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独生女留学嫁老外,父母崩溃」?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2:56   6074   5
相关问题:如何看待独生女留美不归嫁老外父母崩溃?
----------
父母卖掉房子送独生女留学 女儿嫁老外父母崩溃
新闻是深圳一对花甲夫妻送独生女儿出国读书后,女儿准备在国外结婚生活,老夫妻俩感觉自己老了无人照顾而极力反对,老父亲与女儿已经开始冷战。单从新闻内容上看似乎没有把父母也接到国外的打算。
在我国目前的养老环境下,“养儿(女)防老”的观念似乎还消失不了,即使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老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也缺乏安全感。但是年轻一代也有坚持实现自己梦想过上想要的生活的权力。正在步入老龄化的中国还未建立完备的养老体系,年轻人该何去何从?各位知友怎么看?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2
《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
   冰心
        老太太噙着眼泪,拿着一封信正看着。忽然听见外面脚步的声音,连忙将这封信,压在一本书底下,站了起来。
        老头儿从外面进来了,摘了帽儿,坐在椅子上,喘息着拿手巾去拭额汗,一语不发。
过了一会儿,老太太陪笑问道:“你的事情怎么样了?”
        老头儿冷笑道:“毅甫只说现在外头找事很难,叫我暂候一候。但是看他的意思,似乎嫌我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他还问我荃儿的事情很好,为何还不能顾家?我也无言可答。他便借给我二十块钱。我本想不要,一想这也是老朋友的情分,而且我也实在没有钱,只得收了。咳,人穷志短!也是我没有生下好儿子,以致像我这样的年纪,还要奔衣走食,实在叫人可气可叹!”
老太太灰白着脸,嘴唇颤动,似乎要说话,却说不出来。
       老头儿又说:“人家养儿子为的是养老送终,我们只是为儿孙作牛马,从小儿多灾多病的,好容易捧到这么大。为着他念书,把田地也典了,房子也卖出去了。他又说要去留学。我想这蛮貊之邦,子弟一定要学坏的,但是至终也依了他。如今我们的精神心血也耗尽了,家产也花完了,马牛也当够了,只指望苦尽甜来,有个欢娱的晚景,也不枉……”这时老头儿喘得说不下话去。
        老太太仍旧呆立着动也不动。
        老头儿接着又说:“谁知道他如今……外国也去过了,文明的媳妇也娶了,毛羽丰满远走高飞了!像我这样的年纪,大限已经快来到了,生前的福我自然享不着了,但是——还恐怕这把老骨头,终究要葬在野兽的腹里呢!”
        这时老太太忍不住了,忽然伏在椅背上,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
        老头儿看见他老伴哭了,心中也觉得不忍,叹了一口气,便不往下说。
        他们一时寂静下来。两个悲凉灰白的脸,衬在这奄奄的暮色里,造成了一派阴森的气象。
        老头儿忽然说:“前天我写了一封信给他,至今还没有回信。我如今亲自去拜望他,同他理论理论。”一面自己站了起来。
        老太太伸手要揭开那本书,拿出信来——但她看着老头儿的脸,又没有那一分勇气,慢慢的又缩回去。
        老头儿已然戴上帽子,走出去了。
        老太太连忙唤道:“不用,不用去了!这里……”那时一声门响,那白发盈头的老者,已经踽踽凉凉的去了。
        老太太扶着椅背,站了半天。重新拿出那封信来,上面大草纵横,又有许多的圈点,可怜她生花的老眼,如何看得清楚。只零零落落的念道:
……中国贫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人民的家庭观念太深……观念太深这万恶的大家庭制度,造成了彼此依赖的习惯像……我们这一班青年人,在这过渡的时代,更应当竭力的打破习惯,推翻偶像……我们为着国家社会的前途,就也不得不牺牲了你二位老人家了……新妇和我都是极其赞成小家庭的制度,而且是要实行的……你老人家昨天的信,说得实在可笑!只为你们的脑筋,没有吸收过新思想,因此错解了“权利”、“义务”的名词……简单说一句,我们为要奉行“我们的主义”,现在和你们二位宣告脱离家庭关系。
        老太太看完了,大概也还明白,一时心头凉透,两手颤动着将这封信撕了,眼睛发直望着窗外。
        这时,天色渐渐发黑,一片咿哑的声音,绕着庭树,正是那小鸦衔着食物,回来哺它的老鸦呢。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3
在未来的中国,“卖房送女儿留学却嫁老外,父母崩溃”这种两败俱伤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
一对家电配件厂的普通职工10年前送女儿去美国留学,甚至不惜将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换成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来凑学费。但女儿出国后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并与美国男友结婚,父亲因此和女儿闹僵,担忧无人养老。
此新闻一出,争议不断,有人指责父母绑架女儿,养儿只为防老,也有人谴责女儿不顾孝道。但在中国的语境下,无论是选择定居国外的女儿,还是担忧老了无人照顾的父母都是时代的牺牲品——他们都很可怜。
中国孩子别想真正独立
“子女因你而来,而非为你而来”是指责父母者的代表观点,他们认为女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权留在国外,追求自己的幸福。诚然,女儿的选择并无过错,但对中国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不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独立都只是一个伪命题。
传统中国社会,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即惩戒权、财产权和主婚权三大权力。但如今家庭代际权力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父辈的权威全面失落。法律不再赋予父辈对子辈的惩戒权和主婚权,家庭成员平等、子女婚姻自由。
更重要的是,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由多子社会转向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社会,“小皇帝”的概念也因此而生,父母将全部资源和财产倾注于独生子女身上,近乎溺爱,独生子女的权力和权益愈发受到重视,开始追求独立。

