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旺盛精力?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54   9549   5
身边的同学各个精力都很旺盛,也经常熬夜。自己稍微动一下就想睡觉..........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33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经常打游戏的同学视力能看到最底行,跟电子设备少交集的你却架着近视镜;吃炸鸡喝奶茶的同学皮肤依旧光滑细嫩,委屈自己嘴的你却大痘小痘冒不断;天天熬夜还能早起的同学精力从不打折扣,而你从不符合春困秋乏规律,因为四季都困。
小时候,是从不睡午觉的熊孩子;长大后,熬着夜长着痘还睡不醒……优秀和快乐总是别人的,而我就是那个顶着一头问号的小朋友。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近视是挽救不了了,对于皮肤和精力的调整,有了自己的一小点经验。在此说明下,金字塔模型是通过张遇升老师的课程知道的,学习到后十分认同,持续践行。本文内容架构也是按照金字塔模型行进的,一些小方法综合了书籍和秋叶时间营中的知识,分享在这里。
精力好不是天生的,不用羡慕,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管理拥有旺盛精力,完成更多想做的事,让自己的精力水平始终紧跟工作和生活的要求。
接下来进入正题,文章稍微有点长,全文2900字,但都是简单易懂,生活中随处可改善的细节吖。文中还有卡片小惊喜,笔芯~
——————————————————————————————————————
先来一堵金字塔模型的真身:

根据金字塔模型自制图显而易见,精力管理不是单一因素就能完全影响的。根据金字塔层级关系,只有我们从下层打好基础,才能稳步上升,最后登顶。另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你的体能就像发动机,你的情绪就像火花塞,你的注意力就像方向盘,而意义就是最终目的地。
下面,就让我们一层层行进—→登顶。
[h1]第一层:体能[/h1][h1]1. 饮食:[/h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你从未关注过饮食知识,那吃得不对就会给你带来问题和烦恼,比如容易犯困、时不时头晕……
那“食物”和“困”之间是怎么联系上的呢?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高碳水食物,如米饭、馒头、芋头等等。高碳水的食物,消化吸收快,让体内血糖升高快,血糖又导致胰岛素快速分泌,引发色氨酸进入大脑,合成大量褪黑色素,褪黑色素多,人就感到困。
因此,我们需要避免让血糖快速升高或大幅度波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调整。
1)吃的时间:不仅是早中晚吃三顿,在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4点左右给自己加餐。
我们经常会因为一餐太好吃而吃撑,导致下一餐晚吃或不吃,这个跨度会让血糖大幅波动,导致疲惫。因此,正常三餐吃八分饱即可,工作用脑累了,就在10点给自己补充点干果或水果,4点给自己来杯养生茶或小零食。不仅能补充精力,还会让心情愉悦。
2)吃的种类:
  • 要吃早餐,因为睡了一觉后血糖较低,不吃的话不仅肚子饿,大脑也会待机,整个人会比较迟钝。早餐尽量营养多些,可以美食APP一搜“快手早餐”做起来,也可以自制豆浆、冲泡手工粉粉,热腾腾开启一天。

  • 午餐少主食,且要粗细与薯类结合,粗是粗粮、细是白米白面、薯类是红薯、南瓜、山药等。量大约为自己一个拳头的大小。
  • 午餐的肉食首选鱼虾、牛肉、鸡肉、瘦猪肉,拒绝油炸品。量大约为自己巴掌大的一块。蔬菜可以多吃些,深绿色的最好。
  • 每天保证摄入200g-350g新鲜水果,而非果汁。吃真正的食物,而非深加工食品。
早餐和白天能量补充品,推荐大家跟上养生热潮,了解下宝藏五谷食材。有条件的可以自己买原材料自制茶、粥,没时间又懒得弄的朋友,直接挑选配料好的成品来冲泡即可。
日常自用同款




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生刘凡https://www.zhihu.com/video/1229135635061489664
“宁愿世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医者仁心就是每一位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治病救人的医生们的生命意义感吧。感谢你们,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辛苦了。
最后,简单总结下就是:吃好睡好爱运动,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糟糕的事情,快乐过一天是最划算的。希望你能珍惜自己宝贵的资源,感受着并创造这个世界上的温暖。
精力管理更多知识和系统搭建,大家也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课有更深的了解,相信你的生活会有看得见的积极改变。
感谢一直看到这里的你,为你点赞!也期待获得一个「赞同」的回复哦~(双击屏幕就可以快速点赞啦)也欢迎关注我 @杨布豆 ,一起交流成长呐~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34
用最落地的话说,精力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调用你的身体能量,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我通过多年实践,把它们总结成两个点,即:用好你的精力存量 和 创造你的精力增量,你就能达到金枪不倒,精力旺盛到令人发指的状态。
那什么是用好精力存量,和创造精力增量呢?
下面,我分别给你介绍下,你请上眼 ~
1. 什么叫做用好精力存量?
所谓用好存量说白了就是:利用好你本来就有的能量,通过调整做事的方法等方式,让你本来就有的精力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就是用好精力存量。
比如:你的体力可供你跑 500 米,如果你上来就死命的跑,估计你跑 100 米就歇菜了,这就是没有用好你这 500 米的体力存量。
但是你通过方法技巧调整你用体力的方式,用快跑慢跑结合跑,你就可以用 500 米的体力,跑出个 1000 米来,这就是用好了存量。

