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言后最加一个「以上」是做什么用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21 22:15   9147   5
好多人在说完话后喜欢加一个「以上」,这个词有什么内涵吗?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15:46
这个词的确是源于日语的表述习惯。但是现代中国人说完话加个以上,尤其是中国网民发言之后加个以上通常只是为了装逼。和“懂?”“鉴定完毕”等著名发言后缀作用类似。
在正式场合下发言或是进行介绍性质的演讲,结束后最好以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说:“我的发言/报告/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而不要滥用以上。
以上。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15:47
和return 0;异曲同工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15:48
写文章或发言用“以上”结尾的做法虽然是从日本传过来的,但这种做法本身,我认为是中国传统中本来就有的。只不过这样的传统习惯因破四旧打倒孔家店等等而罕有孑遗鲜有人知了。


一、以套语为结尾常见于古代政府公告中。
比如圣旨中常见的“钦此”二字。

额,这图是社区里搜来的。。。朱元璋的圣旨又或者

比如在官府榜文中,常见以“特示”二字结尾的。




又或者

这些都是古代公文常见的套语,“钦此”“特示”这些词汇表明文章的结束。


二、古人书信结尾处也常见二字词。
以鲁迅书信为例。
致蔡元培鹤庼先生左右:
谨启者:起孟于前星期发热,后渐增。今日延医诊视,知是瘄子。此一星期内不能外出受风,希赐休暇为幸。专此,敬请道安。
晚周树人谨状五月十三日
致许寿裳季市君足下:
顷蒙书,祗悉,便赴文书科查检案卷,有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系南洋商务学堂改称,江南实业学堂,而南洋高等实业学堂则无有。又查上海江南两学堂名册,亦不见魏公之名。此宗案卷从前清移交,有无阙失,不可知。总之此公则不见于现存经传中,非观其文凭难辨真妄。然既善于纠缠,则纵令真为南洋高等实业学堂最优卒业,肄业年限为一百年,亦无足取耳。部中近事多而且怪,怪而且奇,然又毫无足述,述亦难尽,即述尽之乃又无谓之至,如人为虱子所叮,虽亦是一件事,亦极不舒服,却又无可叙述明之,所谓"现在世界真当仰东石杀者"之格言,已发挥精蕴无余,我辈已不能更赘矣。《新青年》第五期大约不久可出,内有拙作少许。该杂志销路闻大不佳,而今之青年皆比我辈更为顽固,真是无法。此复,敬颂曼福。
仆树人顿首八月廿九日
致许寿裳季市君足下:
早蒙书,卒卒不即复。记前函曾询部中《最新法令汇编》,当时问之雷川,乃云无有。前答未及,今特先陈。夫人逝去,孺子良为可念,今既得令亲到赣,复有教师,当可稍轻顾虑。人有恒言:"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仆为一转曰:"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此意久不语人,知君能解此意,故敢言之矣。《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京师图书分馆等章程,朱孝荃想早寄上。然此并庸妄人钱稻孙,王丕谟所为,何足依据。而通俗图书馆者尤可笑,几于不通。仆以为有权在手,便当任意作之,何必参考愚说耶?教育博物馆等素未究,必无以奉告。惟于通俗图书馆,则鄙意以为小说大应选择;而科学书等,实以广学会所出者为佳,大可购置,而世多以其教会所开而忽之矣。覃孝方之辞职,闻因为一校长所打,其所以打之者,则意在排斥外省人而代以本省人。然目的仅达其半,故覃去而X至,可谓去虎进狗矣。部中风气日趋日下,略有人状者已寥寥不多见。若夫新闻,则有エべ之健将牛献周佥事在此娶妻,未几前妻闻风而至,乃诱后妻至奉天,售之妓馆,已而被诉,今方在囹圄,但尚未判决也。作事如此,可谓极人间之奇观,达兽道之极致,而居然出于教育部,宁非幸欤!历观国内无一佳象,而仆则思想颇变迁,毫不悲观。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类。若以人类为着眼点,则中国若改良,固足为人类进步之验(以如此国而尚能改良故);若其灭亡,亦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大约将来人道主义终当胜利,中国虽不改进,欲为奴隶,而他人更不欲用奴隶;则虽渴想请安,亦是不得主顾,止能侘傺而死。如是数代,则请安磕头之瘾渐淡,终必难免于进步矣。此仆之所为乐也。此布,即颂曼福。
仆树人顿首八月廿日
上面的“专此”,大概类似于钦此,即我专门写的这封信。“此复”,就此回复。“此布”,就此发布。都是寄信回信时说的套话。鲁迅还用过的类似词汇,比如“专此布复”“专此布达”“专布”“此致”“专复”,反正就是这些字的排列组合吧。
三、“以上”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不懂日语,这里仅仅从汉语角度做一些猜测。大概率不对。。。
“以上”的“上”,可能如同“向皇帝上书”的“上”,是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发送信件时所用,可以用来自谦。比如鲁迅给胡适写的这两封信,结尾就用“上”字。
致胡适适之先生:
前两天得到手教并《水浒两种序》。序文极好,有益于读者不鲜。我之不赞成《水浒后传》,大约在于托古事而改变之,以浇自己块垒这一点,至于文章,固然也实有佳处,先生序上,已给与较大的估价了。
《西游补》送上,是《说库》中的,不知道此外有无较好的刻本。
自从《海上繁华梦》出而《海上花》遂名声顿落,其实《繁华梦》之度量技术,去《海上花》远甚。此书大有重印之价值,不知亚东书局有意于此否?我前所见,是每星期出二回之原本,上有吴友如派之绘画,惜现在不可复得矣。
一月五日
致胡适适之先生:
多天不见了。我现在有两件事情要烦扰你:一、《西游补》已用过否?如已看过,请掷还,只要放在国文教员什么室就是。
二、向商务馆去卖之小说稿〔1〕,有无消息?如无,可否请作信一催。
以上,劳驾之至!
树人五月二日
“以上”的“以”字就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总之,这种用在文章最后专门表示文章结束的套话,原本是汉语写作的习惯。但习惯断绝,现在这么做的已经很少了,传统的文章结束套语已经失传。可是同时,使用套语又是某种程度上的刚需,当想使用的时候,由于对传统的陌生,转而从相对熟悉的外语引进。英语的“period”、日语的“以上”,都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汉语的空白。




