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做自己”?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顺其自然吧   2022-6-16 02:19   5939   5
怎样才是“做自己”?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c6o7a  1级新秀 | 2022-6-16 02:20:17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石景山
做自己不是让自己跟周围人不一样,也不是刻意对外彰显自己的个性。在我看来,所谓做自己其实就是认真地活下去而已。
而认真地活着,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这要求我们即使痛楚也不放弃感受,即使疲惫也不放弃思考,即使不能如愿也要尽力做出点什么,永远睁开眼睛直面世界。想要做好自己,先要做好以下三点:
1. 悉心感受周围的一切。
感受能力是我们心灵的根本。花花世界,森罗万象,对于愿意去接纳它的人来说是天然的宝藏,像是心灵的泉眼一样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感受力强大的人,能从一花一世界中寻得生存的意义。走到外面呼吸的第一口冷空气,看到阔别多年的熟悉街景时候内心的感动,雨滴落地的涟漪,太阳蒸腾的热气…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点滴,汇聚成我们珍贵的日常,爱诞生于此,组成自我的碎片亦诞生于此。
但是很多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了。有的是因为害怕受伤,有的是因为执念深重蒙了心,让他们不看眼前的东西。
恰好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皮克斯新作《心灵奇旅》的包场活动,感受到了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乔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当钢琴家,他厌倦现实,不满足于平淡的日常。他在死后的世界里,看着22号灵魂用他的身体吃披萨、理发时候那发自灵魂的喜悦,才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其实拥有很多宝贵之物。
他以为自己活着就为了演奏的那一天,熟知演奏的那一天也只是日常的一环而已。




这里面多萝西娅讲的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我听过一条鱼的故事,它游到一条老鱼身边说:“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老鱼说:“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啊”。“这儿?”,小鱼说,“这是水。我要的是海洋”。
现实中又有多少梦想着海洋的鱼呢?像男主角那样不看四周,只为一念而活的人,真都应该去看看这个电影,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吧!
2. 不要放弃领悟和思考。
古代先哲说过,我思故我在。
如果不加分辨地接纳一切谎言,那样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有心人的吊线木偶;如果目光短浅只看表面,就可能漏掉最宝贵的真实;如果浑浑噩噩从不思考,就可能终此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那样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做自己”。
我们应当具备把收集来的东西辨别、加工和整合的能力,冷静自持,不在感官的陶醉之中迷失。永远不要放弃思考,心动的时候脑子也要动,领悟意义,感受内涵,发现道理,观察这人世间的种种肉眼看不到的轨迹。
从世界之中收集的碎片终究只是碎片,当这些碎片按照某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特定顺序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拼图,那才是我们自己的灵魂对了,在Soul App上参加集碎片活动,拼凑出自己完整的灵魂,有机会获得免费《心灵奇旅》的电影票~
3. 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改变世界。
如果说我们从感受中获得自我的碎片,从思考中拼出完整的自我,那么改变世界则是做自己的最后一环,是为履行“自我的意义”。
世界上的所有大事都是由小事所构成的,所有结果都是有原因的,河道上的每一粒石头,都曾改变过河流的走向。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如石子一般弱小,而是我们自己想把现实的长河引向何方
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一些微小举动,都可能变成别人的动力,抑或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喜欢的up主投币,支持和购买正版游戏,到处和人吹自己最喜欢的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履行自身独特意义的途径。
只要是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是为了自己的意志,便是在凭自身改变世界了
能够坚持做自己的人,永远都有一颗色彩鲜活明艳的心,会尽自己的力量将世界导向他们希望的方向。这对自己而言是有意义的,对他人而言也是有魅力、有能量的,他们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张扬,其精神内核也会像吸引飞蛾的烛火一样摇曳发光。
3#
s9p_r  1级新秀 | 2022-6-16 02:21:12 发帖IP地址来自 江西南昌
「做自己」是一种性格自由,是认识自己后仍然接纳自己的自洽,也是一种自己可以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坦然。做自己的资格,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

