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特有物种?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zmt9xm   2022-6-20 16:31   6752   5
可以介绍一下它们吗~
(除了动物,植物也很欢迎哦,感觉会了解得少一些 /托腮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ju5m  1级新秀 | 2022-6-20 16:32:44
要说中国的特有物种有哪些,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什么是“特有种”。
爱德华·O·威尔逊在其著作《生命的多样性》里将其解释为产于某一特定地方的或只在这里发现的某一物种或某一种族。季维智主编的《保护生物学基础》里认为,一个物种在某地自然发生即为“特有的”。从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特有种是分布局限在某个地区的,是和地理或者行政区划相联系的,比如一个物种只分布在华北地区,可以称为华北特有种,只分布在广东,可以称为广东特有种,如果广西也有分布,那就不能称为广东特有种了。另一方面,圈养个体,放生个体,入侵个体由于不是“自然发生”,也不好称其为特有种。比如某物种只有海南有,有人带到福建放生了,它仍然是海南特有种。而自然扩散由于是“自然发生”,所以应该予以考虑。比如浙江特有的A物种由于繁殖得好,分布区逐渐扩大,从浙江省扩散到了福建省,那A就不能算浙江特有种了。
当然,这个概念也并非非常严格人人公认,鸟类由于会飞,活动范围大,更是麻烦。Terborgh等人认为,对鸟类来说,分布不超过5万平方千米的种便可看为是地方特有种。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于鸟类特有种的界定就极为宽泛。谭耀匡(1985)认为我国鸟类特有种应包括分布完全限于国内者和主要分布于我国、在相邻国家只有极少量分布的物种;雷富民(2002)也认为我国鸟类特有种应该包括仅在我国分布、主要繁殖于我国而偶见于国外,在邻近的狭小区域并无亚种分化的所有种类。所以,雷富民编著的《中国鸟类特有种》一书涵盖极其宽泛(其实大家讨论觉得有凑数之嫌)。但是,虽然这本书里也收入了朱鹮,但是却和他自己的定义是矛盾的。朱鹮在19世纪的时候曾经广泛生活(自然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并在各处均有繁殖,相邻国家的分布不能称之为狭小区域,也不能称之为偶见。而后,因为环境变化,过度捕猎等因素,朱鹮在多地的种群逐渐消失,在洋县朱鹮再发现之前十余年里,仅有日本分布有野生朱鹮,后来为了保育这个物种,日本将所有野生朱鹮捕获试图人工繁殖,这时,朱鹮这个物种的濒危状态为野外灭绝,所有已知个体均在日本。朱鹮在日本野外消失的时间是1981年1月22日。而洋县再发现朱鹮的时间是1981年5月,中间仅相隔了短短四个月。1985年,中国的朱鹮“华华”来到日本,2008年9月,人工繁殖的朱鹮在日本进行野化,日本野外再次有了朱鹮的身影,并开始自然繁殖。所以,我们说朱鹮是中国特有种,并不合适。陕西师范大学王宁同学的2018年的硕士论文《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到“朱鹮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广泛分布,但现今只分布于中国陕西洋县,可被视为中国特有种,也可被称作陕西洋县特有鸟类。”也是很不合适的。朱鹮目前在浙江,河南等地区已经开展野化放归试验,在董寨等地能够稳定的见到朱鹮,抛开人为再引入不谈,朱鹮已经自然扩散到除洋县外的秦岭地区多地,四川北部也出现过朱鹮目击记录。
类似的还有黑颈鹤。越冬是鸟类生活的重要部分,虽然黑颈鹤基本均在我国境内繁殖,但是在克什米尔有小的繁殖群,且在不丹有稳定越冬记录,不好称之为偶见,迷鸟更是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多地。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说说镰翅鸡。它们仅分布于俄罗斯和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无论是哪一版中国鸟类名录还是相关地区鸟类志,都会把镰翅鸡列入中国鸟类名录之中。但是镰翅鸡在国内已经数十年没有目击记录,不排除区域性灭绝的可能,这时候我们能说镰翅鸡是俄罗斯特有鸟类吗?反正我觉得不太行。
我国有1491种鸟,特有鸟类有哪些呢?其实很难确定,鸡一类的不怎么飞的都好说,会飞的,扩散力强的,很可能在周边国家出现迷鸟,或者扩散出去。我的个人意见是,如果国外出现过迷鸟,还能列为中国特有种,如果国外有稳定繁殖/越冬记录,那肯定不能列入,一些鸟在国外出现了目击记录,但是还不好判断是迷鸟还是扩散,也这里先列一下吧,有特殊情况会加以说明。一些鸟在藏南地区也有记录,所以国外一些资料中会把它们也列入印度鸟类名录中,当然,我们还是认为这样的鸟也是中国特有种。名录参照《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及IOC10.2名录。
斑尾榛鸡、雉鹑、黄喉雉鹑、大石鸡、台湾山鹧鸪、四川山鹧鸪、白眉山鹧鸪、海南山鹧鸪、灰胸竹鸡、台湾竹鸡、红腹角雉(缅北有罕见记录,如果严格算的话应该排除)、黄腹角雉、绿尾虹雉、蓝腹鹇、白马鸡、褐马鸡、蓝马鸡、藏马鸡、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海南孔雀雉
四川林鸮(有研究者认为其不是一个独立种)、大紫胸鹦鹉
黑头噪鸦、台湾蓝鹊、白尾地鸦、黄腹山雀(黄腹山雀通常认为是中国特有种,但近些年在蒙古有记录,是否是扩散的夏候鸟还有待观察)、白眉山雀、红腹山雀、川褐头山雀、台湾杂色山雀、台湾黄山雀、台湾鹎(插一句,非常常见的白头鹎其实是近似的中国特有种,仅在越南北部很小的范围以及琉球群岛南部有分布)
中华鹪鹛、台湾鹪鹛、银喉长尾山雀(原来银喉长尾山雀分布范围很大,但是vinaceusglaucogularis两亚种从Aegithalos caudatus中独立出来,称为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则称北长尾山雀。因此银喉长尾山雀是中国特有种)、银脸长尾山雀、凤头雀莺、峨眉柳莺、海南柳莺、台湾短翅蝗莺、四川短翅蝗莺、山鹪莺(原山鹪莺拆分为山鹪莺和喜山山鹪莺,山鹪莺为我国特有种,也许越南北部会有记录,但还没有确认,我们还是认为它是中国特有种)
台湾棕颈钩嘴鹛、华南斑胸钩嘴鹛、台湾斑胸钩嘴鹛、(弄岗穗鹛曾被认为是中国特有种,但是越南也已经发现了)、金额雀鹛、褐顶雀鹛、淡眉雀鹛、台湾雀鹛、台湾噪鹛、橙翅噪鹛、白耳奇鹛、台湾斑翅鹛、灰胸薮鹛、台湾画眉(有著者认为海南的画眉也应该是独立种,如果成立,海南画眉也是中国特有种)、黑额山噪鹛、白点噪鹛、大噪鹛、斑背噪鹛、靛冠噪鹛、海南噪鹛、棕草鹛、台湾白喉噪鹛、棕噪鹛、台湾棕噪鹛、宝兴鹛雀、中华雀鹛、棕头雀鹛、灰头雀鹛、玉山雀鹛、西域山鹛(山鹛其实只是在朝鲜有一很小分布区,很冤)、三趾鸦雀、白眶鸦雀、暗色鸦雀、灰冠鸦雀、褐头凤鹛
台湾戴菊、黑头(朝鲜有很小的分布区)、白脸、滇、四川旋木雀、宝兴歌鸫、(白头鸫,也就是台湾分布的岛鸫,有著者认为是一个独立物种,应该算一个中国特有种)、中华短翅鸫、台湾短翅鸫、台湾林鸲、台湾紫啸鸫、贺兰山红尾鸲、朱鹀、台湾灰头灰雀、中华朱雀、台湾酒红朱雀、褐头朱雀、藏雀、斑翅朱雀、白眉朱雀、蓝鹀、藏鹀
不排除以上名单会有错漏。
有空,想得起来再加图
3#
2521z  1级新秀 | 2022-6-20 16:33:14
既然我是研究鲸类动物的,那我就来讲讲我国有哪些特有的鲸类动物吧。
其实包括已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在内,我国就只有两种特有的鲸类动物: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
白鱀豚和长江江豚被并称为“长江双子”,但是它们的生存都遭受到了人类在长江活动的巨大打击。



