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的差别在何?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35   7787   5
老子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的差别在什么层面上表现?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26
[h1]道家学派的两位咖位最大的大佬,他们的思想固然会有很多共同点。[/h1][h1]但毕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不一样,肯定也存在不少差异。[/h1]

老子给我的感觉宛如一个看透世事的智慧老者,他随和、有趣。


庄子则更像一个不羁放纵爱自由的落魄青年,却又慎终如始,不失正道。







个人风格上来说: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庄子追求随心所欲,逍遥。


老子潜沉而坚实,庄子透脱而豁显。


他们在思想上的差别,主要在对“道”的认识的不同、处世哲学的不同以及社会理想的不同。




一、对“道”的认识的差别。


老子的“道”虽无形无象,但它是有独立性实体性的。根据老子所言,“道”如果被视为能够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则它不可能完全虚无化。它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才能化生出种种实存物。


然而,庄子对这种“道”作为创生万物的本源的观点是持怀疑态度的




庄子的“道”,一方面可以通过消除经验世界或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以及由相对性引发的种种差别而建立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相对性而凸显出来的。

可以说庄子的“道”更像是一种境界之道


老子是从万物众生中,单独提取出“道”;庄子则将“道”消融入万物之中。




二、处世哲学的差别。


先说老子,他的无为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减少不必要的作为,不妄为。这么说可能有些难懂,那就——




就好像今年血虐全球的新冠“大佬”,还有陈年老病毒SARS,似都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食和无止境的欲望脱不开干系。

正是因为有些人类“不讲武德”,非要去侵袭其他生灵,所以感染这些病毒的概率自然就蹭蹭蹭往上升。

而庄子认为不能只讲“无为”,我们需要有个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取消一切差异,取消一切功利,最终达到无所待的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的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境界。庄子所追求的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


在关于“出世”的问题上,老子和庄子也有些许区别。


老子将“道”作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往往为避居山林的逃世遁世追求。
庄子则认为这属于“小隐”,“小隐”把世间与出世间割裂开,那就还处在相对立的状态中。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相对立的关系,也消解了俗世与山林、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故庄子是以世间为出世间的。
在他看来,与世俗处,却不将世俗的是非善恶区分当真,即可出世。


他们在处世哲学上的区别,正是源于他们对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矛盾性问题的看法的区别。

老子捕捉到事物间有强弱、兴废等的矛盾关系,许多时候会转化成为人处世的一种智巧。在老子看来,只有处于矛盾中被动、柔弱的一方,最终才能转为矛盾的主动、主导的一方,这就是智巧。

庄子则不然。庄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引出他“万物一齐”的“齐物”论



三、社会理想的差别。


老子向往的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里,没有战争,没有欲望,人民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却从不觊觎旁人所拥有的东西。当然,他这种理想从古到今也被很多人吐槽过。


比起老子,庄子似乎就更“倒退”了。老子的理想社会中还有“什伯之器”,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一切都是没有的





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社区,人们还会养几只鸡,遛遛狗,是有家庭生活的;
庄子的则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没有“国家”的概念,没有权力压迫,没有法律法治,也没有贫富贵贱。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全然一体,是纯粹的任乎自然


用具体的一个历史时代比之:


[h1]老子所描述的社会形态与黄帝时期相似,而庄子向往的则是更早的三皇时期。[/h1]



