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议「央行多印 2 万亿,抓住 75-85 年还能生的 ...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期权匿名问答   2022-1-11 19:36   2135   20
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财政赤字货币化,而更深层的问题是商品和劳务的分配。
1)税收角度
支出的前提是收入,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呢?正常情况下是税收,假设增加2万亿的支出,原则上要增加相应的收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不管是给企业部门加税还是给居民部门加税,都没有基础,企业部门又分国企和民营企业,经济下行时,国企加不动,民企承担最大的就业不敢加,相反还要减税降费。居民又分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征税难度也大,低收入群体同样在高杠杆下要返利。
再看土地财政,其实是一种债务转移的隐性税,根据城镇化趋势,也是一种向农村家庭征收的进城税,由此组成了过去十几年地方最大的财政收入,各个地方大基建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这部分隐性税。但问题是这种财税模式对于居民钱包挖掘力度过大,也是让生育率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小结起来,如果靠增加明面和隐性税的方式来反哺生育,很可能出现只能从中层收取税收,经过一手再返还给生育意愿下降的中层,一进一出总会产生管理成本和其他损耗,中间环节消耗多大都是未知数,除非有能力向国企和高收入群体增加万亿规模的税收,否则意义不大。
2. 财政赤字货币化
增加支出除了增加收入以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政府负债,增加政府负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市场发债筹资的方式,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一种投资,政府承诺以特定的方式支付利息,救市阶段的2万亿特殊国债就属于这种。这种政府筹资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从市场获得资金,也就是并不会创造新的货币,而是把市场的货币拿来通过政府支出的方式重新回归市场以降低一些部门的负担和刺激经济。
而第二种则是财政赤字货币化,政府不需要向市场筹集资金,而是央行直接发行货币购买政府的发行的债务,市场总是不确定的,人们会根据政府债务的收益率来决定是否要持有,从而决定了政府的债务成本和融资的规模。而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务,虽然政府部门的债务也增加了,但性质是自己左手欠右手的钱,左手印钱右手花。与市场发债另一个本质不同是这种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会向市场增加额外的货币供应,也就是一个印钞和放水的过程,任所说的模式就属于这个范畴。
税收很好理解,向一些群体征收,政府再分配支出到另一个群体,本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而财政赤字货币化也是一种税,被称作铸币税,也就是向所有货币持有者征收。举个简单的例子,市场原本拥有1亿的货币和1000件产出的商品,政府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增加了1亿货币供应到市场,那么原本持有货币的群体购买力就会下降。(这里不考虑市场的传导和时间因素)
3. 政府向特定群体增加福利,本质是一个商品和劳务索取权的分配
我们知道,货币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吃也不能用,而是一种法律保护的向市场索取商品和劳务的过程,比如拿钱买一个手机,剃个头修个脚,你要的是这些商品和劳务来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政府向特定群体增加福利,其实就是让这些群体拥有了更多向市场索取商品和劳务的凭证,是一种资源再分配。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这种政策倾斜的群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征税大于所获得的福利群体,另一部分则是征税小于所获得的群体。那么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化多印了2万亿,补贴给了特定的群体,也就是天平的左边,意味着天平的右边出了这部分隐性税收。
再往下就是分析谁在天平的左侧,假设按照任的区间,那就是75-85年的群体,就需要其他年龄群体为这部分群体的生育买单。站在不同角度得到的结果肯定不同,处在天平左侧的群体可能喜欢,但处在天平右侧的怕是要骂娘了。
4. 财政赤字货币化将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可能不是生育率,而是借着生育问题打开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潘多拉魔盒,生育率当然重要,但今天是生育问题要用,那明天就可能是地方债要用,后天还有别的噱头。印2万亿是印,印200万亿也是印,在不促进商品和劳务产出的情况下,财政赤字货币化要么推高通货膨胀,无非是一个馒头卖5毛还是5块,要么推高资产泡沫,上层做局、中层造势、下层接盘,最终可能还是中下层买单。一旦通胀到了一定的阈值,就不在是百分之几十的增加,这也是恶性通胀往往来源于财政赤字货币化。最后,财政赤字货币对于资金的使用者道德要求极高,我们经济体暂时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把通胀和压力转移出去的能力,更多的印钞代价都要内部消耗,资金使用效率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没有财政赤字货币化地方债都有失控的趋势,有了财政赤字货币化作为兜底,很难想象还会桶出多大的篓子,财政赤字货币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财税模式容易上瘾。
市场自发分配资源有瑕疵,政府主导分配资源也有效率和损耗的问题,就看两者所占的比例哪一种最适合经济民生的进步,至少现阶段财政赤字货币化并不是最优解。有一个更好的方向,那便是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规范,高资产群体的资产持有税、利得税、遗产税等,以次降低城镇化中对年轻刚需和农村家庭征收的城市税,毕竟降低压力相比于增加收入同样能够改善生育群体的意愿。
分享到 :
0 人收藏

