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36   9044   5
大明太祖年间先是收复了沦陷400多年的燕云之地,将蒙古人赶回了老家,随后几次远征彻底捣毁了元廷,使得蒙古分裂。成祖则五次远征一次次打击鞑靼、瓦剌等蒙古各部。而后虽然遭受了土木堡惨败,但大明对蒙战争始终保持着优势,可并没有彻底消除蒙古的威胁。而清朝还叫后金时就已经把林丹汗打跑,蒙古帝国彻底覆灭,其后葛尔丹妄图东山再起重演成吉思汗的辉煌也被康熙镇压了。是什么原因能让清朝几十年就摆平了蒙古?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24
有时候时势和运气是很重要的,101说过一句话,打仗最理想的状况是有7成把握。只有6成把握打太不保险,很有可能被翻盘,但若是你有了8成把握,那敌人一定会逃,造成无仗可打。
很显然,明成祖时期的北伐蒙古应该就已经达到了101所说到后一种情况,明朝太过强势,致使蒙古每次都逃,但是到了朱棣去世以后,大概又5成把握都没有了。
这个问题转化一下,其实也可以问,为啥北朝加隋朝N多年都没有搞定突厥,怎么唐朝只用了4年就把东突厥灭了,而且4年前突厥兵都还在长安城下呢。问题可能恰恰就出在这里,由于隋唐易代过于惨烈(户数从890万户锐减到200多万户),使得颉利可汗理所当然的认为突厥入主中原的机会已经到了,不仅开始大兵压境主动进攻,而且部族主力也压得非常靠前(见下图),应该是一副随时准备再度进犯中原的架势。

然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连串的意外发生,产生连锁反应,先是突厥后方的薛延陀、回纥等叛乱,然后突厥爆发严重雪灾,再然后颉利可汗也没有想到初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恢复能力惊人,仅用3年就爆出10万大军(以及相应的后勤能力)展开全面反击。再然后李靖3000骑奔袭阴山,东突厥瞬间崩盘。听说李世民并未重赏东突厥之战的将士,心理上可以理解,隆美尔战时文件就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跟同一个对手血战了那么多年都未取胜,现在你跟我说他们这就投降了?
在战争进程方面,这点可以说是惊人的相似,由于明清易代过于惨烈,清朝一度十分虚弱,噶尔丹同样看到了机会,一度杀到北京周边。这种暂时的优势,以及准噶尔购入了一批燧发枪等先进火器等因素,使得噶尔丹相信自己有与清朝决战的能力,并且自己有正面硬刚康熙取胜的可能性。毕竟距离北京300公里的乌兰布通战役前后,噶尔丹都击破了清军好几支部队,连国舅佟国纲都战死了。

噶尔丹率军直逼北京,并连续击破阿喇尼军、佟国纲军后全身而退那么等到6年后,康熙率军深入蒙古的时候,噶尔丹心理上自然而然也会认为是可以一战的(噶尔丹只是不敢打康熙的中军,但却认为孙思克军好对付,事实上是先对孙思克军采取了猛攻态势,然后被费扬古趁机包围)。
你站在他的角度,3万骑兵说少也不少,对方也就是自己3倍嘛,而且或许还有机会各个击破。然后大家也都知道了,没刚过。。。于是不少人眼中的“军事天才”噶尔丹(因为他老是主动迎击几倍于己的清军,损失往往还少于清军)最后打着打着自己人都没了。

总之,危机危机,还真是危中有机,大概玩过英雄无敌的可能都知道,怎么让敌人不逃跑其实也是一种学问。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25
先上结论,尽管明清政府都曾经击溃蒙古高原的政权,但只有清朝建立起了有效的统治。因为清朝做出了制度创新,构建出了针对牧区的直接统治体系(盟旗制),将战术胜利的成果以制度形式巩固了下来。

===========正文==========
明政府在建立之初,曾重创蒙古草原政权,基本过程如下。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等率军攻占大都(北京),惠宗北奔上都(锡林郭勒盟)。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惠宗北走应昌(今赤峰附近)。左副将军李文忠等率东路出居庸关,直克应昌,惠宗之孙及后妃、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师。时元惠宗已卒,太子仅以数十骑败走和林(近蒙古杭爱山),在和林即皇帝位,年号宣光,以明年为宣光元年。

宣光元年(1371年),明军十五万兵分三路,出击漠北。中路与东路为北元所败,此后战局陷入胶着。

宣光八年(1378年),北元汗死去,庙号昭宗。其子继任为元朝皇帝,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1379-1388)。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奔袭北元汗帐。北元惨败,乌萨哈尔汗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带,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捏怯来、失烈门南下,投降明朝。 经此一役,乌萨哈尔汗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为明军俘获。
至此,黄金家族对蒙古高原的统治已经暂时告一段落,明朝成功实现了对草原的去中心化。但同时,明朝也陷入了前代中原王朝的相同困境,如何在已经破碎化的草原建立有效统治?