在信里他说,他很嫌弃自己的父母,问我,他是不是个不孝顺的浑蛋。

他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小学文凭的父母,抽烟、喝酒、吵架,无休止地抱怨……

父亲因为工伤毁了容,每次喝酒之后都喋喋不休;母亲就是小市民,和乡里乡亲经常发生争执,背后说人坏话。

长大以后,他开始跟家里格格不入。

他说,我是爱父母的,但是我书读得越多,越无法认同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

我很认真地回复了这封信,在信里我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11 岁的时候我离开家,去外地城市上学,发现城市里的一切都不一样。而我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对的人。

我穿的衣服是妈妈买布裁剪缝制的,所以款式很土。我的普通话是不标准的,这些经常让我感觉到莫名羞愧,就连我的父母也成了我心里那隐约的羞愧来源。

中考前的一次摸底考试结束后,爸妈来开家长会,完了后我妈说要给我洗衣服,初中住宿条件差,大家洗完衣服都挂在楼道里。

我妈把别人的衣服全部推到一边,然后把我的衣服挂上去。

下楼的时候我妈遇到宿管阿姨,本来打个招呼就能走,可能是希望阿姨多照顾我,于是她开始跟人家唠嗑,整个唠嗑的过程都在吹牛,说家里孩子多么争气,生怕人家看不起。

我在旁边站着,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到家里我根本不愿意和她多说学校的事情,也不愿意听她抱怨她和我二舅妈、三婶子的家长里短。我读了很多书,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不得不说,我妈妈这样的女人虽然善良热情,但也是别人眼中短视而粗鄙的那种人。

我跟你一样,也嫌弃过父母,但我是个浑蛋吗?

不是,我只是不成熟。

我想告诉你的是,实际上那个阶段的我们与其说是嫌弃父母,不如说是嫌弃自己。

父母只是「自己」的一部分罢了。

我们不自信,价值观也混乱,见了一点世面但是见得不够大,读了一点书但是读得不够多,处于一种「自我否定」期。

我们嫌弃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性格、容貌或者其他。也嫌弃父母,把父母当成不堪忍受的一部分。我们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财富、想要的体面,自己不能给自己,所以会把父母拿来出气和嫌弃,仿佛自己的所有不堪都是他们造成的。

后来当我真正成熟起来,我开始理解一辈子在农村生活的我妈妈这样的人,从小根本没有机会去接受「体面和教养」的熏陶,也没有什么理想去支撑他们脱离琐碎无趣的现实生活,而我之所以能有机会去嫌弃她的俗气和粗鄙,这个资格还是她赋予的。

父母没有什么错。更何况他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

长大后的我理解了父母的一切,并且接纳。

父母变了吗?

没有。

变的人是我,我成熟起来后,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土和笨,并且自信。

现在我妈走在大马路上嗑瓜子,还会随地乱扔呢。而我,我会默默地把我妈扔的瓜子皮捡起来。

希望你有一天也能这样,理解父母,接纳自己。

以上就是我的回信内容,我想郑重地谈一下自我接纳这个问题。

我们太容易自我厌恶了。

每每做错一件事,暴露出一些缺点,都恨不得把那些缺点用刀从身上割下来,恨不得重新投胎。

我这些年最重要的成长之一,就是明白首先要认识自己,然后接纳自己。

年少时总有一种确认自己的焦虑。

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的性格属于哪一种?

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在转发一些关于星座特质的描述,毫无逻辑的心理测验和自我声明式的文字。

大家急迫地想要说明,自己是谁,是什么样子。

在人前如果表现了真实的自己,会觉得不满意,可违背了心意去表演另外一个样子,又会觉得不甘心。

我们来回摇摆,每个人都有「做自己」的焦虑。

在做自己这件事情上,我大概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4#
metalclark  1级新秀 | 2022-6-16 02:21: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曾经和我的一位来访者探讨“做自己”的问题,来访者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她说做自己就是要尽量照顾自己的感受,不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这是一种自爱和自尊的表现。但是这会不会导致一个人变得很任性,很自我为中心呢?
这恐怕是很多人对于“做自己”的困惑,而我的看法是做自己不单纯是做自己想做的,还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想这么做。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就不知道怎样算适度,怎样算满足,也就不知道应该何时停下来。任性就是你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去考虑自己的动机与得失,单纯只是被当下的冲动所驱使,这样的状态离做自己还差得很远。
做自己还是盲目

