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乘桴浮于海,但他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仁与礼在那样的乱世是不可行的,依旧坚持周游列国,这不矛盾呢?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1:04   7354   5
孔子说过乘桴浮于海,但自己几乎用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理论,他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仁与礼在那样的乱世是不可行的,别人也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来评价他,这不矛盾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4:21 发帖IP地址来自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于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韩诗外传》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深沉地爱着人间,他不能和那群隐士一样离群索居,躲避人世,他要去拯救。曾经意气风发的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他确实去做了,他用生命去证他的道,去践行他的理念,去实现他仁礼的理想。也算对自己有个交代,对人间有个交代。
谁不曾有过高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他不愿就这么妥协,去试试吧。万一呢,我不做这事那就没人做了。难免对这赤裸裸的现实有一丝抱怨和退缩的想法。这也无可非议,他毕竟还没有退缩,只是抱怨几句聊以自慰,更是自嘲的宽解。我始终相信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价值。不仅感动着自己,也激励着别人。
“努力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它让一个人显得生机勃勃,显得对生命充满诚挚,显出一种不惧怕命运不随波逐流的勇气,让一个人,永远不会被俗世拽下去,以“和光同尘”的名义,变成它的一分子。”这话在社区上看到的,不好意思(T ^ T)忘记了来源。
他的崇高我尚不敢触碰。

附《论语片段》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再附文天祥诗《言志》选句
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
我生不辰逢百罹,求仁得仁尚何语。
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
杀身慷慨犹易免,取义从容未轻许。
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
以身徇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素王不作春秋废,兽蹄鸟迹交中土。
闰位适在三七间,礼乐终当属真主。
平生读书为谁事,临难何忧复何惧。
已矣夫,易箦不必如曾参,结缨犹当效子路。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4:22 发帖IP地址来自
夫子可为万世师表者就在于此了。
知道应该做但更知道做不成,最后还是坚持要去做,所以才是夫子。知道做不成就不做了,那是道家,儒道之分野就在这个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但你不要忘了夫子反复说的:择善固执,乐以忘忧;曲竑而枕,乐在其中矣;鄙巷陋食,回也不改其乐。也就是说,儒者,真正的儒者,在这种奋斗中所寻求的不是成败而是对仁道的坚持,所以乐在其中矣。
何以能乐?心安而已。
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还没认识到儒学所求者何?之前有一个回答说到过,儒门君子所求者三:
1、在个人,做君子,于日日不缀的学习与反省中自强不息;
2、在族群/团体,以中庸之道维系团队、协作互助,厚德载物;
3、于家国,抚百姓镇国家安社稷求大同。
夫子所求乃是大同,大同是儒学的终极理想(可以终身奋斗但也未必就一定要在地上建立天国,但这并不影响君子的奋斗与努力),夫子的视野早已超越了一时一世之成败得失,其对大同的不懈追求正好为中国人奠定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更为中国人注入了坚韧不拔、义之所在蹈死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与豪迈。应该说,这些才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中华能独存之法门。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4:23 发帖IP地址来自
@何清明  与 @徐晓轶 的答案都说的很准确了。我稍微补充一点,是来自阳明《传习录》中的一节:


僕誠賴天之靈,偶有見於良知之學,以為必由此而後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則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見其若是,遂相與非笑而詆斥之,以為是病狂喪心之人耳。嗚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體,而瑕計人之非笑乎?人固有見其父子兄弟之墜溺於深淵者,呼號匍匐,裸跣顛頓,扳懸崖壁而下拯之。士之見者,方相與揖讓談笑於其旁,以為是棄其禮貌衣冠而呼號顛頓若此,是病玨喪心者也。故夫揖讓談笑於溺人之旁而不知救,此惟行路之人,無親戚骨肉之情者能之,然已謂之無惻隱之心,非人矣;若失在父子兄弗之愛者,則固未有不痛心疾首,狂奔盡氣,匍匐而拯之,彼將陷溺之禍有不顧,而況於病狂喪心之識乎?而又況於蘄人信與不信乎?嗚呼!今之人雖謂僕為病狂喪心之人,亦無不可矣。天下之人,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猶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猶有喪心者矣,吾安得而非喪心乎?


如果一个人的父亲重病将要去世,他明知道只能挽救父亲几天甚至几小时的生命,也要倾尽所有。我们不能笑他不理智,而是他的感情不能自已。我想每一个爱着自己父母妻子的人也许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孔子,张载,王阳明这些儒家实践派的先辈们,会将人民看做他们深爱的亲人,因此即使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也会尽力去拯救他们。张载的《西铭》说的就更清楚了: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更何况他们还存在着些微的希望,认为自己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同和踵继,从而最终实现理想。
所以说到底,我以为儒家的精神核心就是仁者之爱人。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4:24 发帖IP地址来自
谈归隐田园的,九成九要继续在俗世沉浮。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写的,他归隐没有?没。有机会他还是想当官。


所以,“乘桴浮于海”这样的话,说的人多,做到的人少。
在这一点上,孔子和多数人一致。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4:25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矛盾啊,孔子的理论君主不接受,但是如果君主的子民接受了呢,结果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