人工圈养环境下唯一长期存活的白鱀豚“淇淇” | 图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淇淇的故事
1980年1月11日,一位渔民在洞庭湖口的浅水区捕获了一头背侧青灰、腹侧灰白的大动物,并向当地水产部门报告。这是一头年轻的雄性白鱀豚,名字叫“淇淇”。
淇淇被捕获的第二天,它被送到了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陈佩薰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正在焦急地等待“淇淇”的到来。尽管陈佩薰研究员已参与了将近30年的长江鱼类考察活动,然而当时的她和其他团队成员并不了解白鱀豚。
1978年,为了了解白鱀豚的生活史、食性、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信息,白鱀豚研究团队成立了。除了在野外考察,陈佩薰研究员更希望获取一头活体白鱀豚进行人工饲养,来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可是当时白鱀豚的数量已经不多了,活体的获取可遇不可求。直到大约两年后,淇淇来到了水生所。
第一眼看到淇淇时,研究人员真是既惊喜,又心疼。惊喜的是他们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白鱀豚、了解白鱀豚了,心疼的是淇淇背上受了伤。在历经4个多月的治疗之后,淇淇转危为安,伤口逐渐愈合,能够畅快地活动了。
白鱀豚的陨落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淇淇在豚馆里生活了22年185天,最后自然死亡。人们也曾经为淇淇找了伴侣“珍珍”,但珍珍在陪伴了淇淇两年后,就患上肺炎去世了。淇淇是唯一一头成功被人类长期饲养的白鱀豚,也是为人类提供白鱀豚生理学、行为学、声学、人工饲养等方面资料的重要角色。
淇淇在豚馆的20多年里,长江里的白鱀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栖息地破坏、水质污染、噪声干扰、食物匮乏、直接捕杀和误捕等等都是导致白鱀豚数量锐减的原因。淇淇被捕获时,全球的白鱀豚数量仅剩约400头;1990年,白鱀豚数量仅剩约200头;短短七年后,1997年,白鱀豚数量仅剩17头。2006年12月,中外研究人员在长江开展了细致的考察,却没见到一头白暨豚的影子,没听到一头白鱀豚的声音。自此,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
当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到某个阈值时,这个物种将会进入“灭绝旋涡”:一点点外界干扰都可能给这个物种带来巨大伤害;同时,物种本身因数量稀少而产生的近亲繁殖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物种健康。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最终将导致物种陷入旋涡,走向灭绝。白鱀豚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淇淇和它的同类在树立人类保护动物意识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长江的环境是复杂的,这里是唯一能找到白鱀豚的地方,可惜我们没有早点认识它们、保护好它们。当白鱀豚站在命运的岔路口时,我们没能挽救它们。