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每一个动机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驱动因素。真正做自己的人是没法很冲动的,因为每一个动机其实都需要花相当多时间来理解。
想要做自己,前提就是要先看清自己。可是人要看清自己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某些部分比较喜欢和接纳,对另一些部分则比较反感和抗拒。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的不同部分会得到外界的有条件,有差别对待。这导致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有选择性的,每个人都会讨厌、抗拒和回避自己的某些部分。
如果这种讨厌、抗拒和回避持续存在,人就无法看清自己,从而无法完整地理解自己的动机。当我们有选择性地看见自己时,就会误认为自己是被表象的感受所影响,而无法意识到潜意识层面更有影响力的驱动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感情里很难维持长久稳定的关系,一直不停地换伴侣。他为此感到困扰,来向你求助,你让他遵从自己的感受,他会告诉你他的感受就是过一阵子想要换个人,对于这样一个人,怎样才算是做自己呢?强行停留在关系里,还是想换人就尽情换?
如果你把问题换一换,不要只看到“要不要做自己想做的”,而是看到“为什么想这么做”,就可以发现破解困境的可能性。如果问这个人为什么,他可能会说和一个人相处久了会无聊,新的关系让他感到兴奋,而且可以征服更加有魅力的异性可以带来成就感。
对于他来说,新鲜感和征服是他心之所向的东西,他喜欢兴奋和有成就感的自己,所以他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全部动机。这是这个人的自我被接纳,被看见,被允许存在的部分,但是这不是全部
如果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不太喜欢自己的某些部分。比如他不太喜欢感性和脆弱的自己,所以在关系里很少表达依恋和亲密的渴望,因此和伴侣的关系会遇到瓶颈,陷入停滞。于是他就会感到无聊和麻木,需要新鲜感来刺激自己。
又比如他的内心其实是低自尊的,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同和成就来赢得价值感。这或许和他的家庭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也许他身边的人并不尊重他的人格和价值。所以他很看重伴侣是否能带来社会认同,而当关系久了伴侣不再能让周围的人惊艳了,他就会感到焦虑,进而需要在别处寻找新的价值感来源。
这些人格的部分是这个人极力掩饰和逃避的,所以平时很少出现在他有意识的自我认知当中。但这些部分对他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会不断推翻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并不是天生就完善的,而是像即时策略游戏当中的战争迷雾一样,需要被一点点探索和揭示。在不揭示的情况下,我们就无法完整地理解自己的选择和愿望,人格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和冲突就无法很好的整合。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职业规划当中,人们常常面临我喜欢的事业和家人认可的工作这样一个抉择。如果做自己的定义仅仅是跟随内心,并不看这个人自我认知的完善度,常常就会得到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答案。可事实是,人生并不是由一个单一的选择来决定的,不论选了哪条路,接下来都有一系列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只是凭着感觉,不是做自己,是盲目。
看清自己难

做自己是很难的,而最难的部分其实不在于当你选择做自己的时候,外界会有怎样的阻力和误解。最难的部分是你必须要先看到那些你很不喜欢自己的部分,而这个看到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人是不完美的,生活至少在某些时候是痛苦和悲剧的,人际关系也难免攻击和伤害,而这些经历都会多少影响今天的我们。当我们试图看到这些影响的时候会体验到强烈的恐惧、羞耻或者愧疚,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把这些部分深藏起来,忘得一干二净,只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只给别人展现自己喜欢的部分。
这是许多人处理自我认知的方式,逃避,忽视,压抑入潜意识层面,眼不见心不烦。但是你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无论好坏,都会成为你这个人的一部分。当你不敢面对关于自己的全部真相时,就是在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其实不是你的人。因此,你的生活就变成了一个谎言,而这种情况下,肤浅的强调做自己无非是说服自己对这个谎言更盲目自信一些。
其实许多疑惑“做自己”问题的人,真正面临的问题是自我认知。当一个人纠结于要不要做自己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认知简单,已经不足以应对生活提出的难题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自我认知程度负责,你必须主动地深化自我认知,否则的话阅历和抉择的不断堆砌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困惑。
面对这样的压力,惰性的我们总是想讨个简单的答案。我们总想要跳过那个辛苦的自我探索过程,得到一个不费脑筋的标准答案。因为这个普遍需求,“做自己”被当作一种万金油式的答案,抛洒在各种人生困惑的疑问上面。许多时候“做自己”被商业化,潮流化,年青一代们总喜欢把做自己挂在嘴边,然而许多人都只是用盲目和任性cosplay了人格整合、自我认知清晰的状态。
到底怎样做自己?

