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不如国内同学的留学生,出国的意义在哪里?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1:28   7544   10
现在出国留学已经十分普遍,可几乎很少有人能留下,大多都回来国内,有的去了外企,有的当了英语老师,有的成了海待,与出国前那批选择在国内奋斗的人别无二差,甚至还不如他们,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又或者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珍惜国外的资源,对得起父母的心血?
出国的意义又在于什么?
在国外留学后你如何考虑自己的发展?
如有问的不合适的地方,恳请指教。
晚辈先在这里谢过。谢谢大家。
--------------------------------------
补充:感谢大家的回答,也很乐意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答主误解为是优越感,这里想明确一下不是。优越感不管是自我膨胀也好还是众人吹捧也罢,我想真正有实力的人不会看重这些。而且父母心血并非指资金上的(有些人请别肤浅)对你的期望也算心血
希望答主能给出有建设性和真正对广大的出国党有帮助的回答,这不仅是对您回答的尊重,也是对这个平台的尊重。

对于冷嘲热讽者,欢迎展示您的风度。
记得小社区有位前辈说过“We met for a reason,either you are a blessing or a lesson.”还是很感谢大家的

你们的回答给我好多思考,也希望各位看官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观点有多奇葩多尖锐,来亵玩焉的。
----------------------------------------------
答主也认为由于自己表述不是很到位造成一些朋友的误解,当然有逻辑上的纰漏这我承认。
您觉得哪里不合适,可以修改。
题主能力有限,不能保证改过会不会又有其他失误。

-----------------------------------------------
最后一次更:
麻烦说楼下说什么“有钱任性”和什么“阶级对比论”的还是绕道走开,有位知友说“张口闭口谈阶级,你又赢在哪里了。”所以还是不要来献丑了。
感谢您的回答,但是抱歉,反对。
(当然,欢迎喷子。)
一切值得讨论的话题都有争议,
知道选择性收集信息,什么该听什么对就行了。

还有,不要妄图猜测臆断别人,
不要复杂化,交流就好,学习就好。

ps:【任何人都可以修改问题,但没必要说成我改的吧?难道说话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么?呵呵,笑而不语,微醺】

更正:“混得好”这个词非题主修改,不代表本人立场,麻烦大家修改时多斟酌一下,谢谢。感谢@张佳玮前辈的回答。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29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本来这个问题,两三句话就能答完了。

国并非“能比他人过得好”的自动保票。出国读书,只是让你去见识一个不同的世界,处身于一个不同的环境。这就是全部了。并不是你拿到出国签证、买到出国机票、去到异国、拿到异国学位,就能立刻当啷拿到一把限量金钥匙的。
就像上大学的人,并不一定比高中辍学去卖煎饼的人更高尚、更有利益可图。
想挣钱就去挣钱,出国并非挣钱的捷径。想通这点就可以了。


我感兴趣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
“混得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以前跟我一个编辑开的玩笑,重新说一遍。
甲,年过而立,没房没车没结婚没工作,胆囊还有点问题。
乙,年过而立,出版过书籍若干,年收入若干,通英法语,在巴黎供养着女朋友,正预备请人设计南部的沿海房子。
只看上面这些条件,这俩人哪个混得好呢?
——其实没意义,因为就是一个人。只是用不同语言形容了一遍而已。

如果觉得上面这组像诡辩,那么再举个例子。
我有个前搭档,好朋友,上海人。大我三岁。美国工作过几年,回来上海工作了。有妻子有孩子,有房(在供第二套),有相当好的车(他的同事一起艳羡)。工作的地位很高。
我没结婚,没房子,也没车,在上海呆了小十年,然后来巴黎了,还是没结婚,还是没房子没车。

我俩收入应该是差不多,但是,谁混得比较好呢?

我每年夏天回去跟他喝酒时,总是这样:我觉得他混得好,他觉得我混得好。我说他有保障,很稳定;他说我很自由,比他清闲。
他说:佳玮,你知道我现在的理想是什么吗?——给我半天假期,让我躺着把《棋魂》重新看一遍也好啊!



