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毕业后如何找实习工作?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2:56   3631   5
美国留学毕业后如何找实习工作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49
相信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Career ServiceOffice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不断用“暑期实习”、“简历培训”、“校园招聘”之类的邮件对你进行连番轰炸。
那么现在的你有暑期实习了吗?
这时的你难免会想:“大家都比我快一步。好像他们对未来求职有很明确的目标,而且在不断努力向目标靠近。我就要这么傻傻地被甩在后面了。”
其实绝大部分时候,没有人——不管是你,还是你的同学——知道自己在求职时究竟在做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这些:
  • 大部分就业指导中心都不够好,发布的信息不完善或者不准确  
  • 不同的雇主使用不同的招聘渠道,因此就业机会可能非常分散(想象一下,如果美国本科申请用的不是CommonApp通用申请,每个学校有完全不同的申请程序、截止日期、文书题目……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这就是你面临的样子)。  
  • 你和你的同学并没有求职经验,所以基本上一切都靠自己摸索。
不管你对哪个行业感兴趣,希望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你在寻找实习时取得成功。
第一步:拿出一份漂亮的简历
写一份优秀的简历是一个大话题,但首要的一点是简历的排版看起来要非常专业。在招聘季,我一天需要阅读数十份甚至数百份简历,而那些排版不够专业的简历基本上会被我直接忽略掉。
在写简历的时候,要假设读简历的人只有大约30秒的时间阅读。不要写太多文字,每个条目要区分开来(不仅要巧用字体、加粗或斜体,而且要在不同的条目间加空格),格式要保持一致。不要一行缩进1磅,另一行缩进1.25磅。
第二步:实习机会的正式平台——学校
很多实习机会都是通过学校发布给学生的,也不需要特地去留意。寻找这些机会相对容易。你可以这么做:
  • 和学校的Career Service Office就业指导中心约谈一次,告诉他们你希望和他们谈谈学校发布的各种实习机会。通常来说,这会包括一个网络平台(可能叫“Symplicity”、“Hired”或者“Handshake”),一个非正式的电子邮件订阅(他们在上面偶尔发一些其他同学可能错过的实习机会),还有根据往届学生的经验而得出的个人建议。
  • 一旦你从就业中心得到了这些资源,你只需要向你感兴趣的职位投递求职信和简历,随后便是等待面试通知。
这是找实习最容易的一步。当你觉得自己完成了以上任务的时候,记住,可能你所有的同学(也是你的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
此外,我需要再次强调不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水平参差不齐。作为负责招聘的人,我遇到过尽全力帮助学生找工作的就业中心。但也有一些就业中心,我给他们发了十来封实习生招聘的邮件,但最后只得到这样的回复:“好的。如果有学生需要这样的实习机会,我们会告诉你。”潜台词就是“我懒得把实习机会整理发给同学,所以我把这封邮件存档之后就不会再管了。”
因此如果你真的在努力找实习,你需要再多走几步。
第三步:实习机会的正式平台——网络资源
用完学校的资源之后,是时候从网上发布的无数实习信息中寻找机会了。虽然网上的机会更多,它们的质量通常较低,而且很多实习都来自你不感兴趣的公司。但是这些机会还是值得一看。下面有一些优秀的实习信息平台。
只需简单搜一下的综合实习机会列表:以下这些平台对所有行业都适用,但实习机会的质量一般不高。部分原因是这些平台上允许免费发布信息,因此上面可能有很多过期的或者不可用的招聘信息。但是还是可以尝试搜索一次这些平台上的信息。
  • http://Indeed.com这个网站上有各个行业的实习机会,并且可以按地区搜索。  
  • SimplyHired.com, SimplyHired和Indeed网站有些类似,它把不同来源的实习机会集中起来,支持按关键词和地区搜索。  
  • Google.找实习的时候谷歌是必备工具。在搜索栏输入[工作职能]+internship(实习)+[地点]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在谷歌输入“FinancialAnalyst in New York City”(纽约的金融分析师),然后得到了这些结果。


结果显示的很多网站都在这篇文章里了,但也有一些网站(比如LookSharp和http://Internships.com)是我之前没有用过的。因此搜索结果绝对值得一看。
更有针对性的搜索:这些平台也是综合性的,各个行业都适用,但质量更高。公司可能会需要投入不少资金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信息。通常来说最好的机会来自于那些无法进行大量校园招聘的公司。于是这些公司会付钱给这类网站,发布招聘信息。
  • LinkedIn领英.如果你还没有LinkedIn账号,马上注册一个。确保你的资料已经填写完整,而且邀请了尽可能多的联系人(通常网站会问你是否希望邀请电子邮件联系人,一般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当你拥有了优秀的个人资料,你就可以开始寻找实习了,像这样:


  • Glassdoor.在Glassdoor这个网站,求职者可以给雇主公司排序,分享关于薪水、福利等方面的信息。很多公司也会在这里发布工作/实习信息。这个网站还会与多个组织的合作,自己汇集工作/实习信息。这个网站支持按地区和关键词搜索,像这样:


  • Careershift.com.这个网站从多个来源汇集了实习和工作的信息,而且一般只能通过学校使用。问问你所在学校的就业中心是否订阅了这个网站的服务——它很有价值。
非营利及非政府组织工作:
  • Idealist.org.这个网站可以帮你搜索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实习机会。这个网站包含了超过180个国家的57000个非营利及社区组织的信息。  
  • Student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对环境保护感兴趣的学生而言,这个网站很有价值。学生环保协会(Student ConservationAssociation)这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为对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提供3至12个月的带薪实习机会。SCA专注于为对环境感兴趣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环境保护的机会。  
  • The Bridgespan group. The Bridgespan group在网上运营了Nonprofit Jobs Center(非营利组织就业中心),这个版块目前提供大约350个职位,其中包括了兼职、全职和实习机会。  
  • The Foundation Center. The Foundation Center网站上被忽视的版块是Philanthropy News Digest Jobs Board,上面发布了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机会。  
  • The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这个网站是非营利领域顶尖的新闻平台,它也提供一个工作信息版块。
在政府工作:其实只有一个信息来源:
  • USAJobs.gov.如果你希望在政府实习,只需要看这一个网站。如果你希望参与某项特定的政治竞选活动,用谷歌搜索你感兴趣的竞选人,找到他们的网站,上面通常会有相关信息。
金融和商业:如果以上提到的综合性平台都不能满足你(但它们和就业中心加在一起应该是足够了),你接下来能做的就是直接和公司联系。我们接下来将对这个话题进行详细讲解。
第四步:实习机会的非正式平台——直接联系公司
有的公司——比如大型银行、咨询公司、科技公司或者律所——招聘程序非常正式。他们给不同年龄的学生分配了名额,而且招聘实习生的时间也是固定的。这个招聘过程通常叫做OCI(校园面试)或者OCR(校园招聘)。
但是这些公司只是少数。不论你感兴趣的是什么行业,那个行业可能有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优秀公司不会通过上文提到的“正式”渠道来招聘实习生。原因可能是这些公司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招聘、雇佣并且训练一大批实习生,或者是它们大部分时候不需要实习生。
比如这家对冲基金。你大概从来没听过这家公司,是不是?他们的网站只有一个页面,没有链接,上面的信息一共大概150词。他们不进行校园招聘。事实上,他们只有不到50名员工,因此很少招聘新员工。但是这家公司非常有名望,管理着超过十亿美元的资产。
我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你如果希望进入这样的公司实习(你肯定会希望的),那么就需要自己创造机会。这个过程相对简单:
  • 列出你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小型公司。这些公司应该是属于不通过上述正式渠道招聘的公司,因此在列出这份名单之前,确保你已经使用了以上的渠道。你可以在谷歌搜索“[公司类型] 和 [城市]”来列出一份基本名单。比如说,如果搜索“Hedge funds in Hong Kong”(香港的对冲基金公司),结果中就会出现之前提到的那家公司。  
  • 给他们的“联系我们”账号写邮件。我在下面附了一封联系邮件模板。  
  • 找到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联系他们。有时这些信息在公司的网站上,有时需要在LinkedIn上寻找,有时只需要在谷歌搜索“[公司名称] and HR department(和人力资源部)”就可以找到。  
  • 如果你没有收到回复,过3至4天再写一封邮件询问,同时也给人力资源部其他的人写邮件。要让他们直接对你说“不”,而不是让他们完全忽视你。  
  • 这是一个数字游戏。大部分公司不会回复邮件,而回复了的公司大部分会拒绝你。但只要得到一个肯定的回复就是值得的,因此除非你已经联系了一百多家公司,否则不要放弃。
这里有一封联系邮件的模板。不要照搬这封邮件,而要尽可能在邮件中包含目标公司的详细信息。你的邮件越有针对性,他们越有可能回复。
------------
Dear Mr./Ms. [Name],