2. 那什么是创造精力增量呢?
所谓创造增量就是:通过调节生活习惯等方式,改造自己,告别过去的弱不禁风,让你能有更多的力量,去战斗,这就是创造增量。
同样拿上文举例:我们可以通过更换更好的跑鞋和其他跑步设备,让自己跑的更舒服 ~
或通过日常训练,让自己的体力更持久,增加能量,如此比原来多出来的这部分体力,就可供你跑的更快,更远,这就是创造更多增量。

再给你一个形象的类比:用好存量就是,把你从一颗小豌豆,变成机枪豌豆,而创造增量,则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架上几台机关枪......
而当你知道了如何用好你现有的精力,和创造更多的精力后,把他们结合起来,你做事的战斗力,就如下图.....

好了,通过以上,你知道了想要让你精力旺盛,做到金枪不倒,就是要用好存量,和创造增量。
那么如何做到呢?
下面,我会给你分别介绍,首先,我们先来聊聊如何把你现有的精力存量用好 ~
[h1]一:如何用好精力存量?[/h1]关于如何把精力存量用好,我给你两种方法,我们下面逐个介绍 ~
1. 区别用你的精力
什么意思?
意思很简单:因为你的精神状态,不是像小猴滑滑梯一样一天到晚都是平稳一样的,而是更向是小猴做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的。

也就是说,无论你多虚,你的一天一定会有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同理,无论你的精力再旺盛,你也会有最虚最疲劳的时候。
到这里,你就应该明白我说的区别用力是什么意思了。
即:找到你的精力周期,摸准你注意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把它们用于做最需要动脑子的活。
而对于状态没那么好的时候,则去做一些相对轻松点的活 ~,如此有张有弛的安排,让精力和计划高度匹配,效率最大化 ~
如果你摸不准你的精力周期,把你最牛逼的时候,送给打游戏、刷抖音,那你简直是暴殄天物好么。
好了,那问题来了 ~
那么如何找到你的精力周期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35
想要拥有旺盛的精力,需要的是健康的身心状态。而当我们想要改善身心状态时,往往会遗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有些人之所以身心状态不好,常常感到疲惫,很可能是由于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是不良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更好地改善身心关系。
[h1]与身体失联,是什么样的体验?[/h1]一些研究者用“与身体失联(body disconnect)”描述我们与身体的不良关系。它说的是我们在心理上将自我(self)与物理的身体(physical body)分开的状态(Broccoli, 2008)。
*与身体失联的人,可能会有这些表现(explore your mind, n.d.):
1.Ta们通常很少关注身体特征,也没兴趣了解它。总是通过别人了解自己的身体习惯和特点。
2.Ta们也很少关注身体感知,总是为了理智或情感的需要牺牲身体感受。

3.Ta们不太接纳身体本来的样子,常常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身体;如果进行身体管理,ta的目的也多是为了达到某些外部的标准。
4.当自己的身体机能有所退化,不能帮助ta们积极地实现目标时,和身体失联的人会对身体产生某些负面的态度和情绪。


可以看出,和身体失联的人总是忽视自己的身体和身体感受,习惯将头脑里想要的凌驾于身体需求之上。身体对ta们来说,只是实现目标、达到理想状态的工具,而不是需要关心、爱护的,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虽然这种倾向实际上由来已久——甚至在心理学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们也认为,物理性的身体不如头脑和心理的部分有价值。
但近些年,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并不是低头脑一等的存在,我们与身体的关系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当你和身体失联时,即使客观上你在认真地生活,也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研究发现,与身体失联会降低你对健康保护行为(health-protective behavior)的投入程度(Monge-Rojas et al., 2016)。比如:

