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40   6494   5
如题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40:06
[h1]——关于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h1]故事是从1946年1月那个漆黑的雨夜开始的。
然而,“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与其说是爱,倒远不如说是恨。”这是一部恨的记录,一部痛苦的追忆史,关于与命运的抗争。
作者格雷厄姆·格林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运用了复杂的叙事艺术,通篇采取以本德里克斯为核心的内聚焦型视角,我们看到他如何地在内心的痛苦中、在仇恨的欲火中挣扎,如何执拗地编织起自我欺骗的谎言,如何的与命运做无谓的抗争。
故事的叙述者本德里克斯在讲述时并不甘于隐身于文本之后,他是一个站在时光之外的回忆者,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一部恨的记录”。这是一种营造距离感的技巧,使我们渐渐明白,记述只是怀念的一种形式,而怀念则意味着那些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了。它们已被刻进了过去的岁月,不属于现在,更不属于未来。
我们又看到本德里克斯以局外人的身份对一切冷眼旁观,努力克制自己的冲动,仅采用冷静的审视,便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是不该过于沉浸其中的。
在叙事时间上,作者运用了闪回、闪前、交错等复杂时序,建构起回环重叠的叙事结构。从1946年1月开始,文本中出现了两个时间轴,一个向后延伸,追忆消逝的恋情,1939年与萨拉的相识,1944年6月一场灾难带来的诀别;一个向前延伸,讲述本德里克斯雇佣侦探调查萨拉的事件,而在这一维度的时间里,又采用闪回手段,在侦探得到的萨拉的日记里追述了诀别以来萨拉内心的挣扎轨迹。
在仇恨与嫉妒中痛不欲生的本德里克斯读到日记之后豁然开朗,终于明白萨拉离开他的原因,明白自己的可笑。但这只是意味着,故事开始走向下一个悲剧。被狂喜冲昏头脑的本德里克斯迅即给萨拉打电话,要求一同远走高飞。
然而此时已信仰天主的萨拉亦在丈夫与爱人的选择中备受折磨,而且,她已卧病在床。她拒绝接受治疗,她认为自己是堕落的人,应当接受痛苦的馈赠,在身心双重的折磨中与天主同在,以此来求取灵魂的安宁。
本德里克斯坚持要前来带她走。被逼无奈的萨拉从床上挣扎而起,在雨雪交加的晚上艰难地逃走,但本德里克斯穷追不舍,很快找到了躲在教堂的萨拉。这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是男女主人公唯一在现时相依相偎的片刻。然而本德里克斯的爱是残酷的,他几乎不在意萨拉已经虚弱无力的身体,还要求着双宿双飞。
萨拉万般请求自己安静片刻,本德里克斯才作罢。第二天开始,萨拉便重病不起。一周之后,她去世了。
残酷的爱是近于恨的。本德里克斯直言不讳,他恨萨拉,他始终在逼迫萨拉,因萨拉使他痛苦,因惧怕恋情的终结。他曾经用嫉妒和愤怒加速了爱情的凋零,如今又用私心和欲望加速了萨拉的死亡。甚至在萨拉死后,他也不允许让她得到安息。
本德里克斯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如果说在萨拉生前,他的恨是对于萨拉的丈夫和其他的情人,那么萨拉死后,他恨的是萨拉信仰的天主。他认为,是天主让萨拉离开他的,是天主夺去了萨拉的生命,是天主幻灭了他们终生相守的期望。
萨拉在奄奄一息之际请求神父来为她祈祷,而本德里克斯坚决认为萨拉不可能信仰天主,她说的是胡话,于是,萨拉失去了最后得到祈祷的机会。在举行葬礼时,本德里克斯也力斥以天主教徒入土为安的葬礼形式,于是,萨拉什么也没能留下。
在萨拉死后,本德里克斯一直在与真实的命运抗争,与观念中的天主进行抗争。他否认天主的存在,否认萨拉对天主的信仰。他以为否认一切,自己就胜利了。“那些年里,你是我的,不是他(天主)的。”
可是这就像一个固执的孩子自欺欺人的伎俩。生活已变得波澜不惊,最终,疲惫不堪的他也学会了祷告。
“天主啊,你做的已经够了,你从我这里抢走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我太疲倦,也太衰老,已经学不会爱了。永远地饶了我吧。”
所有的抗争皆以失败告终。他终究承认了,恋情的终结。
而那段恋情其实在很早之前便已终结了,故事里只有大片的将人围困起来的,荒芜的沙漠。
沾衣  18.01.26
微信公众号:之槿之槿(mylovedflower)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40:07
七夕前夜 刚刚分手 这个书真的是应景……
书是师兄推荐给我的,那是阳光明媚……或者说阴云密布的一天,刚刚分手的我,走到教研室看到了师兄推荐给我的……《恋情的终结》……
