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经验中经常提到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具体究竟是指什么东西?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55   6940   5
虽然大学都毕业了,不过最近到亲戚家玩,和亲戚家一个高三孩子聊天,又讲起了高考复习方法的事情。他问我,在理科科目中,到底什么叫做把知识串成体系,把知识点形成网络?我想起自己曾经高考复习时,也听到过类似的说法,还不止一个人,但我一直对这个概念具体指什么,非常模糊,有人曾经弄清楚过这个概念究竟指什么意思么?文理科可分开叙述。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5:42
谢邀。
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理解这个概念堆提高你的学习成绩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用简单的说法来说,是这样子的。
我告诉你:广州维度20. 上海维度30.北京维度40.  你能把多少东西记在脑海里并且反映出来?

level 1: 入门:脑海里存放3句话,分别是广州20,上海30,北京40。考试考北上广的维度你可以回答出来,考北京和广州哪个在南面,就回答不出了。因为没有记住维度和位置的关系。

level 2: 高级:脑海里除了level1的三句话以外,还记住了:维度代表了南北,维度和地球上某个位置的关系。这叫把知识串成体系,并且记住了体系。考试但凡考到北上广的位置关系,都可以利用20,30,40以及记住的知识体系来解答问题,无论问题是什么样子的。

level 3: 更高级:脑海里除了维度和地理位置对应关系,上海:30,北京:40,广州:20三个一一对应地关系以外,还记住了:上海在北京广州的中间,北京最北面,广州最南面等对应关系的相关信息。这叫把知识点形成网络。这种时候,哪怕你忘记了任何一个关系,你都可以再考试的时候,凭借另外两个直接推算出忘记的那个知识点,并且得到答案,解答问题。也许你觉得“忘记”这件事情不会发生,那么换个思路,把“忘记”当成,压根就没见过不知道呢?

以上是用一张地图来描述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
如果尝试概括的话:
已知知识A。
level 1: 记住A。表现在问起A,脑海里能反映出来A。
level 2: 记住A以及可以由A得出的所有的B。表现在问起B,脑海里可以由A得到B。
level3:  记住A以及可以由A得到或得到A的所有的B,和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C。表现在无论问起A,B,C,脑海里都可以反映出来一个包含了问题的知识网络。即任意两个知识点之间是否有连线,连线是什么,怎么来的,是否又是一个可能的知识点等等。然后利用这样的知识网络从题目的起点寻找到通向答案的路径。

大约就是这样了。请需要考试的同学们加油。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5:43
Notice:这是我的文字live,如有帮助,金额随意,support支付宝&微信
支付宝:https://qr.alipay.com/apx04449qhxkwxng3rfdt62 (二维码自动识别)
微信:
https://wx.tenpay.com/f2f?t=AQAAAIO5SCbPex0H1symnE2CKjw%3D (二维码自动识别)
---
体系是主干大道,小巷是枝节,互相连接,牵一发动全身。

只有枝节,没有主干是无法解析复杂问题的(复杂问题指-牵扯多个知识点)。即你不知道题目问什么,更不知到怎么答。
只有主干,没有枝节是使不出力气的。犹如空有绝世内功,却毫无武技。

现实中,往往情况没有这么极端。虽然一些考生对“体系”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在通过一定的习题训练后,体系就已被无意识地建立了。尤其对于高考这种,难度值一般,问题模块典型,有教师辅导的考试。

但是,如果能有意识地构建体系,那么学习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以地理举例,常见如下问题:
造成此地区XX(eg旱涝,大量降水..)的原因是什么?

1.先理解此学科的专业术语。
通过看这类题的答案,我发现解答这类题离不开一个名词----地理环境
于是我搜索“地理环境”。

  • 维基定义:地理环境,是生物(人)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情况。它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组成。
  • 总结这类题的答案后,我发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不是重点。于是侧重“自然环境”。
  • 根据维基的定义(地理环境,是生物(人)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情况),我联想起了“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而这4圈又可浓缩成“水,地,生。”
  • 水(1.分为液体,气体,固体:即海洋,湖,河流,下垫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生物水;大气,风(盛行风,季风;季风的变化,变化原因);冰川(冰川的影响))
  • 地1(分为地形,地势,地质)地形(垂直是海拔,水平是盆地,平原等);地势(迎风坡/背风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etc);地质(疏松/盐渍/水土流失etc)
  • 地2(经度;纬度)经度(海陆距离;气候差异);纬度(太阳辐射量;自然带差异,气候差异)
  • 生(生物--以人类为主)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切活动又可分为:农业工业商业。
至此,此类题目的体系基本涵盖。再次梳理思路:
  • 什么原因?--当然是地理原因。
  • 地理原因牵扯到什么?--牵扯到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有哪些?----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合成“水,地。生”
  • 最后,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往”水,地,生”作答。
注意,所有罗列出来的枝节。你都要问自己,Why?
如:
  • 降水的原因?----从哪儿来?(当然水地生)
  • 地形原因?地质原因?地势原因?(还是水地生)
  • 农业原因?(农业区域选择原因)工业原因(区域)etc(还是还是水地生)
想拿一般的分数,就乖乖跟老师(这里假设水平,策略一般的老师)混就可以了;
想拿好分数,就要通过完整体系的建立。一般可以有三个途径:
  • 在建立体系后,问自己Why后,然后找相关的题目来演练,最后完善体系。
  • 侧重大量毫无遗漏的题目演练,来完善体系。
  • 同时进行。

