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政治的关系?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春素小皙化妆品   2019-6-29 22:14   11239   7
分享到 :
0 人收藏

7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春素小皙化妆品  1级新秀 | 2019-6-29 22:14:54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

哲学也就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以往的那种把哲学排斥到科学技术之外的观点应该得到更正。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

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面。

2、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

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3、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0。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强国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同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成为较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政治

3#
wangli4477love  1级新秀 | 2019-6-29 22:14:55

科技与政治的关系即——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以及相悖关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政治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科技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支持,科技同样不断渗透进了人们的政治生活,改变了政治的运行机制等因素。二者之间开始不断融合的同时,价值取向的背离也是日渐明显和扩大。

一,科技需要政治

历史上的科技系统,曾经以个体小规模的基础性研究为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科技系统中,科研活动的主体通常由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小组组成,由他们自行设定问题、独自执行、探索式解决。科学家科研活动中大多采用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比较小,需要的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研究经费常有研究者自行筹募,或个人的资助。由于科学研究成果多为基础性研究,科研成果的实际作用不太明显,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这时的科技系统相对封闭,对政治系统的需求不迫切。

但到了19世纪末,随着科技系统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化的集团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地位越来越高,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已发展为一种社会事业,出现了第一批职业科学家,进而形成了科学家的特定集团——科学共同体。科学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了一种社会力量。科学逐渐进入了大科学时代。

大科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目标宏大。科学研究要么需要巨额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大型研究设施的“工程式”大科学研究,如国际空间站计划、欧洲核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要么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项目,通常围绕一个总体研究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相对分散开展研究,如人类基因图谱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

(2)科研活动的目的即重视理论的研究,也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以目标为导向,协作为特点,更多的考虑社会需求的研究形式,经费为国家、企业等资助等等。

(3)科研活动受社会范式的制约和影响较大。为了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现代科学研究总是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社会也往往更倾向于资助那些能带来直接效益的研究。

(4)科学研究受目标的指引,使科学研究失去了自由竞争的空间。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总是受特定的科学目标的指引,科研协作和科研设施都是为这一特定的目标服务, 科学前进的方向直指这一目标。

这时的科技系统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总的社会规模上,还是研究项目尺度上都是以前的科技系统所不能比拟的。科技系统中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单个的大科学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模式趋向由一国主持逐步向多国合作发展。这些特定和要求是单个的科技系统所无法满足的,它不得不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求帮助。而政治系统在资源上的优势和组织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科技系统无法忽视和不能避免的选择。科技系统与政治系统的联姻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要求。

二,政治需要科技

政治系统需要科技系统为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也是政治的迫切需要。再没有什么比提倡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更能促进这样圆满的政治的实现了。通过周密的考察,我们发现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是文明社会和自由政体的基础。”而科技在社会生活毋庸置疑的实际作用,也是政治系统所不能忽视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而科技在军事、国防、国际政治的巨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原子弹的应用效果和战略意义。二战时期苏美两国的太空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系统与政治系统的结合具有其必然性——这是由科学与政治之间内在的相互需要决定的。“这种结合使得科学的前途不仅仅只是科学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即科学的前途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形成正确的政治判断和取得执行这种判断的政治权利”。

三, 政治与科技的相悖关系

政治与科技的相悖关系即相互的不协调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关系。

1,科技系统中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政治系统的相悖。集中体现在科技成果具有危害性的应用和科技与社会的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上。例如DDT的应用,开始在农业、军事、卫生医疗上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来,因稳定高效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而大规模杀伤武器及生化武器的开发应用更让人不寒而栗。比如二战时期细菌战、毒气战、原子弹的应用。

而科技与社会的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类的宗教信仰与科技的矛盾。当克隆人成为事实,人类对上帝的信仰又如何放置,人类的尊严又何在呢。而当科学家成为社会职业角色之后,科学已不再是单纯地探索自然奥秘的个人目的和唯一目的。它也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例如国家)和赞助者(例如企业)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改变了。有一些人违背职业伦理道德甚至是社会伦理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智囊和利益的舆论维护者,有些人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不得不对科技在社会生活的应用行为进行规范。

2,政治系统的特定目的与科技系统中科研活动的相悖。首先,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对科研活动过分干涉常常违背科学精神甚至达到“泛政治化”的程度。谈到政治必定有意识形态,更会有特定的政治目的,这些常常会干涉科研活动的独立性。科研的目的、选题、过程、成果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涉甚至是控制。比如在高端科学技术的保密就违背科学的普遍性原则。意识形态的渗透使价值中立的原则成为一种理想。这些状况已经不仅仅在技术领域,在科学理论领域也有存在。

其次,政治系统对科学家本身及其科研活动的自由度的限制。小科学时代,政治与科学的联系不紧密,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有很强的自由度,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可以成为科学的王者。而在现代社会科学家就很难成为特定领域的无冕之王。这种现象最为科学家反感,也是他们呼吁科学保持独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政治的结合问题

首先,在政治系统对科技系统的作用中坚决杜绝“泛政治化”现象。“泛政治化”倾向违背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政治与科学是虽然是相互作用的,但两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用政治的权利去对科学上纲上线。“泛政治化”往往过分扩大政治的空间,而挤占了经济、文化和学术等的发展空间。而当政治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之后,经济、文化和学术的发展空间,自然也就无限地缩小了。政治系统要给予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尊重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但尊重科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让其放任自流,科学研究若不被有效控制,则易误入歧途,科学成果被滥用。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中,虽然无法强迫科学家接受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渠道来实现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的限制或导向作用,使科学在既不丧失其特有的批判理性同时,又不会偏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正确处理好科技系统与政治系统的交集问题,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才能更有利与政治秩序维护,进而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科技系统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政治系统。从而使科学在既不丧失其特有的批判理性的同时,又不会偏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使科研的活动及科研成果的应用中被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科技系统作为一种文化要素与其它要素一起为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努力。

总之,科学发展到今天,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它不可能在回到以前的自由主义的状态。它与经济、政治等系统进行广泛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是必然的,它与政治系统出现交集是它们共生又相悖的内在关系决定的。它的发展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是必然的。

4#
今天的陶朱公  2级吧友 | 2019-6-29 22:14:56
良好的政治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反之抑制。科技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变化。
5#
floater306  3级会员 | 2019-6-29 22:14:57
中国古人说讲:海清河滟,四海来归。
意思是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就跑来聚集在统治者周围,为国家效力,科学技术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一般来说,都发生在一个朝代之初,头两代人这个时间段里。例如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大批海外爱国华人纷纷回国为国效力;这一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就比较快,很快就搞出了二弹一星,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国家工业体系……;
到了中晚期,腐败盛行,于是大家就纷纷逃离。过去是学陶渊明躲时深山老林;现在是纷纷移民逃往美国。
6#
liuht9999  1级新秀 | 2019-6-29 22:14:58
都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相互促进。
haoshen好深奥的话题 自叹不如·
8#
pregnany  3级会员 | 2019-6-29 22:15:00
基本上没有关系。当然,有人空想那是例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7
帖子: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