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0年,全球金融变迁的真相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4-3-27 15:46   379   0
2000年3月,雅典的天气格外晴朗,但希腊财政部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女子来自高盛,怀里还揣着一份预谋已久的“入群方案”。


三个小时后,希腊就公开宣布发售100亿美元国债,远在华尔街的高盛却用“虚拟汇率”全盘买入,这一来一去希腊的债务就神奇的消失28亿欧元,满足了加入欧元区的条件。
直到十年后欧债危机爆发,高盛利用CDS(信用违约互换)赚的盆满钵满,这件事才浮出水面,因此危机也总被自媒体标榜成阴谋论的产物。
也只有将这些年的危机放在一起分析时,才能发现什么阴谋论,什么美国操纵是何其荒谬,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全球金融体系早已病入膏肓。
1、魔盒开启

关于金融这只洪水猛兽的出世,个人认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大背景是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越战失利,美国在多重打击下陷入了严重的滞涨,大概意思就是经济不增长,但通货膨胀却不断攀升,在当时是妥妥的地狱级难题。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1979年才迎来转机,新上任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是《美国货币史》的忠实拥泵,这本书的作者佛理德曼是研究大萧条的经济学家,并提出一个观点:正是美联储的反应不及时,才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
同时作者还提出“通胀的根源是货币超发”,所以沃尔克一上任就把利率干到了20%,远超14%的通胀。
要知道,在沃尔克之前美国实行的可是负利率,利率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企业借贷成本增加,社会失业率暴涨,一度引发了全美工人对沃尔克的讨伐。


然而这位老哥却坚信弗理德曼的理论不会错,事实也跟他想的一样,到了1982年美国通胀开始下滑,经济逐渐有序复苏。
至此,弗里德曼的思想也成了美联储的核心要义,金融这个潘多拉魔盒就此开启。
沃尔克后面的两位美联储主席,可以说是把货币政策这本“葵花宝典”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80年代的储贷危机、98年的长期资本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乃至影响深远的911事件中,格林斯潘一次次用货币政策化险为夷,帮美国走出困境。
以至于他被赋予“经济沙皇”的荣誉在全球封神,即便是新上位的总统都会在第一时间登门拜访,态度谦卑的表态:经济我不懂,您老看着办。


最搞笑的是,布什在竞选中还怒喷对手:
蠢货,就算格林斯潘死了,我们也要把他扶起来做摆设!
虽然格林斯潘有着“防水爱好者”的绰号,但我觉得在伯南克这个中年秃头学者面前也只能算个弟弟。
2、“堕落”的攀比

电影《大而不倒》中有个经典桥段:美财政部长保尔森为了让救市方案通过,当众给众议院长献上了惊人一跪。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08年,可怜的伯南克刚上任就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爆发了遭遇战,虽然在察觉到市场波动后,他就联手财政部给市场注资,结果却发现金融体系就像黑洞一样,不管扔进去多少钱都毫无反应。


最终,只能硬着头皮拉上财政部长保尔森找国会要钱,那惊人一跪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还是在伯南克“再不救助,下周一经济都要没了”的恐吓下,法案才一路绿灯。
跟格林斯潘的微调利率不同,秃头大叔伯南克直接就把利率从5.25%打到了0,哪知道他还是觉得不过瘾,又干脆把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直升机撒钱”变成了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直升机撒钱理论”也是《美国货币史》的作者弗里德曼提出的,他的说法是:用直升机往社区撒钱,捡到钞票的人会将其当成是不可复制的意外之财,然后拿去消费、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对于伯南克的骚操作,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直呼“好家伙”,但自己也总有个错觉,那就是:美联储主席似乎都热衷于打破前人的纪录。


比如说,格林斯潘在沃尔克的基础上玩转货币政策,成为名副其实的“放水爱好者”;伯南克把直升机撒钱付诸现实;而现任的鲍威尔也不出意外的创造了“无限量化宽松(QE)”的名词。
也就是在疫情来袭后,他先是效仿伯南克把利率打空,紧接着又宣布无上限放水,一口气将美股拉出泥潭,跟2020年相比美国三大指数已经上涨了一倍多,这就是放水的真香定律。
从80年代至今,能看到金融和利率已经成了美国调节经济的杀手锏,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或多或少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外溢效果。例如,欧债危机。
3、欧债危机的真相