第一代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和他的妈妈 | 图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幸运”的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比白鱀豚幸运一些,因为它们的个头比白鱀豚小得多,吃的鱼小,也不像白鱀豚那样生活在主航道里,所以死神还没那么早来敲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在长江的扩散和加剧,它们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所幸有了白鱀豚的前车之鉴,鲸类研究人员联合政府、群众力挽狂澜,开展了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行动。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现存长江江豚数量为1012头,虽然数字上相较于5年前有所减少,但是从统计学上看,长江江豚快速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尽管如此,我们还有很多保护工作需要做。
插播:关注我国淡水豚类保护,关注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
无论是名字带着“中华”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还是东亚江豚(N. a. sunameri)、印太江豚(N. phocaenoides),它们都不是我国特有物种。中华白海豚又名“印太驼海豚”,从东印度洋到西太平洋都有分布,东亚江豚的分布从我国东南沿海一直向北、向东延伸到日本沿海,而印太江豚则如它的名字一样,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沿海。只有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鲸类物种,同时它们也都是淡水江豚,长江是它们无可替代的母亲河。
4#
s34yl  1级新秀 | 2022-6-20 16:33:52
给你们讲一个全中国最稀有,数量最稀少的昆虫的故事吧
整个中国仅有的三种国家一级保护昆虫之二——蛩(qióng)蠊(中华蛩蠊&陈氏西蛩蠊)

《蛩蠊:冰,火,与三亿年时光的囚徒》
文/犬君拌汪酱 图源/Flickr、论文、自摄



图:the paleobear

在记忆遥不可及的三亿年前,这类生物曾有过翅膀。
那时候的天空远比现在澄澈,大地也远比现在广阔。它们喜欢趴在蕨类植物的叶片上,一边吹着河畔吹来的湿润的风,一边微微扇动翅膀。
它们无法理解太过复杂的事情,只知道追寻食物与异性。它们无法想象太过遥远的未来是什么样,而这对于它们短暂的生命,也毫无意义。



图:FOSSIL MALL FOSSILS FOR SALE

直到有一天,命运的小丑决定与它们开个玩笑。他拨掉了它们的翅膀,只留下纤细的六肢;他卸掉它们的关节,然后换作了蜡烛装上。
它们被丢进高耸的雪山,山下是永不熄灭的火海。它们往下走,蜡烛做的关节开始融化;它们往上爬,血肉所筑的身子开始冻僵。于是它们只能停在冰火交接之处,半身冰雪,半身烈火。