最后要特别说明一点,老子思想的政治性更重。他的“道”论是为了解决政治和人生问题而建立的。
可别以为他天天念叨无为、自然,就认定他是个对政治没啥兴趣的老头。


老子认为,“道”虽然质朴、自然,但却是人世间最重要的。
君主如果可以用“道”的准则去治国,无为而治,不胡乱干涉事情,那么在老百姓都还没弄清楚什么情况之前,事情就都已经完成了。
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不需要复杂的制度,国家也会得到很好的治理。
[h1]我是 @哲学考研UP君 ,哲学考研的搬运工,欢迎关注[/h1]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27
虽然作为哲学的道家和宗教的道教是根本上不同的两回事,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道教这个特别的角度简单考察一下老庄思想的差别。
道教于东汉末年依托《道德经》而产生,作为有组织的宗教共同体创立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张角兄弟于河北创立)与“五斗米道”(张陵于川陕创立)。
道教以不死的神仙信仰为特征,以元气宇宙论为理论建构与基础,早期经典有《老子河上公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等文献。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由于张鲁家族的南迁和李唐王室对道教的推重,道教广泛传播,道经谱系也逐渐形成,外丹理论和内丹理论开始形成并发展完备,且宗教礼仪制度等也受到佛教的影响逐渐完善。
在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道家两位著名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以及他们的著作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 老子被极力推崇,庄子倍受冷落。
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位列“三清”,数百年来倍受崇奉。而庄子却在自道教产生至唐以前的几百年间,不论职位大小,始终未得到一席之地。直到唐玄宗时才被御封为“南华真人”。
从道教对老庄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老庄思想的一些差别:
  • 首先,老子是“道”这一哲学概念的创始人,但他又给这一概念赋予了“惚兮恍兮”的特殊性质,这无疑方便了后世的黄老、道教等学说将其进一步神秘化,进而从宗教的角度将其创设为道教信仰概念。而庄子在对“道”模糊性的阐释和说明上并没有超过老子,且有将“道”具体化的嫌疑和迹象: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 ,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蚊。”
曰:“何其下邪? ”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壁。”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汝唯莫必,无乎逃物……周遍咸三者 ,异名同实 ,其指一也。”
  • 其次,庄子与老子思想的还在于庄子对王侯将相等上层统治者所持的蔑视和否定态度,而老子思想中则有着辩证的人君南面之术。史载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吏,熟谙三代政治的演变史,故而在《老子》五千言里,论道玄言中蕴含着从统治者角度出发的治国大道,尽管其以小国寡民为作为理想的社会标准,但老子的思想学说极易改造成维护君主统治的学说,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受其影响的法家和黄老学说就是明证。而庄子藐视权贵,不混同于俗世,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是“欺德”,否定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极尽嘲讽。“(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最后,还可以从老子和庄子这两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象和著作风格来分别他们的思想。《庄子》以文学寓言故事见长,而《老子》则以玄言辩证见著。老子其人其事的模糊性以及著作的玄奥让后世的道教易于将其神秘化以加之崇信,而庄子作为一个哲人气质上的真实性、彻底的个人主义出世思想和文学寓言形式的著作则让道教难以将其神秘化。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28
如果问题是“老子与庄子的思想相同在哪里”更好。从《庄子》一书中得知,中国远古就存在修道运动,最远可以推到混沌氏和黄帝。修道士又被称为岩穴之士,古埃及、希伯来和西方也存在修道运动,文明有相通性。老子和庄子都是远古修道运动的大宗师。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表象,背后都是神秘的道在起作用,道才是本质和真相。道又被理解为逻辑(比较希腊的逻各斯),还被称为语言(比较《圣经》的道原文就是语言,英文word),也被称为规律(必由之路)。凡夫依靠感觉器官,但感觉器官是寻找食物的工具,不是见道的工具。凡夫以眼睛所见的现象为真实,智者以真心所见的道为真实,所以凡夫总是被误导。老子是逻辑学之父,老子《道德经》是以严格的逻辑学准则来写的。“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名”是指人的具有逻辑的对道的认知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称名。