My name is [Your Name], andI graduated [or will graduate] from [School] with a [bachelor’s/master’s]  degree in [field]. I am currently seekinginternship positions for [Summer 2017], and I was hoping to speak to someone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working at [Firm Name]. I have heard great thingsabout [Firm name], and it would be a privilege to work alongside its talentedteam.
I will be available to workfrom [Date] to [Date]. After reading about [Firm], I am confident that I couldnot only learn a tremendous amount from its fast-paced environment, but alsothat I could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Explain what kinds ofcontributions you could make].
I have attached my resumeand a cover letter for your review.
Thank you in advance foryour consideration and I look forward to speaking with you soon.
--------------
第五步:实习机会的非正式平台——拓展人际关系
很有可能你已经遇到了一个能够帮你获得理想实习的人,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在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就读,最有价值的一方面就是你能够建立的人际关系。而找实习是你第一次利用这些人际关系的机会。
先从你的朋友们入手。问问他们是否有认识的人在你感兴趣的行业工作。这不会花费多少时间,而且几乎一定会有一个人的朋友或者父母在那个行业工作。请他们把你介绍给那个人,然后自己把握机会。
再者,你是否参加了学校的某个团体,比如兄弟会、姐妹会、运动队或者社团?这些团体都可以提供宝贵的人脉资源。给这个团体写邮件,询问是否有人能介绍你认识在你感兴趣的行业工作的人。最坏的情况大概是没有人回复你邮件。
再然后,找你的教授帮忙。去教授的office hour,告诉他们你的暑期计划,询问他们的意见,看他们是否有关于找实习的建议。很有可能你的某一位教授和你感兴趣的行业里的某个人关系很好。比如说,如果你选了一门计算机科学课程,那门课的教授很可能认识你能够为之工作的公司的创始人。因此和教授建立良好关系很重要。不要对他们要求太高,但也不要害怕寻求帮助。说实话,教授常常比就业指导中心更管用。
最后是你的校友资源。联系学校的校友办公室,看他们是否有一份校友通讯录。找到从事你感兴趣的行业的校友,然后给他们写邮件。不要直接向他们索要实习机会,但是可以问他们关于在这个行业寻找实习的建议。这是得到实习机会的好方法。
总结:
总而言之,实习机会比你所看到的要多很多。如果你感到紧张焦虑,那说明你对现状有清楚的认识。但是记住,你身边的人也有着类似的感受。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已经比他们更清楚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所以继续朝成功努力吧。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0
我用英文可以表达更好,写一下我的体验:

Unlike in China, finding an internship in the U.S. is much less about personal connections.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ways that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secure professional opportunities:
Recruitment fairs
In your third and fourth years, you’ll start to hear about different companies sending representatives to your school. These companies will mostly be established businesses, looking to recruit fresh graduates. They’ll be happy to take your resume and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what they do. If you move on from this stage, you'll then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series of interviews. For example, at my school's nearby coffee shop Saxby's, representatives from investment banks like Goldman Sachs and Morgan Stanley, interviewed dozens of students every day over a period of two weeks.