摄影师:Mark Gamblin

亿年记的时光如瞬息飞逝,曾经共享这片土地的同伴早已消失不见,而在它们未曾知晓的地方,它们被擅自认定灭绝。直到1913年的六月,为了调查古海洋遗迹前往萨尔法山的加拿大昆虫学家沃克,在山上两千米高的地方,意外发现了两只穿梭于岩屑坡间的奇特昆虫。
他惊叹于这些生灵在寒风中顽强的生命力,又迷惑于它们独特的外表,他将这些生灵命名为Grylloblatta campodeiformis,意指其“长得既像蟋蟀,又像蜚蠊,还有些像双尾虫”。
在那1913年盛夏的寒风中,昆虫学家沃克无法判断这些外形奇特的昆虫到底属于什么分类,也不知道自己的发现意味着什么。那时候的沃克还不知道,握在他手中的,是一片在三亿时光中几乎被彻底遗忘的记忆碎片,与被放逐于冰与火之间的旧王朝的囚徒。
——那是这个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蛩蠊。



冰与火之间的囚徒 摄影师:John and Kendra Abbott

蛩蠊(Grylloblattidae/ice crawlers),是昆虫纲蛩蠊(亚)目的一类稀有的中小型无翅昆虫。
这世上已知的昆虫已经超过了一百万种,然而全世界已知的蛩蠊加在一起,也不过区区32种。中国已知的蛩蠊更是只有两种,分别是中科院动物所王书永于1986年在东北长白山发现的中华蛩蠊,以及2009年中科院动物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阿尔泰山发现的陈氏西蛩蠊。其中中华蛩蠊,是中国现有的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之一。



中国至今唯一一只陈氏西蛩蠊雌性样本的生态照及其发现地 图:Bai et al., 2010

昆虫是现生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已知物种超一百万种。作为对比,全世界所有已知的脊椎动物加起来,种类也未能超过七万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昆虫是这个世界上进化的最为成功的类群。不过它们的进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些至关重要的节点的——比如翅膀的出现、可收拢翅膀出现、完全变态,以及鞘翅。而伴随着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出现,昆虫的种数都会出现爆炸性增长。



昆虫进化树,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六足总纲的三十二个目 图:Misof et al 2014 science

现存最原始的昆虫(或六足总纲),包括原尾目的原尾虫,双尾目的双尾虫,石蛃目的跳蛃,缨尾目的衣鱼,以及已经被独立为内口纲,不再被视作昆虫的跳虫。
它们处于昆虫进化树早期的位置,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翅膀。所有没翅膀的昆虫与跳虫加在一起来,目前已知的种类将将超过一万种,也就是所有昆虫的百分之一。



以腐木为食的跳蛃,与衣鱼的亲缘关系很近,不过绝大部分人应该从未耳闻 摄影师:Sandra-Photographie

而在衣鱼之后,蜉蝣目的蜉蝣与蜻蜓目的蜻蜓横空出世。较之之前的昆虫,它们第一次进化出了翅膀,也踏出了昆虫征服天空的第一步。
蜉蝣目与蜻蜓目的昆虫种类加起来,刚好超过一万种,与无翅的昆虫、跳虫数量相当。不过与此同时,蜉蝣与蜻蜓的翅膀还比较原始,它们的翅膀只能张开,无法合拢,飞行的技巧与能力,也相对较弱与单一。



蜉蝣,朝生暮死 摄影师:LiCheng Shih

然后从革翅目的蠼螋、襀翅目的石蝇开始,昆虫的翅膀开始可以收拢,飞行的能力与技巧进一步提升;从脉翅目的草蛉、捻翅目的捻翅虫开始,昆虫出现了完全变态发育;而鞘翅目的甲虫,还进化出了坚硬的鞘翅。
无翅的昆虫与翅膀原始的蜉蝣、蜻蜓加在一起,已知种数大约两万种,而具有可收拢翅膀的昆虫,种数则超过了九十万种;这九十万种中,不完成变态发育的昆虫约十四万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超过七十六万种;完全变态发育的七十六万种昆虫里,拥有鞘翅的甲虫又占了四十万种。