2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财政赤字货币化,而更深层的问题是商品和劳务的分配。
1)税收角度
支出的前提是收入,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呢?正常情况下是税收,假设增加2万亿的支出,原则上要增加相应的收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不管是给企业部门加税还是给居民部门加税,都没有基础,企业部门又分国企和民营企业,经济下行时,国企加不动,民企承担最大的就业不敢加,相反还要减税降费。居民又分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征税难度也大,低收入群体同样在高杠杆下要返利。
再看土地财政,其实是一种债务转移的隐性税,根据城镇化趋势,也是一种向农村家庭征收的进城税,由此组成了过去十几年地方最大的财政收入,各个地方大基建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这部分隐性税。但问题是这种财税模式对于居民钱包挖掘力度过大,也是让生育率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小结起来,如果靠增加明面和隐性税的方式来反哺生育,很可能出现只能从中层收取税收,经过一手再返还给生育意愿下降的中层,一进一出总会产生管理成本和其他损耗,中间环节消耗多大都是未知数,除非有能力向国企和高收入群体增加万亿规模的税收,否则意义不大。
2. 财政赤字货币化
增加支出除了增加收入以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政府负债,增加政府负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市场发债筹资的方式,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一种投资,政府承诺以特定的方式支付利息,救市阶段的2万亿特殊国债就属于这种。这种政府筹资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从市场获得资金,也就是并不会创造新的货币,而是把市场的货币拿来通过政府支出的方式重新回归市场以降低一些部门的负担和刺激经济。
而第二种则是财政赤字货币化,政府不需要向市场筹集资金,而是央行直接发行货币购买政府的发行的债务,市场总是不确定的,人们会根据政府债务的收益率来决定是否要持有,从而决定了政府的债务成本和融资的规模。而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务,虽然政府部门的债务也增加了,但性质是自己左手欠右手的钱,左手印钱右手花。与市场发债另一个本质不同是这种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会向市场增加额外的货币供应,也就是一个印钞和放水的过程,任所说的模式就属于这个范畴。
税收很好理解,向一些群体征收,政府再分配支出到另一个群体,本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而财政赤字货币化也是一种税,被称作铸币税,也就是向所有货币持有者征收。举个简单的例子,市场原本拥有1亿的货币和1000件产出的商品,政府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增加了1亿货币供应到市场,那么原本持有货币的群体购买力就会下降。(这里不考虑市场的传导和时间因素)
3. 政府向特定群体增加福利,本质是一个商品和劳务索取权的分配
我们知道,货币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吃也不能用,而是一种法律保护的向市场索取商品和劳务的过程,比如拿钱买一个手机,剃个头修个脚,你要的是这些商品和劳务来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政府向特定群体增加福利,其实就是让这些群体拥有了更多向市场索取商品和劳务的凭证,是一种资源再分配。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这种政策倾斜的群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征税大于所获得的福利群体,另一部分则是征税小于所获得的群体。那么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化多印了2万亿,补贴给了特定的群体,也就是天平的左边,意味着天平的右边出了这部分隐性税收。
再往下就是分析谁在天平的左侧,假设按照任的区间,那就是75-85年的群体,就需要其他年龄群体为这部分群体的生育买单。站在不同角度得到的结果肯定不同,处在天平左侧的群体可能喜欢,但处在天平右侧的怕是要骂娘了。
4. 财政赤字货币化将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可能不是生育率,而是借着生育问题打开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潘多拉魔盒,生育率当然重要,但今天是生育问题要用,那明天就可能是地方债要用,后天还有别的噱头。印2万亿是印,印200万亿也是印,在不促进商品和劳务产出的情况下,财政赤字货币化要么推高通货膨胀,无非是一个馒头卖5毛还是5块,要么推高资产泡沫,上层做局、中层造势、下层接盘,最终可能还是中下层买单。一旦通胀到了一定的阈值,就不在是百分之几十的增加,这也是恶性通胀往往来源于财政赤字货币化。最后,财政赤字货币对于资金的使用者道德要求极高,我们经济体暂时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把通胀和压力转移出去的能力,更多的印钞代价都要内部消耗,资金使用效率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没有财政赤字货币化地方债都有失控的趋势,有了财政赤字货币化作为兜底,很难想象还会桶出多大的篓子,财政赤字货币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财税模式容易上瘾。
市场自发分配资源有瑕疵,政府主导分配资源也有效率和损耗的问题,就看两者所占的比例哪一种最适合经济民生的进步,至少现阶段财政赤字货币化并不是最优解。有一个更好的方向,那便是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规范,高资产群体的资产持有税、利得税、遗产税等,以次降低城镇化中对年轻刚需和农村家庭征收的城市税,毕竟降低压力相比于增加收入同样能够改善生育群体的意愿。
央行(每年)多印2万亿:不可行。增加居民负担、提升居民杠杆(特别是对中下层居民而言),以此鼓励生育无异于饮鸩止渴。
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事实上15年全面二孩、21年全面三孩就是为此准备的。
出台鼓励生育基金:可行,但属于治标不治本。以目前国情、财政情况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的特征,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根本无法发放出具有吸引力的能扭转生育意愿鼓励金额。非要强求出台金融方面的鼓励措施,最终只能广泛出现类似“三胎贷”、“生育贷”这样的奇葩。
实际上,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就输了一半。
这个“两万亿”称得上是图穷匕见——前面做了那么多铺垫,包括搞生育意愿调查投票、搞刻舟求剑的预测模型乃至平时的痛心疾首奋力呐喊,都是为“两万亿”而服务的。
虽然所做铺垫中不乏拾人牙慧甚至邯郸学步之举,但我还是不得不说:这个“两万亿”的结论根本配不上该团队长期以来的铺垫,但也许非常符合发言者的利益。
目前的一个现象值得深思:面对生育断崖的情况,
是什么使得普罗大众往往怀着看热闹的心理,仿佛在隔岸观火(一周后2021年出生数公布后相信也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的领着工资和津贴的领域内专家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只能摆弄刻舟求剑的“预测模型”(还屡屡出错)?
为什么仅剩的一些愿意在公众面前谈生育话题的人往往也是像这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心里打着小九九?
实际上,如何使生育水平回归合理早有答案,愿意或者不愿意罢了,说太多没有用。
如果要维持一个合理的生育水平,拥有一个科学的人口结构和完善的生育政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公正合理、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生活安心的环境。
刘中一:“十四五”时期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要义、路径与机制研究
1月10日,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称,应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元,用10年时间可多生5000万孩子,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
他说:“一定要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抓紧出台鼓励生育基金,再不出台就晚了,不要指望90后00后。”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任泽平回应“多印2万亿鼓励生育”:长期科研和论证的结论
对于相关争议,任泽平于2022年1月11日公开发文进行了回应。
任泽平表示,对于2万亿元这个标准,OECD国家鼓励生育相关的家庭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2%-3%,中国GDP110万亿元,所以鼓励生育基金应该是至少2万亿元,“注意,是每年多印2万亿用于鼓励生育。”至于为什么要多印2万亿元,而不是从财政预算出?任泽平表示,因为现在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大、土地财政下滑,政府、企业和家庭都没钱,所以“印钱生娃”。
他还认为,此举不会引发通胀,因为是专款专用。资金短期有助于拉动需求、稳增长,长期有助于社会活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任泽平强调,这个建议不是临时起意,是在多项研究基础上得出来的,是经过长年的研究探索和国际经验比较得出来的,“这个建议,我们是认真的,是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论证的。是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做有温度、有情怀、有责任的研究。”
任泽平建议央行多印2万亿鼓励生育,有点哗众取宠
任泽平发布《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称,“建议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一定要抓住75-85年这一代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00后”。
这个报告传出后,因为其内容比较标新立异,又关系到生育,印钱这种话题,所以立刻引发了舆论热议。
政府在缺钱的情况下,应该是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而不是央行直接印钱给财政。政府直接让央行印钱花,会引发货币信用的崩溃。政府缺钱的情况下,偷偷印钱的事很多,但直接说央行印钱的不多。欧美所谓印钱,也是央行购买国债。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建议,有些哗众取宠之嫌。