Saxby's Coffee on  campus — the site of many on-campus interviews
School listings
If you don't do a good job at recruitment fairs, your next best option for finding internships is by searching your school's job listings. Your school website most likely has a list of career opportunities posted by current students, alumni and outside organizations. In the end of my sophomore year, I found and was accepted to an internship called the Program for Public Service. It was during this program that I discovered my love for teaching. My school’s job listings ended up becoming a platform for me to realize a future career path.


Internships from previous summers
The last and most obvious way to securing an internship is b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ships in previous years. If you’ve done a good job, you’ll hopefully have secured a return offer before you graduate.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my classmates in the U.S. gained opportunities in this way.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1
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学校的career center。一般Careercenter主要负责修改简历,cover letter指导,以及帮助你了解寻找就业机会渠道和模拟面试。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技能,在申请时要修改自己的简历和cover letter。比如找咨询工作,简历上就要多放关于咨询的经历;申请金融工作的时候,就要多体现自己的金融技能。简历和cover letter备好之后,就开始找申请渠道了,以下有一些常见的找工作的方法和渠道和大家分享:

1. 关注学校careercenter就业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积极参加各类info session和career fair。
2. LinkedIn是神器,上面有很多职位,积极找雇主和校友向他们介绍自己。
3. network很重要,找身边的老师、校友、朋友等聊天交流,很多新的想法和机会都是在交流中得到的。对于投行、咨询等来说,network尤为重要。
4. 如果有想去的大公司,还可以直接去官网,找到career选项,直接去找空缺职位。大公司暑期实习一般从前一年的9月份就陆续开始招人,有很多公司可能到了第二年的4、5月份才开始招,跨度很大。
5. 还有一些招聘网站,如Indeed,Monster等,都会不定时的更新大量的招聘信息。

等你通过这些渠道顺利拿到面试之后,可以找career center进行模拟面试,找同学沟通了解一些他们经历过的面试经历,面试技巧等。事实上,有很多公司不提供国际实习生的就业机会,这也是留学生们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应对办法呢?

首先,在找工作的前要先了解这个公司是不是给国际生提供实习或者全职工作的机会,目标明确才能够做到信息的高效采集;其次,我们的竞争对手大多是美国本土学生,如果能够脱颖而出呢?除了自己的硬件背景及专业基础,还要在平时注重培养自己的领导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另外英语口语要好,否则第一轮面试就无法通过;最后,不要过于担心国际生的就业情况,其实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就业情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大公司申请不顺利,可以考虑中小公司,待遇相差不会太大。

需要补充的是,名校的career center真的会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比如大企业500强,投行,基金公司甚至校友等等。当然,如果你不是出身名校,之前也没有类似的找工作经历,刚开始会觉得很难,这很正常,但是一旦开始做,就会发现越来越能够得心应手。名校牛人很多,不需要处处和别人比较,选好自己的路,付出努力,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向前进步即可,只要通过努力,相信我们在未来都会有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和创留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和创留学HiTure】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2
[h1]留美10年, 从LVHM建筑设计到Amazon增长营销, 再到互联网创业[/h1]最近Instagram上流行10年挑战, 这病毒式的营销, 席卷如此之快, 几乎无法跟上。
它被称为“十年挑战赛” -人们分享自己10年前和现在的照片, 有惊人变化,或是不老神话.
Caitlyn Jenner这张挑战照片, 可谓是人生赢家里的一股清流, 霸气的做自己.
美国各大明星和IG博主们, 还有很多身边朋友, 都迅速分享了自己的“10年挑战”, 连我都想过要不要跟风发一下!
有些职业理想上的“10年挑战”也是雄心勃勃. 10年前, 魔兽贴吧上, 有一位小哥放话说要收购腾讯.
