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有文化有多重要?

论坛 期权论坛 工作     
匿名的论坛用户   2021-1-25 14:18   8527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25 14:18:28 发帖IP地址来自
男生有文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日后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能和自己相处。
而能享受一个人的状态,充实并怡然自得,不至于六神无主方寸大乱而恣意纵欲麻醉自己,是一个男人最大魅力之一。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被关禁闭暗无天日三个月,人家问你怎么能忍受得住?
安迪回答:有莫扎特陪着我。
3#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25 14:18:29 发帖IP地址来自

4#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25 14:18:30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蒲松龄书写的《聊斋志异》里,男性在爱情的王国攻城略地,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才华。反之,就算你富可敌国,就算你貌比潘安,那些青春美丽的女孩子也还是会对你嗤之以鼻的。《嘉平公子》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温姬看了这张便条之后,顿时就对公子心灰意冷,一分钟都不愿意和公子再待在一起了。她在这张便条下写了一首顺口溜:「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居然把「可恨」写成「可浪」,把「花椒」 「生姜」写成了「花菽」「生江」,和这么个男人在一起,还不如到青楼卖身为娼。
嘉平是过去的一个地名,故地在今安徽全椒县内。那儿有一个公子,年龄十七八岁,不仅仪容秀美,而且风度翩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小鲜肉。
这一年,他到城里参加秀才考试,路过一家妓院,院门里站着一个大概十五六岁的女孩子,长得特别漂亮,公子不觉多看了那女孩子几眼。那女孩子也注意到了嘉平公子,于是微笑着向他点头。
公子大喜,走近那女孩子,和她交谈起来。女孩子问他住在哪里,公子说了旅店的名字,又问是不是有别人同住,公子说就我一个人。
女孩子说你一个人就好,晚上我就到你那里去,你可千万不要告诉人。
公子回到旅店,把书童和仆人安顿到别的房间,就开始了忐忑的等待,到了晚上,那女孩子果然来了。
互相问姓名,女孩子说自己叫温姬;又说自己是爱慕公子的风流,所以才背着老鸨深夜独自前来;还说愿意一辈子都陪伴在公子身边,等等等等。公子被温姬的话语深深打动,也表示将来一定会不惜重金为温姬赎身,一辈子厮守才好。
从这一天开始,温姬隔上两三天就来公子这里一次,感情越来越好。
一天晚上下雨,公子以为温姬不会来了,但温姬还是冒雨前来,身上的衣服都被打湿,像个落汤的小鸡。进门后把湿哒哒的衣服解下来挂在衣架上,又把小靴子脱下来,让公子帮忙把上面的泥巴除掉,然后就躺在床上,把被子盖在身上取暖。
公子看她的靴子,是用名贵的五彩织锦新作的,都已经湿透了。
五彩织锦是非常名贵的面料,用它做成的鞋子精美昂贵可知,公子把鞋子拿在手里,很是惋惜。温姬说不是我要拿擦鞋这种微贱的小事来麻烦你,只是要你知道的我的痴情而已。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5#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25 14:18:31 发帖IP地址来自
读本科的时候和前对象一起去成都玩,进了青羊宫。
那时是逃课出去的,并不是旅游的旺季,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游客。
青羊宫的某一道门内有一幅八仙过海的壁画。
我们停在旁边看,我顺口把八仙过海的故事和八个人的背景来历和小典故讲给前对象听。讲的过程中,周围的散客越积越多,估计把我当私人导游了。
后来我们俩走到哪游客们就跟到哪,从三清的故事到三官的来历,几乎把道教神仙的体系和传说扫了一遍。
完事儿我问,你会不会不高兴啊,把我们独处的时光都搅了。对象说没有啊,那么多人围绕着你像众星捧月一样,看着你神采奕奕指点江山的样子很开心呢。但是最开心的是,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视你的时候,你却只在看我一个人。
那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除了教科书没有认真看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看的日子没有白过。