社会财富的总量,并不会因为印钱而增长。央行增加印钱,对应的社会实际财富没有同等增加,就等于每个人手里的钱都贬值了。这就是通货膨胀,更通俗的说,就是物价上涨,所有家庭手中的钱,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
与此同时,央行印了钱给到财政部,财政把钱定向用来刺激生育,钱只会给到生育了的家庭,或者生育了两个、三个孩子的家庭。这部分家庭手中的原本的钱虽然贬值了,但同时能得到财政发的钱。这笔钱,不但可以弥补了通货膨胀给他们带来的损失,而且,会让他们的实际购买能力有增量,相当于这部分家庭的实际财富增加了。
也就是说,财富从不生育的家庭转移到了生育的,或者生育了二胎、三胎的家庭。有了这笔财富之后,生育家庭会感觉到生育后的负担减轻了。更多的家庭看到这个情况,选择的天平就会改变,就会更多的选择生育,政策的目的就达到了。
正如前面说的,财富不会因为印钱增加,那些没有得到财政发的这笔钱的家庭,是一个净损失。这些家庭就是没有生孩子的家庭,甚至是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家庭。所以,这就是变相的单身税、一孩税。
既然是税,另一种模式就是不印钱,直接收税转移。即把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的钱,发放给生育家庭,或者直接给生育家庭退税。相比这种模式,印钱的效果更加多面,也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经济遭遇断崖式下跌,美联储和各国央行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以美国为例,在鲍威尔领导下,美联储大幅降息到零附近,并把资产负债表从3月初的4.24万亿美元扩大到12月23日创纪录的7.4万亿美元。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增长了70%多。这意味着美国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所有债务、发行的货币总量,都没有一年多。进入2021年,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就业市场明显改善。由于供给端的约束以及流动性宽松导致通胀问题日益凸显,在经济复苏之际,通胀逐渐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美联储的政策从稳经济转向控通胀,逐渐收紧。
对于中国而言,动态清零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国外的疫情态势,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当其他国家付出很大的代价进入了群体免疫阶段后,其产业链也会逐渐恢复,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压力就会非常大。这时采取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就可以增加需求,刺激中国经济,稳定就业。
从这个角度来讲,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同时,定向给到生育的家庭,促进生育。那么,印钱促生育,就是同时做两件事。不过,经济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具有一定混沌性,有些因素是蝴蝶的翅膀,扇动一下,会引发一场大暴风。
最可能的负面影响是物价上涨。在中国,通货膨胀的风险非常大。老百姓对涨价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感。在过去,房产还能作为一种蓄水池,如今房住不炒的前提下,这一蓄水池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那么,印钱就更可能影响到物价。
当然,现在有一个新因素,就是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是一个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可以全程监控用途,指定用途,这个特点非常适合用于专项补贴。比如,利用数字人民币,可以发奶粉、尿不湿、交培训费、看护费。与利用互联网大平台结合,可以做到育娃专项补贴,专款专用,精准管理流向,避免流向资产类商品。
这两类办法,本质上都是税,都是从没有生育的家庭向生育家庭转移财富。从生育的外部性来说,一个社会只要发放生育金,就一定是财富的转移,国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
其实,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向生育家庭定向供给他们所需的最大要素:房子。当然,这里不是说白给房子,而是从土地出让金方面给出优惠。这种方式,未必会造成整个房地产资产价值的下降,但却会造成房屋单价的下降,也就是说当前不动产的持有者,且没有生育孩子的人,会承担成本,考虑到房地产税的目的。这么做似乎更合理。


其实,在我看来,推动生育率,关键是改变观念。
生孩子这件事,从来都是观念驱动的。生物繁衍,生生不息,乃出于本能推动。本能同时也规定了,生存资源一定是向下一代倾斜的。这是生物繁衍的自然规律。人类摆脱了本能,但繁衍本能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变为了亲子之爱,变为文化、观念、道德,影响、促进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同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父母处获得资源,然后为子女奉献。所以,人的生育行为,从经济上肯定是不划算的,推动生育行为的,是观念,而不是算计。多子多福、家族繁荣、枝开叶散等观念,一直作为幸福生活的标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这种观念逐渐瓦解了。现代社会人的独立性增加,再加上有了现代的福利政策,老人有了更好的保障,养儿防老的作用下降了,这让生育变得更不划算。而且,计划生育作为一种政策,在多年的宣传之下,也形成了一种观念。再加上丁克、女权等思想的影响,人们少生精养。现在很多人说养不起,表面上看,是在算经济账,实际上,仍然是观念驱动,觉得一个就够了,但一定要不能输在起跑线。这种选择在计划生育的政策存在的时候,是理性的,但在三胎政策时代,却是刻舟求剑,是不理性的。实际上,多育不管从抵御失独悲剧,给孩子更大的人际关系网络,还是从摊平养育成本,通过边际效应,提升金钱与精力的效率来说,都是合算的。所以,少育观念,本身就不是经济理性的,而是观念驱动的。
任泽平虽然说了:“一定要抓住75-85年这一代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00后”。但他没有意识到,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就是观念。
所以,观念的问题,更多的需要观念去解决。人是从众的,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标准,也是从众的。不同时代三大件的流变,理想职业的变迁,都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关键是将“多育”树立为幸福生活的标杆与象征。当然,观念与物质是相辅相成的,给钱给福利,可以推动观念的转变。但归根结底,生育是观念的,改变错误的生育观、家庭观,才是提升生育率的根本。
搜狐《狐度》出品
作者:刘远举


为知友们提供更多信息:
任泽平号称找到解决低生育办法:央行多印2万亿十年多生五千万;
生育不要指望90后00后
近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其个人微博发文称: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解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让未来更有活力,而且不增加老百姓、企业和地方负担,我们研究认为现在只有这个办法最务实有效可行。
文章强调,一定要抓住 75-85 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抓紧出台鼓励生育基金,再不出台就晚了,不要指望 90 后 00 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 75 年 - 85 年的这批人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而 90 后和 00 后不要说生二胎或者三胎,很多人甚至连结婚都不愿意。
对此,有网友评论,“‘多印两万亿’,‘不增加老百姓负担’... 印出来的两万亿是上坟用了?”,“没钱就印钞票,这建议牛逼”,也有网友表示,“不愧是我的偶像,一生所学致力于天下未来大事”,“终于有靠谱的了”。
任泽平曾先后在方正证券、恒大集团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也曾担任过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
1月10日,泽平宏观发布《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报告表示,根据调查显示,低生育的主要原因是生养孩子成本太高、房价太高,占比分别为41.5%、27.2%因此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是主要出路,建立鼓励生育基金的支持率高达66.5%。
此前的1月7日,任泽平在微博发布调查问卷:我国总和生育率跌至1.1,在全球最低之一,你认为不愿意生的原因是什么? 你支持鼓励生育基金吗?由国家或央行出资金,对每孩每月给予现金奖励。