后世的名家就是由此而来。名家之“名”和“非常名”之“名”是相同的。老子之前,文化精英对道的认知是模糊的,老子明确把道的至高无上的第一因的地位确定下来,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之,德蓄之”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呢?具体来说是周公德治体系的衰落,老子感到德治体系已经不能独立支撑稳定的社会秩序,只有高举道的大旗来挽救主流社会的德的大旗。只有修道才能使人心脱胎换骨,使野蛮人成为文明人。在老子看来,不修道的人最后都会走向野蛮人,或者说不修道的人都是野蛮人,只有修道者才是文明人。老子称为圣人、大丈夫,庄子称为全德之人、真人、至人。《老子》是上篇,《庄子》是下篇。《老子》是教学大纲,《庄子》是上课笔记,后者更详实更生动。老子授课一定充满乐趣,课堂有时严肃深邃,有时幽默愉悦。庄子阐述了“齐万物等生死”的思想,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这是心灵对感觉器官的超越。凡夫是感觉器官的代言人,庄子是心灵的代言人。凡夫的思维方式完全由感觉器官控制的,只有庄子的思维方式才是心灵的思维方式。凡夫被称为凡夫,正是不懂感觉器官与心灵的区别。老子和庄子都深感语言的贫乏,无法表达对道的证悟,二位大宗师都追求不言之教,无声之声,就是要超越语言,超越音声,超越一切表象。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又说“大象无形”。好比一场精彩的皮影戏,观众看得热热闹闹,其实不过是皮影师在摆弄道具。真正的主角不是关公和秦琼,而是皮影师的心。万物不过是一场皮影戏,背后道才是皮影师。所以老子和庄子都是修道运动的大宗师,相同大于不同。要说不同,就是庄子用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演绎了老子的道,使人有更深的体验。道不是呆板的,而是极其富有想象力的,道是心灵的再现。老子和庄子都感叹世人不认识自己的心,所以人生不如意。虚云老和尚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与二位大宗师所说无二。马祖道一说:“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庄子更讲心的作用,心是自由的,所以生死困惑都是心迷造成的。庄子希望世人面对生老病死不要绝望,心是自由的,不是绝望的。如果你绝望了,是你把心用错了。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哀乐之心是人生的大悲,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圣人的心不能被哀乐的情感所左右,这是修道的主要收获之一。可惜《庄子》中夹杂了一些狂放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本意,是后学的私意,如能辨别出来,则《庄子》是对老子《道德经》的极好注解。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29
老子与庄子在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应用上则各有偏重。老子偏重于治世,庄子偏重于生命的逍遥。老庄都喜欢批评儒家。
从治国经邦角度,儒家的理论基石是天地之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把天地的尊卑次序,把周礼的观念,嫁落到世间,形成等级差别。老子批评这是“失仁而后义”。老子的治世思想,是把大道的规则落实在经世之中,主张我无为而民自治,抱一而为天下式。
从生命的角度,庄子主张生命只是大道表现的形式,可以是庄周,也可以是蝴蝶。至于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道。但大道与生命之间,内涵与形式之间并不能截然分际,本身是一体的。所以庄子认为,单拿生命来说,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生命与大道的统一,均齐万物,通为一,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于是庄子批评孔子不明白大道,一心去追求生命的价值,自陷牢笼而不自知。庄子说这是遁天倍情,叫作“遁天之刑”。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30
老子《道德经》可能隐约在说社会心理,教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方法!又提到一些世界本源的猜想!想想当时世界格局,写出这样的书也不奇怪!当然说不定是集体创作的造神运动!
庄子《南华经》比较人文精神一些,貌似在说抛开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回归一个自由意志的人!甚至还要超越社会对思想的束缚,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当然庄子没有因为否定社会规则和传统观念就很偏激,不然他不会和惠子是好朋友!当时辩论是流行趋势,惠子也是辩论高手,庄子写出齐物论也不是空穴来风!庄子并没有提世界本源,山木篇也隐约提到他主张不随便肯定,也可能过于玄乎不太好描述吧!当然《南华经》也可能是集体造神运动!
还有两本书写作方式差别蛮大的,老子比较简短,每篇都在说实施方案或者道的描述!庄子是一堆故事让你猜,环环紧扣,有时候好几个故事说一个观点,字里行间还不经意说了一些改变观念的方法!
老子的道和庄子的道可能说的不是一回事!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