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双相情感障碍该不该和别人说?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热心用户   2019-5-18 21:10   5563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18 21:10:40
“一个小孩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长大,只要没有智力上的缺陷,他自会学着如何待人,也将会学到某些技能。但也有他无法得到甚至于无法由学习中获得并发展成的能力:人无需(事实上也不可能)硬教橡籽成长成橡树,但只要一有机会,它的内在潜能就会发展出来。同样,一个人只要给予机会,他也会发展出他独特的潜能。然后,他就能发展出他的自我的独一无二的活力来:包括思想的明晰,情感的深度、思想、愿望与兴趣;以及开发他自己机智的能力,意志力的强度;他所具有的才能及天赋;表达自我的能力,以及用自发的情感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将使他迟早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目的。简而言之,他将从根本上不会误入歧途,而是沿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真实的自我是我们的内在的中心力量,这种内在的中心力量是人所共有的,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它乃是成长的根源。”——卡伦.霍妮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秉性,天赋的潜能,也有其自发的情感,此种“生命力”最终会让我们成为自己。但由于不良的后天的环境、父母的神经症个性,缺乏爱的成长,这些都将阻碍我们成长,并扭曲我们的情感,扼杀我们的天性,最后让我们朝着错误的方向成长。
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评判,没有要求,没有束缚,也没有恐惧,一切都是出于本性与情感。后来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家人与世俗的要求强加在了我们身上,我们开始学会了评判,开始学会了要求,开始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当然,这是每个人适应社会与学会与他人相处的开始,如果我们恰好遇到是健康的、懂得爱的父母,想必我们自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我们既不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也不会认为自己君临天下;既不会觉得自己软弱可欺,也不会觉得自己战无不胜;既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也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尽在掌控……总之,我们将客观地评价自己,也将成为自己。
但当父母并不真正爱我们,当他们的“爱”过于控制、骄纵、恐吓、易怒、阴晴不定、反复无常、过分保护、过分溺爱、漠不关心,过分严苛,过分控制……那么我们就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也无法建立一种健康的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我们可能会过于顺从以讨好他人,也可能会过于对抗以保护自己,抑或是和他人疏离以息事宁人。如此的“爱”无法让我们建立内心中的安全感,我们就不能产生对自己与他人最基本的信任,因此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焦虑——自己易于被排斥、抛弃、伤害、不可爱、弱小、无助、无力、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基本焦虑”一旦形成,我们就不能用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相处,就必须寻找方法来缓解恐惧。基本焦虑就好像是一股强烈的能量,它会左右并控制我们的人生。
理想化自我的幻想正是在如此的情境下形成的,毕竟我们必须强大到以超越内心中的恐惧。因此,我们必须强大,必须成功,必须被人尊重,必须战无不胜,必须被所有人接纳,必须具有圣人般的品行,必须超越身边所有的人……就算这一切只是幻想而已,我们也会紧紧抓住不放,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救赎。
一位读者写道:
“从小到大,我想我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找到安全与价值,因为只有好到比别人更好,我才能接纳我自己。我用和他人的比较来找回自信,我用比较来确定自己是好的,我始终相信:我只有变得很好才会被真心喜欢。我想我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自大了,我真正需要的是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所以从小我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哪还有什么真实的自己。
也许别人家的孩子被教育的是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要总和别人比,可惜这样的情况没在我身上发生。我想我是从与别人的比较中找到被爱的,我不相信无需变得很好也会被真心喜欢。我最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叫它“根”,有的人没有根,注定终身漂泊.。”
想必,一个人的“根”就是满满的爱,在爱中他认识了自己,接纳了自己,接纳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一个没有根的人注定漂泊,他总是在外在寻找救命的稻草,也许是成就,也许是地位,也许是来自于别人的接纳,但这些终归如浮萍,无法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根。
我不能改变你们,所以只能远离你们”
以前我到同学家吃饭,看到同学的老子跟他们开玩笑,你言我语,我就想怎么会这样?这个老子没大没小,肯定会坏了自己的儿子,我老子都是正襟危坐,是教父。
我生下来好像注定不是为了自己成长,还是个树苗的时候,注定为的是成为木材。每次你帮我找工作,就像憋不住一样,等不及地冲来上说:“这回要……”你不应该养儿子,应该去养奶牛,只要喂草,肯定能挤出奶,而且要趁热挤。
爸爸,你要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建立了如此高的道德、高要求的生活标准?这目的是为填补什么?以至于别人有洁癖,你有“人癖”。
别人是一日三省,我是时刻省,日日省,就没有一刻停下来过。我在工地上揣摩出来一句话:抛开这个世界,看这个世界。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已经脱离自我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原本的自己太差,因为人生下来如果不成功,不形象优美,就没有价值。人生下来不是为生活,而是为改造。我不禁想,那我的祖宗把我生下来,是不是有点缺德?