如果说一定要总结出一套做自己的方法论来,我想大约有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当你和自己关系不好的时候,是没法真的做自己的。如果有一天你决定将做自己作为人生信条来坚持,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看看你和自己的关系如何。你喜欢自己吗?你如何评价自己?你不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你如何对待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你在人际关系里能够有尊严,有底气地表达和维护自己吗?
如果再看看更深层的问题,在你的身份、人格和回忆当中,是否有你不愿意触及的部分?你是否会回避关于自己的任何问题?有什么事情是你绝对不可以和他人提及的吗?你最害怕别人了解你的什么部分?当你能够回答所有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会就此变得强大和完美,但是至少说明你对自己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做自己的前提条件不是完美,而是对自己坦诚。不完美的人照样可以做自己,直面自己的各种毛病缺点,但是如果你都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就根本无法确定你是在做自己还是做样子。
第二,做自己不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如果你觉得做自己不费脑力,信手拈来,那么你可能只是盲目和任性。“做自己”不是一个决策策略。面对二选一的时候选比较符合自己心意的那一边,这是一种决策策略,但这不是做自己的含义。
人生由无数选择构成,所有选择之间有相互的关联,也需要有核心思路的贯穿。自我就是那个核心思路,做自己实质上是通过探索和发展自我,来为人生的所有选择搭建起一个可以信赖的框架。做自己意味着时刻关注自己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努力地总结和了解它们对自己的影响。这是一件需要相当时间和脑力的事情,也是为什么人是极端复杂的动物。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真的看清楚每一件事情所有层面的细节,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比较清楚地反思和总结生活中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际关系对我们在情感、认知、行为和行为动机上面的影响。如果我们将重要的程度界定为为“一年里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么你至少也有二三十件事情需要去反思,取决于你的思想深度,这可能需要花几十到上千小时的时间。
第三,你可能会觉得我当下面临着一个紧急的决定,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么多自我探索。好吧,如果情况确实如此,请问“紧急”的状态是怎么来的?是谁在控制时间?你有没有可能夺回对时间的控制?比如家人催婚让你觉得必须选一个人了,所以紧急实际上是源自家人的催促,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紧急。但凡没有明确的截止日期的事情,紧急不紧急都看谁掌控着时间。
如果确实紧急,你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做个选择——看感觉,抛硬币或者听大V的建议。重点不是你选了什么,而是要记录下这个选择的过程,然后在未来回顾决策过程,看看曾经的决策方式是否真的可以让你获得令你满意的后续发展。记录自己的选择过程,并且用后续的经验感受来验证和评价,是提升自我认知非常有效的一种策略。
最后总结一下,做自己不应该被当做思想懒惰和逃避自我关系问题的借口。对你好的事情,往往都比较有难度,当我们谈到做自己的时候,是在谈论一种极为重要的自我责任。做自己,不光是一种决定,更是一段需要毅力和专注的旅程。
5#
xkakl  1级新秀 | 2022-6-16 02:22:27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我们看了无数文章,告诉我们要“勇敢做自己”,问题是:什么是自己,怎么做自己?
我写下这篇文章,和你分享最近几年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 什么是做自己?
当你说,我要做自己的时候,你实际上想做的大概是:一个能让自己更喜欢、更为自己骄傲的自己。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算做自己。

积极心理学家Tal在哈佛幸福课上分享过一个找到自我的具体方法:

拿一张纸,在上面一一写下所有你能做的事,再从中找出你想做的事,接着从你想做的事中,找出你最想做的事。看着这些,从中找出你最最想做的事,然后就做那些事。

我把这个方法分享给朋友时,有人说,可是我写不出来,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

这说明两件事:
1.你忽视自己感受太久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喜好。你其实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你可能觉得自己想做的那件事在社会评价体系里不够高大上,不想承认它。

比如很多人喜欢打游戏,但这当中大多数人会觉得玩游戏不务正业,自己私下玩玩就好了,并不会认真思考把游戏变成一个工作,比如去做游戏解说员、制作者,或是职业玩家。

也可能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害怕努力之后还是失败,于是干脆假装不喜欢。

2. 你太少做事,缺乏体验和尝试。一个从来没有拿起画笔,没有体会过画画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就算有绘画天赋,他也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天生的画家。



2. 不知道心之所向在哪里时,
怎么去做自己?
那应该怎样改变呢?