1月7日,任泽平在微博发布的调查问卷



1月7日,任泽平在微博发布的调查问卷

报告称,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鼓励生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提供额外补贴,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鼓励生育体系。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定期的现金补贴对于生育的影响有正向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鼓励生育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没钱、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支持生育家庭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购房租房补贴、建设托儿所等,这在OECD国家行之有效、能够改善生育率。
报告建议,设计可以参考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最终由央行印钱,不增加地方政府赤字和企业负担,让更多的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敢生。
“过去我们印钞票刺激房地产,留下高房价。如果转变为印钞票鼓励生育,将在未来留下一批年轻人,为爱而生,酝酿下一个希望,生就对了。”报告写道。



任泽平1月8日微博发文

任泽平此前发文认为,中国面临世界最严重的“低生育率陷阱”,目前的地方政策力度太小,原因是地方政府没钱、个人没精力也没钱、教育医疗住房成本高等。
当前最重要的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鼓励生育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没钱、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支持生育家庭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购房租房补贴、建设托儿所等,这在OECD国家行之有效、能够改善生育率。
任泽平建议:
1)加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通过央行印钞票支持生育家庭。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鼓励生育资金主要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额外补贴,并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鼓励生育体系。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鼓励生育基金”,支持生育家庭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最终由央行印钱,不增加地方政府和企业负担,让年轻人敢生、生得起、养得起。
2)加强养老保险二三支柱建设,加大第二、三支柱缴费环节税收优惠力度;推动养老金基金入市,扩大第一二支柱投资范围,增加权益类投资。
3)建立强制性护理服务体系,借鉴德国、日本的护理评估分级标准,正式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分级标准,将护理服务纳入社会救助体系。
4)借鉴德国《社会护理保险法》经验,迎合中国老人“家庭养老”的习惯,支持家庭照护。鼓励亲友参与护理并予以政策补贴,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军养老产业。
5)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素养,从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
来源:搜狐新闻、澎湃新闻、和讯网、界面新闻
任泽平的说法是每年多印2万亿成立生育基金,这个还是挺合理的。他在文章里也论证过了2%的GDP用于促进生育,在国际上也不算高。不过按照中特福的福利理念,这个政策基本没可行性的。
按照任泽平的原文说法,每年央行要多印2万亿,然后10年累积多出生5000万。但是社会本来就能生1000万,政府是没法甄别出来额外出生的新生儿:你这个孩子是本来就该出生的,我就不给钱了;另一个是超额产出,打钱。
所以真的要建立生育基金,那必然是普遍福利,也就是说本来出生那部分人也能享受福利,最多也就是门槛限制。一个思路是二胎才能拿钱,毕竟平均下来基本都生一个,那就筛选出来了“本来就会生的那批人”;或者随着胎数累进补贴,毕竟一胎下滑太快了,没一胎自然没二胎,那累进补贴就相当于对不同胎次家庭的需求补贴。
然而这个补贴政策,和我国目前宣传的中特福是背道而驰的。就算是实现每年多生500万的目标,拿补贴的1000万人是本来就会出生的,那岂不是有1000万家庭也跟着享受了福利?假设最后只多生了一两百万人,那80、90%的受益人都不是生育补贴的目标——这部分人本来也会生育。
所以在这种普遍福利的政策下,政府每年至少要白白花1.5万亿。在中特福的理念下,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养老金、医疗、教育等少数普惠性福利政策,要发展的福利政策应该是针对性的。也就是说有需求者才能享受福利,没需要的就不应该享受福利。
如果按照每年1000万新生儿、加上500万额外出生的人口计算,每家生一个能拿到13万人民币,额外出生的人少了,还能更多,这个就很可观了。
这个发放肯定不是一次性发放,而是平摊到很多年。按照这个发放标准,一户家庭在福利期限内,每个月都可以领1000人民币。在这个补贴力度下,农村和三线以下的城市肯定有很多人愿意生。为了更有效补贴,还可以搞累进补贴,像第一个孩子每个月领500,第二、第三个领1000、1500人民币。
而2%的GDP用于促进生育,财政压力能不能承受呢?这个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中国的广义财政收入是很高的。
按照国内的标准计算,应该包含税收、基金性收入、社保基金、国企收入,按照国际标准,还应该加上公积金等福利。所以整个广义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大概有35-40%,广义财政开支大概有40%了,这个水平等同于英国、日本等福利偏薄的发达国家,财力肯定不缺。
问题在于资金来源,福利政策的钱无非是来自三条途径:一个是财政部发行国债、央行买下这批债券,也就是任泽平说的央行印钱;另一个就是财政部收税,然后来补贴生育基金,像现在《社会保险法》就规定社保基金的亏空由财政预算补充;最后一个就是人人交生育基金,可是真的愿意交的人基本没有,因为都说好了是按照生育来分钱,不像养老金要交钱才能拿。
所以其实真的要搞生育基金,还是要靠财政部出钱,也就是全民来分摊这部分钱,只不过财政亏空太严重了,就得央行帮忙兜底。
而财政部也不是没干过这个事情,现在每年财政部的社保补充预算就是2万亿,要搞生育基金,那财政部大概也兜得住。社保基金的大头养老金可以减一减:毕竟现在这批人养老金这么高,以后可没这么好的事情了,分一点培养新的劳动力,很合理吧?之前减税降费也该逆转了,毕竟企业以后没韭菜割了,出点钱给韭菜浇浇水也合理吧?高收入群体也不能避税了,普通人的个税减免政策也该消除了,也就是说能收上来的税都要收了。
按照每年发放5.7亿养老金来算,砍一个零头不过分吧?我们再看看新闻上每年政府减税降费给企业让利,金融机构给企业让利,现在再还回来一点。剩下的缺口,由财政部发行一批特别国债,省一省钱肯定是能凑出来的。
所以,即使是现有财政体系下,每年拿出来2万亿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困难的是,这个补贴大多数受益人本来也会生育,对政府的政策目标而言,相当于浪费掉了。而之前财政预算开支必然是有政治合理性的,也有福利政策的刚性,减掉这部分开支,肯定会产生负面效果。所以在政治意义上,总体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养老金、减税降费的受益对象砍掉了,会产生政治损失。对于养老金来说,真正大头是以前不怎么交钱、也能拿到很多钱的人,既然能砍掉他们的养老金,那他们怎么一开始还能拿到相比贡献更多份额的养老金呢?而减税降费的背后是民企利润率低下的问题,一增税,说不定就死给你看。。。
另外一个谈的很多的问题是通胀,这个我在最后才谈,因为这个实在是没啥根据。养老金也是养没工作能力的人,支出规模已经是5.7万亿了,增速还超过10%,可是却没人拿控制通胀当卖点削减养老金。。。
所以,任泽平这个意见就是让大家领会下什么意思,真的要实行生育基金,极大程度上要缩水,那也就没什么刺激效果了。
生孩子还是父母的事,生得起,养不起,给多少都没用。