封面上这么写:这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恩……它应该不错。
第一部分,是主人公作为有妇之夫情人的独白,有些感情把握的非常到位,句句戳心。“每条路的尽头都站着萨拉,要躲开他,哪怕只有一小会儿,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他们分开以后,主人公痛苦的心理,这不就是我们想要装作不在乎,不在意,去干各种各样的事情,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充实起来,却总是倏儿一停下手头的事情,眼泪马上就要夺眶而出……
“我欲望的钟摆疲惫地来回摆动,那是一种想忘却却又想记住,想死去又想再苟延残喘片刻的欲望。”我突然想到其实最好的感情都应该像一首停至酣畅淋漓处的歌,戛然而止回味无穷,而我们总贪心要太多,继续下去就会变味变调变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
第二部分有写到萨拉的日记,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的《左耳》,也是最同一件事站在两个人的角度去写,不知道是不是从格林开始,但真的很棒,这世界上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和设身处地,恋人之间更是多的误解与猜疑。
萨拉因爱离开主人公,主人公却还不知情,后天知道真相的他,将次怪罪于天主上帝(应该是上帝吧),这不也是我们自己吗,每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我们都极力找理由找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为自己开脱。
后来萨拉死了,他和萨拉的丈夫成为了好友还同居在了一起,这点我真的很佩服,一个女人得有多大的魅力或者说爱有多伟大,他一直说他恨萨拉,其实我觉得并不,他和萨拉的丈夫亨利其实都很爱萨拉,他们恨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作为丈夫他恨自己没有完全的了解自己的妻子,导致他需要从外面寻求一些自己疏忽掉的地方的认可;作为情人他恨自己不能完全的拥有她,不能成为他的生活。“有时候一个情人会很想兼做父亲和兄弟:他会对自己没能分享的那些岁月感到嫉妒。”
大概就是这样,我说不出什么总结性的话,这本书也没有什么总结性的归论,也许作者和我们一样只是一边探索一边寻求,同时迷茫(据说与他一段私生活非常相像)。
其实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他人对它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是通过一本书与作者沟通,沟通达到了就行,管别人如何评论你对面的这个人呢,毕竟更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判断。
以上仅个人观点,社区答题较少,轻喷~嘿嘿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40:08
不要被腰封的文字欺骗了,本书虽然就以“这本书所记述的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恨”拉开了大幕,但并不会在文字中展露所谓“爱中所有狂热的情感”。在情节上它并不复杂,但对于这样一段三角恋情的心理描写,尤其在萨拉的日记一节以及莫里斯情感线变化上,格林确实做到了极致。这样多变的人的内心,或许称作“狂热”也不无道理。
        全书的时间线一共两条(萨拉日记的部分单独另算)第一条是莫里斯和亨利的再次见面,莫里斯雇佣侦探,一直到结尾;第二条是莫里斯和萨拉旧日恋情。在它们之外萨拉的日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并非篇幅上的,而是对人物内心推动的作用)。
       在第一条时间线里,可以说是格林笔下的虚构角色莫里斯正身处其中的一条线,莫里斯情绪的变化,自己思想的不一都在这条线里清晰地呈现出来。所以这两条线不是关于一个较远的过去和一个较近的过去的回忆,而是身险其中的“我”莫里斯现在所经历的和一段过去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所讲述的“现在”线占据了最多的篇幅,对于身处时间之中的人来说,过去被缩短而现实被无限制地放大延长)
        本书极大的亮点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格林用莫里斯和萨拉两个人对同一段时间给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和态度。这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不过格林所做到的是对同一件事统一而又充满特点的差异的描写。