腾讯2009年总收入124.4亿元 增长73.9%.
如果小哥和马化腾的原始差距不计算, 小哥要在09年赚多少个亿才能赶上马化腾的进度?
(欢迎留言答复, 期待和机智的你们多切磋)
小哥的这一席话, 让我开始好奇2009年的我在干嘛呢? 这10年发生了什么,让我从梦想成为建筑设计师, 变成了一个互联网创业者.
今年初, 我带着职图团队横穿美国, 来到硅谷, 现在工作的地方离当年乔布斯的车库很近, 正想着找个机会去膜拜下呢.
回想这10年来, 那些努力想成为“乔布斯”的创业者, 和那些陨落的“硅谷神话”, 曾经都离我很远.
伊丽莎白在硅谷炮制百亿美元弥天大谎的时候, 我都不知道硅谷是啥, 互联网是啥呢
(硅谷那个超级“骗子”公司Theranos)
2009年, 我是一个正在读大二的小白, 美国本科是大二才开始选专业的, 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有人的职场10年, 可能很幸运的是一条直线, 比如Derrick Favors, 换了换球衣号码和投篮方向.
我还有一个学金融的朋友, 10年前在沃顿上学时候炒股票, 10年后在对冲基金炒股票. 当然他们在直线职场上, 不管是投篮, 还是炒股票的技术的精进, 是非常巨大的.
或许也有很多人和我过去的10年一样, 是迷茫小白的横冲直撞, 终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 擅长, 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2009年, 我在纽约州一个文理学院, 要选专业了, 然后那会正好看到一个电视剧《奋斗》, 主角陆涛很喜欢一个建筑设计师, Antoni Gaudi, 要是你不知道这个设计师, 也许看过巴萨罗那这些地标.
我觉得建筑设计师有逼格, 画画设计图我应该可以, 还能设计一些地标性建筑给社会最贡献, 就它了!
选了专业, 正逢那会LVMH旗下的免税店DFS, 来我们学校招聘实习生, 那会他们只想招泛商科专业同学, 没有给建筑学生的机会.
也不知哪里来的胆量, 给他们当时的CEO写了一封邮件, 自荐说学了建筑这么久, 我特别想要学以致用, 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个机会, 让我来你们店面设计部门实习, 我可以不要工资的.
复盘当年, 我那封邮件一定是有好的标题和内容, 让如此之繁忙的CEO打开了这封邮件, 还顺手转发给了他们公司的HR.
我特别感谢年轻的自己, 虽是个小白, 却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背景平平, 要的是机会, 没工资也要积极争取, 后来经过面试, 我终于有幸加入了.
这次实习我参与了DFS澳门店City of Dreams这个项目, 其实我真的没有帮上什么, 倒是让我意识到在学校里学习的和想象的, 和真实的职场里的工作, 差距是大的.
这种差距, 不止建筑专业有, 商科和其他理工科都有的. 学校教会我们基础知识, 但是业界发展太快, 新科技时刻再发生. 所以去多实习, 尽快体验真实职场, 可以更快找到自己方向.
实习后, 我意识到我不是很擅长建筑设计, 本科临近毕业, 有点忐忑, 学了这些年, 却发现不是自己想干的职业.
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些事, 是我擅长, 又喜欢, 还能有人愿意付工资给我的, 这个理念后来被应用到了职图的“精准定位”的教学体系里.
下面是我最近总结的, 要是你现在也迷茫自己的未来职场定位, 可以试试画一下这个图.
当时觉得自己对市场营销可能会感兴趣, 有了第一份实习的经历后, 感觉还是要找个营销实习试试, 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开始找市场营销的实习, 就算我说不要薪水, 当时也没有人要我. 后来我自己工作了做招聘官, 也逐渐明白, 带实习生要花很多时间, 很多时候并不能马上帮忙, 当时我没有相关经历, 没人要我也正常.
