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到底在说些什么,我怎么看不懂?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54   5510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10
泻药
首先这本书是最近几天才才读的,而且没有读完。读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村上春树,我记得村上的小说中有几次都提到了这本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还是挪威的森林来着)anyway,虽然小说还没有读完,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此本书的梗概理解,所以就目前的进度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吧!
关于题主有看不懂的问题时,我想大多数初读此书的人感觉都是大相庭径的。
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小说的大片留白,小说运用了很多耳目一新的写作方法——不可靠的叙述者、不确定的叙述事,对故事背景交代的空缺和省略。这一点在卡佛的小说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或许是我们都太习惯有始有终的故事了,习惯在所有句子的结尾处都标注上句号。可是卡佛偏偏不是这样,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里面的短篇小说,要我来说,更像是从长长的胶卷中截取出的一个小小片段,其中或许还有着断片,情节的跳跃,唐突的结束,他们来回任意的拼凑,没有交代故事的起因,没有交代重要的情节,没有明确地交代结尾,而往往是用一种更加模糊的描述去暗示即将发生的未来,但这恰恰更能牵动读者,给故事留下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思考的余地,这种介入式身临其境的阅读却能赋予读者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好比是“我也参与了故事的构造”一般,实在妙不可言。
比如《我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中,小说一开始就直接叙述了男人将家中的东西拿出去卖,但却并没有交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在阅读完故事之后细思之后或许会有答案。小说中男人的威士忌(酗酒),女孩说:“你肯定是很绝望或者什么了”,以及最后第三方努力的像警察(或许是警察,推断出的)竭力地解释情况,如此种种都能让读者不以地去开展下一步联想。
(其余的还有很多,在此暂举一个例子)
另外一点便是小说的主题,附上百度百科词条
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卡佛为什么要写这些故事?
难道就不能像菲茨杰拉德一样写写屌丝出生,为赢取白富美逆流而上,拼杀上流社会,最终被陷害至死的悲壮爱情故事吗?
难道就不能像东野奎吾塑造一个为了所爱的女生心甘情愿一辈子蜷缩在黑暗之中任劳任怨的苦逼男主吗?
难道就不能像昆德拉大叔一样写写表现主义,战争,破乱的背景,以追寻婚外刺激寻求安全感的奇葩男主吗?
难道就不能像村上春树一样写写成长的烦恼,左一个活生生,又一个死沉沉,喜欢孤独沉闷却又渴望元气少女的纠结男主吗?(此处没有吐槽,仅仅戏谑而已,上述提及的作品都还是我很喜欢的)
那可不行,因为这是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啊。
说说卡佛的前半生吧——出生于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市,父亲是锯木工人兼酒鬼,母亲当饭馆招待兼销售员,百分百的无产阶级家庭,在与高雅文化几乎无缘的世界中成长成人,高中毕业后和父亲一块工作,19岁就结了婚,二十岁有自己的四家之后,替靠医生清洁打扫抵房租,抱着幼小的孩子每日为生活奔波忙碌,时常感受到人生的幻灭。经历过失业,妻儿们离他而去,从城市辗转到城市,当过加油工人,清洁工,看门人,替人摘过郁金香,沉迷过酒精,一喝就是十三年。
总之,你能够很简单的从小说中的故事找出与卡佛前半生苦难与失望的生活找出惊人的共同点,仿佛这就是卡佛生活的缩影罢了。想想看,这些酗酒,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劳动者,这些争吵与破裂,这些苦难与绝望,这些不忠与背离,不正是卡佛的所亲身经历的么?“归根到底,自己就是一个平民。身为这种平民,我有话不得不对自己说”。某种意义上来看,卡佛不过是写着自己的故事罢了,他的文学中毫不含糊的存在着这种类似恪守的东西。
最后,引用村上春树收录在《无比芜杂的心绪》中关于雷蒙德卡佛文章的两段话,卡佛的在村上心中的地位绝对是很重很重的,这是他自己谈到过对他影响深远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中的一位,村上为此还专门拜访过卡佛。
雷蒙德卡佛的世界
正如见过面的人都众口一词的那般,他不是傲慢自大的人。写毫不做作的小说,写毫不做作的诗,作毫不做作的人。他后来邂逅诗人苔丝,嘉拉佛,开始共同生活,在他称作“第二人生”的平静环境中,产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苔丝把他的书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他的打字机上还装填着雪白的纸,仿佛在等待开篇的第一行文字。
仅此一回相逢留下的东西