但在现实中无论他怎么努力,依然无法获得父亲的认同:
“年底,我回到了家里,妈问我欠了多少钱,给了我2500块钱,我心里没有感激,只是觉得欠了她一个人情。我迫切地要做点什么,我感觉到很不开心,说不出来的感觉,拿着钱,笑不出来。我在车库里和我爸说:‘我感觉我有点……’。话没有说完,我爸就说:‘你看你能干么事?你看人家别人怎么做事的。’我以为至少我会听到一些关心的话,却只有奚落。我不做,你说我烂无怂用;我做了,你就‘趁热打铁’,你说是激励。我父亲的欲望就像妓女的下体一样‘吮吸不停,贪婪不止’。我似乎是一辆汽车,车主爱车,是要它跑的快,跑的稳,造型要豪华,不然这辆车就是废铁。”
他不是希望成功,而是必须成功;他不是希望肯定,而是急需肯定;他不敢成为自己,只能成为别人。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他比家里的狗的地位也高不了太多。因此,他想尽办法获得成功,这成了他活着的意义。
也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成功”了,他成功地活在了虚荣和别人的赞美之中,他通过外在的光环掩盖了内心中的卑微,他找回了“自我”。似乎他已经摆脱了内心中那个弱小、易于被抛弃与否定的自我,那个不被爱,不被祝福的内心中的小孩。似乎内心中的空洞已经被填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美好的未来也在等着他——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不再活在恐惧不安之中。
这段时间或长,或短。他貌似成功了,貌似变得强大了,貌似可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貌似成了一个被所有人所认可与接纳的人,他自以为因此获得了安全与价值,自以为已经摆脱了当初那个弱小的自己,也战胜了这个危险的世界。因此,他就更加深信,自己就是那个自己所幻想的强者,人生也注将心随所愿。
貌似完美的结局,却注定会被现实所打破——毕竟,他不是为了成为自己,而是试图摆脱自己;他不是真正强大,只是假装强大;他不是医治了内心的伤痕,而是掩盖了伤痕……
他接着写道:“当现实真的撕开一道口子涌进来,那一瞬间我难受极了,就像天破了一个大窟窿,我疯狂地去补,那一瞬间就像逼迫我意识到我好像并没有值得别人关注的地方,我并没有让别人刮目相看,但我在心里发疯似地去补。我害怕我在自我欺骗却浑然不觉,写这些的时候我平静点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的‘天空’又补圆了。但我更怕了,我怕我忍不住继续欺骗自己,明天一觉醒来一切如故。我一度觉得我知道了,当我今天猛烈难受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我的自我欺骗是那么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自欺是为了避免看到真相,而真相是他一直不愿直面那个内心中伤痕累累的小孩——他不被肯定,不被爱,不被祝福,不被接纳。因此他一直把这一切封存到了内心深处,甚至想要扼杀他,毕竟这样就可以忘记屈辱,可以摆脱一个“偷渡者”的身份,才可以光明正大做一个人。但越是活在自欺当中,他就越恐惧现实,他的内心就不能得以真正地成长。
这一切就好像“潘多拉魔盒”,他只是把“心魔”(基本焦虑)关在了盒子里,它并没有消失,当现实打开了盒盖,他内心深处的恐惧就会一股脑地迸发出来,让他惊恐万分——他自以为已经强大到不会被伤害,但这毕竟只是幻觉罢了。
因此,他非常急于补上“窟窿”,也就是“治好”自己。毕竟治好了,那个打开的“魔盒”又可以关闭,他又可以活在幻想的强大与完美之中了,他又可以成为他“自己”了。因此,一些人往往会沉浸在各种“身心灵”的神奇疗法之中,并幻想神奇的疗法可以给他带来“治愈”,这样他才可以摆脱内心中的那个满是伤痕的小孩,那望不到底的黑洞。
但他终究不会被“治愈”,毕竟真正的治愈在于直面内心中的恐惧,并最终和自己和解,而不是继续自欺,用强者的幻想来掩盖内心中的伤痕。
虽然,有时他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一转念,他又无视了这一切。毕竟,他无法直视那个无助、无力、无能、弱小的自我,他不愿再次跌入那望不到底的深渊,他不愿回到“解放前”。他固执地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自己已经无比强大,那个带泪的小孩不是自己,他只是一个幻象而已。他依然会为了安全,而脱离自我,继续囚禁那个孩子,封存那既往的伤痕。马上,他又会投入到对荣誉的执着追求之中。
伤痕,不安全感,无价值感,并不会被幻想中的或现实中的种种成就所医治,仅仅是暂时的掩盖而已。正如一位女性患者,因为她的父母不喜欢女孩,认为女孩是弱者,因此从小她就好像是一个女汉子,她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男人强,比所有的人都强。因为她足够拼命,所以她永远都是第一名,永远是佼佼者。虽然她一直活在成功的优越感与自负之中,但她却经常做这样两个梦,第一个梦:我没有毕业,还在读研,又要考博,一直都考不到头;第二个梦是:枪杀,杀人,恐怖,鬼,阴暗,阴风,暴虐,感觉自己快被杀了。
阴暗,阴风,暴虐,其实就是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基本焦虑),而一直不断地考试,提升,其实就是为了逃避恐惧,这成了她的“解决法”。虽然她在现实中成功了,但成功并没有真正的让她摆脱恐惧,恐惧就好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或永远也喂不饱的吸血鬼一般。她偶尔也会梦到一个孩子哭泣的脸,也许这个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只不过她一直不愿承认这个弱小的孩子是自己,她一直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强大,因为她不敢直视内心中的伤痕。
“内在的小孩”——他是如此软弱、不堪、无助。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接纳他、包容他、理解他,而是排斥、恐惧、远离,正如当初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切。
貌似强大仅仅是一个虚幻的假象,不安全感一直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人生也会被其所左右,我们的本性也被其所扭曲,我们早已经不再是本来的自己——一旦我们试图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不安全的世界与他人,那么就是我们脱离自我的开始——我们学会了模仿、取悦、顺从、对抗、疏离、伪装、压抑、表演,此时,我们已经不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他人相处,而是试图以虚假的自己来保护自己。如此的“习惯”最终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时我们已经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安全而活。
患者的内心也并没有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而变得成熟,他只是假装成熟与强大,因此他就好像是一个“巨婴”,他内心的成熟度与年龄极不匹配。一些患者坐在我面前,总让我感到似乎他在小学或初中就停止了内心的成长,他一味地用强大、虚荣、美德来掩饰自己的弱小,结果他仅仅是一个好演员而已,而非一个真正自信成熟的人。
“在考察了许多神经症患者的童年史之后,我发现,基本品质的恶完全是由于缺乏真正的温暖和爱。显然,要使自信心增长,孩子就需要来自于外界的帮助。他需要热情,需要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需要照顾,需要保护,需要信任的气氛,需要对他的行动的鼓励,需要建设性的纪律。有了这些因素,他就会产生,那种“基本的信心”,这种基本的信心包括对别人和对自己的信任。由于早年的不利群集所开始的神经症的发展,使他存在核心开始变弱,他变得和自己疏远,和自己分离。而他的自我理想化则是旨在弥补这种伤害的尝试。”——卡伦.霍妮