不敢说有文化,也不敢大谈什么人生信条精神支柱文化的这个那个作用。但知道点有趣的东西至少会为生活增添很多小惊喜小情趣。它似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点小小的不同。

Anyway,不管玩到哪都不需要请导游,省了份导游钱,也能把无聊的景点玩出新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不挺好的嘛。
6#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25 14:18:32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知道答主算不算有文化,姑且算吧。我就拿自己为例子说一说有文化和没文化前后的区别:
没文化时,看问题总是单一的、静态的、局部的、凭直觉的,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情绪也异常躁动,时而兴奋、狂躁,时而又异常的低迷、颓废。遇事之前,总是喜欢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把事情想的很简单,很顺利,然后一受到挫折障碍,就会变得格外消沉、愤怒,把责任归结于他人或者外界。
没文化的时候,我是仇日、仇韩、仇富、“不顶不是中国人”、“宁愿台湾不长草,也要拿下台湾岛”一党人。既看不起那些整天把利益挂在嘴上,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看不起那些埋头苦干,每月拿着微薄工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人。前者,我斥之为现实,后者,我视之为愚蠢。
我看人,评价事务,尤其喜欢划分好坏,把道德理想高高挂在嘴上,我深信传统教育和儒家道德一套,信奉孝道、恕仁、礼仪、温良恭俭让。在我的眼中,只要做不到上述一切的,统统就都是小人,三米开外我一定报之以鄙夷的目光,把厌恶写在脸上。这个世界之所以不太平,是因为总有这样一些小人在作祟,如果所有人的道德水平和觉悟都提高了,社会早就实现大同了。
那时候,我的脑子里只有“梦想” 、“梦想”、“梦想”,仿佛唯有梦想的人才是伟大的。这个世界,有这样那样的弊病,甚至一切都是错的,而我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任务就是打造它、改造它。
现在想想都害臊。
大学期间,读了不下100本课外书,思想有了一些小改变,开始怀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是不是都是正确的,也为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剖析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加之自己又是学习法律的,思考上更加倾向于理性。研究生阶段,开始认认真真写文章、分析问题,加之又经历了一些事,这个时候,思想才可以算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现在的思维方式,不再那么单一、狭隘、静态,情绪也更加稳定、平和。时而写一些偏激的文章,也是有意为之,故意营造艺术效果。
之前总以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现在才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能力、素质、还要有他人的帮助,还要有机缘巧合。透过道德那些华丽的辞藻,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个东西叫做人性。
人活在世上,都是要吃喝拉撒吃饭睡觉的,逐利是人之本性。以道德之虚掩盖本性之实,本来就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大道德,大道理,不是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自己没有一点私欲,甚至连自己亲人、家人都保护不了而大谈奉献。大道德、大道理是首先让自己自强自立、自食其力,让自己的父母、亲人、长辈、儿女丰衣足食,进而让自己的身边的朋友、同事、所有与你交往的人获益,再进而让所有人获益。
道德不是虚的,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努力创造一个共赢、多赢的局面。
我不再鄙视追逐利益的人,不再以好坏将人划分为两等,不再轻视那些塌实肯干默默为生活为家庭奉献打拼的普通人,任何人,我通常不会给他下死结论,而是努力去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和可贵之处,是否能够为我所学习、为我所用,共同相处创造出双赢的局面。
划分利益的标准不是道德,而是权利。他人权利即你之义务,权利的彼端即是义务。无条件的付出与无节制的索取,都是践踏他人的权利,罔顾自己的义务。
我不再相信空洞的道德,而是设身处地体察他人的处境,如果我身处同样的处境,我会不会做得比他更好?他这样做是否有他可以理解指之处?如果不妥,有什么策略能够让他(我)不再陷入类似的困境之中?造成的后果有什么弥补的办法?