  • 2013年4月3日,北京。今天的独生子女往往在蜜罐里长大 /视觉中国
但现实条件下,年轻人难以在大城市立足,跑不过房价的工资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包括房租和住职分离导致的通勤费用)使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寻求家长的财政支持。这种支持包括家长提供膳食,帮忙还贷或购买婚房,支付婚姻费用、学费和孙子教育费用等。
以买房为例,英国汇丰银行最近的一项调查称,高达70%的中国“千禧一代”名下有房,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无房的青年中,83%的人表示“未来5年内有购房计划”,中国的比例为91%。

  • 2013年7月28日,广东佛山。中国年轻人买房比率世界第一 /视觉中国
而自政府定下土地招拍挂制以来,土地财政的基本格局已然奠定,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最主要的分利者,政府的多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始终未能对准高地价、高税负下手,致使房价一路高歌。在中国的房价高压之下,有40%的人不得不选择在购房时向父母寻求财政支持。
此外,还有不少年轻人为了存足买房钱,选择与父母同住。据该调查,和父母同住的中国人比例为20%,而世邦魏理仕2016年11月的报告显示,有61%的中国内地“千禧一代”目前仍与父母同住,而这个比例在中国香港则是90%;但是,将近一半的内地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搬出父母的家。
对农村青年而言,他们还不得不仰赖父母帮他们照顾子女。中国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从1989年的34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24亿,增长了六倍多,占中国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限制使他们不得不将孩子交付农村的父母照顾。

  • 2015年11月22日,四川凉山。留守儿童和老人 /视觉中国
2014年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是6102.5万人,而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回流儿童”即曾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在大城市读过书,最终却不得不返乡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已由2010年的35%上升至2013年的58%。这种回流现象与大城市控制人口制度的出台和大城市入学门槛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除了物质上子女无法脱离父母之外,生活方面,父母也继续为成年的孩子提供咨询。譬如,年轻人择偶更加自主,但他们依然会咨询父母的意见。
中国父母不可能真正放手
费孝通曾提出代际关系的“反馈模式”,即下一代需要赡养上一代。这种模式以“养儿防老”的观念为基础,体现了(亲子)两代人之间的“均衡互惠”原则,且子女赡养父母,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等方面。
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不少学者指出这种反馈型代际关系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代际均衡交换关系已经被打破,赡养逻辑从传统的反馈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理性交换关系。对子代来说,赡养老人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生我养我的父子之恩情,而是一种与市场交换形式相类似的有来有往的给予方式。
众所周知,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极高。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的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个负担。尤其是计划生育导致只能生一个孩子,父母的全部资源和财产几乎都倾注于独生子女,即便孩子成年,他们也不得不承担诸如帮孩子买房等本来不属于父母的义务。


  • 2017年1月11日,山东济南。家长为孩子凌晨排队报艺术班 /视觉中国
新闻中的父母便是典型。家境普通的他们不惜卖房送女出国,对女儿的爱不言而喻。只有一个独生女的他们也不得不考量赡养问题,除去经济支持,想和女儿在一起的情感需求恐怕才是不希望女儿定居国外的根本原因。但已经60多岁的他们即便被女儿接出国恐怕也难以适应国外的生活,语言、人际等等都是障碍。他们的“崩溃”情有可原。
此外,中高收入老年人尚且能够通过帮助儿女买房等方式,获得长期控制儿女的权力和赡养回报,低收入和农村老年人则愈加脆弱,他们通常资源有限,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不得不依靠成年子女得到各种支持,但在理性交换模式下,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养老问题。