异色瓢虫,甲虫可以堪称是昆虫目前为止的究极体 摄影师:epitree

无翅→张开的翅→合拢的翅→完全变态发育→鞘翅,这相当于至今为止,昆虫进化的完美答案。
然而在答案揭晓之前,没有生灵能明白什么是“最正确的道路”,即使人类也不能。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所有生灵都只能摸黑前行,去找寻它们在自己立场所能找到的最优解。那是一场场探索进化树上无穷无尽分支的伟大冒险,只能前进,无法后退。能走上“最正确道路”的生灵终究有限,绝大部分生灵只能奋勇前行,直至走到道路的尽头。



冰雪苔原上的蛩蠊 摄影师:John and Kendra Abbott

蛩蠊走上的便是那么一条“没那么正确”的道路。它们大概起源于三亿年前,与原直翅目-原蠊目具有共同的祖先。它们的祖先原本是具有翅膀与微弱飞行能力的半水生昆虫,然而在进化的过程中,却是遗失了本就不发达的翅膀。
它们没有翅膀,不会飞行,迁徙能力极弱。而且更关键的是,蛩蠊还是一类高度特化的类群——它们只能栖息在高山雪线之下,温度在1-4℃左右的狭窄区域。



华盛顿斯波坎山海拔1793m处的蛩蠊,攀爬于冰雪之间 摄影师:John and Kendra Abbott

寒冷的空气,如冻结冰雪一般,将时光在蛩蠊的身上冻结。
蜉蝣的成虫朝生暮死,苍蝇繁殖一代只要2-3周,然而蛩蠊的幼虫需要在冰雪之中,花上五年,乃至十年,才能长成不过两厘米左右的成虫。
它们生活在高山雪线下极其狭窄的区域,出没于湖沼、融雪、水流附近的潮湿处,抑或是较低海拔处的冰洞之中。它们杂食,夜行为主,以落叶、植物、昆虫尸体、腐殖质等为食,基本能找到什么就吃什么。



穿梭于苔藓丛中的蛩蠊 摄影师:John and Kendra Abbott

它们能忍耐低温,但有限度,一旦温度低于零,它们会因为体内水分结晶而死亡;它们又依赖于低温,一旦温度超过10℃,它们便难以适应,无法生存。只有温度在1-4℃左右的狭窄区域,才是它们理想的生境。
它们不会飞行,难以扩散,天空对于它们来说太过遥远而寒冷,大地对于它们来说又太过复杂而炎热。它们每一个种群都被困在一座高山之巅,雪线之下,上上不去,下下不来。它们终其一生,只能在寒冷与炎热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蛩蠊的典型生境 图:Benjamin Wipfler et al., 2014

它们是那么珍稀,那么罕见,听说过它们的人本就不多,而整个中国,见过活着的蛩蠊的人,全部加起来怕是也没有二十个人。
我未曾攀爬过高山,也未曾有机会见到活着的蛩蠊。但我又时常会想起它们,每当我看到积雪消融的时候。
曾几何时,高山上洁白的积雪还很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越来越热,再加上许多地区对水源的过度利用,雪山上的雪线越来越高,不断往上移。然而山是有顶峰的,雪线不可能无休止地往上移,与此同时,一座山越往上,山体表面的面积就越小,能供给蛩蠊生存的空间就越小。



德雷赛尔大学自然博物馆里所有的蛩蠊标本,然而我至今没有机会遇见一只活着的蛩蠊 摄影师:犬君

我时常会想,在人们根本不知道的地方,是不是有许多蛩蠊,因为积雪的消融,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狭窄空间。然后我又忍不住想,即使人们知道,又能怎么样呢?
人们会为了让这些生活在遥远的高山之巅,大多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小小昆虫,能够在跨越了三亿年的漫长岁月后继续生存,而专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气候变暖吗?
不可能的。人们才不会做到。奔流的江河才不会在意一滴行将蒸发的露珠的感受,纵使它在明媚的晨曦下,折射着一抹别样的光彩。
但即使如此,即使如此挣扎与渺小,我依旧觉得它们值得被人知道,这延续了三亿年的浪漫与残忍。



苔藓丛中的蛩蠊 摄影师:John and Kendra Abbott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昆虫,在千里之外,高山之巅,徘徊于冰与火编就的小小牢笼里的故事。
我是犬君,希望你能喜欢这个故事,谢谢。

彩蛋:



我曾在森林里见过伪投弹手甲虫的幼虫,它们长得和蛩蠊很像,但我知道它们不是 摄影师: Ash



2002年才在非洲纳米比亚被发现的螳,它们是蛩蠊现存亲缘关系最近的亲戚 图:Zompro et al., 2002

解疑:
很多人说自己见过的,黑色的,长得像蛩蠊的,很可能是蠼(qú)螋(sōu)



