会经验到困难。当我们将注意力不断的专注到呼吸上时,心中的念头就会不断的冲击我们,它会变现成   图像、声音、气味、味道、触觉、观点,不断的冲击、诱惑我们,而我们的注意力也会不断的被这些念头带走。
这时我们需持之以恒不断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随着练习的深入,我们逐渐开发出了心的专注力、心的定力。

什么样的定力呢?
我们心中的念头可以如流水般在脑海中依旧不断,与此同时我们的的注意力也持续不断的保持在息入息出上。
这种心的定力会有什么好处呢?当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尝试专注到工作上,可周边的人或物却吵闹不已,慢慢的,心也越来越烦恼,我们当下也就无法工作。当我们的专注力借由呼吸不断的被开发时,回到工作中,在同样吵闹的环境中,我们便可以专注于工作,而不被周遭的环境所影响。
要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为六种形态:图像、声音、气味、味道、触觉、观点(建议)。当我们在禅修时,我们需要不断的面对念头的冲击,而所有的念头中只包含了这六种形态。
当我们回到生活中时,所要面对的也都是这六种物质 。


内容相关链接:
什么是观智? - 社区专栏


什么是觉知? - 社区专栏


平等心不是压抑 - 社区专栏
禅修的报名方式,费用全免,不过需要十天:南禅寺内观报名网
3#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6-12 21:51:07 发帖IP地址来自
迦叶菩萨言。
世尊。如佛所说。毕竟者即是涅槃。如是涅槃云何可得。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为十。
一者 无常想
二者 苦想
三者 无我想
四者 厌离食想
五者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者 死想
七者 多过罪想
八者 离想
九者 灭想
十者 无爱想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习如是十种想者。是人毕竟定得涅槃。不随他心自能分别善不善等。是名真实。称比丘义。乃至得称优婆夷义。
4#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6-12 21:51:08 发帖IP地址来自
占察善恶业报经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
      “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5#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6-12 21:51:09 发帖IP地址来自
您好,谢邀。
看到题主描述的问题,哎哟,这不就是说我吗?佛法好啊,也想学啊,可是就是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去做,如果真正能做到实修,如何能让自己进步,最后得到佛说的好处。

说一下自身的修学过程,因末学也是初学者,因此算不上解答,只能给题主做个参考。

先了解几个问题中的词汇,以助我们理解。
一、修行。
修是修正,行是行为。
什么样的行为需要修正?
障碍我们幸福生活的、妨害自身健康的、伤害他人身心的,这些行为才是我们需要加以修正的。
总之,我们不想要的,才是我们希求改变的。

二、习气。
习是习惯,气是气场(磁场)。
习惯是怎么来了?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磁场。

三、进步。
进是向上向前,步是阶段距离。
对于修行而言,进步的表现就是,内感到喜悦烦恼少了,外坎坷少了夸奖的人多了。

知道了什么是修行,什么是习气,我们才好据病开方,得以进步。

一、以善治恶,填充思想。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刚强难化。思想怎么可能一天改变?
佛有妙法,恶不要管它,先把善填充进去,让善心帮助我们弱化恶心。
真的可以吗?真的!一心不能二用。
我们是凡夫,没有能力一心二用。当我们心生善念时,恶念自然就不起现行了。

佛告诉我们填充的第一个善心——孝心(观无量寿经净业三福,地藏经……)
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根。孝亲尊师,成佛之因,一切诸佛菩萨都从孝道开始填充。
佛赞地藏菩萨是诸佛之母。何以故?孝能生诸善,因此孝为诸善之母。

孝道既得诸佛赞叹,就得诸佛护持。

二、求佛加持,增容善力。
我们要做善,我们还要学会求佛。
末法时期众生,福德微浅,善根不厚,依靠自力与恶习对抗,很难成就。因此,必须求佛加持,帮助我们改过自新。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佛力加持只是一个放大功能。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善根,佛力无从放大。
诵经持咒念佛,都是求佛加持。但是做这些人何其多,为什么得到加持的人却不多呢?