附上《如何高效学习》,药到病除。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5:44


[h1]客观世界呈网状,知识的广度比深度重要[/h1]



思维机理决定了人们学习全新的知识时喜欢线性地学习,因此教材都会分成章节,尽量模拟线性的大脑学习机制。然而现实世界呈网状,最终的知识也是网状的。假如要学习三个全新的知识点甲、乙和丙,分别对应三门课程。那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要完全理解甲,必须熟悉乙;而要完全理解乙,又必须熟悉丙;可是要完全理解丙,又必须熟悉甲。那么对于这三门课程,该安排怎样的学习顺序呢?似乎无从下手,因为它们相互依赖。无法做到先将一个知识点完全学透彻后,再学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只能先学习一个知识点(比如甲),但是并不要求学透彻;然后再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比如乙),也同样不要求学透;接着再学习下下个知识点(比如丙),当然也不可能学透。学完一轮后,再回头重学。只是回头重学一遍的过程不一定仍然按照“甲乙丙”的顺序,可以“乙甲丙”,也可以是“乙丙甲”。重学一遍或许还不够,可能要重学好几遍。一开始学习的时候稀里糊涂,学得云里雾里的。然后不断回归迭代,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不断深入,思维会越来越清晰,最终将三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浑然一体。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真实世界的知识点远远不止三个,而是无穷无尽。客观世界呈网状,没有完全孤立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有间接的联系,任何知识也都有联系。尽管教材都会分成章节,让学习曲线不那么陡峭,然而再优秀的教材也都会在某个地方注明:要深入理解本知识点,需要等到学完后面的某个章节。然后学到后面的章节时,教材会提醒学习者回头学习面前的某个章节。如果教材编写得不够优秀,那么就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协助学生回归迭代,帮助缓解陡峭的学习曲线。


如果某门课程跟以前的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就是学生大脑里的全新领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只能靠强行机械记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然后不断回归迭代,最终达到深入记忆和理解。比如学习历史必然需要记住一些年份,而年份是枯燥的数字,对人类的大脑不友好,难以记住。假如一个对历史一窍不通的人学习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一开始肯定要强行记住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导致日本占领东北,然后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导致战争全面爆发,最终 1945 年日本投降。当强行机械记忆住这三个年份后,就可以更容易地记住一些相关的年份。比如“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西安事变”是日本占领东北后的事情,但是尚未全面爆发战争,因此肯定是在 1931--1936 年之间。随着掌握的历史知识点越来越多,就越容易记住年份,因为年份不再是刚开始学习时的那一堆毫无规律的数字了。


“高中时期的‘学霸’变成大学里的‘学渣’”的事情并不罕见,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由于中学的知识量非常少,加上教材和进度安排都基本上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优质专家提供,学习曲线非常平缓。比如高中物理会学习交流电,肯定要用到数学里的正(余)弦曲线。而高中的课程安排都是先学习正(余)弦函数等代数知识,再学习电学。然而大学教科书并非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优质专家提供,许多专业课程都会用到该行业的出版社提供的教材。哪怕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教材的品质也难以跟中学教材相比。毕竟大学的知识量太大了,特别是理工科。而偏偏大学教师也不像中学教师那样,可以帮助学生回归迭代学习全新的知识。有些“学霸”适应了中学时代的脚踏实地学习方式,习惯了掌握好一个知识点后再学下一个知识点。这时由于知识量的迅猛增加,那些曾经追求完美学习的“学霸”就可能应付不过来,甚至自信心彻底崩溃。对于那些“学霸”,需要做的是将“先深度再广度”的精细学习模式改成“先广度再深度,然后自己安排回归迭代”的粗放学习模式,当然这个改变过程可能会很痛苦。


建议中学生们多扩大知识面,因为知识的广度比深度重要。跟过去不一样,当今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极其便捷,诸如维基百科和社区都是拓宽知识面的好地方。知识深度的积累更艰辛,而广度的积累则相对轻松。更重要的是,当知识的广度增加后,会有利于增加某领域知识的深度。因为知识皆有联系,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会帮助深入理解某个狭窄的领域。


客观世界的本质就是网状,就好比人类这种生物体从年幼长大成年也是手、脚和躯干同步长大,而不是先长大手,然后长大脚,再长大躯干。学习知识必然要符合客观世界,不应沉溺于线性完美学习的快感而拒绝回归迭代的复杂学习。更深入地说,人类不可能彻底完美认识清楚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广度的增加也必然带来深度的增加,哪怕聪明绝顶的人,生命和学习能力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永远是愚蠢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相关内容:


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5:45
学习方法谈和成功学一样,都是看起来很正确但没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

你把所有知识弄懂了,自然就串起来了。别问我什么叫弄懂。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5:46
有图哦~先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不理解的东西并不代表没有,虚心还是比较好的。高中理科中只理解到生物的知识网络,就是随意拿起一个重要知识点都能把三本必修串起来(当然只是绝大部分),其他学科,只是明白学了啥…大概就是这个东西,按照记忆画的,随意找了光合作用作为起点画的,不是很准备不过大致表达清楚我要说的意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