首先,绝对不能放任不管。在内亚语境下,牧区的权力真空不会持续太久,总会自发生成新的权力中心,这在前代已经有所体现。如汉灭匈奴,而鲜卑兴;唐亡突厥,则回鹘起。即使能铲除一个游牧政权,很可能不到十年又会出现新对手。

其次,明又无力针对牧区进行直接统治
直接统治的核心在于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区,这已经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或者说知识储备)。在农耕区,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编户齐民,统计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层税收、团练体系。但在牧区,各部落逐水草而迁徙,即使能被禁锢一时,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场到处都是。

最后,明代试图采取了一种间接统治的策略。
①修长城,戍九边。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长城的目的有二,一是军事防御,二是贸易控制。允许对明称臣的部族定期互市,并对敌对部族贸易封锁。这点相当成功,不少部族为了取得贸易权,形式上向明朝称臣,实现了和平共处。
②广封王,众建以分其势。
极力避免草原出现统一的权力中心,力争在牧区形成多中心的均势体系。

明代的这一策略其实成败参半。明代确实能通过贸易控制,在大多数时间实现了与蒙古(鞑靼、瓦剌)的边境安宁。另一方面,至达延汗(其实就是大元汗的意思)在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

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

后金(清)兴起后,其征服蒙古(卫拉特部除外,明又称瓦剌)的流程如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林丹汗与明朝结盟,联手遏制后金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喀尔喀部乘机偷袭沈阳,但被后金击败。不久,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後金,努尔哈赤将其女嫁予古尔布什。此后,对林丹汗心怀不满的一部分喀尔喀、扎鲁特台吉投靠努尔哈赤。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努尔哈赤称臣,首先归附后金。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

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

天聪元年(1627年),柰曼、敖汉二部归附后金。次年,喀喇沁部归附,皇太极发兵征察哈尔。之后,扎鲁特部归附后金。

天聪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部归附。

天聪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归附。四月,皇太极再征察哈尔,令喀喇沁、扎鲁特、敖汉、柰曼、翁牛特、巴林、科尔沁等部前来会师。但蒙古各部多不愿与察哈尔交战。五月,后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后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

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

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寳”,察哈尔部灭亡。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大清谐音“代青”,蒙语可解“勇士”)。
类似于唐帝对草原地区自称天可汗,清主在汉地称帝的同时,也同时声称继承了蒙古的汗位,并得到了蒙古诸部的背书承认。但李唐对于草原地区就是简单册封部落首领官职,并对部落冠以州名,最后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现独大。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经济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契丹诸部竞相崛起,唐在漠北获得了一次次的战术胜利,却总是换来新的草原之主。清代另辟蹊径,构建出了一套针对牧区的地方行政体系(盟旗制),将游牧部落齐民编户,禁锢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实质上,是将前代的众建分其势的治理原则,予以制度化。

清廷采取了直接统治的策略,具体如下。
①称蒙古大汗,宣称直接继承了蒙古帝国法统;
②奉黄教,笼络蒙古各部的宗教势力(据现有史料记载,雍正、乾隆两帝似乎不信教,对萨满、佛教、基督均视作迷信,但政治上采取实用主义);
③对战略要点建城并驻军,由各路将军统辖。
④对蒙古基层采取盟旗制,离散部落、齐民编户。

盟旗制大体如下
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盟旗原则重新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直至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

其中,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赐给旗主的世袭领地。旗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通过任命札萨克(执政官)而形成。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每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监督属下各旗等职责,但无发兵权。

同时,清代严格限制各旗属民越旗游牧、耕种、往来、婚嫁。

盟旗制下,蒙古诸部的经济基础实质上已从游牧制转变成畜牧制,实现了人口土地紧密结合,方便清廷统治。

至此,蒙古旧地被分割成内属、外藩共计262旗。其中外藩蒙古各旗主的权柄已形同西南土司,而内属蒙古甚至已经实现“改土归流”,由清帝直接派遣旗主。有清一代,牧区再也无法自发形成新的权力中心,或者说,清廷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蒙古高原的新核心。