我的一个巴黎同学。她自己做实习时,回北京呆了一段,觉得受不了这氛围,于是先去台北故宫做了一段,去佛罗伦萨上过短程课,然后结束在巴黎的学习,又去日本庆应大学了。她的理想就是四处游学,然后四处过日子。
她说过一个事儿:她在国内有若干闺蜜同学,也有些艺术家朋友(我见过其中一位),各自在北京闯世界,那几位都干练,有事业,挣钱多,当然也很累。诸位联系起来时,也是彼此觉得对方这样挺好,彼此感叹”我就是过不来你那种日子啊“,然后继续各奔前程,做各自的事了。
谁混得比较好呢?各人有各人的判断了。


在我看来,在国内的环境,“混得好”是个很奇怪的命题。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只能依靠标签,比如收入、职位、衣着、住宅、手表、汽车、谈吐这些东西。然而日子的好歹,是自己过的。我亲耳听过太多在传统意义上“混得好”的人倾诉过辛苦。实际上,我自己在忙着写东西+上课忙到没觉睡时,还经常听人感叹“哎呀呀你混得多好,又清闲又自在又不缺钱”。

在欧洲的同学,许多有一个共识:如果你想过点平心静气的小日子,那么在欧洲反而比在国内舒服;如果你志在乱世里闯大事业,2015年的话,回国比在欧洲有机会。但这说到底,与“混得好”无关。每个人的生活,甘苦自知。

我觉得,“混得好”这玩意真的应该是上一辈人才在意的伪命题了,是上一辈人习惯在过年过节时依据各种表象,互相攀比的产物,和“嫁得好”、“单位好”一起,都是一揽子糊涂账。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可以在21世纪,基本确定了求同存异、参差多态是可以并存的这一点,乃是基本政治正确。
如果出了国,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还要拘泥于“混得好”这种标签表象的话,那出国才真是有些浪费了。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0 发帖IP地址来自
留学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完之后,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但不管选择什么,都要付出努力,努力之后,也不能保证一定比别人好。

多了选项,也许这就是意义。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1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于我曾看到过这世界,我曾孤独地在陌生的环境里生长,直到适应那片土地。
在于我学会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式,跳出了圆圈再回头看中国发生的事情可能有自己的观点。
在于我抛下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从零开始构建过自己的生活。
在于我曾经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有过可以变得更好的机会。

在于我有过选择的机会。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2 发帖IP地址来自
虽然有一万个回答,但是还是有想说的。

出国最大的目的,是尝试性的换种幸福和看待生活的模式,人是世界上最固执,但是也是世界上最容易改变的东西。改变的原动力在于发现了触动你的价值点,价值观,和一些能让你信服的幸福模式。


首先有一点很关键,你现在感受到幸福,是建立在一种特定的价值观里的。

比如,你觉得本科985,211,出国TOP RANKING 20,然后拿到好工作,30岁左右结婚,二线以上小三房,20-30万左右配车,贷款不超过10年,收入足够每年小任性三次以内(诸如出国旅游),有固定存款,职业有晋升空间

...

诸如此类。这是中国社会现有的,也可以说最大众的所谓成功模式。所以你现在如果将这个成功模式套入出国就可以得到这些东西的框架里,我想说,你应该出来看看,因为这样的幸福观太狭隘,这样的人生是需要刷新的,所有一切你所付出的,都不会一定等于一个固定的答案,答案的多样性,也许只有上帝清楚有多少。

鄙人今年26,非985,211,本科成绩就是渣,在小社区几乎属于学渣范畴(这绝对不是虚伪,本科60分的科目数不胜数)。大一开始做生意,做过6年,可以说小有所成,挣下的钱买了小三房,车,然后现在人在美国,硕士在读。很多人都觉得我很成功,毕竟26岁获得了不少财富,并且现在还出国留学,进行所谓的深造。是,这一切让我曾经也眼花缭乱过,也让我觉得出国归来的同学也不一定比得过我,虚荣心也作祟过。

但是我为什么要出国?

因为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因为吃饱穿暖是最低级的幸福,是只要人努力工作,勤奋生活就可以得到的幸福,最大的幸福,是你知道为什么幸福,并且在这个幸福的基础上,有更加完善的空间和余地。出国也并不代表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但是一定是个非常棒的方式,在不一样的价值观引导下,你很有可能找到触动你灵魂深处的那个幸福点,从此以往,你才会得到持久的满足和持续不断生活下去的激情。


所以,当我出国以后,我洗过盘子,当过志愿者,到WALL STREET做过实习金融分析(我的专业是金融工程),去过教堂,剧院,和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交流,做朋友,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和社会三六九等,不同阶级文化,上到华尔街精英,下到清洁工人,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幸福观就会非常综合,非常可观,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人,站在不一样的地方,拥有不同的视野,这个时候,你到国外的意义,就会体现出来。


为什么?