网投了几百封无果, 终于在研究生教授的介绍下, 我有了第一份市场营销的实习, 在纽约上州, 没有薪水, 每周开车去三次, 来回至少一小时, 刚开始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心里还毛毛的.
这份实习让我有了相关经历, 于是也有了我毕业后, 来纽约辗转的“Marketing小菜鸟纽约求职记”了.
来纽约这几年的进步特别大, 因为想明白了自己的方向, 开始在营销方向里找细分定位, 2012年的我还在纽约广告公司打杂,看了两本书《Lean startup》和《Startup of You》, 对我启发非常大.
还有一个Paul Graham的人的博客, 总是分享如何找到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和市场的匹配), 简短又有趣. 后来才知道他是YC创始人, YC孵化了Airbnb, Dropbox这些耳熟能详的公司, 这些让我对互联网公司产生了巨大好奇, 想要从广告公司进互联网公司去看看!
我觉得找到职业兴趣的那一刻, 是可以明确感受到的, 至少我对建筑, 是没有对互联网营销这样的热情. 在没有幸运的直线人生的时候, 只有不断去试, 做减法, 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吧.
我想着试试看, 像产品经理一样去管理自己的职场,像做创业公司一样来打造“我”这个产品.
职场里不断优化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去寻找对的位置,让自己把优点发挥到极致,运营LinkedIn个人品牌,这样有对的机会出现, 招聘官才能看见我这个“小透明”吧.
运用这种互联网思维,我第一份工作是网投的,之后的每次换工作都是在Linkedin上, 招聘官或是猎头来找我的, 那些年我面试过所有的FLAG(Facebook, LinkedIn, Amazon, Google), BAT(百度, 阿里, 腾讯), TMD(头条, 美团, 滴滴), 我想过回国, 我想过去加州, 反正能进互联网就行.
那些面试我多年后回味, 都能感受到那些招聘官对人才的渴望, 对不合适的人也是宁缺毋滥, 所以要进去, 得自己先进步.
用三年的努力, 我变成了“合适的人”, 进入了我的理想公司之一, 亚马逊, 还在纽约, 薪水翻了三倍.
以下是我的方法论分享, 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不断测试和改进, 300%的回报率, 相信任何投资理财都没法做到. 所以职场新人最好的投资, 是自己, 这是最快产生复利的投资!
精准定位职场,做自己的产品经理
扬长避短,深度挖掘核心竞争力
几年前天真的我也以为我可以做大数据,可以写的一手好SQL, R, Phython, 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我终于认识到硬核数据这不是我的强项.
强迫自己学习可能也就及格水平,何必鸡蛋碰石头的.
自从有了这个认知,我便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劣势,开始深度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 找到自己的强项是分析数据, 找到商业逻辑,提出测试或解决方案.
于是我在Linkedin上, 简历和面试中都非常着重表达我这几个核心竞争力。
了解行业需求,找到职业领域细分
在广告公司做到第二年的时候,我觉得学到的东西已经很有限了,而且当时主要从事快销行业的促销推广策划,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那会兼职在创业, 读了不少科技博客, 让我对互联网营销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希望可以往这个行业转型. 于是我搜索了一些互联网数字营销相关的职位,看看哪些职能比较需要有商业逻辑, 却不用处理大数据的, 然后根据他们招聘描述里的关键字, 去修改自己的Linkedin和简历.
13年那会增长营销在美国也是挺新的领域, 很多职位的名字也不是这么叫, 不像现在有明确的描述, 我也是后来去了亚马逊, 才知道这个自己一直做的原来叫增长营销.
自我迭代, 最好的投资是自己
在这个全民理财投资的时代,每次聚会伙伴们都会讨论下最新的投资组合,我还是觉得初入职场的时候,最好的投资,是自己.
因为这是人生巨变的几年, 我刚毕业时还在做实习, 因为没有薪水为了省钱, 老是吃8点后半价的盒饭, 但努力几年后, 也可以在亚马逊和哈佛沃顿毕业的牛逼同事, 激烈探讨增长策略.
