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坠亡生前疑遭一男子强奸致孕后患上重度抑郁症,事件最新进展是什么,该男子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21 22:29   17070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29:36
网上整理一些有公开信息的性侵案件:
2010年,广州市海珠区一男子性侵自己亲生女儿长达六年;
2011年到2013年,广西一名11岁的留守女童被村庄里的老人集体性侵;
2013年安徽潜山校长性侵6名女学生,最小的仅有6岁;
2014年广州9岁女童被邻居性侵;
2015年河南尉氏县的“特大强迫卖淫案”。犯罪人采取暴力、胁迫手段迫使多名被害人多次与赵志勇、周合鑫等人发生性关系;
2016年韦明辉强奸案,犯罪人先X后X,用柴刀切割A某的喉咙并用锄头挖泥土将A某掩埋。判决:死刑;
2017年83岁退休教师徐某某借钢琴家教老师的身份,性侵多名女童;
2018年广东茂名智障女孩被两名犯罪人性侵,两次怀孕并引产;
2019年湖北一家个体教育培训机构老师,性侵5名少女,最小的仅有8岁;
2020年烟台市芝罘区李星星报案,其养父鲍毓明对她有长达4年的性侵;
2020年成都市祝小小(化名)被犯罪人邱某性侵后怀孕引产,确诊抑郁症后从自家11楼坠亡。祝小小第一次被性侵时年纪不满14岁;
。。。。。。
以上相关案件进展均可以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enshu.court.gov.cn/,在高级检索中输入案由、关键词、法院、当事人、律师其中之一查询结果。相关媒体报道可以百度到。
祝小小案件证据充分,嫌疑人邱某逃不掉法律的审判。不过量刑再严重,应该是到不了死刑的程度。对于祝小小一家来说,邱某不死,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中国裁判文书网挖掘一些性侵案件,罪恶比想象中普遍,法律的审判也并没有缺席。
这个社会并不是岁月静好,也不是森罗地狱。这个社会是灰色的,你身边路上的人、你的同事、你对接的外卖员,他们不一定是好人,也不一定是坏人。
还是那句老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对儿童的性教育、危机意识父母要及时干预,不要意外发生了,再后悔没有关心孩子。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29:37
被诱骗拍视频—>被威胁发生关系—>怀孕—>堕胎—>重度抑郁—>坠亡
祝小小所承受的痛苦查查无法想象,短短10秒钟,头也不回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管是祝小小还是小小母亲,这份伤害都是无法挽回的...

而这一切伤害的源头却在想着为自己开脱,否认自己认识祝小小,被拆穿后称“不知祝小小当时未成年”:


呸!!!
据相关报道,罪魁祸首名为邱吉林,名下共有5家公司,其中注销1家,存续4家:

截自凤凰网
邱吉林是杯壶先生的创始人,在淘宝上有自己的官方旗舰店(现已搜不到):


此外,邱吉林还是一个有妻子有家室的人,他的妻子杨晓红在他入狱的三年里不离不弃,不仅时常来看望邱吉林,还把生意打理的很好:



一边说自己和妻子感情好,一边做着伤害未成年人的事情,甚至在祝小小母亲将其删除拉黑后再次加回祝小小,并要求她介绍其他女孩子给他认识:

祝小小曾在快手账号上写下:“世界上又将有一个女孩离去”

祝小小的死亡无疑会成为母亲心中的痛,天人两隔定会日夜思念...
只希望罪魁祸首早日得到应有的惩罚。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29:38