当父母不是有洁癖,而是有“人癖”的时候,就会拿着放大镜看我们的缺点与不足,仿佛我们在他心中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人。缺乏爱、温情、包容、有的只是苛责、冷漠、要求,那么一个孩子怎能做自己?一个孩子如何接纳与爱自己?一些人从小就乖巧、努力、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与其说他“懂事”了,不如说从那时开始他就已经扭曲了。
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真实自我的抛弃与恐惧,恐惧成为自己,那么他就必然会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他必须成功,有地位,会做人。一个人活在理想化自我之中也是情非得已,毕竟美好的幻想填补了他内心中的缺失。当我们的父母的人格本身就是病态和扭曲的,他都不能很好地接纳和学会爱自己,当然他也无法真正地爱孩子。那么孩子就不能产生对自己与他人的基本信任,无法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尊重与被爱的,他就不能用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相处。
既往的伤害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负性能量,我们不敢与之对抗,只能被迫顺从它的控制。但生命本是一个自然流淌的过程,我们却因为爱的缺失陷入禁锢。但如果恐惧成了一个人生活的动力,那么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囚徒。
病态的父母一直在爱的名义之下,明目张胆地肆意地伤害着孩子。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在利用孩子来维系他的虚荣心,来找到安全感。他们死命地抓住孩子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为了填补他们自己内心中的坑。他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懂得怎么爱孩子?无论他自己还是孩子,都只是他“心魔”的囚徒罢了。
下面就简要分析病态父母的类型:
完美型父母
此类父母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特别认真,事无巨细,想要做好一切。他的价值观就是: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任何他做不到完美的东西都会让他倍感压力,虽然他表面幸福,但内心早已不堪重负,因为他一直活在完美的枷锁之中。而这一切,他也会原封不动地施加到孩子身上,毕竟孩子是他生命的延伸,孩子的任何瑕疵与不足,也同样会引发他的恐慌。没有孩子之前他只会一味地逼迫自己,但有了孩子之后,他的关注点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虽然这一切是以爱的名义,但这一切却是在是维系他的面子,缓解他的焦虑。此时孩子仅仅是一个工具,因此孩子体会到的不是爱,而是束缚。此类父母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往往也充满挫折,因此他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他只会不断地要求,以为要求就是爱。
他往往管的过多,过细,不允许孩子犯任何的错误,而且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差。但越是如此,孩子就倍感压力,也更容易患上心理问题。当孩子有问题之后,父母可能会放下之前的各种要求,意识到自己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他会突然好像变了一个人,对孩子多了接纳和包容,并积极地给孩子治疗。表面上他醒悟了,但其实不健康是更大的不完美,他只是关注的点改变了而已。如果有一天孩子的心理问题减轻了,估计他又会变成以前的样子:你都没有问题了,是否可以做的更好一点?
在一个完美主义者眼里: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不应该的。一位女性患者,从小妈妈对她就是一种畸形的,有条件的爱——只有做的好,才能赢得妈妈的肯定,不然就会成为妈妈眼中的笨蛋。因此,她总是觉得自己笨,因为按照母亲的话说就是:聪明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好。所以她做错了事情,就会觉得自己笨,难以接受自己的失败,她内心当中已经存在了一个绝对完美和聪明的“模板”,似乎只有成为一个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才能获得他人的爱和接纳。
“绝对聪明、完美的自我”成了她的“解药”,所以她无法忍受哪怕一个人的否定;她也无法接受自己哪怕一丁点的不足;也无法忘记自己犯的任何错误。而她获得的成功,肯定却变得轻描淡写,似乎这是应该的和情理之中的一样。
虽然患者试图满足父母,但在父母眼里他永远是不够好的,因此他没有办法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合格的人。
自负型父母
一些父母非常骄傲、自负、看不起身边的人,自认为自己了不起。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佼佼者,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孩子就应该是优秀、不凡的,应该和他一样被人刮目相看。他因此对孩子寄予厚望,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出人头地。比如,一位男性患者的父亲是一个自负、要面子,自认为“天生我才”的人,但后来在职场与事业上的挫败,让他郁郁不得志。因此父亲把全部的希望都给予在了他的身上,因此天天盯着他,不允许他犯任何错误,也不能接受他比别人差。另一位男性患者形容他爸爸的时候,他只是谈到了一件对他整个人生有隐喻的事情。他记得小学的时候,爸爸非逼着他做奥数题,当爸爸发现他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的时候,他整个人就崩溃了,父亲跪在他的面前,把嘴唇咬破,说了句:“我的儿子怎么能不会……”因此,他常常幻想自己成为皇帝,只有如此,他才能高于他父亲的要求。
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当然更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当得知孩子的心理出现了状况,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孩子怎么能有心理问题?因此,一些患者和父母谈到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总是漠视或不承认,因为如果承认了这一现实,那么就意味着他自己的失败,这会极大刺伤他的自负,因此他拒绝承认这一切,认为孩子什么病也没有。一位女性患者向妈妈述说自己的病情的时候,母亲总是会转移话题,当她向母亲要咨询费的时候,母亲什么都没有问就给她了,虽然母亲知道这是咨询费,却一句关心的话也没有,因为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无法面对一个不健康的女儿,因此她一直选择逃避。