摄影师:paul_banister

革翅目的蠼螋是现生昆虫除了螳外,与蛩蠊亲缘关系最近的类群,长相确实与蛩蠊比较接近
不过蠼螋的尾部有一对小夹子(尾须),并且虽然看起来有些微妙,但是蠼螋是有翅膀,还会飞的
而且…蠼螋比较常见emmmmm

参考文献:
A Second New Species of Ice Crawlers from China (Insecta: Grylloblattodea), with Thorax Evolu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Ming Bai et al.
Ice Crawlers (Grylloblattodea) – the history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a highly unusual group of insects. Benjamin Wipfler et al.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insect evolution. Bernhard Misof et al.
《Borror and DeLong's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sects》7th Edition
《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
《暴菌之起源》——作者犬君
Wikipedia

犬君拌汪酱 欢迎关注这条写小说的生态狗!
5#
6wprgb  1级新秀 | 2022-6-20 16:34:26
昆虫的坑位还是空着的(蛩蠊目已经来了),我就来占一个吧。也算对于它们的感谢,让我在那段颓丧和不如意的时间里,仍能去感受我之所以选择保护的意义。
先说它们的名字——鸣螽(鸣螽亚科Prophalangopsinae),不过这是一个容易被误认的名字。鸣螽这个名字在日常之中往往被螽斯科Tettigoniidae里面的常见饲养鸣虫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鼓翅鸣螽Uvarovites inflatus这些所占用。不过分类学上鸣螽这个名称还是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原螽总科Hagloidea的鸣螽科Prophalangopsidae(其实整个原螽总科的可以称为鸣螽,不过现在只剩鸣螽科一个了)。
原螽总科一般被认为是直翅目里面最古老的种群,从化石记录来看应该是中生代直翅目昆虫最为繁盛的类群,被认为是现生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和沙螽总科(Stenopelmatoidea)的祖先。鸣螽科是原螽总科唯一的孑遗类群,这个家族最后的幸存者。
把声音印在石头上,这是久远的情歌
如果所有的声音都能对应成文字,那么陆地上关于爱情(求偶)诗歌的第一篇应该是由鸣螽和那些大家伙们一起书写的。不过鸣螽比那些大家伙们幸运,它们把声音印在了石头上。它们小小的脑子永远也料不到在亿年之后的一天,另一个物种会模仿出当年它们所唱的情歌。一首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更久远的情诗。
在内蒙古赤峰市道虎沟发现过一块并不精美但弥足珍贵的化石标本,尽管躯体消失只留下前翅的印迹。但这块化石上面幸运地保存了鸣螽最重要的发音器官——音锉及音齿结构。


基于这些保存下来的发音结构结合大量现生螽斯昆虫的声学特征数据及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人员通过软件分析推测该物种已经可以发出纯音的鸣叫声,频率为6.4kHz,脉冲组持续时间16毫秒。并将失落在岩石上的文字“转码”成音频,让生活在1.65亿年前史前鸣螽的叫声重新响起,再现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情歌”。侏罗纪的爱之歌奏响在由巨型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所组成的森林的夜晚,鸣声穿过林间的树叶来吸引雌性。
而这化石上的鸣螽就被命名为Archaboilus musicus,种名“musicus”的意思就是这种鸣螽雄性可以发出纯音的音乐般的鸣叫声。中文名即为悦耳古鸣螽。鉴于目前只在中国境内出土过化石,所以这也是中国特有物种【理直气壮~
下面附上复原的鸣声链接,顺便复制视频下评论区的对话
不知为何,有一种空洞的伤感
曲在虫儿去
悦耳古鸣螽(Archaboilus musicus)的爱之歌_哔哩哔哩_bilibili把歌声留在云山间,愿是长久的幸运
前面已经提到了鸣螽科是原螽总科唯一的孑遗类群,这个家族幸存者。鸣螽现生类群多样性较低,只有两个现生亚科:鸣螽亚科Prophalangopsinae和圆翅鸣螽亚科Cyphoderrinae。而且分布十分狭窄,圆翅鸣螽亚科目前仅在北美地区西北部、西伯利亚东部。鸣螽亚科仅在印度北部,西藏、四川、贵州有记录。
圆翅鸣螽亚科目前在我国还没发现过,不过也许在黑龙江省有潜在分布,西伯利亚的穴拟圆翅鸣螽Paracyphoderris erebeus貌似就在黑龙江边上。圆翅鸣螽亚科里面只有分布在北美的圆翅鸣螽属Cyphoderris得到了较多的室内和野外研究,主要分布在在北美海拔1500~3100 m的高山,其生境以裸子植物为主。因为和题目内容不符,在这就不过多介绍了,感兴趣的就去看b站大佬的文章《远古之音》吧
远古之音(上)
而鸣螽亚科现生已知3属5种,除了鸣螽属Prophalangopsis的暗鸣螽P. obscura是分布在中印边境地区上,其他4种都是中国特有物种。
Prophalangopsis Walker, 1871 鸣螽属
P. obscura (Walker, 1869) 暗鸣螽
Tarragoilus Gorochov, 2001 铁鸣螽属
T. diuturnus Gorochov, 2001 长生铁鸣螽
Aboilomimus Gorochov, 2001亚鸣螽属
A. guizhouensis Liu, Zhou, Bi and Tang, 2009 贵州亚鸣螽
A. ornatus Liu, Zhou, Bi and Tang, 2009 丽亚鸣螽
A. sichuanensis Gorochov, 2001 蜀亚鸣螽
  下图A暗鸣螽、B贵州亚鸣螽、C丽亚鸣螽、D蜀亚鸣螽、E长生铁鸣螽