以上

链接:为什么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就无缘霸业了,齐国比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 - niudrw 的回答 - 社区
链接:汉藏同源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依据?是否可信? - niudrw 的回答 - 社区
链接:为什么越南可以称帝,而朝鲜只能称王? - niudrw 的回答 - 社区
链接:世界上哪些国家或地区是通过限制语言的多样化来实现统一的? - niudrw 的回答
链接:希腊语为何没有像拉丁语一样拥有众多后代形成一个语族? - niudrw 的回答
链接:奥斯曼为什么不直接吞并罗马尼亚? - niudrw 的回答
链接:有哪些语言被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但可以互相交流? - niudrw 的回答
链接:为什么中国南方的河流大多叫「江」,而北方大多叫「河」? - niudrw 的回答 - 社区
链接:为什么中原王朝能守住河西走廊,地图上突出来的狭长的地方? - niudrw 的回答 - 社区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26
因为明朝的蒙古和清朝的蒙古是不一样的,前面的回答有考虑到明朝的缺点的,有考虑到满清盟旗制度优点的,但很多都忽视了很重要的一条,蒙古人自己的变化,或者说是进化。
不可忽视的是,明朝或者说明朝初期的蒙古,不但没有任何外在力量能控制它,而它自己本身,也没能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不但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君主控制蒙古,蒙古自己也没有一个能很好统治蒙古全境的君主。自捕鱼儿海之战后,蒙古被杀的可汗多的可以排成一个长队,很多可汗连龙椅都没坐热就被自己的兄弟(比如太宗汗脱脱不花被自己亲爱的弟弟)或者某一个野心的臣子(比如篡太宗汗位子的阿嘎多尔济晋王被也先)点了天灯。在混乱不堪的状态下,蒙古脆弱的游牧经济难以为继,到嘉靖年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蒙古右翼可汗俺答也承认蒙古部落连铁锅都无法制造,偶尔缴获视为珍宝,连衣服都没法缝制,穿的都是抢来的衣服,不但不合身,如果战败还可能会丢掉性命。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面临着两条道路,一,像历史上统治漠北其他民族,比如匈奴柔然一样,四分五裂,被敌人击败然后消亡。二,学习汉人先进的农耕文化,与汉人发展经济贸易互通有无,然后生存下去。
在这个时候,蒙古的英明领袖们先后选择了后者。蒙古右翼可汗俺答与大明通贡,接受大明“顺义王”的封号。并不断招揽汉族农民进入河套地区开垦,建设呼和浩特城方便贸易。而土默特一带的蒙古族也接受了汉族农耕文化,开始发展自己的农业。蒙古左翼三万户一开始反对与明通贡。但后来也逐步走向与右翼三万户相同的道路,明末的林丹汗作为左翼大汗,认为最快乐的是“大市汉物,为西可汗”,并也在察哈尔境内建立白城以通贸易。蒙古逐渐走出了明初时代的荒蛮与愚昧,开始加入到汉族地区的经济生活中,蒙古还从西藏学来了宗教文化,喇嘛庙越来越多了,佛经也越读越多了,单纯的游牧生活已经被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代替。先前荒蛮残暴的习气也在稳定的半农耕生活和佛祖的教诲下变得温厚和善。蒙古王位的继承也越来越稳定,各个部落的汗王台吉继承也越来越少血腥的王位争夺。我们如果仔细对比一下明末的蒙古和明初的蒙古,你会惊奇的发现很多不同,完全是两个社会,两个世界。