这一切都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需要的不仅是好的职场定位,还有不断的自我迭代.
根据你对自己的职业设想来评估现状,找到差距,制定自我迭代计划.
这不是说你要制定一个远大职业目标比如10年收购腾讯之类的,而是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自己理想的行业和职能, 定一个合理的周期, 为之努力.
比如想从事B2C的增长营销, 可以看看这些职位在职的人, 他们是什么背景,找到差距.
近年增长营销也发展比较成熟, 很多公司招人描述也写的很清晰了, 所以也可以参考招聘描述, 去进一步分析差距, 然后制定一个自我迭代计划, 通过不断的学习来缩短差距,
在职图, 我们用这套教学体系去培养学员, 去年出了几百个互联网和新零售公司的Offer, FLAG, BAT, TMD, LVMH, L'Oreal的都有, 所以这套方法论是经历过市场验证的. 你可以试试看, 相信你还没完成计划上的所有事项时, 心仪的工作已经在路上了.
我坚持的迭代计划:
我从亚马逊辞职创业后, 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担心身边不像以前那样有海量优秀同事, 可以随时请教. 自己干要带团队做增长, 还要做好产品, 不断给用户解决问题, 那么自我成长和迭代, 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如何确保”明天的自己”是比”今天的自己”有所进步的, 这个事我也测试了很久, 下面是我发现有用的方法:
高强度输入知识, 深度思考
互联网行业时刻都有新东西, 而增长其实是在测试数据里发现红利, 在别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测试, 优化, 迭代产品, 迅速发展.
如果人人都知道了的事儿, 就不是增长红利, 而是常识了. 增长和产品是不分家的, 我们的产品要硬, 要可以为用户解决问题, 还得教育用户知道怎么用, 才能相信我们, 所以产品也是要不断优化的.
所以不管是在亚马逊做增长, 还是在职图, 我都一直保持高强度的知识输入, 这里高强度也就是每天1-2小时, 这样可以保证每周10小时涨知识时间!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喜欢看书, 我一般是听书, 看视频, 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就好!
对抗焦虑, 保持专注, 自我修炼
别人都有副业,我要做吗? 他跳槽了加了好多薪水,我也要马上跳吗?
好羡慕别人辞职创业, 我要辞职吗? 投资人觉得我项目没前景, 我该不该放弃?
这些焦虑我都经历过,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 这个时候作为“我”这个产品经理的你, 要不断提醒自己保持专注做自己, 让数据和时间告诉你答案.
贝佐斯在去年的公开采访里说, 亚马逊股票曾经一度跌到过几块钱, 但那时候他看到公司核心指标一直在良好增长, 就知道华尔街的偏见是暂时的.
也对, Suze Orman是美国著名理财专家,她有一个重大的与金钱相关的遗憾:97年购买了价值约5000美元亚马逊股票, 几年后卖掉小有收益, 但是如今肠子悔青,到现在那些股票值几百万美金了.
职场也好, 还是创业, 在有焦虑或者是有新的机会出现时, 用一些核心指标来帮助自己选择, 区分主次, 制定合理努力周期, 自我修炼是很重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职场初期有朋友找我一起去做代购,几年前的代购还是不错的副业赚钱快,而且我当时的技能马上就可以做.
但是我给自己定向是互联网,去做代购的经历, 对我想在互联网创业或者做增长营销, 是没有帮助的. 我觉得要考虑新机会, 新技能, 是否可以在自己但职业定向上产生复利, 也很重要.
要是去做代购, 会消耗掉我本可以拿来学习互联网技能的时间, 所以我最后选择了深度研究和实践增长营销,于是我没有在今年成为“灵魂画手”的大军里的一员, 而是一个互联网人.
每一个选择, 无论大小, 但都决定着你自己职业的走向.