互联网的记忆很短暂,但我还没忘记,新城地产王振华强奸9岁幼女,一审被判五年,代理律师陈有西大放厥词,认为其应当无罪释放。
此案受害者去世的直接原因就是强奸怀孕造成的精神创伤。
若又是一个五年……
“千古悠悠
有多少冤魂嗟叹
空怅望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29:39
受害者是否完美都是受害者,这个毋庸置疑,他们该受到的惩罚不能因为受害者是否完美而被减轻。我支持性侵犯罪者应该限制从业,应该戴电子镣铐,社区登记,定期到派出所报道;同时把性同意年龄提升到16或者18岁;但是这个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我怕我们暂时等不到,那么在此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告诉孩子保护好自己,给他们很多的爱和教育,相信爸爸妈妈,让他们知道生命是可贵的,这是我们能做的。
我们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吧,在遇到某件事的时候觉得“完了完了天塌了我只能死”,但是为啥不能在ta的成长过程中构建ta的最近安全区,让ta在感觉到天塌了的时候想到“哦,我还有爸爸妈妈啊我不是一个人不需要独自面对”
——————————以下为原回答。
同作为小女孩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新闻非常心痛。
男子该承担什么责任我不是法官我说了不算,有DNA的鉴定结果是跑不了的,判刑必须吧。
家庭教育:
这个新闻中的妈妈和孩子,我想她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或多或少出了问题。因为小姑娘妈妈在19年9月发现她和禽兽男的事儿肯定是教育过告诫过的,但是她并没有听话,又加回微信,有了后面的两次强奸,导致怀孕(这个是经评论提示之前的确实不妥当,我改过了)
青春期的叛逆状态,我也有过,我在最坏的那段时间也知道要听爸爸妈妈话,尽管我讨厌他们管我,但是他们不会真正的害我。至于性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小孩子比你我十几岁的时候懂得多,也大胆得多,所以不要甩锅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存在的亲。
不知道新闻里的母女相处是个啥情况,现阶段的资料分析不出妈妈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如何,她们的悲剧其实足以给我们警示,构建一个让孩子信任的家庭坏境很重要,让ta知道爸爸妈妈爱她,值得她信任。李玫瑾老师说的,父母在6岁前对小孩子的心理抚育,就是在为青春期的叛逆增加管理ta的砝码。
学校教育:
都说老师不该因为她上课手机响而羞辱她(如果目前这一点为真),我觉得老师不是错在不该管她玩手机,而是态度。你上课不好好听课,老师不该管吗?该管的啊。只是青春期的孩子高度敏感脆弱,自尊心极强,是受不了这种羞辱的。老师有责任,但是要说老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不应该。
深圳学生考试作弊被老师抓了跳楼,这事儿赖老师吗?
----分割线----
其实这届家长的性教育环境比以前好了太多,有绘本,有讲座普及(给父母的)。
我女儿从小没有穿过开裆裤,从2岁开始像洗脑一样的告诉她:宝宝,你被衣服遮住了的地方不能被人看不能被人摸,你穿小裤头的地方连被人看都不允许;无论是谁都不可以,老师不行,穿白大褂的医生也不行,就算是生病了需要检查,那也必须有妈妈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
上幼儿园后,每天接回家和她聊天互相分享各自的一天;每天晚上给她洗澡仔细看看身体上有没有不明伤痕。
告诉她,妈妈和你是好朋友,我们之间没有秘密,你快乐的难受的都可以和妈妈分享。这个主要为以后的青春期打下基础。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29:40
性侵案又一次发生了。
今年已经回答了好几个关于性侵的问题了。
不想再宣泄情绪,直接上疗愈干货吧。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01
救助受虐孩子(性侵,校园暴力,遭受虐待等等)的首要原则是:先救家长,再救孩子。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当儿童遭遇到极度痛苦的事情时,父母的平静反应非常重要。
因为孩子唯一重要疗愈的来源,是自己的父母。
而父母此时面对危机情况的情绪水平,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
一个女孩3岁的时候,被一个猥琐大叔猥亵。那时候她很懵懂,没太当回事儿。
结果父亲听说了,拿起刀子就往外冲,找到那个人,当胸就是一刀,所幸那人被抢救回来,但从此父亲入狱多年。
母亲瘫倒在地说了一句让她铭刻一生的话:我的姑娘这辈子就毁了。
从此她成了罪人。她毁了父亲,也毁了母亲,更毁了自己,她以后心心念念就是快点儿长大,等父母去世以后,她立刻自杀,因为她已经不配活在世上了。
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孩子对一件事严重程度的评估,一部分来自自己受的伤害,但更大部分,是来自父母的态度。因为孩子并没有评估这一件事的能力。
2)真正的创伤,永远是二次创伤。
所谓创伤=危机+无人疗愈。
当孩子遭到伤害的时候,父母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把受伤的孩子活生生地抛弃在一边,这要比任何危机事件都可怕。
请记住:无论孩子遭遇什么样的外在伤害,都不会造成一生的影响。
无论伤害多么严重,都不会毁掉我们的一生。
所有孩子一生的创伤,都来自关系的失败,来自二次创伤,来自父母对自己缺乏共情,来自父母无法承载自己的痛苦,而把痛苦放在孩子身上。
容器的失败,才是创伤的本质。