汉蒙友好交流的实物证据—-蒙古鄂尔多斯部落与汉族贸易获得的古筝

清代鄂尔多斯部落购买的汉人工匠打造的珐琅器,另有明代宣德炉,可见汉蒙交流在明代已盛。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很容易的统治蒙古不是很正常吗?不是满清皇帝有三头六臂,而是此时蒙古已非彼时之蒙古。明末的汉族,满族和蒙古,尽管语言文字尚有不同,但生活方式已经接近,互相经济贸易已经极其密切。蒙古就算是游牧的部落,也与汉族地区有了极其密切的贸易关系。在这种三个民族已经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社会,建立一种稳固的统治有什么困难呢?满清统治的比较稳定的蒙古地区,实际上就是与汉族地区经济联系密切的漠南蒙古察哈尔土默特喀勒沁内喀尔喀鄂尔多斯五个万户,而与汉族联系不是那么紧密的漠北外喀尔喀万户,漠西卫拉特蒙古,满清依然花了近百年的时间,顺康雍乾四代人的努力,才勉强依靠火器拿下。如果让满清治理明朝初年游牧经济混乱不堪的蒙古,恐怕满清也无能为力,盟旗制度也起不了作用。因此不是满清强于明,是蒙古人的社会已经文明进步了,不再是那个内部混乱的社会,而是一个正常的政府能够建立稳定统治的文明社会。
我们如果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几百年来,从明代开始,蒙古满族就越来越汉化,明清时代蒙古不过是器物喜好,农耕习惯在汉化,而且局限于右翼蒙古。而明清以后,民国直到今天,蒙古的语言习惯也更进一步的与汉族趋同。民族融合,中华一体是历史的浩荡潮流。一个一元化的社会也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慢慢形成并发展。这也可以看出,某些极端皇汉拿几百年前的蒙古满族习气看今天已经汉化的满蒙民族是多么不正确。蒙古终究是一个开明的接受汉文化的文明民族。而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那些以汉文化为仇,挑拨民族矛盾的泛突厥满遗蒙遗不过是历史潮流里翻出的泡沫罢了,当历史潮流“砰”的一声涌过,这些泡泡也会在浩荡的潮水冲击下破碎消失,不留下一丝痕迹。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27
战略态势来源于战略决策,而战略决策具有路径依赖,什么路径的依赖?
国初形势
明朝立国的合法性在哪?
“胡运既终”
不管怎么说,这个“胡运”是必须终结的,很多人说老朱搞得什么不征之国是没进取心,你要搞清楚,不征不是谁都不征,是“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
而“胡运”也不是那么容易打掉的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北元在真正的被打成两块,而且就算是分成了两块,遇到重大事件也都是打出“大元”的旗号。也先那么跋扈,在议和问题上也是和脱脱不花一同决定并认为自己属于“大元”
论体量,论正统,论上层建筑的完整性,怎么也比明末漠南那帮臭鱼烂虾强吧
所以,明初确立的政权合法性就是“终胡运”,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往后明朝的外交弹性

这都还不提大宋给后世士大夫留下的心里创伤
所以对于今后明朝的战略决策来说,国初两代雄主对北征的执着形成了路径依赖,往后的大萌朝堂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两个选择:
1·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2·防守
若是以降伏作为最终目的,结局只可能将蒙古各部拆分,将其纳入羁縻卫所的体系中来。所谓的顺义王那是为了大家好做生意,你要真想把各部拆了,不好意思,只有肉体消灭。
况且明初朱棣又不是没有用封王这种手段招抚蒙古贵族,郭骥先是招抚马哈木封其为顺宁王,后脚跑到鞑靼招抚转眼就丢了性命。
所以战争几乎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这就有一个问题,有能力一劳永逸消灭蒙古势力的两代君主貌似加起来有近五十年的时间。但光是把北元打分裂就花了朱元璋后半辈子的时间。真正有外部客观条件的是永乐帝,靖难四年把华北民生打烂了,朱棣就只好把国初朱元璋在塞外攒下的卫所迁了不少回来,顶着巨大的民力耗损搞个北征,结果发现不管是鞑靼还是瓦剌都被朱元璋这个疯老头吓着了。朱棣第一次北征刚走到胪朐河本失雅里和阿鲁台一个往东跑一个往西跑。
朱棣是追过兀古尔扎河(克鲁伦河以北地区)一直追到斡难河才追上本失雅里
追阿鲁台一直追到斡难河东北的飞云壑

随便找的图,看个意思后来和马哈木在忽兰忽失温交战的过程大家也清楚,明军没有打出一个战果辉煌的歼灭战,但马哈木还是成功从土剌河退走。
这两次第一次阿鲁台精锐丧尽,第二次马哈木元气大伤,但问题不在于士兵被杀伤了多少。而是对蒙古上层贵族进行摧毁性打击,做不到这些,你是没法和他在草原上打游击的。
甚至于永乐二十年第三次北征阿鲁台一听到风声立马北逃,明军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在应昌和阔滦海子之间晃悠,你让他追,茫茫瀚海你往哪追?
所以他最后一次北征的时候说:
古王者制夷狄之患, 驱之而已, 不穷追也。且今孽虏所有无几, 茫茫广漠之地, 譬如求一粟于沧海, 可必得耶?吾宁失有罪, 不欲重劳将士。朕志定矣!
班师的路上就死了
你以为他屈服于“驱之而已, 不穷追也”的理论了?屁,他做梦都想把阿鲁台杨了。
但是他做不到啊,只要阿鲁台有腿能跑,他就永远追不到,很现实。
努尔哈赤有这种困扰吗?
没有啊,那时候的蒙古都碎成什么样了
皇太极怎么说的:


当然别被他骗了,被征服的是漠南蒙古,其实说征服也不太恰当,人家入关以后就和满洲太君穿一条裤子了,当然比汉狗的地位高
西北的卫拉特、叶儿羌,西藏的顾实汗,北部的喀尔喀并不算完全掌控,但要换朱元璋/朱棣来,看见这样的蒙古怕不是做梦都能笑醒。
而且后来的葛二蛋有兀鲁斯、鄂托克这种行政机构,不是随随便便拔腿就跑的,而且人家虽然建构齐全,但其实力除了康麻子粉喜欢吹以外我真没觉得这货跟马哈木有啥可比性。
青海的和硕特这些比漠南蒙古还容易拉拢
后金很奇怪,单论建州女真,他身上你可以同时找到汉化和蒙古化的痕迹,特别是对于他的上层建筑来说和蒙古打交道是家常便饭,这就给了他们一个优势——在不动摇上层建筑的情况下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区域势力整合
且不说建州女真如何如何,海西女真从嘉靖朝就和南下的左翼蒙古交往,海西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向土蛮部纳贡,其中便有较早于“小黄台吉”通婚的哈达部,直到万历朝哈达部势微叶赫部才逐渐上位。
科尔沁很早就和叶赫部和建州部互通交往,努尔哈赤又经巴约特部牵头和喀尔喀五部交好,科尔沁的明安台吉甚至把女儿嫁给努尔哈赤
人家就是不停的拉拢周边蒙古势力起家的,和朱元璋接的摊子不一样
虽然我一直很反感民族压迫铁庄稼那一套,但不得不承认在客观情况下用军事强权捏合出一个“八旗”凌驾于所有世俗势力之上是后金的最优解
不接受,但我理解
所以皇太极可以在势力壮大之时把察哈尔部的敖汉、奈曼、兀鲁特逼到他那一方,对于后金来说就是多把手一起抢东西,而不是像明朝要面临着迁移、安置、封爵、设卫等等一系列急需支付的成本。
这两者在相当程度上不具有对比性
而且林丹汉为避后金锋芒西迁又撞上右翼蒙古,等于是转头打了一场内战,然后喀喇沁诸部与土默特部被淦了转头投降后金
且不说“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不是本位面的历史这种槽点(准噶尔都打到乾隆朝才平定),把明清二者对比,就像是你的上司把一个身材魁梧的混混头子撂倒了。你作为他的小弟叫上混混头子的小弟一起把你的上司撂倒了,顺带收拾了一帮不服从你的小弟。
然后旁人纷纷夸你除暴安良,比你上司好多了
我就???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28
如果不考虑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梅毒。


大航海时代,两个大陆互换了疾病,欧洲给了美洲天花,美洲还给欧洲梅毒。梅毒从广东等地传入中国,是明朝末年。


传入蒙古,估计是清朝初年。


考虑到蒙古的气候,得疟疾的概率不大。草原男女改变豪放的生活作风的可能性不大。草原地区使用可靠的安全套的概率也不大。


在青霉素出现以前,草原上基本是梅毒横行。


蒙古人遭遇梅毒的损失,很可能与印第安人遭遇天花类似。


大量青壮年男女染病,死亡,难以有效对中原形成威胁。


当青霉素出现,有特效药治疗梅毒的时候,重机枪早用于实战若干年了。草原民族,再也没有侵扰中原的实力了。


补充阅读:
为什么中国鲜有蒙古国介绍?
“不待武力征服,五十年内,蒙古人将被梅毒灭亡”——这段话是日本关东军对当时内蒙古的评价,我印象中是日本人对东蒙蒙古族人口调查后,发现蒙古族人梅毒泛滥,人口死亡率远远高于出生率。如果不采取措施,再过几十年中国的蒙古族就要绝种了。

下面引用自《冯玉祥自传》

“谈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当喇嘛者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因为由本部内地来的文武官吏及军队、商人,都以道远不能携带家眷,他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临时太太。一方面是七八个蒙古男子仅有一个妻子,一方面是一个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内地人为她的临时丈夫,事实上形成一个乱交的社会。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当时活佛即患梅毒,烂塌了鼻子。据说目前检查结果,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这种现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的危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