研究还发现,与身体失联的人在选择运动时,更倾向于选择有助于自己符合外部评价标准的活动,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Parsons & Betz, 2001)。这个过程中,ta们感到的愉悦感会下降,因此更难坚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们还发现,与身体失联不仅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还会进一步影响你对自我的感知,反过来影响你的身心健康(van der Kolk, 2014)。
研究者们通过扫描大脑发现,大脑中负责感知身体感受的脑区,同样负责形成自我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通过对身体感觉的体验,来意识到自己活着,意识到自己在哪儿,去判断周围的环境对自己有哪些影响,自己此刻在发生什么。
不去感受身体,我们便缺乏感知自己的途径和证据:你可能会感到自己所谓的高兴、难过都是空洞的,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却没有具体的感受。
你也可能发现,你的行动、选择也缺乏充分的自主意识——因为你没有感受此刻的自己,不了解此刻的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向往,所以容易被外部裹挟,无法充分掌控自己的生活。这一切都会破坏你的存在感,你会觉得自己生活得很抽离,缺乏活力与根基。

[h1]良好的与身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h1]在学术上,和身体关系紧密被称为“具身化(embodiment)”。它说的是你和身体建立接近、联结、亲密的关系,你对身体足够了解,足够尊重,愿意为之发声(voice),感到身体是构成你整体性的一部分(Piran, 2002 & Piran,2015)。
做到“具身化”的人会有以下表现:
1.Ta们很了解自己的身体,比如知道各个部分的形状、触感,强壮还是容易受伤,哪些部分会在有情绪时率先反应……能感到ta们和身体非常靠近。

2.Ta们尊重自己的身体反应,能及时觉察并积极响应。

3.Ta们接纳身体本来的样子和机能(capability),不会要求它做它做不到的事。并且,能清晰地意识到身体真实感受,并敢于表达出来。

4.Ta们感到身体是自己的重要部分,它的存在本身具有价值,因此不会为了追求头脑中想要的牺牲身体。
Ta们也感到身体幸福感处在自己整体幸福感的中心地位(central to their overall well-being),在设定生活目标时,会充分考虑如何让身体感到幸福。

很多研究发现,相比和身体失联的人,和身体联结的人会体会到更高的自尊感和更少的抑郁症状(Impett et al., 2011),也会感到更强的竞争力和被赋权的感觉(empowerment)(Liimakia, 2011)。
[h1]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重建和身体的联系呢?[/h1]1. 放慢生活节奏,在日常习惯的事务中主动觉察身体
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的练习, 在呼吸、走路、吃饭的时候,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身体感受上:
- 感受吸气呼气时空气接触鼻腔、肺部扩张收缩的感觉;
- 走路时感受下你会前脚掌先着地还是后脚掌先着地;
- 吃饭的时候感受下舌尖尝到的是什么味道,牙齿咀嚼的感觉是什么样……
这些会帮助你逐渐充分体验身体,感到身体与自己的一切行动同在的感觉。
你也可以主动进行瑜伽、身体扫描等有利于重新与身体联结的练习,跟随相关的引导语认识、熟悉自己的身体(Mahlo & Tiggemann, 2016)。
2. 选择偏重韵律感、节奏感的运动
有研究表明,相比具有竞争性和规范性(比如篮球、跑步等)的运动,参加韵律感和流动性(flow and rhythm)的运动(比如舞蹈、拳击操等等)时,人们会产生更强的和身体联结的感觉(Wright & Dewar, 1997)。

3.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是一个由身体和心理组成的整体存在
你可以做一个小练习:发现自己的某些特质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把这个特质说出来,并且想象这个特质真的进入了你的躯体。