答案很简单:尊重你的感受,跟随它去做事。

用哈佛商学院教授扬·穆恩的话来说就是:走在人生路上,你到了一个岔路口——做什么工作,学什么专业,定居于什么城市——去选令你更在意的、更激动、更好奇的,等到达下一个路口后,你继续选让你更兴奋的……在你遇到的一个又一个路口,每次都去选你内心更认可的选项,那么有一天,当你醒来你会意识到在做的事,正是自己激情所在。

我大学读法律,觉得自己对文字、对人更感兴趣后,就去做了记者。最早写政经新闻,当我发现自己对文化、艺术、对生活的多种可能性比对宏观政策更更感兴趣后,就转去做了文化记者。

在做文化记者期间,我发现我喜欢朋友聊天式的、无约束的自由写作,于是就开了个公号,最开始只写买买买,但写着写着,收到的读者善意反馈越多,我愿意分享也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更了解了自己。

比如我意识到,我不会成为一个顶尖的记者,但我可能是一个天生的广告人。

因为做新闻你全面报道,好坏都要顾及。可是我对报道暗面缺乏兴趣。能让我激动、好奇,想了解更多的总是事物的闪光点。我很认同广告公司奥美的那句标语:如果我们能发扬每个品牌,每家企业以及每一个人内蕴的恢弘,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于是我去和那些我喜欢的品牌合作,让好的产品被更多人知道。

我也渐渐发现,相比写买了什么物品,我更爱写买了怎样的体验,于是我会写游记;也更喜欢写传递价值观的文章,于是我会写书评、影评、心理问答。

观点类的文章写多了,开始有读者、朋友的朋友找我咨询如何解决心理/职业/自我成长问题。刚好我也对心理学感兴趣,一直在自学心理学,干脆去考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而在之后尝试给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做这一行,来访者的正面反馈也让我觉得或许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回顾过去这几年,我一直跟随内心感受做事,在体验中确认喜好,发展相应的能力,而我的“自己”也随之被不断拓展,从原来的记者变成自媒体人、心理咨询师、广告文案、生活体验者。

时间倒回六年前,在我临毕业,决定从法学院叛逃,投身媒体之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会走到现在这里。我只是在每个阶段都找我感兴趣、喜欢的事去做。

3. 写到这,你应该发现了:

做自己不是一个结果,
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你不可能在一夜间完成“做自己”,你也不可能在五年、十年内完成。

事实上做自己没有完成一说,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不断延续的状态,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

因为你的自我是可改变、升级的,你可以不断去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我会说现在的我,比大学刚毕业的我,更像自己。但我并没有完成做自己这件事,我依然走在路上。

有些人会说,“我什么时候,能做自己就好了。”这样的说法是把“做自己”当成了远方的一个庇护所,似乎走到了,万事就大吉了。但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有能力去做自己。

当你不把做自己当成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看成渗透在日常生活一个又一个选择时,你会少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焦躁心态,你会知道,在做自己的路上,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4. 做自己必然会遇到动荡
我经常看到有种关于做自己的论调是:“你不用努力,你只要全然做自己就好。”说的好像“做自己”是件很轻松的事,一旦你做自己,生活就没烦恼了。

事实上,做自己并不轻松。做自己恰恰意味着直面烦恼,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成为成功创业者,你要“做自己”,就意味着你要真正投身创业,去思考产品设计,了解用户需求,拉团队招人,完善组织架构、劝退不合格的员工……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有无数问题需要你去学习解决。