我做事不再盲目乐观,而是充分设想到最坏的结果,事先制定好计划,随情况变化,评估风险,准备备案,得之,我不大喜,失之,我也不会大悲。
过去,我爱我的国家,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现在,我仍然爱我的国家,但这个国家首先应当是保护尊重她的所有公民、给予他们足够的尊严和尊重、让他们能够体面的生活、一份付出就能得到等价的回报,而不是打着“爱国”的名义让自己的公民牺牲、奉献,争我们个人的权利,就是在争取国家的权利。
我以权利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以共赢为自己的追求,用策略谨慎认真地对待工作学习。
之前整个世界、所有人的人仿佛都是我的敌人,而现在,我发现整个世界、周围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我的朋友。
心更大了、更宽了。
我现在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但我觉得自己比过去可爱多了。


2015.11.7 补充更新
评论区有同学说我在黑儒家,实际上我真没有这个意思哈。
不过既然提到了道德,就绕不开儒家思想,我也就顺带说说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实际上,儒家的书我是看过的,《大学》、《中庸》、《论语》我都有全文看,《孟子》看了部分。《大学》很短,颇有改造世界和学习的方法论的意味,其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也非常有共鸣。《中庸》更像一本哲学书,《论语》则更像一本日常行为指南。
其中很多的话,都说的非常经典。
我自己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热爱、崇拜到归于平淡的过程。
这个转变的过程源于我自己对法律的学习。
中国凡是涉及处世立身的儒家著作(不仅包括儒家著作,可能还包括其他学派的著作),总有一个这样的思路,就是他们的着眼点,通常都落实在“人”之上。尤其孔子,喜欢把人划分君子和小人,前者是道德高洁的代表,后者则相反,通过这样的二元论述,推导出自己理想的人格。《大学》同样有这样的论调,一个人要改造世界,首先应当改造自身,努力修身成为理想的人,再谈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的思路不能说是错的,但至少是有局限性。因为这个世界总是不完善的,我们永远可以把错误归结于自身修养的不够,一大群或者一小撮小人在捣乱。因此,社会动乱的时候,老百姓从来都只会做三个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因为上述三者,是道德理想的代言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领大家摆脱困境。
这样的论述并不罕见,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过“哲学王”的统治。在柏拉图的眼中,哲学王拥有最高的智慧和最宝贵的品德,由这样的人来治理统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是不是和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
可贵的是,柏拉图的学生,另一位先贤亚里士多德敢于和自己的老师对着干,他抛出了“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并和柏拉图进行了长期的辩论。乃至柏拉图晚年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自己学说的局限性,坦然承认哲学王不好找,一般情况下,可能还是法治更为优越。
这给我带来了看问题的另一个思路。看问题,不从修身、不从人的品德道德出发,而是努力塑造一种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不分你是恶人还是好人,即便是最恶的人,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善恶本在一念思量,本来就无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后一种思路,看的是不是更加清醒高远?
这种思维叫做“策略思维”而非“道德思维”,前者是理性的,认同人性;后者是感性的,多少有点罔顾人性。
很多人喜欢拿中国人的素质低下说事,其实哪里是道德问题,分明是资源利益的争夺问题,人口太多,资源太少,抢惯了;再比如福利、养老,这本应该是国家应当做的事,只有当国家没有余力去完成这些事的时候,才会向公民灌输奉献的道德理念。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人出10分的力,就应该获得10分的对价,这叫做权利。一个人干10分的力,只获得8分的收获,另外2分就叫做”无私奉献“,没有这样美丽的道德辞藻,你如何把那侵吞的2分合理化?
因此,我不相信道德,我只相信权利。我也不相信道德思维,而认同策略思维。企图靠道德来规范这个社会,莫不如用策略思维,好好把机制塑造好,把利益疏导好,利益分配的问题解决,道德素质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法律本身就是最低的道德,所有触犯道德底线的事,自然有法律来解决,至于法律之外的道德,能够做到,自然值得鼓励和肯定,没做到,也不必口诛笔伐,把法律外的道德上升到每个人的行事准则,根本就是强人所难。
所以我也能稍稍理解孔子生前为什么总是被人排挤,郁郁不得志的原因了。因为他不懂人性,更加视利益为粪土,心中只有他的理想天国,一旦行为与他所想有悖,他立马斥责你为“小人”,有这样一个同事在你的身边,你会喜欢他吗?孔子从来不会设身处地打造所有人和谐共生的利益链,不会去营造小人于君子共赢的局面。
可能这也是老子所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原因吧。一个正常的社会,本来就不需要什么圣人。当我们把道德思维转换为权利思维、策略思维的时候,我才觉得我们的国家离文明不远了。
所以,我看待儒家思想并不如之前狂热了,谈不上黑,只是更加理性客观了。《道德经》、《孙子兵法》倒是不错的。
一点个人的愚见,说的不好,谢谢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118703
帖子:623848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