        我们是先从莫里斯的视角了解到他与萨拉之前的恋情,也是在一场炸弹袭击后迎来了第一次“终结”。莫里斯对于这件事的记述接近白描,唯一的内心展露是在他被埋之后,他“一点也记不起萨拉.....大脑成了一张白纸”。更有趣的是当萨拉说“你还活着”的时候,他说“你的口气听上去很失望”。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在萨拉的日记里就会找到答案。
        萨拉日在记里很大一部分是以和主对话的方式完成的。她对主的情感也有了从不信到信的转变,不过与其说她真的相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主不如说她需要一个解释,需要为所有发生的事找一个原因,为自己许下的誓言找一个安身之所。开始的不信,源于如果有主就不会有苦难的古老辩论;当她相信主的时候,是她开始寻求苦痛的时候,就好像一种对自己的惩罚——自己不能离开亨利,离开了莫里斯——而在日记的结尾,她寻求到了安宁,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所以她说“亲爱的主,你知道我想要你的痛苦,可我不想现在就要。把它拿开一会,下次再给我吧。”
        莫里斯和萨拉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非常有趣的。莫里斯相信“爱就是爱,两个人相爱,他们就会睡觉”。可以说这种爱是物质的,肉体上的爱,这样的爱需要占有,需要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爱。一旦他无法确认对方有着相同的爱恋,不安全感随之而来,他需要证据去确认对方的爱,甚至会去寻找不爱的证据(雇佣侦探本意是想找到萨拉出轨的证据,莫里斯或许想要证明萨拉的水性杨花)在萨拉死后,莫里斯依然保持着相同的嫉妒,他坚持将她火化,仅仅是为了不让天主将她夺走,他甚至想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争夺一个亡人。当看完萨拉的日记,爱的火焰又开始熊熊燃烧,他会再次追求萨拉不论结果,因为他是相信“两个人相爱,他们就会睡觉”的。
      我发现我能无比理解莫里斯内心的感觉,这也让我必须去相信爱与嫉妒是一对姐妹,她们相伴而生,要做的只能说如何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
        萨拉的爱更超脱,更在于精神,她需要去爱,但她想的更多,于是她就会寻求一个更高的存在,或者安慰自己“人们可以在彼此不想见的情况下去爱,不是吗?他们看不见你,但是一辈子都爱你”。对萨拉而言她需要一个理由,誓言,不能被轻易打破的东西来获得结束,借此她需要相信主。而当她开始想要“堕落的,凡人的爱”的时候,已经太迟了,他们已经走到了真正的终结,最后一个。
        到最后,其实莫里斯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想写一个关于恨的故事还是关于爱的,他到底是仍在爱萨拉呢还是痛惜失去的爱情。一切模糊了界限,相互渗透。
       试图为这个回答写下一个结尾是困难的,因为格林并没有给出了个关于爱的答案,他似乎也跟追随他直到最后的读者一样困惑。当我们面对着同样的问题,面对着肉体与灵魂,赤裸裸的爱情和赤裸裸的嫉妒,我们依然会不知所措。看完一本书并不会交给我们掌握生活的钥匙,在亲历的迷惑不解之中,明白我们不是唯一受着煎熬的,明白我们并不孤单,或许可以得到些微不足为道的安慰。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40:09
最后恋情终结,你离我而去,空留我一人在人世,我以为我可以找别人重新开始,可是我看到别人的脸就想起你,做的梦也全是你,我自私的不愿让你上天堂去找天主,我只希望你能永远和我在一起,我不愿这段恋情就此终结。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40:10
本德里克斯的嫉妒诞生了对萨拉的恨。

亨利的不作为让萨拉心生不满。

斯迈思则只是萨拉落水之际抓住的跳板。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亨利和萨拉无爱的婚姻。

萨拉之爱让人感动。“我不知道他在哪里。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们在同一片沙漠里,在寻找的也许是同一眼泉水,但相互看不见,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要是我们在一起的话,沙漠就不再会是沙漠了。 ”

而本德里克斯太过炽热的爱与恨,反而葬送了他和萨拉原本可能有结果的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