当然,有时父母也会有一个相反的极端——他会拼命要把孩子治好,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病,更不能接受自己如此完美的人生被打破。就算孩子出现了问题,自负的父母也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与病态,依然是一味地埋怨孩子或当初让孩子陷入心理问题的刺激事件,比如,一个苛责的老师,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
记得,一位患者的母亲在介绍孩子的病情的时候,一时说的兴起,却成了她个人的成就报告会——她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自己的成就和辉煌,她谈到自己如何努力脱贫,又如何努力成为生意场中的大姐大。正在她讲的兴致勃勃的时候,身边的亲戚提醒她跑题了,她才把话题转移到了儿子身上,但谈到儿子的时候也只是在强调她的付出,强调她是一个多好的母亲,比如,为了给儿子看病,她给院长送过红包,给儿子做手术毫不犹豫就花了五十万,她又是如何担心孩子,对他负责……当然,她说的这一切是实事,但在她的陈述中却缺少了一个东西,就是她对孩子因为爱的担心。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绝世好母亲,她的痛苦仅仅是因为:我的儿子不应该有问题。对于她来说,儿子不过是她炫耀的工具——证明她是绝对正确,绝对成功的。
因此,这种父母其实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死活,他只关心自己的面子,虚荣心与骄傲。一位女性患者要离婚了,但她的父亲偏偏不让她离婚,看似是传统观念,但实则是为了他的面子,因此他为此夜不能寐。一次他们还在大街上吵架,她发现父亲总是吵一下就东看西看,然后故意压低声音说:“这里认识人多,有什么回家再说”。
回到家里他们又开始了争吵:
父亲:“我管你从来都是为了你好”
女儿:“我都这么大了,我自己有分寸”
父亲:“你有没有为我们着想”
女儿:“我怎么为你们着想”
父亲:“当初你老公来叫你,你就该乖乖回去,事情就不会这样了。你装那叼样不知道给谁看”
……
后来她在信中写道:王老师,这句话你知道对我有多大伤害吗?我当时就想死了。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我离婚,别人不理解我就算了,可他也一点都不理解我,都是想着怎样把我推回去。他口口声声说为了我好,可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他只在乎他的面子。
但因为孝道,一些人不得不迎合父母,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但越是这样,他就越不是他自己了,只是“成功”父母家里的一个装饰物,一个拿出来炫耀的资本,不过是维系父母自负的工具。
控制型父母
无论是完美还是自负型父母,如果要达到目的,就需要绝对的控制,就需要一切尽在掌控中。因此,一些父母的掌控欲特别强,似乎要把孩子一切都安排好,一切都在他眼皮底下才能放心,不然他就会焦虑。所以,他会查看孩子日记,了解孩子的朋友都是怎样的人,有时甚至会“贿赂”孩子身边的人来达到他们进一步控制孩子的目的。表面上他是极其尽责的父母,但实际上他却是要通过掌控孩子,来增强他内心中的安全感与价值——毕竟,只有孩子好,他才能“好”。他的人生已经与孩子的人生捆绑起来,孩子的成功,才意味着他人生的圆满,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么就意味着他的失败。因此,控制型的父母依然不是爱,只是通过控制“填满”他自己。
一个高中女孩在学习上被爸爸逼的都想要跳楼,但爸爸却说你要跳就跳。她谈到奶奶家里的人都比较变态,比如,大姑会为了学习把眼睛差一点弄瞎,奶奶竟然也会跪在做老师的小姑面前让她逼迫自己学习,而她小姑又是她的班主任,天天盯着她,每天向爸爸汇报,稍有不慎就会被爸爸骂。她整天活在被监控之中,似乎全家族的希望都落在了她的身上。表面上来看,她的父亲是一个极其尽责的父亲,但实际上,他只是把女儿当成医治自己创伤的“药”而已——他没有考上大学,因此在家里缺少肯定与价值。
这种父母带孩子治疗,往往也会试图控制治疗师,希望可以通过治疗师来更好地掌控孩子,就好像雇佣兵一样。他似乎把孩子当成了橡皮泥,只是想要他变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他会试图“贿赂”治疗师,让孩子“变好”,重回他的掌控,重回他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如果治疗师被他表面上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所迷惑的话,那么此种治疗反倒成了病态父母的帮凶——治疗的本质在于帮助患者找回自由与真实,活出本来的自己,而不是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在治疗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庭——父母本身是老师或两个都是老师。这种情况就更麻烦,父母控制之手不仅在家庭,而且也延伸到了学校,这样孩子就没有一点自由。一位女性患者,她的妈妈就是老师,从小她就在严格的控制下长大——不能说错话,不能做错事,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能不断地服从。而她也是一个乖巧的小孩,总是努力满足妈妈的期待。但无论她多么优秀,妈妈都不会对她满意和放心。她整个生活就好像24小时被盖世太保监视,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情。而每当她想做什么,或说什么话的时候,她总是要用余光来关注妈妈的表情。就算现在她长大了,发朋友圈都敏感,因为妈妈会监控她发的是什么。因此,她不敢做一点不好的事情,整个人一直规规矩矩。
因为她被控制的太久,早已经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滋味,或者说她已经习惯了被命令,被要求,被指使,做那些别人认为正确的事情。一旦自由,脱离了监禁她的环境,脱离了控制她的人,那么她会变得茫然和恐惧,不知道该干点什么,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才是恰当的。因此她会再次回到或找到一个人去依赖,只有躲在“强者”的臂膀下,才能让她感到安全。
控制是一种剥夺,对自由的剥夺,孩子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他一直活在用黄金打造的笼子里。看似幸福,实则悲哀。心理作家武志红对此是如此描述的:“人生最大的噩梦之一是,身边有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她(他)都要纠正一下。并且,要你必须按照她(他)的来,否则不罢休,一件小事的纠缠,都能发展到要你死或她(他)自己去死的地步。之所以使用她(他)的说法,是因常见于母亲或妻子。因为她内在恐惧,没有安全感,所以她要死死抓住点什么,就像溺水的人要抓住一根游木”
控制型父母同时也是焦虑的父母,他会担心孩子不按他的期望发展,因此,当孩子在高考、找对象、职业选择等重要事件中,他往往比孩子本身还要焦虑。因此,一位患者在评价他妈妈的时候谈到:我要做好一切,因为我的裤腰带上还拴着妈妈,一旦我做不好,妈妈会焦虑到想要跳海……
焦虑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他们也会把别人说的很坏,把这个世界描述的很危险,只能信任他一个人。父母的焦虑会无形中让孩子的内心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他不能信任他人,这个世界和他自己。
过度保护往往造成了“无能”的孩子。一切父母都已经给他想好了,他自己不用操心了,他往往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位焦虑的母亲对我说:如果我死了,估计孩子生病了都不知道去看医生。这也许是她焦虑的表现,但也许是实情,毕竟孩子的一生都是被她掌控,当她离开了,孩子如何依靠自己来生存?