什么是容器?
容器包括两个部分:
1)母性力量——接纳的力量:没关系,发生了一切,到妈妈怀里,就安全了,不用怕,有妈妈在,你就是安全的。
2)父性力量——解决的力量: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好起来的。
这两种力量,可以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也就是我们退可守。
同时也会带来掌控感和胜任感,我们进可攻。
而所有创伤的实质都是三无:无力感,无望感和无助感。
这两种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度过三无的暗流,在人生中始终有正能量的庇护。
所以,当孩子受伤害以后,第一件事不是治愈孩子,而是要尽快恢复你们作为父母的容器能力。
而很有可能让大人失去了父母功能的是如下两点:
1)缺乏疗愈手段:往往父母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不知道如何应对如此极端的情况。
2)早年遭遇过太多的创伤没有化解:如果孩子的创伤激起你小时候的创伤,比如你小时候就被暴力虐待过,你小时候就被性侵过,那么此时你就掉入自己的黑洞里,此时你可能会过度自责,或者过度情绪化,过度有攻击性,忙于维权,而忽略了此时第一重要的事儿——疗愈孩子的伤害。别说帮孩子,你就需要救助。
此时最快的方式是寻求心理援助。


02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第一种父母:不知道孩子是如何体验创伤,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疗伤的内在相对健康的父母。
当孩子受伤的时候,父母首先会沉浸在内疚感和三无感里,往往会遭遇一场情绪的危机。


《总有一天》剧照

他们往往会很焦虑地问如下这些问题:
1. 我自己也怕得很,我该和孩子说什么?
2. 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3. 什么事我该做,什么事我不该做?
4. 我怎样才能知道这对孩子而言有多严重?
5. 我怎样才能知道孩子的情况正在恶化?
6. 我怎样才能知道我观察到或者听到的孩子的情况正常与否?
7.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8. 我的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发生的事情?
9. 我应该和家人说什么?
10. 正常过日子就够了吗?
11. 如果孩子不想做他在事情发生之前习惯做的事,我该怎么办?
12. 如果孩子总想向我讲述发生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13. 先恶化再好转,这是真的吗?
14. 谈论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吗?
15. 有没有一些指标能够告诉我,孩子正在好转?
16. 我如何处理自己总的焦虑?
17. 都说要放下,我怎么才能做到呢?
18. 我可以做些什么,能让我的孩子更容易有所改善?
首先说,所有人都会对孩子的遭遇不知所措,都会很焦虑,很担忧或者很自责以及迷茫。这是最早期的反应。
但你们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内心是一张白纸,这意味着他们的心理代谢能力是很强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情绪能力,孩子完全可以度过早年的伤害的。

然后,我们可以回答一下上述问题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
1.“当我也感到害怕的时候,我该和孩子说什么?”
我的回答是:当你害怕的时候,给自己的害怕评分,如果100分制,你的恐惧超过50分,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安抚自己。
做一些简单的腹式呼吸,跟自己说这样的咒语:
  • 我很害怕,但这些害怕都是不现实的。
  • 没关系,慢慢来,会有办法的。
  • 我越放松,就越有能力面对这件事。
  • 我越自然,一切就会越快回到我的掌控中。
  • 放轻松,一切都会过去的。
  • 现在我回到我内在的圆心,所有的能量都回到我的身体里,我充满了能量,我可以解决。
2. “孩子现在在想什么?”
经常有人这么问问题。你必须了解,孩子所体验的创伤和你所想象的肯定不一样。
你需要了解孩子,绝对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把你的创伤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比你想象得更健康!