「央行多印 2 万亿,抓住 75-85 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出台鼓励生育基金」
这政策肯定是有效果的,但不会影响下降颓势,
尤其是元宇宙体验一旦成熟后,加上疫情影响,
生育率会更低,中间的逻辑联系自行想象。


有人提到日本,这块我比较熟,
用给钱的方式来解决少子化,
在日本是没用的,他们给急的连少子相都设立,
就是专门管生孩子的大臣都换了不知道多少茬。


日本砸钱给福利真金白银的这么多年,
结果呢?视频里2009-2019年间日本总人口减少233万,
我查了日本2021年的人口数据,非常惊悚。


日本2020年女性终身未婚率为16.4%,东京都超过了20%。
80年代还不到5%,短短几十年翻了三倍。
日本新生儿母亲年龄来看,
2020年,45岁以上比去年增加了27人,
但44岁以下的各阶层大幅减少。


特别是30~34岁的出生数减少幅度最大,
比去年减少了9148人。
一孩2015年开始连续6年维持30.7岁。
2020结婚数为52万5490对,
比去年减少了7万3517对。


像东京,神奈川县这种都不想生,
想生的是日本远端冲绳这样的低收入县,
而且日本靠花钱缓解少子,
羊毛出在羊身上,说白了是用国民税收在供养,
物价提升,消费税N连涨,中年失业,
对单身人士非常不友好,引发更深层的社会矛盾。
日本这人口形态,看得人瑟瑟发抖。

我活了这么多年
见过很多经济学家的建议
真正成真的的只有大牛宋清辉
他的福报是真的兑现了
只不过福报让儿子享受了
其他经济学家,简直望尘莫及
u1s1,其它的先不评论。
但是,如果要鼓励生育,鼓励80后肯定比鼓励90后来得靠谱。
虽然现在全国都很内卷,但是由于大部分80后在涨价去库存之前都把房子买了,至少少了一个巨大的阻碍。
而90后要生娃,差的东西太多了。放眼望去,有条件结婚的都没有多少人,别说生娃了。
我本科同学都30+了,结婚的人数大概有1/3。
生娃的再打对折。
剩下的2/3,除非国家发一套深圳的房子,没人能知道自己啥时候能结婚。要鼓励他们生娃,成本太大了。
反观80后,很多80后朋友,即使面对35岁优化的压力,也要咬牙生二胎甚至三胎,阶级觉悟远非90后可比。
同意文中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想最后冲一波生育率,80后是最后的希望。
当然我个人的观点还是,现在中国人口还是过多,人口连续负增长十年再考虑鼓励生育都不迟。
可行啊,怎么不可行了。
75-85这一代,完美吃到了房价起飞的红利,手里面三套四套五六套,这点小任务还是承担得起的。
至于90后的穷鬼,很多连饭都吃不起,自然是不能指望了。
谢邀。
任泽平这厮又在阴阳怪气(非负面)。
这篇报告与其说是讲生育率的,不如说是他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展望。

我翻了报告全文,只感到老任又在偷懒:很多数据都是他以前发过的,这次打了个包又堆砌了一遍。
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过高的综合生活成本使得结婚比例、初婚初育年龄、离婚比例等所有与生育率相关的数据都在恶化;
本土新生人口的萎缩,就是本土市场消费、劳动力、研发、借贷还贷能力、商业交易总规模的萎缩,也就是预期的萎缩,也就是信心的萎缩;
而这样的老龄化社会必然背上沉重负担且坠入凋零。虽然不是直接寄了,但会僵尸化,容错率和潜力都暴跌。
这些话题我觉得咱们在知乎上已经聊烂了。

为啥我说老任阴阳怪气(非负面)呢?看他给出的解决思路:
全面开放生育;
从怀孕到18岁的减免税和生育教育补贴;
加大托育服务供给;
对保障女性就业及产假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
消除对非婚生育的单亲妈妈及子女的落户、教育歧视;
加大教育医疗投入,降低抚养成本,降低医疗费用,稳定房价。
(那个“印2万亿做生育基金”的标题,其实只是导读的第一行,严重怀疑是为了搞点流量)

这些建议本身完全没问题,实际上我在知乎上写的很多生育率相关回答也是这个思路。
我常唠叨:咱也天地不仁一把,把人口就看成一种单纯产品。那有什么产品是能在不追加投资的情况下自动实现再生产的吗?
不要跟我讲什么“阳光是免费的”,太阳的前身也是45亿年前一片巨大的氢分子云,这颗黄矮星烧完太阳能就没了。
天下万物都需要某种再投资才能够持续乃至增殖,人口也必然要遵循这个法则。因此不管刺激人口增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核心逻辑必然是追加投资。
直观的钱和房子,更廉价的公共服务资源,更廉洁高效守法的社会治理,更高的劳动力溢价,更完善社保体系,这些都是追加投资,都是政府需要在眼下的水平上再付出额外的努力。
那为啥说老任阴阳怪气(非负面)呢?

因为这些事已经唠叨了两三年了,已经快成互联网月经帖了,我们还是没看到多少追加投资的行为。
只看到了放开许可,也就是从一胎到二胎到可能的全面放开。
“我允许你生”和“我鼓励你生”,这不能算一码事吧?

我之前常说:生育率问题是个需要十几个部委一起上的问题,甚至是个要全面转化社会治理思路的问题。
这里隐藏了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个惯性:
改开之前,我国是个高度规范化的社会,一切尽在国家掌握。改开之后,一部分市场被放到民间自行发展,很多社会制度也是随着这些经济变化而逐步跟上。
我国近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变化,粗暴地说,就是国家逐步放一块、看一段、再制度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点点放手的状态。
这导致上下对大量问题基本只有一个思路:放给你做,你们就能解决了。
尤其是治理的核心,搞经济:经济没起来?放一块市场的准入权出去咯。给你们三来一补,给你房地产,给你们互联网,给你们能源交易所。
我把光伏产业硬做起来,然后放给你们,你们不就有增量了吗?