“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他就是我的全部,我已经不在乎自己了。”一位母亲说道。这话听起来伟大,实则悲哀,你连自己都不在乎,你凭什么去爱别人?真爱永远只存在于两个人格相对健康的人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情寄托。
当然,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也许可以暂时放下如此的控制,但在内心中他依然想试图利用治疗成为他重新掌控的手段,遇到此种父母我也是很无奈,毕竟他的手段很多,也很毒,就好像暴君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而他带孩子来治疗是为了修理他,让他再次成为那个乖巧的小孩。因此一个女高中生告诉我,也许只有死,才能让父母醒悟吧。听到这样的话,看到种种悲剧的时候,我不禁感伤,他们(父母)就好像中了邪一般,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还要把孩子拉下水,就好像一个冤魂一般,死了还要找一个垫背的。虽然他们(父母)本身也是受害者(来自于他们的父母),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继续用爱的名义来摧残孩子呢?
溺爱型父母
此种情况比较复杂的,其中蕴含着父母本身存在焦虑性格、掌控欲望、自负心理、虚荣与面子、过度补偿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而溺爱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炫耀、包办、纵容、过度保护、认为孩子与众不同的……虽然这一切是以“爱”的过多表现出来,但这终究也不是爱。毕竟,爱是让孩子自由、独立、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把他放在一个温室当中或给他带上皇冠,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只会让他患上“公主病”或“王子病”。
有的孩子自出生就受到特别的对待,原因有很多,比如他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孩,或者他成绩很好,为家庭争光,而他父母喜欢到处炫耀,十分要面子。在父母的眼中他就是与众不同的,就是父母的骄傲,也会对他百依百顺。后来,又因为他在学校的突出表现,结果他也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从小就形成了一种病态的自负——我就是特别的,我就应该成功,应该被周围的人优待,应该与众不同。
自恋的父母非常“欣赏”自己的孩子,把他抬高到他所不是的地位,让孩子错以为自己真的如此出众。一位患者谈到他的父亲自负、势利、看不起普通的人,从小父亲就表扬他,说他与众不同,总是在别人面前炫耀他,对他给予了很高的期待。因此从小他就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精英。
溺爱的本质是爱吗?如果是爱,那也只是爱他自己。他很可能是把自恋幻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也如天神般完美。溺爱是一种虚假的爱,因此孩子终将因此迷失他自己,他根本就看不清楚自己本来的样子。
一位男性患者的父母总是以他为自豪,他妈妈总是和别人说,我儿子成绩有多好,工作有多好,挣钱有多少。他妈妈在别人面前要面子,自大,总是说自己认识多有能力的人,朋友有多少。因此他总是努力做一个好孩子,依赖妈妈,压抑自己,内心也崇拜和羡慕妈妈的能力。不过后来他谈到,长大之后才发现妈妈其实没有那么能干,只不过她喜欢夸大和吹牛罢了。
当然孩子都是聪明的,能够理解父母需要什么,往往也因此投其所好,满足父母的期望,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他也因此获得了奖赏——父母更多的“爱”。这有点像驯兽师的把戏,动物做出了规范的动作,那么它得到了食物和驯兽师的鼓励,这样一唱一和完美的演出,并得到更多观众的喝彩。
冷漠、残暴型父母
有时父母太过沉浸在自己的神经症之中或迫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不是忽视冷漠,就是苛责打骂,他根本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尊严的人,就好像是养了一头猪,只要饿不死就可以了。更有甚者对待孩子还不如对待一个宠物,毕竟,就算没有温暖还让孩子受尽折磨。记得一位患者告诉我,从小他做错了事情,甚至仅仅是父亲喝醉了酒,他就会被父亲吊起来打,打断了棍子就会用荆条。而母亲不但没有帮助他,还在一旁说:“打,狠一点打”。而另一位女性患者,她也稍有不慎就会被病态的父亲毒打,每次都是邻居来拉架才能解脱,而她的母亲软弱无力,无法保护她。
一位女性患者写道:“我是个精神乞丐,但凡我还没饿死的时候,我就不承认自己是乞丐,因为好像只要我寻求帮助,或者提出要求就会被拒绝或者被骂。
被责备,被挑剔,被批评是一种恐惧,害怕被骂,害怕被打。
在我妈眼里,我一生下来,我就是‘童养媳’,我爸又基本没有把我当女儿看待。我不知道我是谁。小时候,有时候作业写到很晚,虽然有个火盆,脚都是冰凉的,我觉得我真的不忍心对自己的小孩子这样,我怎么也会想办法呵护他一点点。但从小,我没有陪伴,没有任何关心。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呢?我不是你们的孩子么?我只是一个孩子呀!