咱们再说回到最开头高盛对希腊的算计。
客观来讲,高盛当时多少也有“赌”的成分,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做了两手准备:一边是帮助希腊隐藏债务赚取高额手续费;另一边就是在德国买入希腊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专业名词叫CDS。


这个CDS说白了,就是希腊债券出了问题需要你德国向购买者进行赔偿,算是一道保险。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希腊会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如果希腊能在国债期限内还本付息就不存在风险,高盛也赚不到这笔钱。
只是中间偏偏出现了意外,那就是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华尔街一出事全球金融体系都在收缩信贷,里面就包括欧洲。而那时候希腊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就是从欧元区低成本借钱,拿到国内投资,期间偿还本金和利息。
可是,随着整个欧洲的信贷收缩,希腊这套发展模式直接就被掐断了,紧接着国际评级机构又下调信用评级,希腊就彻底崩了。


这时候德国就要履行合约,向高盛进行赔付,这就是高盛的整个链条,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阴谋论——至少,高盛在2000年预测不到金融危机和希腊危机。
所以完全可以说,是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导致希腊暴雷,进而引爆了欧债危机,源头又是鹰酱...
而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欧盟跟美联储如出一辙:都是简单粗暴的降息、放水。
几乎是在危机全面爆发后,欧洲央行就开始下调利率,后来甚至一度到了负利率。


同时还有数据统计,欧盟和IMF向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受灾严重国家注资5400多亿欧元,另外欧元区还成立了规模50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可以说直接注资超过了万亿欧元。
放水很果断,最后的效果也很明显,从2012年后欧元区就逐渐走出泥潭,经济开始缓慢复苏。
实际上,病态的金融体系不只是存在于美国和欧洲,就连我们所在的亚洲也没有逃离这个趋势。
4、

自从日本政府1989年主动刺破泡沫后,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比如下调利率、向市场投放货币(放水)。
由于是主动刺破泡沫,当局非常有信心,即便是面临房价和股市的双重下跌,他们还是像稳如老狗的向市场喊话:不要慌,只是技术性回调。


但是随着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带动越来与小,最后甚至出现了没人贷款、消费的现象时,日本才反应过来这是一场持久性的衰退。
只不过这中间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1985年的时候降息不到3%就引发了经济泡沫,结果到2000后利息已经接近0,经济依旧没有任何起色;更诡异的是,十几年来日本断断续续向市场投放了数十万亿日元,竟然都没有引发通货膨胀。
因为按照经济学规律看,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会引发通货膨胀,并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结果经济学原理愣是在日本失效了。
也许只有一个指标能够郑明问题所在,那就是“基尼系数”。1981年的时候日本基尼系数为0.34,到了2017年这个数值已经达到0.56,基尼系数作为一个判断财富差距的指标,距离1越近,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财富差距越大。


换句话说就是,日本长达30年的大水漫灌中,“水”并没有流到普通人身上
回看欧美摆脱危机前后,同样如此。
就以美国为例,1980年之后中产和普通人的工资收入基本上在原地踏步,而标普500的CEO们平均股权收入涨了9倍,工资也从350万美元上升到了1470万美元。
至于总是标榜着重视人权的欧洲,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写这篇文章过程中,看了一部欧元区的纪录片,大部分欧洲人都不相信银行,他们宁愿找地方把钱埋起来,也不会拿到银行存。


因为在欧债危机以后,大家对银行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在超低利率的环境下,把钱存银行就是“穷人拿钱补贴富人”。而有钱人却可以凭借信誉、资产抵押低成本贷款,然后去进行投资、收购企业实现钱生钱。
现在的欧洲人有这么个思想:创业根本做不大,迟早会被大资本收购、转卖,所以想赚钱就只加入这个体系,购买他们的公司股票,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美国到欧洲,再到离我们最近的小日子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全部用金融手段走出了困境,也因此扩大了在money方面的差距。
似乎应验了那句话——遇到问题,不妨先苦一苦百姓。




曾几何时,金融还是各国筹集资金、稳定局面的重要手段,但在全球化以后似乎都变了。
人们总会绞尽脑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衍生品和手段,以至于整个金融体系成为了一种攫取财富的武器,譬如巴菲特与芒格就把金融成为“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也许金融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挥向善处利国利民,挥向暗处洪水滔天...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1732
帖子:78347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