这是个很强悍的发展策略,但这也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缺陷:
真的不是服务型的思路。
尤其是在地方,所谓“服务型社会”其实服务的是营商环境,因为市场准入权放给你们了,因此要和企业们深化沟通,保障这些市场准入权在经济上的变现。
不是奔着服务普通人去的啊。
大量普通人之间的诉求,其实是被企业们承接了:你们拿了市场准入权,那你们去给普通人做供给提供服务呀。
于是医疗教育养老生育等领域出现了大规模的市场化,莆田系横行至今,综合生活成本拉高,这又直接加速了生育率的下跌。
这成了一个闭环,生育率暴跌是这个闭环必然的代价。

现在要打破这个闭环,就意味着政府来主动刺激供给,甚至得亲自下场去提供服务。
这就不是放开市场准入那么简单了,政府要有更精细的管理,要把服务对象从眼下核心的企业,转向到非常具体的个人。
一,要和企业竞争,甚至限制一些市场的准入,但这其实还好做;
二,限制企业后,还能提供比企业更廉价普适的公共服务,这个很难。
从一个普通国民的角度去设计、调整整个公共服务体系。说实话,这个经验,我国整体是非常欠缺的。
咱不说别的:我国长期向新加坡学习社会治理,现在国资又是房地产行业的大头,新加坡租屋制度咱愿不愿意学?有没有足够多且合格的政府职员来支撑?这个制度从试点到全面推广的时间需要多久?
这事是一个部委能搞定的?
而房子问题才是生育率问题里的一块而已。

老任贼就贼在这:除了那个开放生育,别的建议都是难以落地。
知道你转不过身来。
报告里最实在的,大概也就是这个图表了:

查了下这个人,清华经管博士后,确实是个专家。


但他提出的印2万亿就能解决问题,也太不专业了。
别说专业人士了,这提议在外行人看来都不行。
多印钞意味着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
到手的钱面对上涨的物价,不就等于没发吗?
问题没解决不说,还会带来诸多风险。


另外他还提议要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窗口,理由是这批人生育意愿强。
好家伙,这是要往死里榨干啊?
40~50岁这批人,生育意愿再强,也得考虑考虑身体条件吧。


个人认为年轻人生育意愿低,除了难以面对畸形的房价和高物价外,无意义内卷也是重要原因。
就拿最简单的加班来说,本来办公室里大家都是到点就走,结果某天来了个加班怪。
每天即使没事也要加班2小时再走,老板一看,这小伙子有前途,让大家向他学习。
于是部分不加班的员工为了让老板肯定自己,也开始了加班。
然后不加班的人,在老板眼里,慢慢变成不干事混饭吃的老油条。
最后搞的办公室乌烟瘴气的,你说这是不是无意义内卷?


同理,在社会中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仅时间少收入少,生活成本还高。
自己都养不活的情况下,还会生娃养娃吗?
所以光发钱是远远不够的,能让工作和生活回归正常,减少无意义内卷才是破解之道。
自从离开恒大,任泽平和那个管清友一样,都越来越喜欢满嘴火车,向网红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首先,75后到85前,都37到47岁的人,妥妥的高龄产妇,你还鼓励人家生孩子,我要是妇产科医生,我会问候你几代家人。
其次,印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吗?非也,成本的确是影响生育率的关键,但是这个成本不是直接成本,更多的是机会成本。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20多岁进入职场,本来结婚就晚,加上考虑职场发展,生育的时间窗口很短。这个很难解决,说句政治不正确的,不让女孩子读大学,或许才是最优解。看看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里面,女性比例已经超过男性了。
最后,认为别指望90后和00后,那是真的。第一,这批人的数量本身就少了一大截,另外,生育观念的确变了,这些人种不婚的人越来越多了,认为生孩子是负担的也越拉越多了。他们更为关注个人的生活体验,而不在乎传宗接代这件事。
我是时代之,一个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时代之”。
老子已经累的不行了,
别拿我这代人在干了干不动了真的。
40头发都白了房贷到70岁每月硬通货,
吞金兽要吃饭教育父母年迈要吃药住院,
这还要怎么给国家生?
你让思聪们生哪不好嘛?
住着历史上最高的房子楼上的噪音都干了几次,
每次失业都战战兢兢生怕优化的无影无踪,
昨天问了墓地二平十万,
想着给父母买块吧看看二十年期,
商品房是七十年吧搁死人这二十年一续!
我自己死了把好灰喂鱼吧一切都空。
奋斗也奋斗不动了理想也很廉价,
不用社保的讨论社保不用生育的讨论生育,
这是要国家焦虑嘛!
知乎的热血青年来扛起大旗和责任不好嘛?
他们爱国爱家爱中华我看他们超级能打,
给他们基金吧!
就是给他们人人一套房我也不眼红,
他们红他们专我认可啊!
老爷们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整天整的乱七八糟,
疫情算是全球高光结果看看移民数据21年比往年高了13%,真的好累!
需要我们这代人的时候就要再让他们生,
不需要的时候能流不流,扒房牵牛!
我国确实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
这话我现在超级认可。
什么玩意!
有些专家,我认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内贼。
我国促进生育的根本不是印钱,而是两件事:去资产泡沫和分好蛋糕。
贫富差距从来不是因为薪资差距,而是由金融资产(我国最主要就是房地产,欧美就是股票)贫富差距造成的!因为富人拥有最多的金融资产、穷人则几乎没有金融资产,如果助长金融资产泡沫,那么无异于在贫富差距上火上浇油。胡乱印钱只不过利好有钱人,加剧贫富差距。
目前房地产泡沫这么大,窝都买不起,怎么生孩子?必须推进房地产税落地,遏制住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打破供需单方面利好炒房客的局面,让房价归回合理价位。
谈到房地产税,很多人(实则炒房客制造舆论)说交不起房地产税,真搞笑。如果所在地普遍交不起房产税,那不就赤裸裸证明房地产泡沫巨大吗?你税都交不起,买房更加买不起,那就必须降价。
或者等你们都出来卖了,房价也会自然回归合理价格,也会有更的人既买得起也交得起房产税。(社会如果普遍交不起房产税,就足见房地产泡沫之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1%税率有人说太高了,交不起税,但是目前房贷利率6%,首付三成算,新买房人仅房贷利息的支出就是所缴纳房地产税的4-6倍。(下图为计算)这房贷利率不比房产税厉害?