我像个乞丐一样精神匮乏,但是我却不是乞丐,因为我总在渴望别人会主动为我做点什么。我是个孩子呀,他们是我的父母呀,为什么不可以主动关心我一下呢,好像是我一直在求,在求他们的一点点的关爱。尽管现在有了成年人的壳,好像那个小女孩一直坐在脑子里。本来我还觉得他们改变了一点点呢,虽然现在也主动给我打个电话,但也是例行公事——你看我已经做出关心了呀。”
其实精神的伤害,自尊的剥夺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会在一个人心中留下伤痕。如此的怨恨并不会消失,往往会成为一种攻击性,攻击性往往会表现为对自己恨,对他人的恨或对这个世界的恨。而恨有时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对这个世界与他人的莫名地不信任,就算别人对他好,他都难以信任他人,担心别人有所求,有目的。如此怨恨的存在,让他不能处理好和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的关系。
不仅爱会传承,恨也同样会,当如此的恨传承下去,只会造成神经症的代际遗传,一代一代都背负着上一辈没有解决的内心冲突,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一位患者在咨询后给我发来了这样的邮件:“我昨天又打了我女儿,她不好好做家庭作业,还在本上乱划乱涂,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这样,可能最近看到武汉杀人的新闻,内心深处很恐惧。想起那些可怕的画面,最近睡也睡不好,总之内心里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太强烈了,尽管老公多次劝我,女儿和我是平等的不要打骂,不知道我为什么控制不住我自己,性子一急一生气就这样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又不知道该怎样引导我女儿,我感觉心里没有爱和温暖,很阴暗。”
之后她报告了这样一个梦:这段时间我也常梦见我已故的爷爷奶奶,我昨晚做梦又梦见他们了,梦得好真实,我们又团聚了,他们好像在另外的世界里过的很好,很和谐。后来我又梦见了我妈,我说你怎么在这里,你不是还在人间吗,她说在人间照顾我的那个女人不是我亲妈,是她的一个姐们。从小到大总感觉妈妈对我不亲热,冷冰冰的,总爱打爱骂我,原来我的亲妈早已经死去了啊。她对我很亲热,像姐妹般那样。临别时,我说妈我好想你啊,她又化成火去她的世界里去了。
心理问题的本质在于爱的缺失,当一个人没有被真正爱过,那么他就会缺乏自我价值与自我认同,内心中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为何减轻内心中的恐惧,他会把自己变成一个乖巧、可爱、努力、道德、孝顺的人,这样他就能赢得周围人的接纳与爱,这样他才能减轻内心中的无价值感。但可悲的是扮演成的人总归不是他自己。
爱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但太多的父母受自己的神经症所困,把病态的要求当成了爱,他越“爱”孩子会让孩子越加无法接纳自我。当然对于父母而言也会显得很委屈,难道我还做错了?我为了他付出了那么多。不过据我观察,病态的父母已经沉浸在自己的神经症人格当中,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病态的要求,那些是真心的爱,大多数时候他按照自己病态的要求苛责孩子,还硬把这一切说成是爱。
病态的父母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不在于继承了多少财产,而在于继承了多少爱。在我的生命中,最幸运的是得到了妈妈和外婆无条件的、单纯的爱。只有爱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一个人心中有爱,才能坚守他自己。
但当父母有病(当然可以说的文艺一点,神经症),虽然表面上他会给予孩子很多,但实际上他却剥夺了孩子的自我,让孩子不敢做自己,不能相信自己,也不能相信他人是接纳他的。他给孩子的内心留下深深的创伤,而孩子就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填补,去医治自己。而医治也意味着扭曲,因为内心中的伤痛往往会幻化成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他会幻想自己成为另一个更优秀的人来逃避恐惧。正如,一些患者已经活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而活过,也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在我看来,很多被看做是有病的孩子,其实,他们的父母比孩子病的更重,应该治疗的是他们。但因为他们太过沉浸在自己的神经症之中,活在自己完美幻想之中,压根就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病态。正如,一个女孩告诉我,她妈妈一直有一个秘密在瞒着她,经过她的逼问妈妈才说出来,这个秘密就是:“面瘫”。小时候外婆说她脸大好看,结果她不停地掐自己的脸,但最后发觉自己的表情变得僵硬了,之后非常敏感自己的表情,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异常。其实哪里来的面瘫,这很明显是“表情恐惧”。而这么多年她隐藏的这么好,可见她有多么顾及形象,多么善于伪装。把一切认定是“面瘫”,那么她就可以不必面对自己是一个神经症患者了,她又可以维系完美自我的假象了。
病态的父母有时也好像祥林嫂一般,总是和孩子唠叨自己各种苦难与不幸,就好像整个世界都亏欠他,别人都在迫害他,周围人都看不起他一类。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往往会希望通过强大自己来结束父母的痛苦。一位患者是这样描述他的童年的:“我出生在偏远的农村,从懂事开始,上学后也是个很爱学习的好孩子。虽然说那时农村都一样穷,但我家似乎比任何人家都穷。那时的农村能拿来换钱的只有鸡、鸭、猪等,但我家就是养不成,好像着了魔似的,养什么都不成,特别是“猪”。妈妈是个多愁善感的农村妇女,因为穷,她平时很自责,我记忆中,母亲一直在责怪自己,是因为她的命苦,所以养猪、鸭、鸡才不成活。平时连一头小猪死了她都哭哭滴滴,我自然也受很大的影响,心里很不开心,也很难过,感觉很自卑,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但我学习成绩好,这成了我唯一的支撑。”
压垮孩子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面对生活时候的态度,当父母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那么孩子(尤其是长子)就会自动成为那个挑起生活担子的人。虽然在影视作品中这往往被传颂,毕竟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过于懂事,过于乖巧,过于早熟的孩子日后往往会出现大的问题。毕竟这一切都成了他人生的牵绊,让他一味地去救赎他的父母,撑起本不应该他来承担的责任,让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能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活,最后被这一切拖垮。