倘若读过便可明了,卡佛并不打算写所谓“高明的小说”。他要写独一无二的雷蒙德卡佛的故事。是把只有雷蒙德卡佛才能截取的世界景象,运用只有雷蒙德卡佛才能运用的叙事法,转换成虚构故事进行讲述。雷蒙德卡佛之为雷蒙德卡佛,有时是一件难耐的,可耻的,罪孽深重的事。一言以蔽之,就是苦闷恼人的事。然而雷蒙德卡佛由于获得了一个叫雷蒙德卡佛的叙述人,得以(哪怕是暂时)摆脱这种“苦闷”。通过将它作为虚构故事进行相对化,可以将自己提升到更高一点的世界,简言之,就是可以稍微拯救自己。
正因如此,雷蒙德卡佛终其一生,平明坚持写作雷蒙德卡佛的故事。由于他稍微拯救了自己,我们也会(在多数情况下)稍微得以拯救。这大约就是卡佛嘴贫为全世界读者热心阅读至今的理由之一。
最终我只见了他一次,但那仅此一次的相逢却给我的人生留下了巨大的温暖。我有这样的真实感。
谢谢你,雷蒙德。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11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不说什么的,他只是把小人物的市井生活里的一段细枝末节准确地描述出来。就是给你一杯冷白开,如果你也喝着冷白开,就喝出似曾相识的味道,同时也知道了,世上原来有人一样喝着这冷白开。市井生活就是一大缸冷白开。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12
有时候我觉得我很爱你,我没有你不行
可是有时候,
我又觉得,我好像又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爱你
我一个人也可以好好生活下去。
我感觉这是一本讲爱情琐碎的书,琐碎之处,在于你觉得它平平无奇,无聊又绵长,总有启程转折,挑逗你认知的神经,像极了生活,像极了生活里的爱情。
我们爱过很多人,在我遇见你之前,我也遇见过很多人。
你也是一样。
我们也曾对其他人说过「我永远爱你」
那时候也以为是永恒的故事,只不过用了几年,就已经根本懒得再回头看
它就像一阵蚊虫叮咬过的瘙痒,
你觉得你没事,
可是又会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
扰乱你的心弦
你当然没事,
它们就这么不痛不痒的存在着,
跟着你走完这一生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13
“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 但你笔下的人物是你。” ——雷蒙德卡佛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雷德蒙·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从问世起,就已经享誉世界文坛多年,人们赞美它的精湛与深刻,并去效仿以致敬。
比如村上春树对于卡佛的推崇就成了一桩美谈,他就像“头号粉丝”一样特意带着妻子阳子专门从日本飞往美国去见这位神交已久的文学大师,不吝“最可贵的老师和最伟大的文学同路人”的赞誉,更是写了一本名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来致敬卡佛。
村上看到了卡佛沉默外表下的隽永,也读懂他极简文字之中的内核,然而如村上这般真正读懂卡佛的,我想可能并不是多数。
卡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语言的大师,将文字“玩”得极好,卡佛被誉为美国文坛上罕见的“ 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 因为他让故事成为自己文字和思想的载体,也让人们不禁沉默于那些爱情的真相和生活的真实当中,沉默到让人想要尖叫。
掀开不声不响的平静盖布,满是一阵阵的激流暗涌,最直戳人心的,就是这种平淡之中夹裹的锋锐,如同一块碎成尖角的玻璃。

[h1]迈过爱情的门槛,阅读生活的真实[/h1]必须坦率地讲,我也并未十分透彻地读懂卡佛在这本书中谈论着什么,关于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那本就是一个太过高深的课题,哪怕是身经百战的“情感老手”,或许在读了卡佛之后,也会感觉自己不过“初生牛犊”,往日时光中的情情爱爱不过是因为“不怕虎”,而非真正懂得爱情究竟是什么。
而卡佛小说的珍贵,不在于它教会我们什么是爱情,而是让我们看透什么是生活,真实的、甚至有些残酷的人生。
虽然真本书名与“爱情”有关,它的故事却远非风花雪月与花前月下。
所以即便我参不透其中的一些,却也并不觉得惭愧或郁闷,且不说生活本就是用尽一生也难以透彻领悟的“终生大事”,单单说卡佛这“极简主义文学之父”的赞誉,也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用极简的文字讲极深的生活,然后告诉人们一个仿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人生是一场悲剧,更悲哀的是,这场悲剧的主角还不是你,而是命运。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普普通通,常常不起眼到近乎卑微,他们更是经历着贫穷、失业、婚变等来自于生活的艰辛,或许正是卡佛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这些卑微却生动的小人物,正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言:“我是贫苦劳动中大众的一员,因此我十分同情他们,他们都是我的同胞。”
这些来自于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却构成了一股洪流,在生活之中起起伏伏,不甘随波逐流,有时却又那样无可奈何。
这让我不禁想起卡佛在他的另一本书中写下的这句话:“对大多数人而言, 人生不是什么冒险, 而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