你也可以在做选择时,有意识地先体会身体信号,而不是只凭头脑驱使自己。比如虽然还没有完成既定的运动量,但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就是特别累,你可以听从身体的感受,先停下来。当你有意识地因为身体感受做出选择时,你会渐渐形成身心完整的感觉。
KY作者说:
有西方学者经过调查和研究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身体危机。虽然这种危机的出现,有当前社会、环境等很多因素的推动,但更多的原因是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依靠头脑生活:我们总是在头脑中想自己要什么,去看、去学习别人都在做什么,却忘记询问我们的心智所存在的这个身体有哪些感受和声音,去看它在指引我们走向什么方向。
“Your body is your most loyal, lifelong companion”。在关注心智的同事,也多多关注身体,尝试让自己的心理与身体更好地联结起来,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这个忠诚的伙伴,有了一份,无论遇到何种境遇,都不会离开我们的支撑。
希望更多人都能让自己的心理爱护自己的身体,也让自己的身体支持内心,从而获得更好的身心状态。最后,我们便也能从根本上拥有旺盛的精力,更有激情的生活。
References:
Broccoli, T. L.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physical body: An examin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disconne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Rutgers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New Brunswick)
How'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Body, n.d.
Impett, E. A., Henson, J. M., Breines, J. G., Schooler, D., & Tolman, D. L. (2011). Embodiment feels better: Girls' body objectification and well-being across adolescenc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5(1), 46-58.
Liimakka, S. (2011). I am my body: objectification, empowering embodi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women’s studies students’ account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8(4), 441-460.
Mahlo, L., & Tiggemann, M. (2016). Yoga and positive body image: A test of the Embodiment Model. Body Image, 18, 135-142.
Monge-Rojas, R., Fuster-Baraona, T., Garita-Arce, C., Sánchez-López, M., Colon-Ramos, U., & Smith-Castro, V. (2017). How self-objectification impact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olescent girls in Costa Rica.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14(2), 123-129.
Parsons, E. M., & Betz, N. E. (2001).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y to body objectification, instrumentality, 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young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5(3), 209-222.
Piran, N. (2002). Embodiment. A mosaic of inquiries in the area of body weight and shape preoccupation. In S. M. Abbey (Ed.), Ways of knowing in and through the body: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embodiment(pp. 211–214).Welland,Canada: Soleil.
Piran, N. (2015). New possibilities in the prevention of eating disorders: The introduction of positive body image measures. Body Image, 14, 146–157.
Van der Kolk, B.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ind, brain and bod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uma. Penguin UK.
What can evidence-based psychology teach us about the mind-body problem? n.d.
Wright, J., & Dewar, A. (1997). On pleasure and pain: women speak out about physical activity. In Researching women and sport (pp. 80-95).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36
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


每天上课(上班)没精神,下课(下班)之后很乏累,在长期的疲惫中又得不到良好的休息与调节,慢慢地感觉身体被掏空,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萎靡不振,还经常发呆,学习(工作)效率越来越差,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恨不得来个葛优躺。

这时候你肯定觉得罗志祥同学的精力真是旺盛啊,你一定对罗同学旺盛的精力表示羡慕嫉妒恨!


嘿,别急!我保证你看完我这篇文章之后对精力管理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再也不用羡慕罗同学的精力了。


想要拥有旺盛的精力肯定就要对精力进行管理,那什么是精力管理呢?请往下看哦。

脑图给你准备好了

一、什么是精力管理?


精力管理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不管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要想保持最佳表现,就要做到全情投入。全情投入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意志坚定。


全情投入需要我们有充沛的精力,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精力管理才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高效表现的基础。


二、精力管理的四个来源


很多人觉得:精力管理就是像打鸡血一般,精神倍儿好,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也不知疲惫。


喂,醒醒!这只是精力在体能方面的体现哦,其实精力管理除了体能之外,还包括情感、思维、意志方面。

精力管理金字塔模型精力管理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层面。


三、如何进行精力管理?


1.体能精力


体能精力是精力的基础,对其他三种精力都有直接影响。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精力,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体能。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精力来自于氧气和血糖的化学反应。


从实际生活角度来说:体能精力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模式饮食结构作息时间和锻炼


⑴呼吸模式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所以你可能忽视了呼吸对精力的影响,但是呼吸却跟我们的自身状态息息相关。


当你感到愤怒和焦虑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短而急促,影响情感和思维能力。


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腹式呼吸,呼吸不仅能够聚集精力还能够深度放松,深呼吸有利于精力恢复。


我们如何做呢?

腹式呼吸

比如你可以:3次一组吸气,6次一组呼气,这样有节奏的用腹部进行呼吸。


⑵饮食结构


食物是体能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不是你吃的越多精力就越好,当然如果你吃的太少精力肯定不会好。


吃的太少会影响能量的获取,吃的太多会损害精力。所以饮食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①一定要吃早餐


当你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已经有10多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了,即使你不饿,但是身体中血糖的含量已经比较低了,所以早餐非常重要。


②少量多次


比如在下午和晚上加餐,吃点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比如坚果类的食物就是不错的选择。一天吃五六次,这样的话,能够保持稳定的体能供应,因为能量最丰富的食物也不能支撑4-8小时的高效表现。


③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升糖指数食物参考表

升糖指数是测量糖分从食物进入血液的速度。升糖指数低的食物,糖分缓慢释放,能提供更稳定的体能。升塘指数高食物短时间内可以激发体能,但是30分钟后体能水平就会显著下降。


⑶作息安排


睡眠是重要的精力恢复来源,睡眠不足会影响力量、心血管能力、气血和整体精力水平。夜晚工作的时间越长越连续,休息的时间越晚,就会越低效也更容易犯错误。

人每晚最佳的睡眠时长是7到8小时,睡得太少或者太多都会损害体能储备,影响健康。即使在白天,人的精力也会有周期性的波动,需要每隔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休息一会儿。而下午3到4点是最疲倦的时候,在午后小睡片刻,能让体能快速“回血”。