正是一个又一个病态的父母,才导致了神经症问题的代际遗传的问题。在治疗中我接触到了很多父子、母子、姐妹、姐弟相继来做治疗的情况,他们往往有着相似的或不同的症状表现,但却存在相似的致病机理。比如,一对来治疗的姐妹,她们从小都没有被爱过,因此一个就拼命努力工作,努力获得他人的认可,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接纳与肯定;而另一个,虽然空有抱负,却不敢努力,只是依赖那些看起来成功的男人,通过“爱情”来摆脱自卑。其实她们都是在救赎自己,都是在用外在的光环与他人的接纳,以填补自己内心中因缺爱而造成的“空洞”。
因此神经症问题的代际遗传的问题,并不是生理的遗传,而是心理创伤的传递——上一辈把他的心理创伤及没有解决的心理问题传递给了下一代。就好像《天龙八部》的慕容复这个人物,他潇洒闲雅,武艺超群,身边又有一个貌美如花的表妹王语嫣。按理,像慕容复这样条件优越的富家公子,本应过着很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他却每天处心积虑,与很多人争斗,最后爱人也跑了,自己竟成了个精神失常的疯癫之徒。这一切,都怪慕容复的老爹,他直到死,都一直在敦促儿子一定要光复祖业,重建“大燕国”,慕容复就是为了完成他老爹的遗愿,才舍弃原本幸福安宁的生活,投入到残酷的江湖纷争当中,最后不但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反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无所有了。
孩子往往成为一个拯救者,他被动地承担起父母的夙愿,但却成了他的枷锁。一位男性患者的父亲是孤儿,总是被同村的人看不起,因此他父亲这一辈子的夙愿就是被人瞧得起。虽然他父亲努力挣钱,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位患者从小就扛起了家里的大梁——不被别人看不起。但他背负了太多本不属于他的责任,这些日后将会把他压垮。
病态的父母其实也很可怜,他只不过是用他认为正确方式来“爱”孩子,虽然这种爱是毒药,但其实他本身也同样是受害者,毕竟他的问题正来自于他的父母,上一辈的问题。如此代际间的影响,一代影响一代,好像病毒一样蔓延。因此,一位患者给我发来这样的信:“我觉得很害怕……怎么办,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被我影响,这是我最想为她做的事,我可以变得健康起来么?我保证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什么都可以做。”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病态人格给自己的人生造成的痛苦,她不想把这一切传染给孩子。但停止这一切灾难的关键就是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躲在幻想之中逃避恐惧,或利用孩子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病态的家庭模式
容易出问题的家庭模式主要是一种失衡状态,大多有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家长,他好像暴君一样统治着这个家庭,而另一个往往过于软弱无法与之制衡。有时是父亲长期不在家或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强势的母亲独揽大权;当然相反也是成立的,母亲过于软弱,父亲强权,一切都要服从,母亲不能很好地保护孩子,毕竟她也只是囚徒。
一位女性患者谈到她的家庭模式的时候谈到,她妈妈是被宠大的,但爸爸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也非常有才能和修养,他很宠爱妈妈。但她的妈妈是一个独裁者,别人都要听她的,以她为中心。妈妈对她的的管制也非常多,她妈妈就好像慈禧一样掌控一切,而她则一直都是一个乖宝宝,始终没有自由,她不敢自由,一直在父母面前维系我很好的假象。
一个强势的妈妈,一个不管事的爸爸;一个有追求和理想的妈妈和一个玩物丧志的爸爸;一个独裁的妈妈,加上一个软弱的的爸爸;一个能力超强、自负的妈妈,和一个无能无用的爸爸;一个祥林嫂似的妈妈控诉迫害她的爸爸及爸爸的整个家族,及一个如空气般存在的爸爸;只有一个妈妈,没有爸爸,妈妈就是主宰,就是一切,就是天(把妈妈替换成爸爸也同样成立)。如此的失衡会导致专制,而专制会形成唯一正确的思想,但如果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化装成美德的病态要求,那么这个孩子就万劫不复,处于精神炼狱当中。
离异与单亲的家庭也往往容易出现失衡,尤其当孩子和神经症倾向比较严重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一位男性患者,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了,结果他只能和妈妈相依为命。又因为妈妈和爸爸这面的亲戚关系不好,在爸爸去世之后,妈妈也断了和他们之间的往来。而他妈妈这个人极其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她对儿子也非常苛求,总是讲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对。在如此的精神监狱之中,他成了中国式好人,不敢得罪哪怕一个人,不敢坐错哪怕一件事,整天为了安全而卑躬屈膝地迎合所有人。
混乱的成长环境也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父母冷漠、家庭的变故、社会历史、非亲生父母等因素。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就缺少安全感,让他感到没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在一个糟糕的环境中长大,他永远都不知道爱是什么滋味,就如同孤儿一般。一位女性患者,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因此,她有了两个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但这种结果是等于她没有自己的家——在妈妈家里的时候,妈妈的男友总是打她,用烟头烫她;在爸爸这个家,继母对她也不好,总是打骂和告状。结果在她10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最后是姑妈收养了她,但姑妈虽然养了她,但也仅仅就是没让她饿死,在精神上依然缺乏温暖和关怀。
当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只感到这个孩子的坚强,她竟然可以活到这么大。因此当一个女孩告诉我,她11岁的时候就想把父母杀了,然后自杀,我一点都不感到震惊。这一切就好像物理学里面的力的作用,当反作用力有多大的时候,可以想象作用力有多大。一切都是守恒的,不仅仅是力,还有爱、伤害、怨恨、痛苦。
不经过反思的亲情夹杂了太多的为所欲为!