[h1]生活就是像这样细碎的片段,然后串联起来[/h1]我很少读极简主义,因为它省去很多东西,而很多极简主义文学的作者却并不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个留白的分寸,一头雾水之后常常找不到方向。
但我却爱读卡佛,他的故事并非从甫一写就就是这般简单的,而是经过了几次三番的修改删减,去掉一切赘述甚至部分“关键”的介绍,然后只留一些框架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去将这些故事进行下去,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们如此短小精悍,短到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多少耐心,却需要我们足够地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思维感受能力,他不允许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偷懒”,然而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这都是值得的,全然参与其中,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起伏波动,然后发现那寥寥数语的短小篇章里,竟然像凝集了无数的故事,或许人生阅历不同的人,看待这些故事的角度和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也是它的精彩之处。
那些感情在他的故事里被揉碎、打破再重组起来,或许正如卡佛所说:生活就是像这样细碎的片段,然后串联起来。
开始吗?那便开始吧!不需要知道什么起因、经过和结果,甚至都不见什么波澜起伏的情节,题目也看起来平平无奇,比如《纸袋》、《洗澡》、《平静》……我们很难从这些题目中看出那会是怎样的故事,但只要人物一出现,卡佛便开始讲故事了。
比如《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故事的开头如同它的题目一样让人感到发懵:
“厨房里,他又倒了杯酒,看着前院摆着的卧室家具。床垫被扒了下来,带有条纹图案的床单放在梳妆橱上摆着的两个枕头边。除此以外,其他东西与在卧室时的摆放一模一样——他那边的床头柜和台灯,她那边的床头柜和台灯。”
你看,床和床头柜在院子里?是了,这个“他”必然是个有故事的人!没有前因后果,故事仿佛被切开,就这样摆在读者眼前,那么就请继续往下读吧,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已被牢牢吸引。





这便是雷德蒙·卡佛,不那么浪漫却非常深刻,剥去生活的内敛,绽露出锋芒。请别把它当做岁月静好的睡前读物,因为它可能让你深深思考到失眠。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4:14
我买的是小二翻译的版本,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版本,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觉得不明白,不理解,看不懂,但是它就是对我有一种吸引,所以我把它看完了,并且看了很多遍。可能是重复的魔力,渐渐的我明白了一些。这本小说集,并不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剧情为重的小说,甚至情感也很少有直接描写,而是需要读者去代入,。卡佛在当时算是创造出了一种新小说(当时也是模仿的人无数啊),极简主义(肮脏现实主义)小说。
怎么说呢,就是一个故事,生活中的一件事,掐头去尾,再抽离血肉,就成了。
拿我最喜欢的《凉亭》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出轨的故事,男主人公杜安觉得自己真的很爱女主人公霍莉,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很多,从年轻到算不上年轻,生活逐渐变得乏味,而当初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也都遥远难及,Holly提到的凉亭,给他们水喝的老人,其实是一种平静美好生活的象征,而这本来是她对自己和杜安未来的期待,然而事与愿违。Holly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不愿将就下去,于是她打算选择离开,去过自己新的生活。而杜安则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生活得过且过,偶尔一点刺激也只是让他变得更加温敦庸碌,他对生活的重大变故有一种畏惧,他不想让Holly离开,他还能感觉到对Holly的爱。而结尾戛然而止,也是Holly对这段感情的付出使她对放弃还是抱有一点不舍,迷茫与犹疑凝结在这一刻,故事就到这。而后面也不用继续说了,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卡佛写得都是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普通生活,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那些迷茫与失意等等。
建议了解一下卡佛生平,真的穷了半辈子,又一堆孩子,他写得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看到的东西。
我还是很爱卡佛的,他的小说很适合在夜里一个人坐在灯下慢慢的读,一个人的时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