《母亲》剧照3. “我该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
不用问我,孩子最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愈力,做家长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自愈环境。
你要相信,孩子其实是知道如何疗愈自己的。
我见过所有孩子的常年伤害,其实都是来自家长拔苗助长,粗暴干涉而造成的。
4. “如何评估孩子的伤害?”
遭遇创伤性事件,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可能感受到:恐惧、担忧、悲伤、愤怒和孤独。常会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无法信赖他人。并且,部分孩子还会出现一些自伤和伤人的行为。
另外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
  • 学龄前孩子(6岁以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PTSD的反应,他们可能会表现出:
1、过去掌握的能力出现退化,例如不再会自己上厕所,甚至失去一部分语言能力;
2、睡眠变差,经常做噩梦;
3、经常回忆起事件的片段,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体现,例如在过家家中反复设计和创伤时间类似的情结;
4、突然对事物失去兴趣,不喜欢玩耍了,和过去亲密的父母疏离,不再和小朋友玩了;
5、听到和创伤有关的信息,会长时间的陷入低落,或者突然情绪爆发。
  • 学龄孩子(6岁-12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会呈现一部分6岁以下孩子的PTSD反应,例如在游戏中表现创伤等。
此外,他们还可能会出现“这个世界好危险”的担忧,不断担心创伤重演,呈现焦虑不安。 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创伤重演。
  • 青春期的孩子 (12岁到18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PTSD症状表现和成年人已经很接近。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侵入性症状
不能自控地反复浮现创伤事件的回忆,不断做相关的噩梦,仿佛停留在创伤中走一直走不出去,还有心跳加快、出汗等生理反应。
2)回避性症状
不愿意回想和谈论创伤,也回避和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方、物品和活动。
3)认知和心境方面的症状
包括部分失忆、世界很危险等负面信念、扭曲创伤的原因,不断自责和指责他人,与过去亲密的人疏远,丧失兴趣和热情等。
4)愤怒和攻击冲动
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冲动行为。

5. “言语的安慰管用吗?”
问问你自己,如果你失恋了,有人跟你说这种片汤儿话,管用吗?
言语安慰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因为我们的沟通70%是靠非言语沟通进行的,所以如果你自己的情绪是非常崩溃的,表面上的话语一定会起反作用
因为这反而会让孩子很困惑,我明明看到妈妈很痛苦,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却是正能量的?
他们也会困惑自己到底应该相信妈妈说的,还是相信自己本身体验到的
那么作为成人,你们是如何减压的呢?
大部分父母会报告说,他们回到家,然后做了一些以往能给他们带来情绪和身体放松的事情。
他们运动,吃东西,睡觉或者读书。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体要参与做些事情,以此让自己平复下来并彻底忘记恐惧。
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些能给他们带来平静的事情——吃东西、玩游戏或者从事一些熟悉的日常事务。
我们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外显”的,一种是“内隐”的。外显的是知识,认知层面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创伤是在“内隐”层面被体验的。“内隐记忆”指的是事件被身体和中枢神经系统所记忆。在内隐记忆的过程中没有语言,没有语词来描述正在体验到的内容。
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记忆和体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
声音和图像能够让我们想起发生的事情。
其实,恢复孩子的安全感和力量感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内隐记忆的方式——好吃的食物和玩具,这些充满感受性和体验性的活动比简单的说教更有用。



6.如果孩子应对危机的方式是不接受,我该如何应对?
我们也要注意到,孩子也会对自己制造二次伤害。
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很多孩子的大脑变得处于高唤醒状态下,并时刻准备着采取某种行动来帮助自己生存下来。
在最初的几秒钟内,大脑就决定了该做什么,而在这段时间,我们并没有真正在意识层面决定该做什么。
所以很多孩子会做出很多和以前差异很大的事儿。比如早就能很好的控制大小便的孩子,突然又会尿裤子,拉裤子,甚至失控下伤害自己和他人。
这些事情的反冲力是羞愧或者罪恶感,父母需要知道在这些情况下,膀胱失去控制、呕吐、一动不动或者大哭等行为都是很正常的,这是人体调集各种资源来满足生存需要的一种方式。
几个月之后,孩子还经常会问:“为什么我会尿裤子?为什么我会伤害别人?”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理解在最初接触到创伤事件时,孩子的那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可以对孩子说:“你尿裤子或者精疲力竭或者不知道做什么,对此我都不感到奇怪。”
这种立场能够帮助儿童消除对已发生或者没有做到的事情产生羞耻感和罪恶感
家长了解这一知识非常有必要。因为孩子在创伤体验的最初几秒,经常为自己做过的和没有做的事情而感到羞愧,同时又很少会告诉他人。