对于只有一套房的家庭基本上无需担心房地产税太重啥啥的,那是N+2套房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打掉房地产泡沫,就是明晃晃压榨新购房人群,割年轻人韭菜。如果所在地普遍都交不起房产税,那就证明所在地房地产泡沫巨大!你税都交不起,买房人则更加艰难,那就给我降价。
如果财富分配存在严重不公,那么生孩子干嘛?生个奴隶吗?奋斗也毫无意义!
GDP都100万亿了,我国有钱人资产数千亿了,你可别给我说什么蛋糕还不够大?到底是蛋糕不够大还是分配不公平,值得系统性研究清楚。
很多学者感觉就是别有用心传递错误的观点和结论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
此前还有“六个钱包经济学家”居然和欧美日一些别有用心的经济学家或者政客沆瀣一气,泯灭良心说什么我国房地产没有泡沫,很健康。是何居心啊?
高层明确说出了房地产是中国金融系统最大的灰犀牛、压住房地产永远涨的人会付出沉重代价。最广大人民群众被高房价搞得精气神都没了,躺平文化盛行,这些专家还居然胡说八道!
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知识分子、智库学者的“背国离民”行为。调查他们的现金流以及资产流动情况,以及亲属流动情况。
【再评:任泽平称不要指望90后00后生孩子】任泽平看多了就会发现其观点比较后知后觉,很可能是网络看了其他人观点,然后“引用”的。前面促进生育明明不是他最先一批,也往自己身上揽功。
比如这个观点我就说过,不能指望00后,但是90后还是有潜力的,总不能指望40岁的80后吧!?任泽平所谓不能指望90后就是胡说八道,90-95其实是第三波婴儿潮尾巴,是可以寄托的。你可以说不能指望00后,但是90后还是可以的,只需要降低结婚成本和生育成本。
以下为我一年前的观点,任泽平和我一年前观点内核高度一致,但是他喜欢危言耸听:
泡沫是必须除去了,你们有没有思考过:00+10后比80+90后少了一个亿,现在80后都41了,年过40,基本上就一辈子望到头了,没什么冲劲了;90后都31了,有冲劲的岁月没剩几年了,基本上到35,如果成家立业,基本定型,折腾不了了。
若是90后这帮人被耽误了,靠少1个亿的00后和10后支撑中国老龄化吗?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啊。
如果,我是说如果,90后这帮人被泡沫经济碾压的失去奋斗之心,基本上算是国家出现断层。我想,大家还是洗洗睡吧。养好身体,以后去东南亚讨生活。
我们国家,必须2023年前解决掉泡沫经济问题,最迟也不能2025年,那个时候90后开始35岁,人生进入摆烂混日子阶段了。


任泽平最近两年内写过很多自相矛盾的内容,在职恒大时候不遗余力论证房地产还有前景,离职恒大后开始反转。下面这篇数千字文章就是证据,是我火力全开抨击任泽平看多房地产的反驳文,当时其还在恒大任职:
如何看待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
之前多次说过,很多人对此事儿,恐怕是搞错了方向。
相信有不少80后,会和我一样,在小时候(童年/少年时),有过一个颇为傻白甜的设想:我国穷,都是因为人太多。如果人口不是11亿(当时),而是4亿,那人们岂不是富裕多了。
(事实是,直到今天,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也并不到10亿。若是去掉在知乎上会被普遍认为是穷人的人口,那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口,恐怕还不到5亿)
这想法虽然很幼稚,但起码,我们这一代人(中的相当多数)对 “人口规模降低” 这件事儿,是并没有本能恐慌的,如果不是正相反的话。
问题核心从来都不是出生率,从来都不是人口规模下降。
寄希望于让这一代90后开始全面地咣咣生,但凡一个人真在我国社会长期生活过,也该知道这已经不太有可能了。竟然还要盯着75-85这一代人的旧diao老宫打主意,简直接近魔幻了。求求你们了,就让我们这代即将老去的年轻人,纯粹而带套儿地打炮儿吧。
而不论是我自己,还是各路符合范式的分析,基本上都提到了,这波老龄化带来的实质影响,怎么都是2040-2060年的事儿了。
所以还是首先搞清楚,目前一切有关人口对应的生产力和发展的问题,对应的子问题,到底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绝对不是:
如何让今天的90后,乃至75-85一代,因为什么重大的政策转变,突然开始全面地咣咣生 — 别想了,怎么都不可能。
而是:
1,从2050年开始(年代皆为约数,下同),如何能顺利地按照高于高收入国家的标准,陆续把今天70、80、90后送入土。
2,如何让30、40、50后,届时开始积极生育。
显然,解决以上的问题,与期待今日的育龄人群的生育率,没有任何关系。
那跟什么有关系?只跟三件事儿有关系:
1,2050年,我国届时的全球科技、产业、军事、规则、货币、文化等的地位(蛋糕有多大);
2,2050年,我国届时是人民民主专政,还是资产阶级专政(人口被异化的程度)。
3,与生育相关的重大科技进步和社会关系改良。
以上的3,无法预测。2,是个不仅与人口相关的宏大政治叙事,不再展开。
于是一切的考量,其实就回到了1,即2050年,我国在全球科技、产业、军事、规则、货币、文化等的地位。
而与此目标相关的事情,才是今天的核心问题:如何让70、80、90、00们,能有意愿,持续不断地给我国的全面升级出力。
这才是今日有关人口问题的核心现实。
那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行填空吧)

