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是不行了,而是以前太行了,现在稍微有点波折,大家就觉得不行了。 . 村里有几个大户,最阔气的叫金大户,家中良田千顷,长工百人,过去十几年赶上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粮食产量年年攀升,增长均在30%左右。 村里的其他几家大户,产量也不错,但加起来也比不上金大户。 这么多年以来,金大户家的长工每个月拿十块大洋,其他大户家收成不如,长工们只能拿五块。 可是这两三年,闹了灾荒,大家收成都不好。 金大户底子厚、田亩肥、管理好,没怎么辞退长工,把薪水降成了九块。其他大户家,辞退了一部分长工,留下的人薪水降成了三、四块。 村里人都盯着金大户,说金大户家不行了。金大户家的长工也觉得收入降了,活难干了。其实大家都不行了,金大户家情况还好一些,只不过金大户体量大,长工多,阔惯了,偶尔一紧裤腰带,就成了大家的话题。 . 这么多造成银行寒意的原因里,最根本的就是经济下行。估计在内地做对公的都能感受到,实体经济确实不行了。而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银行不行反映的是整体经济的不行,是其他行业的萎靡甚至衰亡。 数落数落现在还差不多的行业,力量还太弱小,带不动大盘子。还有实力的就是房地产,不过去年以来也只在一线城市和周边兴风作浪,二三线城市都快指望农民工进城消化库存了。万科上半年销售过两千亿,恒大今年目标超三千六百亿,但是他们的盘有几个是在二三四线城市呢?(房地产的槽,我吐三天都吐不完,有机会新开贴再说。) 现在中国经济的活力就在北上深,在这些城市的少数行业的。结构调整的代价是巨大的,像山西这样的省份,再怎么招商引资也不会有机会了,煤炭、钢铁只可能留下主动转型的一小部分。 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的代价谁来承担,一是政府,其次就是银行,特别是赚钱不要命,见好不收的银行。这两年这么多的不良给了银行一个教训,希望这批银行家过了这波之后能够常常忆起今天的痛。 . 结构调整的机会也确然存在。 从趋势上来讲,就像一朋友说的,现在进券商是个好时机,虽然工资少点,但是现在只有三千点,人要有点理想的,要相信早晚有一天会重回六千点甚至冲上万点。 现在的局势对银行来说也是个低点,一方面可以趁机做一下调整,把产能过剩淘汰出去,把脂肪减下去,在夏天露出腹肌,在冬天的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地捕猎。 另一方面,现在银行不行的部分大都位于内地新兴产业发展不好的地方,还体现在传统公司信贷业务萎缩。新陈代谢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也是如此,北上深的高科技、生物、文化产业,始终存在着取之不尽的机会,新兴产业越来越有钱,投资机构更是肥的流油,资本市场机会频频,走出去、走回来的企业数不胜数,一些之前商行想都不敢想的大单频频出现,这一类机会做一笔可以吃一年。 . 领导告诫我,只提问题,不提解决措施,是耍流氓!我的观点始终是,总的来说,银行未来的方向无非两个:一是零售业务,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牛逼以后,中低端客群实现批量经营,越来越有钱的居民部门将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二是投行与金融市场业务,商行投行化已经是个老话题,现在的问题是商行可以培育出投行的能力,但尚不具备投行的机制,长此以往,对商行对员工都是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归根结底,银行发展成什么样子,还得看中国经济发展成什么样子。相对而言,融资脱媒、利率下行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