作为彩蛋,发一封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
致许广平"愚兄":
你的"勃谿"程度高起来了,"教育之前途棘矣"〔1〕了,总得惩罚一次才好。
第一章"嫩棣棣"〔2〕之特征。
1.头发不会短至二寸以下,或梳得很光,或炮得蓬蓬松松。
2.有雪花膏在于面上。
3.穿莫名其妙之材料(只有她们和店铺和裁缝知道那些麻烦名目)之衣;或则有绣花衫一件藏在箱子里,但于端节偶一用之。但于端节偶一用之。
4.嚷;哭......
第二章论"七.一六,"〔3〕之不误。
"七.一六,"就是今天,照"未来派"写法,丝毫不错。"愚兄"如执迷于俗中通行之月份牌,可以将那封信算作今天收到就是。
第三章石驸马大街确在"宣外"〔4〕。
且夫该街,普通皆以为在宣内,我平常也从众写下来。但那天因为看见天亮,好看到见所未见,大惊小怪之后,不觉写了宣外。然而,并不错的,我这次乃以摆着许多陶器的一块小方地为中心,就是"宣内"。邮差都从这中心出发,所以向桥去的是往宣外,向石驸马街去的也是往宣外,已经送到,就是不错的确证。你怎么这样粗心,连自己住在那里都不知道?该打者,此之谓也欤!
第四章"其妙"在此。〔5〕《京报的话》承蒙费神一通,加以细读,实在劳驾之至。一张信纸分贴前后者,前写题目,后写议论,仿"愚兄"之办法也,惜未将本文重抄,实属偷懒,尚乞鉴原。至于其中有"刁作谦之伟绩"〔6〕,则连我自己也没有看见。因为"文艺"是"整个"的〔7〕,所以我并未细看,但将似乎五花八门的处所剪下一小"整个",封入信中,使勃谿者看了许多工夫,终于"莫名其抄",就算大仇已报。现在居然"姑看作'正经'",我的气也有些消了。
第五章"师古"无用〔8〕。
我这回的"教鞭",系特别定做,是一木棒,端有一绳,略仿马鞭格式,为专打"害群之马"之用。即使蹲在桌后,绳子也会弯过去,虽师法"哥哥",亦属完全无效,岂不懿欤!
第六章"模范文"之分数。
拟给九十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都给罗素〔9〕。
第七章"不知是我好疑呢?还是许多有可以令人发疑的原因呢?"(这题目长极了!)答曰:"许多有可以令人发疑的原因"呀!且夫世间以他人之文,冒为己作而告人者,比比然也。我常遇之,非一次矣。改"平"为"萍",尚半冒也。虽曰可笑,奈之何哉?以及"补白",由它去罢。
第九章结论。〔10〕肃此布复,顺颂嚷祉
第十章署名。
鲁迅。
第十一章时候。
中华民国十四年七月十六日下午七点二十五分八秒半。

注释:
〔1〕"教育之前途棘矣"这是套用杨荫榆《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的用语。
〔2〕"嫩棣棣"许广平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五日致鲁迅信中对鲁迅的戏称,下面的议论由此而发。
〔3〕"七.一六"许广平在上信中说:"你的信太令我发笑了,今天是星期三----七.一五----而你的信封上就大书特书的'七.一六'......这一天的差误,想是扯错了月份牌罢"。
〔4〕"宣外"许信中说鲁迅把宣内"写作宣外,尤其该打"。
〔5〕"其妙"在此许信中说,"'京报的话',太叫我'莫名其抄'了"。
〔6〕"刁作谦之伟绩"鲁迅剪寄的《京报》下方,刊有《古巴华侨界之大风潮》新闻一则,报导了当时驻古巴公使刁作谦"霸占领馆,踢烂房门,抢夺文件"等等,许广平读后莫名究竟,在给鲁迅的信中说:"大概注重在刁作谦之伟绩,以渠作象征人物乎"?
〔7〕"文艺"是"整个"的雪纹在《"细心"误用了!》中有"诗是以内容为主,是整块的"、"文学是整块的东西"之类的话。
〔8〕"师古"无用许信中说:"记得我在家读书时......我的一个哥哥就和先生相对地围住书桌子乱转,先生要伸长手将鞭打下来时,他就蹲下,终于挨不着打,如果嫩棣'犯上作乱'的用起'教鞭',愚兄只得'师古'了,此告不怕。"
〔9〕罗素(B.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一九二○年曾来我国讲学。
〔10〕原件无第八章,或为作者误书。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15:49
我还是觉得数学书上的“证毕”二字最为魄力。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2:15:50
日语专业的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在中文的对话与报告的结束加个以上。


就如同日语专业的人不会满口纳尼,亚麻带,那路或多,酷索 一样,这些词被滥用的时候我们看了也非常难受。


所以我把滥用 以上 的行为视作曾经的中二少年长大了继续中二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