“每次跟别人说到父母,那些人,那些医生,总是说:‘怎么能讲父母呢?’父母,在中国是一个大词,它代表的太多了,我多希望我能有一对孝敬的起的父母,还能领个好名。有的说我吃的好,喝的好,还讲父母有问题,他们停留在用肚子想问题,我也解释不了。有的子女很孝顺,就像农夫对种子浇水施肥,种子开花结果一样,本是顺其自然的反应,不值得弘扬,值得羡慕。那些观察者说是道德,好像他们是为了‘道德’才孝顺,我不相信道德,只相信人性,不害人,你祖宗就有德了。我曾想过,冤有头债有主,你们变成如今这样子,怪你们解决不了问题,我想去把太爷的祖坟砸了,我想问他是什么驱使我的老子对名利这么向往,我改变不了父母的天性,但我需要的不是这些。
孝道,就是老子踢了我们一脚,还要美化成对我们好。似乎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纯金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不领情就会被身边人和社会批判成一个坏孩子。而父母也从不会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在这种‘美德’的掩护之下,父母往往做尽伤害孩子之事,却又自以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太多,竟然又由然而生一种神圣的自豪感。”
虽然孩子满身伤害,但却因为孝道而不能反驳,毕竟父母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在如此的社会文化之下,父母往往可以肆意地伤害孩子,却被冠以美德,而孩子满身伤痕还要感恩戴德。
被伤害的孩子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他把所有的问题都责怪到父母身上,而无视自己应该承受的责任;而另一种,虽然他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与悲剧正来自于父母,但因为孝道——我应该是一个孝顺的人。所以,他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会因为自己对父母的怨恨而痛恨自己。他认为自己应该原谅父母的过错,他应该坚强到不被伤害,并宽恕这一切。
其实,真正的孝,并不是我们应该原谅父母,而是当你可以理解和同情父母的时候才会发生。但这种发生并不是来自于主观命令,而是一种情感体验——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当一个人内心没有真正原谅和接纳,只是要求自己,那这只是假装孝顺而已。
一个人的童年和父母对他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或者说,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深刻和持久的影响。父母对我们的伤害,对我们的不接纳,否定和苛责,缺乏真正无条件的爱,那么我们在内心中也就无法接纳那最真实的自我,也就缺少作为一个人真正的自信。
恐惧就好像是一个黑洞,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被填满。此种恐惧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就好像是一股能量体,诸如,伤害、抛弃、恐吓、否定、控制、弱小、无助一类的混合情感。如此负性的能量体有着强大的力量,它会迫使我们逃避它、顺从它、并被其所左右。这也解释了一些患者谈到,很多道理他都懂得,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此时,他就好像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理智的,一个是非理智的,虽然理智的自己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在面临他所恐惧的情景的时候,他无法自控,整个人会陷入到强烈的恐慌与惊恐之中。其实,此种恐惧不完全来自于当下,也来自于过去的伤痕,内心深处的恐惧。虽然过了很多年,我们自以为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软弱可欺的自己,我们自以为已经足够成熟和坚强,自以为已经强大到不会被伤害,但内心最深处的自己其实依然没有变,他依然是那个受伤的孩子。
一个人外在越显得强大,也许内心就越加的脆弱。越是用成功、权利、地位、尊重、和谐人际、完美品德来维系自己的优越感,来维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崇高的地位,其实越说明他活在一个壳子当中,他通过这个壳子来保护脆弱的内心。似乎这无可厚非,但一个人不能一直成功,一个人不能一直优秀,一个人不能一直完美无缺,一个人也不能一直超越他人。越是躲在壳子当中,就越害怕光环的破碎,就越恐惧直面真实的他自己。
在这种恐惧之下,任何理智的说教都无法走进他的心,就好像一个被恶狗追赶的人一样,他只有不断地逃。所以他不得不成功,不得不完美,不得不卓越,不得不强大,这一切成了他人生的魔咒,让他停不下来。虽然这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但却也因此彻底迷失了他的本性。
最后以,纪伯伦的《论孩子》结束这一章,诗题虽说是论孩子,却是说于父母听的。说的是现今无数教育、亲子沟通的最大的前提:孩子之于父母,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这个中心问题决定着家长与孩子以后所有的相处关系。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你生命之外的独立存在。他由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他有他自己的人生使命,他的生命之箭,向着他的未来飞驰,我们就是那推箭的弓。我们帮助他,迎向他的目标,我们帮助他,成为他自己。相反,我们无法代替他们思考,我们不能包办他们的人生,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惊恐、焦虑,化成螳螂之臂,阻挡孩子的未来和发展。
《On Children》
《论孩子》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3#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18 21:10:41
个人觉得呢,如果家庭环境非常好,父母有文化或是自己经济不独立,不足以支撑买药看病消费的话,还是应当告知父母滴。但如果父母迷信或者对这种疾病非常之不理解的话,还是自己有偷偷藏着这个秘密的好~我父母就非常不理解双相情感障碍,告知他们我得病的消息是我最大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我反复发病,从普通的二型到现在混合状态。详细阔以看我之前的一个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513964/answer/593212840

朋友或亲戚的话,我觉得还是不告诉为妙,首先他们不了解双相,有可能会把你归类到精神分裂一类~也许好奇的会百度一下,往往会认为你受了刺激或者太脆弱。你可能抱着向朋友倾诉的心态说出自己得病的事实,但他们可能会劝你坚强一点,劝你自我调节或是成为大家口中的小八卦~但这些可能会对你带来非常大的伤害。正如我得病后,我妈把我的事情广为传播,各路亲戚拎牛奶来看我,看就罢了,每个人都要叫来我说教一番“你妈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你就是太脆弱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比你苦多了”“不能吃药啊,我邻居家孩子某某某就抑郁症,被某某老中医针灸扎好了,药害人啊”等等,亲戚每说教一番,我就要发病一回。
校医院心理医生也要甄别好在咨询,毕竟学校会知道,你的倾诉也许会变成心理老师上课时的一个案例。
就这些,希望题主早日康复鸭~天天开心^_^事事顺心
补充一下:  如何打探父母对双相的看法~阔以旁敲侧击的跟父母讲关于抑郁症的新闻,看看父母怎么评价,这样心理就有数儿啦→_→
4#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18 21:10:42
不说吧,说了他们未必会明白,曾和最好的朋友说过,他只觉得是我矫情,麻烦,不过也可能是我告诉的人不对吧,但是,你知道么,张口说这件事本就很难,而更难的你相信的人把这当玩笑。
5#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18 21:10:43
有一个百试百灵的规则:做事以善良为出发点
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不可以隐瞒,不刻意卖惨。都这样了就让我们佛系一点~~
最后,祝早日康复
6#
zhihu用户  16级独孤 | 2019-5-18 21:10:44
这种东西还是不要和别人说吧
你不知道对方的嘴会有多碎会不会给你说出去
然后反过来再捅你一刀
这样的人太多了
永远别揣测人心
我反正经历过了
不想在经历第二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64547
帖子:1291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