关于睡眠这方面,传统的说法是一定保证要8小时睡眠,但是很多人每天的睡眠时间根本达不到8小时,因此而焦虑。


其实你也不用担心,因为每个人的睡眠时间都是有差异的。根据「R90睡眠法」,以90分钟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晚获得4-5个睡眠周期,每周获得35个睡眠周期,是最理想的状态。


⑷锻炼


锻炼对精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你身边那些经常去健身房的朋友,肯定是充满活力的,感觉全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在各方面都会比你有精神。


间歇性的训练比持续性训练效果要好。所谓的间歇性训练就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有氧练习再加上完整的有氧恢复过程。也就是把训练分割成一系列短时间的高强度练习,每完成一段练习,休息一会儿,然后再开始。


什么是间歇性有氧运动?



拿跑步举例子,我们可以采用「跑—停—跑」的模式,比如跑1分钟,中间走30秒,再跑1分钟度,中间再走20秒。跑步和走的时间可以相应的延长,一般这个跑步的速度要快。这就是间歇性有氧运动,属于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比一直一个速度慢跑效果要好。


2.情感精力


我告诉你哦,你可别小看情感精力!情感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积极情感能够帮助我们充满自信提升自控能力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消极情感则会让我们效率低下,还容易产生人际冲突。所以管理好情感精力也是不能忽视的。


管理情感精力的原则是:主动去获得正面的情感能量,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具体来说有四个方法:


⑴定期参加兴趣活动。比如每周拿出几个小时去打球、唱歌、跳舞、读书等等。
⑵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多与同学(同事)交流,放学(下班)后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好朋友能给于你情感上的回报,带来积极的情感能量哦。
⑶保持开放的心态,跳出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很多时候,你眼中的真相,未必真实。如果片面地认定自己的观点,可能会陷入悲观、愤怒等消极情绪。


⑷锻炼情感能力。情感能力包括耐心、共情、自信等等。其中所谓共情,就是理解和尊重他人。当我们的情感能力提升之后,遇到事情就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3.思维精力


思维精力能帮助我们保持专注和乐观。思维精力的休息经常会被忽视,你可能经常长时间的连续工作,而实际上思考会耗费很多的能量,只占到体重2%的大脑,却需要身体25%的氧气供给。


如果思维得不到充分休息,就会判断失误,创造力减弱。


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完成后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都能够帮助我们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从而减少思维精力被损失浪费。


思维精力的恢复有三点:


⑴多用脑


思维精力来源于大脑。而大脑的运作方式类似于肌肉,经常用能够增加思维肌肉,使用不足的话就会萎缩。我们可以经常主动去做一些脑力锻炼,比如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⑵放松


工作一段时间,要让大脑停下来充分休息。为什么人在放松的时候更有创造力呢?


这跟大脑的工作机制有关。我们知道,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的工作方式有本质差异。多数时间里,我们依靠左脑工作,左脑擅长逻辑推演,做有条理有次序地工作。


放松休息可以让我们从左脑工作模式中脱离出来,让右脑主持大局。而右脑有更强的全局观,可以凭借直觉洞察问题、获取灵感。这些对于创造过程来说,非常重要。


⑶冥想
如果你学习(工作)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可以训练注意力。其实我们的注意力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冥想就是一种训练注意力,锻炼思维的方式。

冥想的步骤也比较简单:
①坐好,后背挺直,闭上眼睛。
②注意呼吸时的感觉,吸气——呼气,感觉腹部起伏的变化,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吸一呼的动作上,不要想其他任何的事情。只想吸气和呼气。
③如果走神想其他事情,再把注意力拉回来,重新开始注意力,如此循环。每天练习5—10分钟。
坚持一段时间后,你能感受到大脑非常清晰,思维也会渐渐变得清晰可见。


4.意志精力


意志精力是按照价值取向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来源于最深层的价值观。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一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追逐的目标是一些外在的奖励,比如说追求权力和金钱,我们的兴趣与激情,会快速消退。


所以,管理意志精力的关键是:建立价值观驱动的目标。


你可以问自己一系列问题:你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才是你想要的?你的精力是怎么分配的?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投入如何?


