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什么意思,怎样用现代社会价值观来理解这句话呢?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56   70836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6:33
西晋诗人王康琚有一首代表作,叫《反招隐诗》,开头两句是:“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这应当是题主所说这句话的最初说法,跟我们平常讲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几乎相同。
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了一首诗,叫《中隐》,开头几句是这样的: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朝市,指朝廷和市集,也可指朝廷、名利场、尘世。《史记》有“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说法。丘樊,指乡村,亦指隐居之处。《论语》中,孔子(名丘)的学生樊迟曾向他请教耕种之事,后人遂以“丘樊”借指乡村。
白居易说,大隐之人享受功名利禄,却不免于在尘世嚣喧中枉道徇物;小隐之人固然可以洁身自好,却又难免太寂寞萧条。不如折中一下,当个留司官(太子宾客)的闲职,既能避免风尘奔波和朝堂纷争之苦,又能享受游山玩水、诗酒声色的闲情逸致,何乐而不为?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当由白居易的诗句演变而来。
现代人应当怎么来看待这句话?
首先要明白,什么叫隐士?隐士,意指隐居不仕之士。你得有文化,有本事,而又视名利如浮云,不屑于跟世人一道蝇营狗苟,这才有资格称隐士,而不是随便什么人住在山里不出来,就叫隐士。
最典型的隐士是庄子,人家请他去当宰相,他都不乐意,而宁愿安贫乐道,逍遥游世。
其次,人们选择当隐士,大多是因为世道昏暗,而做出的明哲保身之举,像魏晋南北朝时候的隐士就特别多。《论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说明隐士阶层的出现,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所以孔子才对这种事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论语》中就有一个叫接舆的隐士,不同意孔子在乱世中奔波弘道的行为,孔子想要下车跟他说句话,他却避之唯恐不及,这是标准的隐士风格。
隐士对当政者采取的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一般而言,人们对隐士是尊敬的,即使是君主,也不例外,所以这种做法通常并没有问题。比如庄子不肯为楚相,人家楚王也没有难为他。但是,这得分对象,如果遇到姜子牙、朱元璋这样的主儿,要是仍然这样非暴力不合作,就可能有性命之忧。冯梦龙《智囊》就记载了一则姜子牙杀隐士的故事: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齐国始祖,可是偏偏遇到了华士这位一根筋、不买账的人,召之再三竟然都不听,一点不给面子,完全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如何能忍?为了杜绝其他人效仿,因此就将他杀了,杀一儆百。所以啊,任何时候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所谓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如果不管不顾,一条道走到黑,是要遇到危险的。本来做隐士就是为了明哲保身,结果却因此而丢了命,何苦来哉!
最后,如前所述,本着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今时今日的人们,是不需要当隐士的,而是有多大本事,就应当使出多大本事,也好不枉此生。但隐士的精神,也仍然对我们有启示,就是人要低调,才好安生。有些人赚了点钱,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谁都瞧不上眼,走路都恨不得横着走,这样的人迟早要倒霉的,还是闷声发大财比较靠谱。
隐士一般都是道家人物。因为道家以无为本,最好让人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于是就把自己给“隐“起来了。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6:34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6:35
看过先秦诸子的学说,发表一点愚见:
在古代的时候,隐是指士子的归隐,他们多是因为仕途不顺或者不满官场黑暗才选择了归隐。
隐于野(理解为山林)的人,不能接受黑暗的现实,需要时刻以清静的环境来净化自己,才能达到心中的境界,视为小隐。
隐于市(理解为集市)的人,能够面对现实,在一个相对平凡单纯的环境中自我净化,而不迷失自己的信念,视为中隐。
隐于朝(理解为朝廷)的人,不仅能够面对现实,还能与污浊的环境做斗争,在黑暗的环境中,能够大智若愚,保持自我的境界,视为大隐。
历史上做到大隐的,我想只有隐士哲学家了,最早的是老子。老子的学说是无为和出世,但是他自己却一直宣扬自己的思想,讨论救世药方,看似是在有为,入世,其实是一种大隐。
这句话的出处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应该是道家学说的体现,道家学说的观点都是反着说的,所以你需要用反着来的观点理解。
至于你说用现代的价值观来理解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追求,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要坚持自己,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污染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6:36
一点个人的看法

小隐无疑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处世方式,而中隐隐于市,虽然能力上可能有所限制,但至少已经有了直面黑暗的态度。至于大隐隐于朝,不仅有深入暗黑时事的心态挣扎,又有能力和手段的极致体现,可以说是理想主义者的中的佼佼者,也是每个理想主义的终极梦想了。于私为君子,于文为鸿儒,于国为辅助。毕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而后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
放在现在来看,小隐虽得到了保持了眼前的清静,却没有和社会的接触,没有社会化,也没有经历世俗的人生阶段。已经很难称为一个“人”了。而中隐隐于市,虽称不上有作为,至少保持了个人的社会功能,也能浑浑沌沌地过一生,和世界井水不犯河水。至于大隐隐于朝,既得到了心安,也经受着考验,也有政绩上的建树。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然后利用这一意义来做一些主观上认为可为的改变。不仅在世俗纷扰中保持了自己的理想,还能将其概念付诸实践,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社会实验”了。民国的时候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人,历朝历代也不缺少这样的身影,这些人能够出现,既是其自身之幸,也是世人之幸。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6:37
人际关系越密集,利益网络越复杂,风气和自己的性格与观念冲突越大的环境,对人的考验越大,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其极端的反面,就是让你处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还给你一大笔钱,给你高度的自由感,应付这种环境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低到几乎没要求。
为什么总说修行要尽量避开喧嚣,甚至要出家,一大原因就是外部刺激小,更容易成功。然而在世俗生活甚至是在复杂的职场官场商业领域中也想保持长久的相对平静,难度便高得多,若同时还要考虑节操,那就更难了。不说多么复杂的职场官场,就说普通人的生活。你能否在从事一项活动时让其良性发展、继续发展?你能否在从事一项活动时,还能兼顾其他活动,即不滞于某一活动,当其他活动需要你时你可以从原活动中果断抽身进入到下一个活动?你能否意识到当前活动对于将来其他活动的意义(这也就是远见)?你可否保持人格的一贯性,使得任何时期的自己都被自己承认(这也就是不后悔)?其实生活是可以很难的,是可以处处都是修行的。
儒家的“礼”在现在看来可能过于繁琐冗余迂腐了,但其表明的持久含义其实是,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合适的应对方式。这些场景可以有他人的参与,也可以没有,所以,无论是面对别人,还是面对自己,都可以有合适的处理方式。生活中是不是有各种不一样的场景出现?你显然不能去作相同的处理。
思考如何合理应对不同的人和事,可以且容易演变为一种“执”。社会上处处都是说话做事让你觉得没礼貌较冒失不考虑他人的人,但是这些人给你的感觉往往是快乐随性没烦恼,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的反应全是当机而发,而且不记事,从来不多想什么,人家的观念里没有“如何合理地应对不同的人和事”,有的是朴素的“想那么多干什么”“无聊”。原则上,“合理应对不同的人和事”也有不“执”的版本,原理和前面的类似,也是当机而发,也是应后即忘,心无阻滞,这就是类似于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之前谈中国哲学里的“性”字时,我曾说我有时会把其理解为“已具备条件”。若做一个不一定合适的借用,那么上述的那种没什么烦恼的随性的人,他们便已经具备了那种支持他们没烦恼不多想的“性”,而且自然而然就充分实现了这种“性”,而对于这种“性”不充分或暂被遮蔽的人,就要修行了。用一句网络黑话来讲,就是你欲到达的终点是人家的起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