你需要不断离开舒适区域,接触新事物,在失败中寻找新的方向,你会焦虑、痛苦、担忧,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不断体验未做过的事,从而发现自己真实的喜好和能力的边界。如果你遇到问题就逃避,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做自己这件事上,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刚开始时的笨拙、糟糕、混乱、狼狈,是常态。因为一方面你能力资源都在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你还没做出什么事情让其他人相信你能行。你需要花更多力气争取别人给你上场机会。

七年前,我决定要去做记者时,我妈觉得记者这个职业不稳定,强烈反对,希望我考研或是做公务员。

我没听她的,跑去媒体实习,也因此不好意思再用她给的生活费。学校在昌平,实习单位在市区,没钱在市区租房,就每天坐公车来回五六个小时。到了实习后期,有了点工资,我和同学合租了个几平米的隔断间,月租800,一人四百。那屋里大概住了十几个人,洗热水澡都得排队。

如今来看,那段时光过得动荡混乱——父母为我的一意孤行痛心疾首;我不知道能不能通过实习留下来做记者;身上穷得叮当响,吃食堂都得挑便宜的菜打。现在说来似乎有点惨,但当时我活得挺high的,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跑采访,写稿子,整个人沉浸在一种“现在做的事就是我想做的”快感之中。

如果没有那段动荡经历,我不会进媒体,做传播,一路循着自己喜好走到现在。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跟我说自己热爱新闻,想做记者,但又担心家人反对、忧虑就业前景Blabala,问我意见,我就问TA:“你说你想做记者,那你去做了吗?”你问的人再多,不亲身去做,你永远都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可惜的是,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只是在做自己的路上试探性地迈了一步,觉得这步走得蹩脚,就不再走了。但其实会选择走这条路的人本来就少,只要你反思改善中步履不停,你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

我起初不大相信这个说法,但它一再在我的生活中得到验证。比如,我去年在豆瓣阅读出了本书评,没多少人买。好在我知道,第一本书不受关注很正常的,所以完全没受打击,就继续出呗。到今年,我连续在豆瓣阅读上发了三本书,从第4本书开始,变化出现了,我的书居然上了畅销榜,豆瓣阅读给我发了个最佳作者的奖。这之后再发新书,基本都会现身畅销榜。
5. 做自己不能“只做不说”,
表达是做自己的重要步骤。
很多人觉得做自己,去做就好了,不用去说。但其实表达是做自己的重要步骤。
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 做自己需要你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你脑子要清楚。而一件事,你没想清楚,就一定说不清楚。你锻炼精确表达有助于你训练思维严谨深刻。你表达能力越强,你的思考力也会越强,相应的,你就能更客观全面深入地看待自身。
  • 通过你的向外表达,其他人才有机会知道你是谁,你想做、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当中可能有你的同类,会听到你的表达后,找你汇合、与你同行,相互扶持。也可能有和你想法不同或是比你段位更高的人,他们会指出你的盲点和误区,让你有机会从更多元的视角看问题。
即使自我表达对做自己很有帮助,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喜好、观点。原因大概是,害怕露怯;害怕自己想法另类,被人嘲笑,挖苦;害怕遇到网络喷子,被骂被攻击。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上写作的人,以上这些担忧我全都有。


我也会被人骂,比如,我写自己用月经杯的心得感受,建议妹子们不要购买丰胸、私处美白、紧致产品,就有人说,这样公开谈论月经、私处,你不觉得羞耻吗。
没有找到该页面 - 知乎专栏我写你要学会为自己人生做选择,拒绝来自父母的情感绑架。有人留言,你妈妈一定后悔生了你这么不孝顺的女儿。(唔,其实我妈现在最常给我的评价,就是,她为我骄傲。)
但我依然在写。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写,就会有人喜欢和讨厌。而我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的同类写作。

这就像你做了一桌菜,想要款待客人,有时候会遇到苍蝇嗡嗡盯上来。那把苍蝇轰走就好了。没必要因为可能遇到苍蝇,就不做菜了。毕竟这世界上,有我想款待的人呀。

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的同类很多,我并不是一个人。他们只是没有像我这样写出来而已。有些读者会告诉我,我的文字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让我知道他们也在做自己的路上跋涉着。有些甚至成了我现实中的好友,我们守望相助,鼓励彼此活得更诚实、自由。这一切给了我安全感和继续表达的勇气。