身边的朋友越来越优秀, 我也有过焦虑, 娜比(欧阳娜娜)比我年纪小, 也说过只看到别人的优秀, 不要忽视背后的努力
所以我的核心指标, 不是我朋友们的优秀, 他们的优秀背后的努力我看不到, 很替他们开心. 我的迭代进步得靠我自己, 如果“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机智了, 那我就不焦虑了, 时间会出答案.
自我修炼和迭代是有复利的, 但焦虑没有.
不做工作狂, 生活和工作是一个循环
小米CEO雷军说, 天下武功, 为快不破 但是快不代表急. 时间精力有限,怎样主次,精选机会, 有条不紊又迅速做一件事, 这件事还要能带来最大效益, 就是效率.
“效率和回报率”这是增长营销里我们一直践行的“快”. 最大化效率和回报, 需要迅速从数据里发现红利, 想到“新招”来测试, 是需要很灵活的思路. 效率高可以不无效加班, 有时间玩耍, 那么玩耍的时间可以灵活思考, 就有了更多“新招”.
我挺同意亚马逊CEO贝佐斯说的, “Work and life actually is a circle. It's not a balance." (生活和工作是一个循环, 不是平衡)
不追求生活和工作平衡, 而是享受这个循环.
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成为工作中的能量.
于是我们就在这个循环里, 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56:53
留美求职和留学申请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核心都是“be the sub-group one”,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细分的小领域里成为一个有一技之长,别人很难替代的独特的人。

在留美求职的最大制约是签证问题。最常见的工作签证是H1B。H1B的审核过程是看工作职位,以及这个职位是否和申请者所学专业贴合度。因此,是否能够在美国找到工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专业,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从申请留学时就开始了。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会大大有利于找到一份容易拿到工作签的工作。

在美国本科及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都会获得OPT签证(optional practice training)。OPT俗称小绿卡,持有者拥有工作权,也可以自由换工作,用人单位也不需要给OPT持有者申请任何签证。鉴于工作签申请复杂,加上摇号等手续,很多雇主都会先用一段实习期考察学生的表现。因此OPT是非常棒的让雇主了解申请者的机会。

STEM专业有36个月的OPT期限,而非STEM专业的只有12个月。STEM目录非常详尽。拿商科类来说,管理不是STEM,而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是,商科(Business)不是,而商务统计是。

中国学生在美求职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背景同质化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职的一大制约因素是专业扎堆,背景同质化严重。 因此,读书期间要有意培养自己的“非同质化”特点,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建立人脉的能力
美国也是人情社会,做什么都需要推荐信。关系网络是找工作的第一大手段。
对美国文化,法律/政策的深度了解
美国大学的国际学生中心经常会举行文化、法律的座谈会,让国际学生了解美国的移民,工作政策,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国际中心的辅导员们并不是法律专家,对美国工作签的认知只到OPT层面。第二,大部分国际中心的辅导员都是没有留学经历的美国人,对国际学生的诉求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因此,国际学生不能指望着国际中心的帮助,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功课。所谓的“深度”了解,指除了知晓法律、规则及政策的字面意义外还要究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原因。
好奇心+主动出击
中国学生比较缺乏好奇心,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是等着老师或者同学找上门来。美国正好相反。美国的资源很多,但是需要主动出击去寻找。这样做的动力是一直保持好奇心。找工作期间需要参加很多活动,有些活动看起来可去可不去,但是也许就是这次活动让你能抓住机会。好奇心是最好的动力让自己主动出击。
计划!计划!再计划!!!
在美求职很大程度上是和时间赛跑。毕业后有OPT,但是法律规定在OPT生效后90天内必须要找到工作。在1年OPT到期前必须要找到办理H1B的雇主。OPT结束后有2个月的grace period。每一个时间点都是争分夺秒。很多同学最终遗憾没有留下不是因为学历或者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没有好好计划。而这个计划不是从快毕业开始,而是要从申请的时候就要开始计划。
Plan A, Plan B, Plan C
多做几手准备
心态
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轻视敌人。在求职期间每一步都要尽最大努力,但是心态一定要保持平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