疗愈的方法:
  • 婴儿期-3岁,安全感和感受训练
当试图给儿童创建安全感时,保持日常的规律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孩子感到安全,你可以:
1. 保持正常的眼神接触。
2. 经常抱着孩子,在睡觉或小憩之前计划一段“依偎时间”。在椅子上摇晃也很有安慰效果。
3. 和孩子一起笑。
4. 抱着孩子一起玩玩躲猫猫或者拍掌游戏等。
5. 把孩子放在毯子上摇晃,同时唱首孩子喜欢的歌。
6. 在沙发上一起读本书或者看短录像。
7. 和孩子一起爬,当他朝你爬过来时要表现得很高兴。
8. 经常和孩子说说话,嗓音辨识对婴儿特别有安抚作用。
9.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玩水,那在水槽或者小一点儿的浴缸里玩水。
10. 让孩子帮你一起做他喜欢的食物。记住好吃的食物对于任何处于焦虑状态中的儿童都是有慰藉作用的。
11. 为了强化依恋和建立连接感,尝试以下活动:在一面镜子前,抱着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展示各种面部表情,同时鼓励孩子和你一起做。说,‘我感到吃惊!”然后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然后,叫着孩子的名字,说:“xx感到吃惊!随后是“我感到悲伤”,“xx感到悲伤”。”我感到孤单”,“xx感到孤单”。“我感到开心!”,“xx感到开心呢!”。
12.经常重复这个活动,即使在孩子已经能够轻松模仿你的表情之后。尝试不同的感受和表情,总之以积极的感受开始和结束。这一练习让孩子除了因为坐在你的大腿上而感到安全之外,也能帮助他开始理解和控制内心的感受。


  • 3-6岁,谈话疗愈法
1. 温柔地建议你的孩子和你说说他最美好的记忆,可以画画或者在杂志上找到一个能够让他想起美好记忆的画面。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用他们选择的颜色和画出的线条来向你展示他们记住的事情。
2. 鼓励儿童想想他们在美好记忆中闻到的、听到的以及身体感受到的。聆听并尊重他们的记忆。
3. 在连续几周内讨论了几个积极记忆之后,让孩子想想自己最悲伤的记忆,做法和之前一样,并且要安慰孩子。然后再以讨论美好的记忆结束。提醒孩子记住悲伤的感受就像暴风雨,它们总是会回来但却不会停留太久。告诉孩子他可以同时拥有快乐和悲伤这两种感受,在悲伤的事情发生时,开心和笑也是可以的。结束时,让孩子详细告诉你,他记忆中最开心的时光。
4. 伤痛有多大:告诉孩子你知道他因为某件事而承受的内心伤痛。告诉孩子你关心他的感受。问孩子,“你今天的伤痛有多大?“作为一种测量伤痛严重程度的方法,让孩子按照伤痛的程度来伸展手臂。拿出一根宽的丝带,测量一下孩子手臂的伸展宽度(这等于伤痛的值),然后剪掉丝带,把丝带放进一只信封里,最后一起决定把信封保存在哪里。
5. 告诉孩子过几个星期后,你们会再来测量一下伤痛有多大,到时候伤痛会变得更小。比如,你可以说,“这就像你跌倒擦伤了膝盖。一开始伤口或擦伤的面积很大,非常疼痛。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就逐渐消失了。它越变越小,到最后不再疼痛。”

6. 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下的问题:
  • 感到伤痛正常吗?
当然正常,我们总是在某些时刻感到伤心,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感到伤心。
  • 伤痛会水远存在吗?
不会。它会消失,就像阴天下雨一样,天不会总是下雨。阳光、开心和充满希望的日子会出来,并停留一段时间。这就像我们吹泡泡,泡泡变得很大,然后爆开消失。它们不会永远存在,就像伤痛不会永远存在一样,当我们感到伤心时,可以哭泣。
  • 和其他人谈论一下我们的伤痛,也会有所帮助:当我们感到伤心的时候,可以和谁说说这些感受呢?
家人(妈妈、爸爸、奶奶、爷爷等)、朋友、同学老师、咨询师、校车司机?以积极的基调结束这一活动,和孩子一起吃点东西,读本书或者到户外游戏。
  • 随后,询问孩子现在伤痛有多大(或多小),把手臂伸展得和伤痛的程度一样大。
用一根新的丝带,测量现在的伤痛有多大或多小。从信封里拿出之前的丝带,把两根进行比较。如果顺利的话,丝带变短了,而且孩子的伤痛也得以减缓。如果是这样,就让孩子说说他现在的伤痛减轻了多少,或者强调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伤痛会变小,然后消失。
  • 即使需要花较长的时间,父母也要提醒孩子他可以做些事情来获得安全感和找到乐趣。
如果伤痛和之前一样大,这正是寻求帮助的时候。总之以积极的基调结束活动。
  • 如果伤痛变小了,那就强调你们一起取得的进步。如果伤痛变大了,向孩子表明你会一直支持他,而且还有其他的帮助方法。