  • 2017年1月24日,山东日照,农村孤寡老人 /视觉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子女不孝现象十分普遍。以赣中农村为例,在子女的赡养下,老人基本生活保障的底线(即每年600斤口粮)基本上可以保证,但也仅此而已。
为了弥补养老的不足,老人在年事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通常为70岁以下),还要参加劳动,如种田、饲养家禽家畜等。如果年事已高,劳动能力完全丧失,那就只能依靠儿子提供的口粮过活了,那时的生活就非常贫困了。除了物质支持,子女对父母的生活找料和精神慰藉也严重缺失。
这也是导致中国老年自杀率显著上升的原因之一。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2013年85岁及以上的农村男性的自杀率达到95.03 /10万,2012年为92.21/10万。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据估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3亿,占总数的30%。与此同时中国生育率也大幅度下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家庭结构的变迁,4-2-1(即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已经形成, 家庭养老已经出现了困境。
中国家庭被榨干了
此外,独生子女格局下,年轻一代又在向全国乃至全球迁移,传统的由一名子女和老人共住式的赡养很难实现。但近年来,政府并没有改善养老环境的意图,相反,官方一直警惕做出高福利承诺,在宣传中主张社会福利社会化,并且倡导孝道,试图重建传统文化道德来改善老年人的困境,将国家对养老的责任推至家庭内部和所谓的市场来解决。
中国从未有过全面的福利基础设施和老年护理制度,而且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下去。2000年,国家和集体单位管理的养老院只占老年人口的0.8%。老年父母依赖于成年子女所提供的照顾。第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中,只有0.8%入住专门养老机构,84.3%依靠家庭成员提供照顾。

  • 2012年3月22日,北京,某民办养老院 /视觉中国
在中国,只有无孩子的老年人才有资格获得国家提供的“五保”福利,其中包括食品,住房,服装和保健等基本生活需要以及埋葬费用,而这些都是以最低生存水平提供的。
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既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健康福利保障,所以在失去获得收入的能力时,被迫依靠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虽然许多城市老年人能获得适度的退休金,但是没有内部的通货膨胀保障措施,如果以前的工作地点效益下滑或关闭,许多人的养老金会被削减。
本来,就全球而言,各国政府在养老金责任中承担的比例都在降低,个人将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养老全部依靠政府也的确不现实。
但以中国养老保险为例,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合计28%,比美国联邦政府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计划缴费率总和还要高将近4个百分点,但是中国养老金替代率也仅有48%。与待遇水平相比,缴费负担过重,结果是企业和个人都无力负担企业年金计划。一方面企业和个人把本来应该用于自我养老的费用也缴到了政府养老保险中,另一方面又竭力宣传家庭和社会养老,只能说中国政府习得一套甩锅大法。

  • 2009年6月14日,河南孟州,雷人养老标语 /视觉中国
政府还善于通过宣传和法律、行政等手段,不断加强家庭成员对老年赡养的责任,极力弘扬传统孝道。
1996年制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至今仍然有效,该法案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同年8月初,新版24孝行动标准颁布。
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宣扬赡养老人主要是子女的一种道德责任,不是国家或者社会的责任,假装从来没有出现过“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宣传。

  • 2013年12月23日,山西太原。这种标语已经从全国悄然撤下 /视觉中国
总的来说,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把父母逼到死角,只能仰仗唯一孩子养老;接着又严格控制土地供给,维持高房价,导致孩子不得不依赖父母买房……也就是说,中国家庭被榨干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国,只会有更多的“卖房送女留学却嫁老外”的无奈悲剧。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4
政治课本上有句话叫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
这就是盲目性。
换言之,就是用一种投资的心态去处理人生中全部的事情。"别人都买房子,我也买房子","别人都结婚,我也结婚"。
如果对未来缺乏足够预知,且目的是追求最大收益的情况下,的确别人做什么,我便做什么,那是最稳妥的。
然而人生又不是投资。

做事情之前,不考虑目的是什么,也不考虑做了有什么后果。这已经是一种通病了。
我经常对想要考研的学生们说:你们考研究生也罢,读博士生也罢;最重要的,是知道你究竟要干什么。
假设人类社会是一艘巨轮,掌握知识的人无疑就是站在风浪最凶险的瞭望台之上。站在这里的人需要断绝一切尘世的俗念,才能指引人类正确前行。
人们是为了表彰你用知识引到了人类前进,才给予硕士和博士极好的待遇。而不是反过来。
所以有时候看到女博士不能结婚这个说法,我就觉得很可笑。你可以让一个人变胖,也可以让一个人变瘦;但你没办法让一个人又是胖子又是瘦子。
想要让孩子早早结婚抱孙子,又想让孩子毕业了马上结婚找对象。我只能说:想的很美,但现实就是这么骨感。你可以说我想法太消极,但判定对错的永远不是你或者我,而是社会的现实、而是整个市场。