因为你终于知道,“混得好”根本不存在,价值观都不一样,这就变成了伪命题。


而真正混得好只剩下了一个概念,就是认真的生活,认真的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的学习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上尽可能的有所作为,并且能够维护住一个温暖的家庭。这就是混得好,这就是幸福。

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JOHN是我是在纽约很好的朋友,他在中央公园做巡视,简单说就是公园保安,因为很早上班,这份工作非常清闲,JOHN中午便会收拾东西回家。他今年60岁,住在新泽西,上班地铁需要1个半钟头,早晨4点45上班。

他25岁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在纽约最高法院实习,工作,后来自己出来做律所,30岁辞掉所有的头衔和工作,到中央公园做巡视员,一干就是几十年。我喜欢中央公园的气氛,就经常会找他聊天。其实我当初很困惑他的选择,为何放弃那样的机会,到这里做这样的事情?

JOHN轻描淡写:因为我爱画画,而早晨的中央公园最美,我喜欢很早的到这里,静静的享受一个早晨,一杯咖啡,一个面包圈,一个画板,在这里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景物,仅此而已,我觉得这样很幸福,并且我能养活自己和妻子,我们没有多少钱,但是我们从来不会不开心,因为她总觉得我很开心,她就跟着我一起开心。下午我们会到公园或者教堂,晚上一起散步,然后早早休息。JOHN说,他虽然喜欢画画,但是画的并不好,但是从来没有因此懊恼过,因为他并不在乎这个,他只希望能够一直画下去,因为这真的很快乐,仅此而已。

对。就仅此而已。

人生无非于吃喝拉撒,对我而言,偶尔吃顿好的,就很满足,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只要它不那么破,补一补也可以穿。但是心不能补,它需要的感情和真实最多,也无可替代。

说那么多,只愿你能感受到幸福的力量,成功,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已,不要违背了自己的心。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3 发帖IP地址来自
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2012)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4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果过得不如国内的同学,留学有什么意义呢?

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本科就读于国内一所还不错的985,毕业后来到法国读了工程师。本科的同学大多读研,毕业后工作,薪资一般也在一万出头甚至更多些。在留下工作和回国之间犹豫好久,最终决定回国,薪资也就一万多点。看起来,的确是毫无优势。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来到法国。
出国让了有了更多的选择,知道了大陆另一端的同龄人是怎么生活的。更重要的是,在20出头的年纪,我见到了那么多瑰丽的景色,经历了那么多在国内难有的体验,还有什么后悔的呢?

曾经被恶房东扫地出门,守着被扔出的两件行李谷歌到法国的报警电话号码,然后打电话求助。
曾经操着磕巴的法语去找老师,死皮赖脸,据理力争,希望能提高点分数。
曾经见到过Brest的清晨,在大西洋边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然后饮酒高歌。
曾经在夏日的午后,吃完一整盘橄榄,在阿维尼翁看过一出让人匪夷所思的戏剧。
曾经欣赏过卢瓦尔河畔的日落,骑单车经过酒庄,去香波堡猎奇。
曾经半夜抵达图卢兹,找不到住所,和火车站外的东欧妓女用英语和手语聊天。
。。。。
没有什么比20多岁来到欧洲待几年更让人激动的事情了,这是最美好的回忆。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当你提到开始时,你说的是优秀。
当你谈到最后时,你说的是成功。
优秀的人不一定能成功,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要学会接受它。

-
当然,出国的人未必比留在国内的 优秀。
出国了却而无法留下,这基本和优秀不沾边。
所以我认为,题主谈的不是优秀,是优越感。

题主问的实际是,成为留学生时产生的那份优越感,在留学生涯结束时消亡殆尽。一个失去了优越感的人该何去何从,如何自处?

追求优越感的人往往无法真正变得优秀。 你要学会理解它。
-
出国也未必要用父母的心血。有的人凭自己,有的人凭父母的腿毛(相当小一部分财产),而非心血(相当大一部分财产)。
如果你用掉的是父母的心血,却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收获,那我要说:

人生不是每份投资都能得到回报,你要学会承担它。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6 发帖IP地址来自
10年前,曾经的恩师,将门之子,决定将他正在读初中的唯一女儿送到加拿大,我疑惑:她在国内肯定可以平步青云、呼风唤雨,不是挺好么?