Liu, Xianwei , et al. "New data on taxonomy of recent Prophalangopsidae (Orthoptera: Hagloidea)."Zootaxa 2026(2009):53-62.

与北美栖息在针叶森林的圆翅鸣螽不同,鸣螽亚科主要栖息在我国西南山地海拔900~2600m的山间阔叶林中。铁鸣螽属目前仅在四川石棉栗子坪保护区有记录。亚鸣螽分布相对较广,在贵州赤水、四川天全和映秀均有记录。根据目前的了解来看,鸣螽亚科对于生境的温湿度要求较高,一般栖息于湿度高,温度较低的林间溪流处。




暑期出去容易遇上西南低涡,那时的西南山地动不动便是绵长的雨。云山重叠,山隐隐,溪粼粼,雾相迎。而在这云山雾罩中某处不知名溪涧边上,也许还有这些从远古遗存至今的小家伙隐于枯枝落叶间。静候一个夜晚的到来。
天色渐淡之时,它们会离开白天栖身之处,攀上到溪边的石块或者附近的植被上。雄虫便会奏响一首古老的歌,穿越亿年的时空。三年前的一个晚上,熄灭头灯的光之后。在一片黑暗之中拿着那只录音笔,一屁股坐在溪边的碎沙,等着长生铁鸣螽发出鸣叫。一个少有的晴朗的夜晚,溪涧上林叶稀疏处星辰摇曳,溪声潺潺、虫鸣间断。不过这个鸣声与我无关,不过是一个物种关于生存延续的史歌,我只有幸在那一刻听到了它们自己讲述的故事。
有趣也巧合的是,现在我倒感觉长生铁鸣螽的鸣声和悦耳古鸣螽复原的鸣声听起来还是很相似的。所以我眼里没了那份“空洞的伤感”,虫在曲儿在



长生铁鸣螽照片,以及栖息生境


相较于北美的圆翅鸣螽较多的研究,国内鸣螽亚科的生活史、食性、生殖行为、通讯行为、生态习性、生境和分布的研究几乎为零(除了生境和分布,其他其实就是零吧=_=)白天可能躲藏于溪边的腐殖土和落叶层中,晚夜离开栖身之处,攀上在溪边的石块或附近的植物上,雄性发出鸣声来求偶。除此以外一无所知。
下面讲一个笑话,关于“我们”对于鸣螽到底有多不了解
第一年的时候,我们纠结过如何在野外区分铁鸣螽的若虫和一种若虫形态与鸣螽若虫极为相似的蝗螽科Mimenermidae雄性若虫。
第二年的时候,我们总结出一种可以在野外快速区分铁鸣螽和蝗螽若虫的方法,真不戳~~
第三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以为是铁鸣螽的若虫里面还有另一种亚鸣螽的若虫。当地有两种不同属的鸣螽,在若虫阶段却被我们当成一个物种。于是我们又需要一种能够在野外快速区分两种鸣螽若虫的方法。
第四年的时候,啥~第四年还没开始!那就算了吧~~~

“我走过的每一片山林,都该有我的亿万分之一。同样,那些山林也成了我的身躯。”
6#
远道  2级吧友 | 2022-6-20 16:35:24


镇海棘螈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图/金星杰 2016

镇海棘螈,全世界仅存在浙江宁波。在今年镇海棘螈被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数量不足600尾。