所以盲目性必然是贪婪的,他不贪婪,怎么能叫盲目性呢?从"孝道""自由"等角度入手都是片面的,一言以蔽之,这个问题的缘由只有一句话:
——人类太贪,但又目光短浅。
这便够了。

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悲剧。题主所说的案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比如说北漂了一辈子,最后在郊区落户的白领;
比如说用房抵房,贷款炒房,最后弄得自己负债累累的房奴;
比如说脑袋一热,就赌上一切创业的刚毕业大学生;
比如说输红了眼的赌徒,还有吃青春饭的姑娘。

人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你送子女出国留学,就要有子女在国外生活的觉悟和准备。我这里不是说子女就应该不回去孝顺父母,而是说一旦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做了重大的决策,无论男女老少,就应该对自己的这个决策负责。
君不见股市大灾的时候,那些赔的倾家荡产的股民们——又要向谁说理去呢?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5
早上听央广新闻,说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当前全国农民工的数量为两亿八千万左右,平均年龄为39岁。我所在的城市济南,最近正在大兴土木的造高架桥和地铁,我曾特别留意过,工地上工人大概年龄,基本上都是在四五十岁上下,差不多就是小社区上许多人父辈的年纪,年轻的很少见。
而在城里,上班时间点,坐公交车很少看到老年人,但是你只要把时间往后推半个小时,从八点半推到九点往后,再坐公交车,你就会发现车上往往有一多半都是老年人。
不管是一辈子受苦受累的农村劳苦百姓,还是城里领着养老金,跳舞遛狗的市民阶层,我们这个国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老龄化。而且即便是在二胎率全国第一的山东,这一趋势也毫无逆转的可能。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到高中毕业,不曾离开我脚下哪怕方圆一百里的土地。我曾经对我爸妈说,我说你们这一代人是最倒霉的一代。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对上养老送终,对下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可好不容易赶上好时候,可以安享晚年了,却发现子女都跑到城里甚至跑到国外了。
一边是他们要承接着上一代人所遗留的绵亘几千年的农村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附着在这一整套经济生活下的价值观。在这种传统的近乎农耕时代的背景下,人多力量大是对的,勤俭节约省吃省喝是对的,多生儿子也是对的。因为几千年来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养儿防老,活着意义就是看着儿子结婚抱孙子”这样一种价值观,就像是新一代的我们没法选择“买房落户给孩子提供学区房报一堆辅导班”这样一种价值观。
而另一边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剧烈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子女这一代因为所受到的工业社会,城市文明的教育之后,头也不回的逃离农村,然后扎根城市的事实。
换句话说,他们按照上一辈的方式来为上一辈养老送终,但是等到自己这一代老了之后,却发现,上一代人留下的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被下一代人彻底推倒了。下一代人寻求的不再是所谓孝道的束缚,而是所谓不婚主义,是丁克,是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脱胎于农村的年轻一代,可以毫无顾忌的拥抱工业城市文明,在洗干净裤脚的田间泥土之后,趾高气扬的与旧时代,旧文明割裂。更甚者,如逆向民族主义一般,前脚出国,后脚则大肆批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陷入一种皈依者似的狂热。新阶层则通过批判农村的愚昧与落后,来否定自己的出身,坐实自己新市民阶层的屁股。无论是小社区,还是微信公众号,到处都充斥着“有钱即正义,贫穷即原罪”的价值观。而这种状况不光是是在中国,在当下出现,在他国,不管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还是镀金时代的美国,菲兹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终其一生都希冀与过去割裂,伪造自己天生贵族的身份,不惜与原生家庭彻底决裂,可最后的幻灭,得到只有富人阶层的虚伪与冷漠,只有他从远方赶来的父亲给予了最后一抹温情。
身在农村的父母这一代人在工业城市文明面前显然是茫然无措的。赵本山早期的小品《钟点工》就刻画过这一形象。被孝顺的儿子接到城里的父亲,因为新生活与过去的生活的完全割裂,极度的不适应,以至于儿子花钱雇人陪他聊天。”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姑妈身上,我姑妈因为完全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在短暂生活了一个星期之后,就回去了农村。