当我表达得越多,思考得越多,遇到的同类也越多,我会越来越愿意表达——这是一个正循环。



6. 最后,
我想告诉你“做自己”的内在规律
——它符合马太效应。
你越尊重自己的感受,跟随它去积极做事,越不害怕经历混乱动荡状态,越愿意表达自我,告诉世界你是谁,你越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越能快速走出混乱,找到想去的方向,越容易遇到同类,到最后,你越有实力和底气去做自己。

这就像是一个复利系统。在你一步一步做自己的过程中,某日不经意回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做成了一件又一件曾经想要实现但不确定能不能做到的事。

你不害怕时光,因为你知道它不是你的敌人。

它会见证你,越来越喜欢自己。活得越来越像自己。
——————
我的微信公号「雅君的好用分享」(yakishare)
欢迎来这里找我玩儿
和你分享阅读、写作、电影、音乐、APP以及吃喝玩乐
6#
_9g_2  1级新秀 | 2022-6-16 02:23:21 发帖IP地址来自 福建
做自己,这对于有些人来说,会是个大问题,每当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时,总会缺乏底气,自我怀疑与自我批评是他们习惯性的态度。于是我们会碰到诸多的人,每当需要自己做出选择时,总会犹豫不决。
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说不”的过程。2岁左右的孩子,或者15岁左右的青少年,是“说不”的高峰期,这是他们建立自我确定感的重要年纪。如果在这些阶段,当孩子反抗父母时,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与理解,那么,孩子便能幸运地建立起自我的确定感。相反,如果父母总是采取责备与批评的态度,那么孩子便学会了自我怀疑。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教育方式:
“你怎么可以那样想!”
“这么点小事就哭了!你越哭我就越要打你!”
“你听我的话我就给你买玩具。”
“你实在是太任性了,怪不得周围的阿姨都不喜欢你。”
“你看你那么不听话,我都被你气得头痛了。”
或者从不对孩子进行肯定;面对孩子的创意或调皮,总是很不耐烦。
偶尔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但长年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便逐渐地形成自我怀疑的习惯。特别是当孩子的想法、情感、态度与父母或周围人产生冲突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出现一个责备与怀疑的声音,这个声音使他们难以坚持自己的选择;或者即使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也会被一种强烈的不安与内疚所左右着。于是,他们采取了习惯性的自我保护措施——顺从别人。冲突暂时得到了化解,内疚也消失了,但代价是逐渐地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远离真实的自己又会怎么样呢?
真实的自己是一些活生生的情感与想法,当这些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得不到表达与回应时,或者当它们呈现出来时,却经常会被批评与否定时,这些情感与想法便被阻断了。这些被阻断的情感与想法并非会自动消失了,而是被压抑了下去,压抑的情感会转化了抑郁或焦虑的心境,甚至转化为生理上的病痛。
所以迷失自己的人,不敢表现出真实自己的人,是容易抑郁的人,是最不开心人群中的一员。也许他们表面上是开心的,但内心是抑郁的。那些过多的以幽默来取悦于别人的人,也是迷失自己的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迷失自己的人。一种是那些为了丈夫与孩子而自我牺牲的家庭主妇;另一种是那些将成功作为主要的目标的人,为了成功他们甘愿自我迷失,岳不群是此类人的典型代表。
做自己并非那么容易,它意味着要承担失败的责任,要经历挫折,要敢于面对与他人的冲突。太多的人对于别人的攻击是缺乏应对的勇气与能力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但却牺牲了自己;太多的人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是畏惧的,内在强烈的不安使他们望而却步。所以做自己是每个人都要提升的方向,那些自我实现者是其中的榜样。
做自己并非是自我中心,它是在尊重与理解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又尊重自己的选择与判断。不会因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而刻意地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也不会完全无视他人的意见而我行我素,所谓的“和而不同”。
一个迷失自我的人怎样才是做回自己?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表达内心真实的声音,当这些真实的声音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与理解,那么一个人便有勇气做回真实的自己。所以,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回应,是做回自己的一个途径。当一个人重新做回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法的表达通畅了,内心的抑郁与焦虑也便会慢慢的消散。所以,做回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走向心理健康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56
帖子:26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