你会发现,很多肥胖的人想减肥,但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以失败告终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起价值驱动目标。也许只是某天在街上看到别人苗条的身材,非常羡慕,然后嘴里说着:“我要减肥”。但是没有一种意志去驱使她,最后意志精力被慢慢消磨,也就不再有减肥的动力了。


而那些真正减肥成功的人,背后都有着价值驱动目标。比如她时刻会在心里提示自己肥胖的危害,不减肥的后果,并且说:“我每天要跑上3公里!”然后去付诸实践,经过一两个月,体重就减下来了。


这就是意志精力在发挥作用,因为心中建立了价值驱动目标。意志精力就是如此强大,它往往给人一种强大的动力。


总结:
精力管理是保持最佳工作表现的方法。
缺少了充沛的精力,我们无法做到全情投入,也没有办法做到高效。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四种来源。
体能精力是基础,它取决于你的呼吸、饮食、睡眠和日常锻炼;情感精力决定了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的比例,正面情感可以更有效的提升个人表现带来幸福感;思维精力帮助我们保持乐观;意志精力和你的人生目标息息相关,它能使我们具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念。
精力可以被消耗,也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进行恢复和提高,使用过度或使用不足都会对精力有所损害,一方面我们要间歇性的进行休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接受有挑战的任务,承受适当的压力,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精力管理水平。
我是 @苏木 ,看完之后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表示认可,请记得点赞哦~
更多成长干货内容请打开我的主页哦。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37
作为创业者,我研究过马斯克,单论精力,他并不突出。他 2018 年就已将工作时间减至每周 80-90 小时,他说超过 80 小时,痛苦程度就指数增长。作为对照组,投行工作时间通常每周 100 小时,创业公司创始人很多超过每周 100 小时,这两个数据我可确认,我做过投行,现在创业,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不过,工作时长和工作质量不是一回事,马斯克虽每周只工作 80 小时,但工作质量和产出远高于常人,这更值得研究,这个我晚点会展开讲。
很多人说精力,但可能并没搞清楚精力是怎么一回事。因为,精力缺乏统一的定义,也缺乏度量标准。
例如,投行工作 100 小时,做交易工作 100 小时,是否算是同样精力?打游戏 100 小时,做家务 100 小时,是否算是同样精力?学习英语 100 小时,学习数学 100 小时,是否算是同样精力?
为方便说明,我拿自己经历举例。
交易实时盯盘,对市场变化做出判断,并快速操作大额资金交易,需高度集中注意力,能量消耗很大。有点类似于玩搏斗游戏,也类似于短跑。所以,我和同事常练习泰拳。当然,交易工作并非持续高强度,但高强度的频率很高,尤其在没有自动化交易的情况下。因为公司新交易系统一直延迟上线,我曾一度不得不手动操作 ETF 套利策略,而其它机构都是自动化交易,我只有临场分析他们的交易规则,预判市场波动,提前挂单,来争夺流动性和交易机会,饶是如此,操作也必须快得飞起。后来我去了纽约一家量化对冲基金,这家机构交易量占了全美好几个百分点,我想这次 IT 基础建设不会再碰到问题了吧,没想到有段时间又经历了类似的手动操作,这次连 UI 都没有,敲命令行下单。
投行工作,则有点类似玩 RPG 游戏,类似于跑马拉松。对反应的敏捷,注意力的集中,没有交易员那样的要求。但投行工作并不轻松,你可以想象一下,刚通宵加完班,揉着熊猫眼,清晨又要打的去机场,在的士狭窄的空间里,一边阅读刚到手的资料,一边开混杂多国口音的电话会议,一边改 PPT,还要经常处理人类突发大型撕逼,并不是可以走神的工作。
