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为哲学的道家和宗教的道教是根本上不同的两回事,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道教这个特别的角度简单考察一下老庄思想的差别。
道教于东汉末年依托《道德经》而产生,作为有组织的宗教共同体创立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张角兄弟于河北创立)与“五斗米道”(张陵于川陕创立)。
道教以不死的神仙信仰为特征,以元气宇宙论为理论建构与基础,早期经典有《老子河上公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等文献。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由于张鲁家族的南迁和李唐王室对道教的推重,道教广泛传播,道经谱系也逐渐形成,外丹理论和内丹理论开始形成并发展完备,且宗教礼仪制度等也受到佛教的影响逐渐完善。
在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道家两位著名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以及他们的著作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 老子被极力推崇,庄子倍受冷落。
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位列“三清”,数百年来倍受崇奉。而庄子却在自道教产生至唐以前的几百年间,不论职位大小,始终未得到一席之地。直到唐玄宗时才被御封为“南华真人”。
从道教对老庄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老庄思想的一些差别:
- 首先,老子是“道”这一哲学概念的创始人,但他又给这一概念赋予了“惚兮恍兮”的特殊性质,这无疑方便了后世的黄老、道教等学说将其进一步神秘化,进而从宗教的角度将其创设为道教信仰概念。而庄子在对“道”模糊性的阐释和说明上并没有超过老子,且有将“道”具体化的嫌疑和迹象: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 ,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蚊。”
曰:“何其下邪? ”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壁。”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汝唯莫必,无乎逃物……周遍咸三者 ,异名同实 ,其指一也。” - 其次,庄子与老子思想的还在于庄子对王侯将相等上层统治者所持的蔑视和否定态度,而老子思想中则有着辩证的人君南面之术。史载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吏,熟谙三代政治的演变史,故而在《老子》五千言里,论道玄言中蕴含着从统治者角度出发的治国大道,尽管其以小国寡民为作为理想的社会标准,但老子的思想学说极易改造成维护君主统治的学说,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受其影响的法家和黄老学说就是明证。而庄子藐视权贵,不混同于俗世,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是“欺德”,否定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极尽嘲讽。“(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最后,还可以从老子和庄子这两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象和著作风格来分别他们的思想。《庄子》以文学寓言故事见长,而《老子》则以玄言辩证见著。老子其人其事的模糊性以及著作的玄奥让后世的道教易于将其神秘化以加之崇信,而庄子作为一个哲人气质上的真实性、彻底的个人主义出世思想和文学寓言形式的著作则让道教难以将其神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