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留美10年, 从LVHM建筑设计到Amazon增长营销, 再到互联网创业[/h1]最近Instagram上流行10年挑战, 这病毒式的营销, 席卷如此之快, 几乎无法跟上。
它被称为“十年挑战赛” -人们分享自己10年前和现在的照片, 有惊人变化,或是不老神话.
Caitlyn Jenner这张挑战照片, 可谓是人生赢家里的一股清流, 霸气的做自己.
美国各大明星和IG博主们, 还有很多身边朋友, 都迅速分享了自己的“10年挑战”, 连我都想过要不要跟风发一下!
有些职业理想上的“10年挑战”也是雄心勃勃. 10年前, 魔兽贴吧上, 有一位小哥放话说要收购腾讯.
腾讯2009年总收入124.4亿元 增长73.9%.
如果小哥和马化腾的原始差距不计算, 小哥要在09年赚多少个亿才能赶上马化腾的进度?
(欢迎留言答复, 期待和机智的你们多切磋)
小哥的这一席话, 让我开始好奇2009年的我在干嘛呢? 这10年发生了什么,让我从梦想成为建筑设计师, 变成了一个互联网创业者.
今年初, 我带着职图团队横穿美国, 来到硅谷, 现在工作的地方离当年乔布斯的车库很近, 正想着找个机会去膜拜下呢.
回想这10年来, 那些努力想成为“乔布斯”的创业者, 和那些陨落的“硅谷神话”, 曾经都离我很远.
伊丽莎白在硅谷炮制百亿美元弥天大谎的时候, 我都不知道硅谷是啥, 互联网是啥呢
(硅谷那个超级“骗子”公司Theranos)
2009年, 我是一个正在读大二的小白, 美国本科是大二才开始选专业的, 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有人的职场10年, 可能很幸运的是一条直线, 比如Derrick Favors, 换了换球衣号码和投篮方向.
我还有一个学金融的朋友, 10年前在沃顿上学时候炒股票, 10年后在对冲基金炒股票. 当然他们在直线职场上, 不管是投篮, 还是炒股票的技术的精进, 是非常巨大的.
或许也有很多人和我过去的10年一样, 是迷茫小白的横冲直撞, 终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 擅长, 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2009年, 我在纽约州一个文理学院, 要选专业了, 然后那会正好看到一个电视剧《奋斗》, 主角陆涛很喜欢一个建筑设计师, Antoni Gaudi, 要是你不知道这个设计师, 也许看过巴萨罗那这些地标.
我觉得建筑设计师有逼格, 画画设计图我应该可以, 还能设计一些地标性建筑给社会最贡献, 就它了!
选了专业, 正逢那会LVMH旗下的免税店DFS, 来我们学校招聘实习生, 那会他们只想招泛商科专业同学, 没有给建筑学生的机会.
也不知哪里来的胆量, 给他们当时的CEO写了一封邮件, 自荐说学了建筑这么久, 我特别想要学以致用, 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个机会, 让我来你们店面设计部门实习, 我可以不要工资的.
复盘当年, 我那封邮件一定是有好的标题和内容, 让如此之繁忙的CEO打开了这封邮件, 还顺手转发给了他们公司的HR.
我特别感谢年轻的自己, 虽是个小白, 却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背景平平, 要的是机会, 没工资也要积极争取, 后来经过面试, 我终于有幸加入了.
这次实习我参与了DFS澳门店City of Dreams这个项目, 其实我真的没有帮上什么, 倒是让我意识到在学校里学习的和想象的, 和真实的职场里的工作, 差距是大的.
这种差距, 不止建筑专业有, 商科和其他理工科都有的. 学校教会我们基础知识, 但是业界发展太快, 新科技时刻再发生. 所以去多实习, 尽快体验真实职场, 可以更快找到自己方向.
实习后, 我意识到我不是很擅长建筑设计, 本科临近毕业, 有点忐忑, 学了这些年, 却发现不是自己想干的职业.
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些事, 是我擅长, 又喜欢, 还能有人愿意付工资给我的, 这个理念后来被应用到了职图的“精准定位”的教学体系里.
下面是我最近总结的, 要是你现在也迷茫自己的未来职场定位, 可以试试画一下这个图.
当时觉得自己对市场营销可能会感兴趣, 有了第一份实习的经历后, 感觉还是要找个营销实习试试, 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开始找市场营销的实习, 就算我说不要薪水, 当时也没有人要我. 后来我自己工作了做招聘官, 也逐渐明白, 带实习生要花很多时间, 很多时候并不能马上帮忙, 当时我没有相关经历, 没人要我也正常.