一般情况,交易工作 100 小时消耗的精力,多于投行工作 100 小时,但也不一定,二者也不可按固定汇率转换。若让交易员去做投行工作,并不见得就精力充沛,游刃有余,更可能是做不了多久就睡着了。交易员的情绪精力,也许能让他冷静应对市场变化和大额盈亏,但若让他处理投行工作,可能会力不从心。
上例可见,精力有不同种类,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不可说长跑冠军比短跑冠军精力更充沛,反之亦不成立。
要提高精力,需弄清楚精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才能用不同的方法提高不同种类的精力。
在我看来,精力有许多种。第一种是通用精力,即做什么事都需要,都能用的精力;第二种是属性精力,有特定属性,特定事情需要用,才能用的精力。
为防止你们打瞌睡,我先提几个问题:
  • 吃牛肉,对哪些种类的精力有影响?
  • 练泰拳,对哪些种类的精力有影响?
  • 提问,对读者的哪些种类的精力有影响?
[h1]如何提高通用精力?[/h1]本想写得系统些但又不想太学究,还是随意点,想到哪写到哪吧。
如何提高精力这件事,我拿自己当小白鼠,试验了几十年。不过,各人情况不一,仅供参考。
我最先关注通用精力,如追溯源头,我最早思考这个问题,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提高运动成绩;二是提高学习效率。
运动和学习,是两个好例子。本章主要写运动,如对运动不感兴趣,可跳过,看下章写学习。但我建议,耐心看完本章,因为运动精力是基础。
运动是最原始的竞技,也是对身体最充分极致的开发和使用,分析如何提高运动精力,对提高其他种类的精力有很大帮助。因为要以自己为例说明,为了有说服力,先介绍基本情况。在所有标准体育测试中,我都是满分,包括短跑、长跑、铅球、跳远、跳高、引体向上及一些特殊科目,而且工作了这么多年也是如此。所以,虽然我并非专业运动员,但一点心得体会,应对大部分人有用。
运动,得分不同的运动来说。
先说健身。
有个阶段,我的目标是增长维度,变得大只,追求壮硕充盈,因此饮食是高蛋白低碳水,一日多餐,吃十几个鸡蛋,保证充分睡眠,一般在 9 小时,其实 8 小时已足够,但多睡一会对肌肉超量恢复有益。通过健身、饮食、睡眠的调整,到达了壮硕充盈,这对健身而言,是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我的精力状态也是「壮硕充盈」,这种状态下,喜欢举抱重物,展示自己的力量。
后来有个阶段,我的目标改为肌肉线条清晰,健身、饮食、睡眠亦做了相应调整。健身方面,减重增组,增加了拉伸及肌肉分离度训练,有氧训练,减重训练(如篮球)。饮食方面,则进一步降低碳水摄入;睡眠方面,减至 8 小时。该阶段,肌肉变小,但线条更清晰,精力状态切换至「敏捷爆发」,这种状态下,喜欢跳跃、加速跑,做些体现爆发力和速度的动作。
再说短跑和长跑,比赛我一般都参加,但长跑成绩要好过短跑。
为提高短跑成绩,我需要把精力状态调整到「精壮爆发」,这时敏捷不是最重要。除常规短跑训练,健身增加了重量,饮食增加碳水,但减少了篮球这种耗体力的运动,睡眠保持 8 小时,尽量把短跑比赛时的状态,调整到像蓄势待发的豹子。
长跑赛前准备,和短跑是冲突的。若只为提高长跑成绩,我基本是停止健身,减少饮食,做减重训练(如篮球),和耐力训练(长跑),为的是追求「轻盈」的状态。由于我长跑一般有把握拿第一名,所以大都牺牲长跑赛前准备,主要做短跑赛前准备。
以上健身、饮食、睡眠调整,都可增加通用精力。但不同的调整,也各自增加不同属性的属性精力,比如有的增加短跑精力,有的增加长跑精力。
如果对运动不感兴趣,看到这里会觉无比枯燥了吧。其实,上面通过健身、运动、饮食、睡眠提高的通用精力,都能用在学习工作上。如果你精力充沛,生龙活虎,但一学习就晕晕欲睡,也有专门增加学习属性精力的办法。
[h1]如何提高学习精力?[/h1]学习精力是很重要的属性精力。所谓「学习精力」不足,到底是什么情况?
  • 兴致高涨,昏昏欲睡
既兴致高涨,又昏昏欲睡,不矛盾。这种情况,就是该睡觉了,要有高质量睡眠。