游戏活动
1.所有年幼的儿童都能在玩水游戏中降低焦虑。当他们心情烦躁并且任何事情都无法安慰他们时,鼓励他们在厨房的水池边,站在椅子上玩耍缓缓的水流,一只塑料碗和小的塑料杯子能够创造奇迹。加入泡泡游戏会更加有趣。
2.让儿童跑跳、翻跟头,在父母之间跳来跳去,当孩子到达父母一方的位置时就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唱那些让孩子开心的歌曲。歌唱能表达出安慰、安全和快乐的感觉。

如果你已经是个成年人,想要疗愈自己的创伤,那么你需要知道:
每一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到创伤挫折,情绪也难免高高低低起起落落。
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创伤和负面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选择了回避、漠视、放置的方法,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就等着靠时间抚平这些痛苦。
临床上有很多案例都显示,当人们只是放置和漠视创伤的时候,时间并不能带走一个人的痛苦,不论过了多久只要想起那件事,还会不可自抑的痛苦。
这个痛苦甚至因为长时间的不管理变得流脓出血,比当时还要痛苦。
举个简单地例子,抑郁症和拖延症就是典型的什么也不做主义。
[/url]抑郁症最让人痛恨的,是它麻痹人的意志。
轻度的时候抑郁症只会是你不想洗衣服不想打扫卫生,可是慢慢的随着抑郁程度加重你会你越来越不想做事,做成的事也越来越少。
你也会暗示自己你不想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越不想做,做成的越少,就更不想做。
最后你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做,天天与睡眠为伴。
David Burns把这种恶性循环称为情绪沮丧性循环,它会让人们对所有事都放任自流,摧毁一个人的动机。
有这种恶性循环的人通常会有一个消极的想法: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我心情不好,我不想再考虑这件事了,我要忘记所有的事。
这很容易,等时间长了我自然就忘了。

这种想法在被创伤的时候,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好用的。
它会让你不想努力,不想改变,不想思考。你会和平常一样生活假装这件事不存在,或者干脆不去上班让自己在床上睡一天,或者每天带着微笑的面具把痛苦藏在心底不和别人说。
但这种情绪沮丧循环的结果,就是创伤对你造成的伤害被压抑了下来,你虽然还是过着每天不变的日子,可是一旦你想起这段经历你就痛苦不堪;
或者这段创伤经历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如你本来是个乐于助人的人现在变成了一个冷漠或者虚情假意的人。
你可能只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收到了创伤,结果因为这种典型的情绪沮丧性循环,你开始觉得你不值得被别人爱,你就是一个注定孤老终生的人。
不过这种无作为主义当然也有好处,因为当人们懒得思考,不愿意回忆,回避创伤的时候,他们其实是获得了短暂的喘息。
因为创伤造成的伤害太痛苦了,人们不愿意直面这种痛苦,就只能学鸵鸟一样假装这件事不存在。
然而,如果创伤较大,我们自己却不积极自主地解决它带来的情绪,那么伤口是不会自己愈合的。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自我疗愈才算正是开始。
那么到底如何疗愈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呢?

[h1]情绪是内在小孩[/h1]情绪从某个层面而言,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
除了内在小孩,我们的内心也有“内在父亲”和“内在母亲”。
内在父亲偏理性,可以用全局观来分析事件的角度;
而内在母亲是偏感性的,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拥抱自己,给与关怀和包容的态度。



有一种说法是,你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对待你的孩子,你就是怎么对待你内心里的“内在小孩”的。
当你发现你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你的孩子也不再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你应该做的是“倾听”而不是期望你的孩子能主动地来和你交流,更不是说教。
对待你的内心小孩也是一样,当你发现生活出了问题,你最该做的不是回避问题,也不是企图用理性来压抑问题,而是“回归自身”,恢复与你自己的“内在小孩”的联结,这也就意味着“关注”你的情绪。
关注你的情绪,就是爱你自己。
想一想你爱孩子的前提难道不是关注吗?
你难道不应该先弄明白你的孩子需要什么吗?
如果你都没弄清楚他需要什么,你只给他你认为他需要的,这能算爱吗?
同理,关注你内心的孩子才是爱你自己的第一步。