恩师:小强啊,在这里,像你这样的人也只能赚几千块钱(我是恩师副手),换作我的女儿呢?她在这里也许会得到很多,但这一切都不是通过她自己努力得到的。哪一天我不在了,她又会怎样呢?让她走出去,凭自己的能力,在更公平的环境里竞争,不是更有意思?

这番话把我的脑洞炸开了好多年。物质和权力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个人能力和见识也是重要的财富。

恩师应该不会上小社区吧,我就不匿了。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7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国外读书,我学到的最珍贵的两课,一是不要随意评判他人,二是尊重这个社会的多元。

或者按照小社区的话说就是:人家自己的生活,只要没有干涉到你,那“干你屁事”?

留不留学,怎么留学,都有不同的主观理由和客观原因,都是自己的“家事”,外人不要审判。世界之大,社会之多元,各个家庭的情况之千差万别,请你尊重这种多元,不要总觉得应该找出一个“如何生活”的统一标准。

中国人,哪怕是小社区上的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各位,都太喜欢评判他人了,“如何评价普通人的审美?”“如何评价留学生回国潮?”类的问题太多了。有些东西可以评判,比如新闻,历史,公共事务,有些东西不要评判,比如你我等普通人的思想和生活。

小社区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像中年长舌妇一样围在一起评价邻里亲友吧?大部分人也都反感父母以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来干涉成年的自己吧?评价某一普通群体(比如这里的留学生群体)本质上和长舌妇的八卦行为没有区别,用自己的想法经验去揣测他人的价值观又比父母干涉自己的行为高到哪儿去?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1:28:38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果是为了混得好出国的,就学会吃混得好要吃的苦头。在国外学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去之前调查好移民政策、工作签证政策,学习要极其刻苦而且随时关注哪个方向好找工作,业余时间努力去和权贵同学social,如果是女生的话跟高富帅多抛抛媚眼——须知国内一般要“混得好”也得做这些,没做当然没别人混得好了。混不好的时候想起埋怨出国怎么让我混好,总让人有些违和的感觉。

在出国还很稀罕的时候,大部分出国的人抱着很大的野心。大多想学习欧美先进文化技术改变中国,少数为了个人的自由生活(这是旅美作家哈金的一本小说的名字,他是九十年代初留在美国的中国博士,二十多年来坚持用英文写作中国题材的小说)与哲学意识形态追求。如今出国成了一种投资,不见得和理想挂钩了,倒也未见得是坏事。只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搞清了吗?自己都没为自己的目的负责,为什么留学这种行为反倒要来负责?

我以为作为留学生,除了二代里面不懂事的一些人,都是拿父母的钱出来,或自己拼死拼活搞到了博士全奖,或打工挣钱,美国大学压力也大。这么辛苦的生活,值得比一份“混得好”的工作更大的理想。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教给你什么?独立辛苦的生活里面有什么意义?西方比起国内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问题?自己所在的学科世界最顶尖的水平是什么样?有了其他的参照系以后,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又有哪些可以重估和重建?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本来就有疑问又用心体会了异乡环境的人来说,是水到渠成的领悟。终于你可以不通过微博号和英剧美剧来看世界了,以前那些被闭塞和有意引导所障蔽的东西终于毫无保留呈现在眼前了,别人只能来旅游看一圈的世界终于对你敞开大门了,这份经历多么宝贵。

当你成为一个有想法有技术有眼界的国际公民,你会发现不需要走国内那条“混好”的路,世界也有许多条路对你敞开。出来混,某种意义上就回不到原来的自己了,三观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改变,未见得是被洗脑,却越来越习惯在多个参照系里反复重估价值和掌握方法,习惯打开自己头脑,欣赏价值多样、政治社会化的世界的运行模式。正因这种感受,许多优秀留学生正在改变世界。真到了那个位置的人,我也从未见过他们有混得不如别人好的忧虑。一座金山就在这里,守着金山饿死人,是为什么呢?

当然,也有出国之后仍旧头脑封闭的人,只跟中国人玩,只接受原先自己的价值观,私下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公共场合不关心外国人的话题并指责他们构造玻璃天花板。这些人很多还非常成功。他们自然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若你能熟练掌握好找工作的专业知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很难,在亲戚眼里绝对有面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