  • 兴致缺缺,昏昏欲睡
如果有的选,不要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没得选,一是培养挖掘兴趣,二是自我催眠。例如,我最开始对金融兴致缺缺,为何后来兴致高涨?我的做法是实践,我把课本上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并一一检验,得到反馈,反馈让我有学以致用的兴奋,始登堂入室金融。学习知识的最好办法是运用它、检验它、完善它——这是正途。
也有旁门左道,假设,你对历史兴趣缺缺,对唐诗诗词兴趣浓厚,则可把历史知识编成诗词,也是一件有挑战有趣味的事。用有趣带动无趣,相当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自我催眠,需精神强大。如果不喜欢历史,可尝试催眠自己,说服自己是司马迁,你一生最大理想就是写完《史记》,你已写完本纪、表、书,只差世家、列传,你刚受宫刑,割掉鸡鸡,写完《史记》是你唯一的追求了……


  • 反应迟钝,思维缓慢
可能是先天智商、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问题,也可能是精力问题。精力问题,一般可从饮食、运动、睡眠加以改善。
我做投行精力不济时也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我的做法是:不吃早餐,中午一个水果盒,晚餐吃一餐,晚上练会泰拳。
中餐普遍比西餐致困。原因是中餐主食碳水更多,主食占摄入比例也大于西餐,烹制上也常用更多油。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欧洲人和美国人不午睡下午还能满血状态工作?」——因为他们西餐为主,西餐没有中餐那么致困。
西方三餐习惯和中国人也不同。中国人午餐讲究吃好,无论食堂餐馆还是外卖,既丰盛分量也大。西方人,尤其脑力工作者,午餐一般都吃较轻的食物,很多是 salad box/salad bowl,色拉就是一堆蔬菜加几块肉点缀。我曾连续几年,午餐只吃水果盒,需午餐应酬例外——一般这种午餐大吃一顿后就犯困,需靠别的办法保持清醒和敏锐,比如洗冷水脸,听音乐。


  • 胡思乱想,总是走神
冥想、禅定、通过宗教或其它信仰来清除杂念。


  • 都看懂了,全不记得
记忆力不好,做笔记,背下来,去实践,教别人。


  • 全看不懂,大脑空白
这一般是学习方法问题,不是精力问题。有一个学习原则:先把复杂问题简化,以便抓住主要架构;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以求完备。
[h1]工作精力[/h1]工作和学习有交集,相辅相成。但,学习输入为主,工作输出为主。例如背单词,一般算学习,不算工作,因为没有输出。但对着手写稿打字,不算学习,而算工作,因为输出了电子稿。
  • 如何做好,枯燥琐碎的工作
我平时写文章,写代码,需要打很多字。我打字很快,是公司打字比赛的第一名。然而,打字速度,远不及思考速度,是我的效率瓶颈。首先,它拖了思维的后腿;其次,它过于枯燥琐碎,有时打错,还要更正。这些,都导致不流畅,会消耗更多精力。所以要保持流畅,减少摩擦。为此,我做了一些事情。
第一、做专门打字训练,强化肌肉记忆,尤其是那些不熟练的数字和符号输入,形成更快、更准确的条件反射;
第二、研究输入法技巧,做优化,例如自定义快捷输入;
第三、我会将打字想象成弹钢琴。写代码,思考是乐趣,写是苦差事。写代码时,我常像弹钢琴一样敲键盘,身体摇动,敲完一段,手高高扬起,和弹琴一摸一样,是不多的自得其乐。弹钢琴也能提高打字速度和准确率,如果你打字很慢,不妨多弹钢琴;
第四、我会做身体拉伸和手指活动,保证手指和整个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在较好状态。这是从我做运动员赛前准备借鉴过来的,以前重大考试前,我都会活动手指,以保证写字的速度和流畅在较佳状态。
以上方法,可以减少精力损耗,而第三个方法,还可增加精力,当枯燥的打字变成有乐趣的弹钢琴,人会进入轻度亢奋的状态。用英语讲,就是「I'm on a roll.」
  • 如何做好,不喜欢的工作
拥有旺盛精力的秘诀,是沉迷。
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一个难题,最好是只用纸和笔的数学难题,或纸笔都不要的哲学难题,投入钻研,不知不觉,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者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 所以,美妙人生在于你能迷上什么 。
所以,大部分人并不能拥有美妙的人生,因为他们不喜欢,更不沉迷他们的工作。
我并不喜欢投行工作,也许它能带来能力、眼界、收入和虚荣的增长,但却无法把投行工作本身变得有意思。如何保持旺盛精力,做无精打采的工作,就成了难题。我想,这也是多数人的难题。
每天早上睁开眼,感到重复和毫无期待,带上耳机,通过音乐减轻这种情绪,获得精力。为保持旺盛精力,很多同事喝咖啡红牛,吃花粉补剂,我会听音乐,舒缓的,激烈的,各国语言的。做投行那段时间,我听完了几乎所有古典和流行乐曲。
大学室友曾在他的书桌上贴着一张粉红色的小纸条,上面写着「人生是一场苦难之旅,最大的学问是在苦难中寻找慰藉」。人生苦难可能会有,但大部分普通人也不会经历太多,更常遇到的是无聊、重复、没有什么可期待,所以在贫乏枯燥的生活中寻找一些不贫乏不枯燥才是更日常的学问。在投行办公室里,有时夜深人静,我将写好的电邮发出后,将办公椅挪到落地窗前,然后捧着打印好的宣讲材料默默地看,这时能闻到新鲜的油墨香味,也能看清每个拼写错误和字号不齐,我用音乐来按摩每个枯燥的细节,看着窗外闪烁流动的城市,想着如何调整估值和并购方案,当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在一个叫社区的网站上,回答「如何拥有旺盛精力?」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真是不可预测。
性精力、爱精力、情绪对精力的影响、食物对精力的影响、马斯克的学习工作方法,这些以后如果有时间再更新吧。
我在开发一个叫「新世界」的乌托邦社区应用,申请内测请加微信 dewbo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