你的内在小孩控制着你的生活,除非你能重新做他的父母,治愈他。只有到那时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年人,掌控自己的人生。
[h1]情绪本身无对错[/h1]请记住,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所谓的正负情绪的源头都是你自己。想想看,任何一种情绪其实都有正面效果,即使是所谓的“负面情绪”。
比如害怕,其实是你的身体告诉你前面可能会有危险,提醒你保护你自己,你会感到双手冰凉,是因为血液流向下肢,让你做好逃跑的准备。或者焦虑,是告诉你某些事可能会让你的生活发生改变,你的机体正在提醒你做好准备。
所以说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而我们表达情绪的方法才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之分。
情绪表达(emotional expression)和情绪觉察(emotional awareness)不同,情绪觉察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变化,比如生气的时候,察觉到自己内心的怒火和身体的颤抖,而情绪表达是我们如何展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双手紧握,气喘如牛,大吼大叫,这都是情绪的表达。
你感受到的任何情绪都是需要被接纳的,越是强烈的情绪越应该主动地关注和理解。而我们表达情绪的方法应该是有建设性的,至少不能伤人伤己。

有人会说,“我生气的时候一般都忍着,假装自己不生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我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这种经历,当激烈的情绪浪潮拍过来的时候,我们无法表达我们的情绪,而是选择当做没发生,忍住这个情绪,自欺欺人的认为自己没事。
我们无法表达出我们的情绪其实是回避的表现,这也是一种什么也不做主义,假装自己没这个情绪,自然就不需要纾解,也不需要接纳和疗愈。
一次两次的没所谓,可是时间长了,每次都这样不表达情绪,这些情绪就慢慢滚成了一个大雪球,有可能带来很大的破坏力。
就像我们课程中曾讲到的回避型人格,当他们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往往就代表着事情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情绪也是一样。
这种现象很常见,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一直贬抑情绪表达?
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不是告诉我们要坚强?
相较于女孩子,男孩子可能被要求的更多,所以男性通常很少表达他们的情绪。
于是一旦你产生了某些情绪,你就像条件反射似的,强迫自己压抑情绪,“生气是不对的,是不好的,我不能生气”。
当我们拒绝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其实就是拒绝了我们自己。
因为情绪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当我们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那我们另一部分就没有地方依托了。
就像光和暗是双生的一样,我们的黑暗和我们的光明也是相生的。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接纳我们的情绪。
比如说,哭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们应该适当地发泄,激烈的情绪会在发泄的过程中趋于平静,我们在激烈情绪中暂时失控的认知也可以重新发挥作用。
那些激烈的情绪其实是我们通往深层次自我的一个过程。
当这些激烈的情绪出现的时候,其实是内在小孩在向我们传达非常重要的信息。
情绪之所以激烈,是因为我们有些非常深层的渴望和强烈的需求。
弄明白自己的情绪,我们就可以发现自我的内在。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内在的欲求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在成长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干这些事,除了干这些事还能干嘛,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内在欲求,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有这些情绪。
他们只会不停的把情绪放置在一边,转而去做些什么来分散注意力,或者干脆去睡觉。
当我们开始探索自己,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行动,这些行动又会让你认识到新的自己和环境,你又发现你产生了新的情绪,你又继续探索,又产生新行动,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切记,一切外在转化的先决条件都是内在转化。
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了,你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h1]情绪不是真理,情绪也不等于你[/h1]萨提亚心理治疗认为,人们所有的情绪都是能量。
这种能量是流动的,它既会消退,也会涌起。
每一种情绪都是有止尽的。
当你的情绪涌起的时候,你确实需要倾听和接纳你的情绪,但这不意味着你的的感觉就是真理,你的想法就是上帝的意志。
你要接纳尊重你的情绪,也不代表着你就要按照你的情绪来行事。
现实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内心是个小孩子,就围着你转。
我们应该尊重倾听自己的情绪,可是我们不能任何事都对自己的情绪言听计从。
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时常伴有一部分的认知扭曲,也有可能会产生过度概括
比如这样的过度概括:你们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
扭曲的认知会让我们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别人。
这个人可能当时非常生气,强烈的感到对方是错的,自己是无辜的。
然而,我们不能说他这个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两个人都是有责任的。
所以一定要记住,你的情绪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能漠视你的情绪,但是你的情绪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如果你想治愈自己,帮助自己成长,洞悉更多关于人性、情感的秘密,不妨来学习一下心理学吧。
以上。[url=https://www.zhihu.com/people/f0acd87dbdd58922b460cd0e9f13bebe]@心理咨询师卢悦

心之助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END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