网投了几百封无果, 终于在研究生教授的介绍下, 我有了第一份市场营销的实习, 在纽约上州, 没有薪水, 每周开车去三次, 来回至少一小时, 刚开始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心里还毛毛的.
这份实习让我有了相关经历, 于是也有了我毕业后, 来纽约辗转的“Marketing小菜鸟纽约求职记”了.
来纽约这几年的进步特别大, 因为想明白了自己的方向, 开始在营销方向里找细分定位, 2012年的我还在纽约广告公司打杂,看了两本书《Lean startup》和《Startup of You》, 对我启发非常大.
还有一个Paul Graham的人的博客, 总是分享如何找到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和市场的匹配), 简短又有趣. 后来才知道他是YC创始人, YC孵化了Airbnb, Dropbox这些耳熟能详的公司, 这些让我对互联网公司产生了巨大好奇, 想要从广告公司进互联网公司去看看!
我觉得找到职业兴趣的那一刻, 是可以明确感受到的, 至少我对建筑, 是没有对互联网营销这样的热情. 在没有幸运的直线人生的时候, 只有不断去试, 做减法, 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吧.
我想着试试看, 像产品经理一样去管理自己的职场,像做创业公司一样来打造“我”这个产品.
职场里不断优化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去寻找对的位置,让自己把优点发挥到极致,运营LinkedIn个人品牌,这样有对的机会出现, 招聘官才能看见我这个“小透明”吧.
运用这种互联网思维,我第一份工作是网投的,之后的每次换工作都是在Linkedin上, 招聘官或是猎头来找我的, 那些年我面试过所有的FLAG(Facebook, LinkedIn, Amazon, Google), BAT(百度, 阿里, 腾讯), TMD(头条, 美团, 滴滴), 我想过回国, 我想过去加州, 反正能进互联网就行.
那些面试我多年后回味, 都能感受到那些招聘官对人才的渴望, 对不合适的人也是宁缺毋滥, 所以要进去, 得自己先进步.
用三年的努力, 我变成了“合适的人”, 进入了我的理想公司之一, 亚马逊, 还在纽约, 薪水翻了三倍.
以下是我的方法论分享, 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不断测试和改进, 300%的回报率, 相信任何投资理财都没法做到. 所以职场新人最好的投资, 是自己, 这是最快产生复利的投资!
精准定位职场,做自己的产品经理
扬长避短,深度挖掘核心竞争力
几年前天真的我也以为我可以做大数据,可以写的一手好SQL, R, Phython, 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我终于认识到硬核数据这不是我的强项.
强迫自己学习可能也就及格水平,何必鸡蛋碰石头的.
自从有了这个认知,我便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劣势,开始深度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 找到自己的强项是分析数据, 找到商业逻辑,提出测试或解决方案.
于是我在Linkedin上, 简历和面试中都非常着重表达我这几个核心竞争力。
了解行业需求,找到职业领域细分
在广告公司做到第二年的时候,我觉得学到的东西已经很有限了,而且当时主要从事快销行业的促销推广策划,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那会兼职在创业, 读了不少科技博客, 让我对互联网营销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希望可以往这个行业转型. 于是我搜索了一些互联网数字营销相关的职位,看看哪些职能比较需要有商业逻辑, 却不用处理大数据的, 然后根据他们招聘描述里的关键字, 去修改自己的Linkedin和简历.
13年那会增长营销在美国也是挺新的领域, 很多职位的名字也不是这么叫, 不像现在有明确的描述, 我也是后来去了亚马逊, 才知道这个自己一直做的原来叫增长营销.
自我迭代, 最好的投资是自己
在这个全民理财投资的时代,每次聚会伙伴们都会讨论下最新的投资组合,我还是觉得初入职场的时候,最好的投资,是自己.
因为这是人生巨变的几年, 我刚毕业时还在做实习, 因为没有薪水为了省钱, 老是吃8点后半价的盒饭, 但努力几年后, 也可以在亚马逊和哈佛沃顿毕业的牛逼同事, 激烈探讨增长策略.
这一切都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需要的不仅是好的职场定位,还有不断的自我迭代.
根据你对自己的职业设想来评估现状,找到差距,制定自我迭代计划.
这不是说你要制定一个远大职业目标比如10年收购腾讯之类的,而是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自己理想的行业和职能, 定一个合理的周期, 为之努力.
比如想从事B2C的增长营销, 可以看看这些职位在职的人, 他们是什么背景,找到差距.