三、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目标。
回向是个大问题,因篇幅所限,简单说一下。
就人而言,给谁;就事而论,干什么。
我们诵经持咒念佛,给谁,干什么。说出来才是回向,没说佛力无从加持啊!

我回向了啊?我哪次读经不回向?
经书后面的回向偈是菩萨回向,是初学者的总目标。我们一定要读,培养我们的佛心。但是,我们要得到实际利益,总要在后面加一个目前的小目标。
普度众生是对的,是诸佛心愿。可是度众生之前,总要自度才行啊。
做慈善家是好的,可是总不能欠一屁股债去搞慈善吧?
就末学而言。业障深重,习气深重,过去忤逆不孝,罪恶累累。因此,回向以补漏还债为主。待得无债一身轻,再思兼善天下也不迟。

末学为自己加的回向,供君参考。
弟子XXX,求佛加持,愿以点滴福德,尽皆回向父佛母佛,以报养育之恩,以补忤逆之漏。弟子自当努力改过修善,以报佛恩。

四、行孝。
善心培养了,同时也要加紧善行的培养。
怎样和父母家人相处?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外缘我们还能躲开,但是家是我们的港湾,难以割舍。

不见、不想、不说父母家人的缺点,生欢喜;
常见、常想、常说父母家人的好处,知感恩。

其实我们和父母家人的冲突很少是因为物质上的,大多数都因见解不同而起争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家人也是凡夫,也有过失,总盯着家人的缺点,不添堵吗?多看好处,少看缺点,家庭就和谐了。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心行,眼睛总瞅着别人,还能看自己的吗?
六祖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五、改过。
培养善根,求佛加持,这个过程就是培养我们改过的力量;
不见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过失,就是弱化习气的力量。断恶缘,恶因就不会成恶果。
一面善心增长,一面恶心弱化,此消彼长,恶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

习惯是养成的,无论好坏都是日积月累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耐心。
一个坏习惯固然难改,可是我们可以弱化它,扰乱它。和坏习惯打游击战,不让它消停。
打游戏,打吧,一边打一边念佛;
看黄片,看吧,一边看一边念佛;
……
很多人觉得这是对佛的亵渎而不敢念。
作恶的时候不求佛力加持,什么时候求?污秽之地,在心里默念。
以嬉笑念佛,亵渎;
以恶心念佛,亵渎;
作恶不念佛,亵渎。
止恶扬善,都需求佛加持。别让恶轻松的执行,念佛扰乱它。

以上就是末学修学的过程,绝不敢言是解答。仅能给如末学一般习气深重的初学者以参考。
要想实修,多读经念佛,多听法师讲经。
阿弥陀佛,求佛加持。
6#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6-12 21:51:10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您的问题我看懂了。您的问题根本上是“如何得清净心”,是如何修行。

我用最简单的话语来回答,就是四个字:一向专念。

什么意思?意思很简单:有任何想法念头起来了,不要去分别、去执着这是善念还是恶念,这会带来善果还是恶果(善报不如无报),只管去念佛就好了。任何念头起,紧接着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同时,该学习学习,该吃饭吃饭,该开车开车,该上班上班,一切随缘,随顺众生,但是不往心里去。不管做什么事,第一念肯定会起,拦不住,不起心不动念您就已经成佛了,观音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名没有破,您不可能没有第一念。有第一念没关系,保证第二念是阿弥陀佛,就一定能成功。

念佛根本上是为了得清净心。坐禅也能得清净心,但坐禅有两个麻烦,一是对根性要求高,反正我的根性钝,我坐禅不灵。二是坐禅耽误时间,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我的工作太忙了。念佛不影响。可以默念,不出声不动嘴,根本上讲,念佛就是在脑子里生出“阿弥陀佛”四个字的念头,做到不间断不停歇。如果真的能在一个半小时里“只打三四个妄想”,那就是很厉害的功夫了。

念佛吧,任何想法起,紧接着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

以上浅见,顿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2080
帖子:644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