于是,我是否反对给今天的年轻人发钱?哪怕支持有保留,但也谈不上反对。
只要明确一点就好:不管是给今天的年轻人直接发钱,还是补贴,还是减负,还是保护劳动权益,还是降房价,还是啥啥啥……目的都不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去多生孩子 — 这已经不可能了 — 而是让他们有意愿也有精力去为了 “几十年后”,我国成为一个可以把他们轻松养入土,成为一个可以让30、40后们愿意随意生孩子的国家,继续并持续做贡献。
别管什么可行,也别管合理不合理
这报告其实就一句话:
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国家砸钱,必须赶快!
再晚就完球了,所有人都知道,再晚就完球了
人口红利没得了,退休延后延后延不下去了,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滑,每一个中国社会劳动力平均承担社会供养成本不断上涨,压力越大,大家越不想劳动,越不想结婚生孩子,恶性循环,都只想躺平或者逃离,国家发展完球了
印两万亿,可以是走花费报销制,走个人年度税务减免,而不是直接发钱,这样只有真的生孩子才有钱拿
等于钱还没印,先刺激一波育儿消费,对拉动国家经济也有正向作用
其实我觉得两万亿根本就不够,一个孩子才报销4万,顶个屁用哦,后面十几年没得钱养,还是懒得生
国家还需要立法完善子女对老人赡养方面的法规,比如子女财产的多少归父母所有,和结婚婚后财产夫妻一人一半差不多,这样才能让大家觉得生孩子养孩子未来有回报,可以多生几个,还可以领养几个,就当投资了
全面取消彩礼制度,国家补贴婚后住宿,以解决高房价下大家都不想结婚的问题
还可以开放婚前生孩子上户口方式,走社会化抚养
不管我多离谱
赶紧做点动作!
什么开放二孩三孩,把生育还当赏赐?
当年想要你不给,现在你给也不想要了
除了比较有钱又比较重视家庭传统价值观念的,谁要这种赏赐?
讲真,如果支持无力抚养婴儿 可交国家养育,每年能多生不少.就就看人流手术普及到什么 程度就知道了.
当然这在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跳梁小丑,表面是为了生育,实际是为了其房地产,为了其前主子
四线城市滞后于二线城市,以湖北襄阳、宜昌、荆州、孝感、十堰、鄂州、黄冈为例,疫情的避险需求如何刺激楼市成交?

在统计全国数据时我们惊人的发现,一线和四线都明显强于二线和三线,2021年7、8、9、10、11、12月份,热点主要城市均出现了小规模的投资者断层,而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暴跌,新房跌幅不大,四线城市竟然出现了逆势反涨的情况。
疫情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有什么作用呢?
疫情加深了居民对于避险的需求,疫情前认为买房可以缓一缓,疫情中流离失所和酒店隔离让无房者痛下决心一定要买房,因此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是我国新房成交的一个高峰期,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个大前提就是居民收入和房价毫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二线热点城市,以武汉为例,一套商品房价格在2w/平左右,以150w元/套计算,首付需要45w元,普通居民年收入大概是5w元,攒齐首付也需要10年,因此疫情导致大规模的失业,但是并没有导致商品房销量下跌,反而加速了商品房的成交。


但是对于四线城市的居民来讲,房价在6000元/平,首付20w左右,六个钱包合计均摊3.4w元左右,因此在四线城市买房的人,普通刚需较多。而投资者断层理论,前期也主要针对的是投机客断层,后期才会发生为购买力断层。
四线城市紧挨着农村根据地,普通农村结婚在县城买房是获得优先择偶权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人口流出型城市,而疫情对于四线城市的购房者的收入影响更大,因此四线城市的购房高峰期比二线推迟了一年。
我们以湖北为例,分析湖北经济的主要城市襄阳、宜昌、荆州、孝感、十堰、鄂州、黄冈的具体月份商品房成交面积,以此来佐证这个结论。




襄阳2020年新房成交明细要比2019年强,2021年整体出现前高后低,有点类似于二线城市的成交特点,但是总体上襄阳2021年后半年成交断层不明显,这种避险情绪导致的购房热情目前没有退潮迹象。荆州的成交高峰期在2020年7月到11月,此后保持平稳,2021年6月份以后稍微有回落但是不明显。




宜昌的数据显示成交高峰期依旧是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之后个别月份出现回调,但是没有形成趋势性的下跌。
孝感整体市场平稳,2020年9月份启动的这一波成交热潮,到目前还没有退却,还在持续发酵。






十堰新房成交高峰期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目前成交数据虽有回落,但是幅度非常的小,只能判断为成交高峰期刚过,但是成交断层尚未出现
鄂州2021年6月、9月份成交出现了间歇性的放量,目前原因尚不可知,有可能是有房企集中促销、集中网签导致的,整体上成交量也并未出现暴跌。
黄冈的新房成交密集区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目前仍旧高于2019年的当期成交面积。
----


湖北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对于避险性质的购房需求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强烈,去掉西藏以后,全国商品销售同比增速排名第四,




以湖北省会武汉为例,本来在2021年7、8、9、10、11月份随着全国趋势出现了初步的投资者断层趋势,但是12月份却放量成交,仅次于去年高点。
一部分原因是开发商确实在打折促销,另一部分原因是避险需求尚未耗尽,因此买卖双方达成了交易,促使商品房成交面积反弹暴涨。
与杭州涨价去库存相比,不管是哪种模式促进商品房成交面积上涨,都意味着未来更大的成交断层。现在的成交只不过是透支未来的一种手段,现在的繁荣只不过是建立在对未来的负债之上,不可持续也终将崩溃。我们认为这种避险需求可能导致楼市投资者断层延后6-12月发生,但该来的还是会来。


[1]古语云: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以哈尔滨为例,一年避险四五次,最后避险丧失了对楼市成交的刺激作用,甚至产生了副作用,最终导致楼市成交量开始真正的不可逆转的下跌。
又到了做数学题的时候了:
我截取了梁建章给出的数据,如图:


引文:
在上表中,有些年份的两组出生人口数据相差较大,那么哪组数据更为可信呢?从数据采集目的和方式来看,人口普查数据比年度数据更加权威,而实践经验也支持这种判断。 不过,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来回测各年出生人口,需要使用不同年份的年龄别死亡率,而这些数据需要根据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在一定假设下反推。这些都可能带来偏差,但综合判断,我们依然相信,上表中的第二列比第一列更接近实际出生人口。

那么,我就根据第二列数据,截取了75-85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如下:


这10年间出生的总人口是23543万,差不多2.3亿人。
假设真的印了2万亿,分给这些人,能分多少钱呢?
100%响应号召,平均每人分8695元钱,
50%响应号召,平均每人分16990元钱,
……
平均分钱,还是显得不是很有吸引力。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应该借鉴微信红包思路,开个总包2万亿的超级大红包。
每生一个娃,可以拼手气红包一次,均值就取8695元。
那就很刺激啦!
不可行,应该鼓励50后生孩子,因为50后普遍已经退休了有着足够的自由时间陪伴小孩,而且50后的人个个经历过大风大浪懂得如何照顾小孩并且他们一个个都有着丰富的培养孩子的经验,我相信他们小孩成才率更高。
而且50后的第一胎乃至第二胎基本上已经成年结婚可以反补老人。
社会财政补贴,养老金,下一代补贴,充足的时间,丰富的经验,谁敢说比50后更适合生小孩站出来。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50后的身体机能。,国家应该攻克难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1867
帖子:7837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