棘螈的名称来源于其背上的突起,是最古老和罕见的两栖动物之一,约1500万年前已经诞生。
在国际非法异宠市场上,一只镇海棘螈的价格逾2000美元。而仅存于宁波的镇海棘螈,偶尔出现在海外国际市场上的镇海棘螈还在提醒着我们,国际野生动物非法偷猎盗猎行为的存在。

所以在前不久,中国南部发现了既琉球棘螈,镇海棘螈后的第三种棘螈,也就是高山棘螈后,出于对这种极危物种的保护。发现者和研究人员保持了默契,不对外公布高山棘螈的发现地。




高山棘螈 Echinotriton maxiquadratus 图/周佳俊 2015

关于高山棘螈的故事,在这里有一个简短的纪录片,拍得非常好,推荐去看看:
最后的高山棘螈_哔哩哔哩_bilibili




香港黑叉尾斗鱼,原以为是越南叉尾斗鱼

中国斗鱼,英文名叫paradise fish,1869年法国科学家Pierre Carbonnier将其带到巴黎。从此中国斗鱼成为继金鱼后第二种传入西方的观赏鱼。目前的四种中国斗鱼(圆尾,叉尾,越黑,港黑)中,圆尾斗鱼和香港黑叉尾斗鱼都是中国特有物种。

20世纪80年代香港鱼类学研究者林钊在香港采集到黑色叉尾斗鱼,本以为是越南叉尾斗鱼。但后来人们发现香港黑叉生存在山涧溪流中,而普通叉尾斗鱼生活在水田溪流等和缓水域。而二者外貌上也有一定差异,故在2002年认定为新种。




圆尾斗鱼广泛生活于我国北方,最远甚至能到黑龙江

中国斗鱼灿烂如繁星的体色,具有侵略性的性格和独特的气泡巢繁殖形式令人印象深刻,如今野外的斗鱼由于栖息地受到种种原因的干扰,数量也在下降。



川金丝猴

蓝色的脸,和金色的毛发,是川金丝猴的特征。川金丝猴也是中国的明星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得益于中国渊源流传的文化,从11世纪开始我们就已经从古书中得到关于川金丝猴的描述了,在长达一千年的记录中,我们得知以前它的分布地有多广,如今它们生活在湖北,四川,陕西,甘肃交接地带的森林中,也是全世界仅在中国有分布。
事实上,从古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无论是气候还是生态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大象和犀牛漫步在神州大地,这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



红腹锦鸡

杜牧道:迥野翘霜鹤,澄潭舞锦鸡 。
雉科中的华丽鸟类,其形象与民间凤凰相似。中国特有物种,分布在甘肃和陕西秦岭一带。鉴于其野外种群数量,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19年9月下旬在江西被野放的一只中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人人都知道穿山甲,在2020年我国还将穿山甲由二级提升为一级保护动物,可惜提升得有点晚了。
夜行,独居,喜欢在山里挖掘出长长的通道。中国境内目前还有多少中华穿山甲? 恐怕现在谁也不知道。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在2018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华穿山甲在过去20年里数量可能减少了90%。但人们知道的只是,去调查村民,99%的人都说近些年再也没看到过穿山甲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连现在研究穿山甲的人,都没见过活的中华穿山甲。
可喜的是,今年陆续有在不同地点拍摄到中华穿山甲的报道。只要行动得不算太晚,生命自己会找到出路。
中国特有物种太多,如果仔细讲的话可能一天一夜都讲不完。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物种外,还有很多“长相普通”,“平平无奇”的动植物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无论是昆虫,两栖类,爬行类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还是猫科,哺乳类这些易受瞩目的。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的野外永远失去了很多中国特有的物种,比如华南虎,白鳍豚,白鲟等等。但是科普教育的普及,我们的下一代对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认知,更清晰了。相关政策更加完善,做实事的团队也陆续涌现了,事情总是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水源和土地上,是世代的邻居,那么在我们追求生活,奔向美好未来的时候,有时候是否能给它们营造多一点栖息地和生活环境呢?毕竟二者很多时候并不冲突。




在上海崇明东滩野放的扬子鳄,已经繁殖出下一代

加入我的动物宠物社群,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远夏的动物园,并点击加群
知乎专栏 : 遠夏的动物园 ,跟我一起逛各个动物园吧!
哔哩哔哩bilibili:远夏的动物园  (我的视频内容全部在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