而身在城市的父母的状况也显然不会好的哪里去。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最好的明证。
两代人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割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这个国家每一个人,除去一少部分本就是精英阶层,或者那些受过西式的教育和思想的影响,相对开明的那些家庭的父母,中国大部分的家庭的父母和子女都要面对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一味的去批判父母一辈的愚昧,短视,无法给自己提供如精英阶层的优质教育或者家庭环境是于事无补的,任何一个来到这世上的生命都是命运的随机分配。倘若有幸,你跳出了原生家庭的桎梏,你要做的不是割裂,而是和解,用上一辈的方式去试着理解他们,然后用新一代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而我们这一代的局限,套用一个熟词则是时代把我们每个人都打造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方面我们心甘情愿的享受着父母在田地或者工地或者矿井下用血汗给我们换来的一个相对安逸且衣食无忧的前二十年的生活,直至最后拿出一生的积蓄,砸在与他们几乎毫不相干的另一个城市的一套房产的首付上,我们享受着传统层面上的父辈的庇佑,甚至其庇佑都无法使我们满足,另一方面,却又将这种庇佑附带的责任和义务推卸的一干二净,转而用个性,自由,来消弭旧有的价值观所带给自己的束缚。
而生活在夹层中的父母一辈,国家层面上的养老金的亏空,家庭层面上子女的远离,身体的衰老,亲情的疏离。如果新一代早已被肩上动辄二三十年的房贷,子女的教育而压得喘不过气,那么老一辈活着都已经是一种勇气了。
愿每一个人年老的时候都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6
有很多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不想多讲,我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观察。
据我观察,其实大部分家庭都是老人用退休金补贴子女、孙子/孙女这种模式,而子女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老人的钱,没钱也就不愿意管事。最典型的,老人到哪家养老,工资本就给哪家发工资,如果子女里面有一两个相对有钱的,就会说:“我不要工资本,所以我也不负责养老”,虽然按照传统观念来说是很不好,但是现在的人都很接受,尤其是家里条件相对不好的,管老人吃住不费多少钱就可以拿一两千块,何乐而不为呢,巴不得有钱的亲戚不要来掺和(但其实部分有钱的亲戚一样很眼馋)。
这就是当前的养老生态,一方面是金钱决定论,人人围着钱转,另一方面也是大经济政策所导致的:国家的421人口模式加上养老金的庞氏骗局模式以及低廉的工资(包括劳动法违法成本),导致年轻人是最累最穷的,都补贴拿退休金的老人去了,而老人再反过来补贴子女,构成一个分配的闭环(其实说起来谁也没拿到多少好处,拆东补西而已)。实际上现在退休金也是一个逐年增长的过程(这代人不但人多,而且目前仍然把持着国家的各个方面,所以国家会优先给予他们好处),推动了物价和房价,相信不少人的感受很强烈。所以说,假如老人对自己吃穿没要求的话(毕竟大部分人老了,没啥追求,就希望子女过得好一些),就会补贴子女,而女子也应该拿这笔钱,不拿你反而吃亏了。当然了,怎么处理这笔钱是老人的自由,毕竟他们也为国家付出过,就是天天乱花钱你也管不着,他开心就行了。说到乱花钱,你们看到很多子女反对老人买保健品,但其实吧,不是因为孝,而是心疼那笔钱。
那么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前养儿防老是个很错误的观念,只有老人自求多福、自给自足、国家完善养老或者干脆拿钱买儿女养老,才是上上策。而假如子女根本不在乎你那笔退休金的话,自然也就无所谓了,你就没办法约束他了,比如这个出国的,就不会在乎那么多了。其实别说国外,就国内,农村和城市分居,同省大城市和小城市分居,跨省分居,实在太多太多了。所以现在父母给儿女买房,一方面是为了结婚,一方面也是为了拴住子女,这就是所谓的“养废”策略。
我当然不是说没有有孝心的人,毕竟父母养大成人总该回报,但是社会就是这么残酷的,只能面对现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全民经济的合理分配,这个很关键。中低层人民的分配还是太少了,总体上他们分到的蛋糕就不大,还要相互竞争,自然弱肉强食,人伦惨剧频发。
==============
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么多匿名的?
我们都知道小社区的主力是中产和大学生,代表了当前的一个主流(但可能是非主流)思想状态,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自然也是深深得矛盾和纠结的,毕竟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们的烦恼也很强烈。无产对此事的看法自然更具备统一性,谴责女儿不孝的居多。这反映了社会物质现实导致的思想价值观的分裂,也会进一步让我们国家走向分裂。但其实,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表面上的无产和中产的分歧(亦或是两代人之间的分歧),而在于更上层,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