近年增长营销也发展比较成熟, 很多公司招人描述也写的很清晰了, 所以也可以参考招聘描述, 去进一步分析差距, 然后制定一个自我迭代计划, 通过不断的学习来缩短差距,
在职图, 我们用这套教学体系去培养学员, 去年出了几百个互联网和新零售公司的Offer, FLAG, BAT, TMD, LVMH, L'Oreal的都有, 所以这套方法论是经历过市场验证的. 你可以试试看, 相信你还没完成计划上的所有事项时, 心仪的工作已经在路上了.
我坚持的迭代计划:
我从亚马逊辞职创业后, 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担心身边不像以前那样有海量优秀同事, 可以随时请教. 自己干要带团队做增长, 还要做好产品, 不断给用户解决问题, 那么自我成长和迭代, 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如何确保”明天的自己”是比”今天的自己”有所进步的, 这个事我也测试了很久, 下面是我发现有用的方法:
高强度输入知识, 深度思考
互联网行业时刻都有新东西, 而增长其实是在测试数据里发现红利, 在别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测试, 优化, 迭代产品, 迅速发展.
如果人人都知道了的事儿, 就不是增长红利, 而是常识了. 增长和产品是不分家的, 我们的产品要硬, 要可以为用户解决问题, 还得教育用户知道怎么用, 才能相信我们, 所以产品也是要不断优化的.
所以不管是在亚马逊做增长, 还是在职图, 我都一直保持高强度的知识输入, 这里高强度也就是每天1-2小时, 这样可以保证每周10小时涨知识时间!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喜欢看书, 我一般是听书, 看视频, 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就好!
对抗焦虑, 保持专注, 自我修炼
别人都有副业,我要做吗? 他跳槽了加了好多薪水,我也要马上跳吗?
好羡慕别人辞职创业, 我要辞职吗? 投资人觉得我项目没前景, 我该不该放弃?
这些焦虑我都经历过,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 这个时候作为“我”这个产品经理的你, 要不断提醒自己保持专注做自己, 让数据和时间告诉你答案.
贝佐斯在去年的公开采访里说, 亚马逊股票曾经一度跌到过几块钱, 但那时候他看到公司核心指标一直在良好增长, 就知道华尔街的偏见是暂时的.
也对, Suze Orman是美国著名理财专家,她有一个重大的与金钱相关的遗憾:97年购买了价值约5000美元亚马逊股票, 几年后卖掉小有收益, 但是如今肠子悔青,到现在那些股票值几百万美金了.
职场也好, 还是创业, 在有焦虑或者是有新的机会出现时, 用一些核心指标来帮助自己选择, 区分主次, 制定合理努力周期, 自我修炼是很重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职场初期有朋友找我一起去做代购,几年前的代购还是不错的副业赚钱快,而且我当时的技能马上就可以做.
但是我给自己定向是互联网,去做代购的经历, 对我想在互联网创业或者做增长营销, 是没有帮助的. 我觉得要考虑新机会, 新技能, 是否可以在自己但职业定向上产生复利, 也很重要.
要是去做代购, 会消耗掉我本可以拿来学习互联网技能的时间, 所以我最后选择了深度研究和实践增长营销,于是我没有在今年成为“灵魂画手”的大军里的一员, 而是一个互联网人.
每一个选择, 无论大小, 但都决定着你自己职业的走向.
身边的朋友越来越优秀, 我也有过焦虑, 娜比(欧阳娜娜)比我年纪小, 也说过只看到别人的优秀, 不要忽视背后的努力
所以我的核心指标, 不是我朋友们的优秀, 他们的优秀背后的努力我看不到, 很替他们开心. 我的迭代进步得靠我自己, 如果“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机智了, 那我就不焦虑了, 时间会出答案.
自我修炼和迭代是有复利的, 但焦虑没有.
不做工作狂, 生活和工作是一个循环
小米CEO雷军说, 天下武功, 为快不破 但是快不代表急. 时间精力有限,怎样主次,精选机会, 有条不紊又迅速做一件事, 这件事还要能带来最大效益, 就是效率.
“效率和回报率”这是增长营销里我们一直践行的“快”. 最大化效率和回报, 需要迅速从数据里发现红利, 想到“新招”来测试, 是需要很灵活的思路. 效率高可以不无效加班, 有时间玩耍, 那么玩耍的时间可以灵活思考, 就有了更多“新招”.
我挺同意亚马逊CEO贝佐斯说的, “Work and life actually is a circle. It's not a balance." (生活和工作是一个循环, 不是平衡)
不追求生活和工作平衡, 而是享受这个循环.
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成为工作中的能量.
于是我们就在这个循环里, 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