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个怎样的朝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的用户   2019-5-25 20:41   5674   5
魏晋南北朝是个怎样的朝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在文化,经济,民族,政治上有什么特点?对当时人们精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艺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32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奇妙的时代,一个逆流而上却又承前启后的时代,它是华丽乐章的诡异,它为后世铺好通往繁华的大路。

首先在 经济上,士家大族普遍采取田庄模式,自给自足,鸡鸭鹅狗猫全在我的土地上自产自销,我的地盘我做主。别墅的墅字就指这些田庄。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的有打北方逃难的佃客部曲,还有奴隶,没错就是奴隶!前面的部曲就是奴隶的一种。汉唐刑律明文规定,部曲殴伤良民要处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论、部曲无罪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钱赎免。犯叛逆罪的,全家乃至全族要没为官奴。
曾经是王朝支柱的自耕农却大量破产,沦为佃农,部曲,余下苟活的自耕农又受到远超以往的残酷剥削。大一统时代的经济基础在此时接近崩溃,但注意,是接近,不是彻底。因为它奇怪的经济基础,而产生奇怪的上层政治。

未完,待续………………………………………………

政治上,南朝的官员选拔体制十分僵化,高层基本上被各大世家垄断。南朝皇家为了对抗权力膨胀的世家,开始启用下层士人和农将。但选拔官员的权力依然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为什么呢?举个栗子,今天老张家当中正,选中了老谢家的小儿子当官,明天老谢家选人能不选你老张家?九品中正制在魏朝还中,大抵以才德为主,打晋朝司马家代表世家掌权后,九品中正制就走了样,评人只凭世家,德才兼备的寒门子弟得个上品比中彩票还难。但就在这么个时代,科举制开始孕育了。

为什么科举制开始孕育了呢?因为世家开始衰落了。南朝世家从东汉发端(王家甚至起源于王翦,没错就是灭国屠城的那个王翦)魏末开始一步步把持政权,在东西二晋时正式登顶,南朝世家衰落于侯景之乱,侯景这个人投靠过尔朱荣,投靠过东魏,最后又投靠了梁朝。他不满梁与东魏之间眉来眼去,加之向谢王大家求婚遭拒,因此发动了叛乱,饿死了武帝,搅得天下大乱。南方经济因此遭到毁灭性打击,国力再也无法与北朝相比。那些个世家大族也再难恢复荣光,只能苟延残喘。南朝为了用人,只得一点点打开用人限制,向科举迈出了一小步。

南朝大族不行了,北朝呢?北朝朝代更迭十分频繁,鲜有世家出现。自打北魏开始,一个新的贵族集团出现了,这就是关陇集团。北魏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这六镇首脑即后来的关陇贵族。宇文泰设八大柱国标志这个集团正式成型。这八人分必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人称皇后世家),侯莫陈崇。
这批贵族胡汉兼有,文武双修,成为北朝的支柱集团。也正是这批关陇贵族,出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族。

也就是说关陇集团是当时新兴贵族集团,而谢王庾恒等自东西两晋发家的大姓则是老牌贵族。南朝老牌贵族的衰亡促进了科举的诞生,新兴贵族的崛起又刺激了皇室实行科举的决心。不过,科举制的真正实行要等唐朝了,九品中正废止那也是隋朝的事了,这里不提。

简而言之,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就是世家贵族的政治,这是贵族的黄金时代,它类似于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政治,但在内涵,外延上又远之。它因庄园经济而生,又塑造了妙不可言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政治先到这儿吧,还有许多重要的事,就不一一表述了,说多了反而无法抓住重点。明天更更我最爱的文化吧……爪机党快累死了……………………………………………………………………

文化……首先是原来的儒学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因为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君权天授那一套行不通了!大乱世里自保都是个事谁还在乎三纲五常?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日子里,说好的天授君权呢?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还拿着假仁假义说给谁听?于是人心思变,魏朝开始向法家靠拢,以刑名之说杂以仁义之道,开始了一代新风。法家风尚强奸了文学,生出的孩子就是建安风骨。建安年间的文学大气雄壮,有时又悲怆凄凉,一扫汉未浮夸的文风,有种硬汉的风范。建安七子之王粲的登楼赋节选,感受一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此处写景气势之雄浑,实在令人叹服!全无汉未那种无病呻吟的酸腐文人相。可惜建安风骨昙花一现,当西晋开始,玄学兴起。 百度百科解释: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兴起源于正统思想的一次次破灭。在失望中,士人开始向往山林,但又放不下入世的现实。于是名教与自然成为士人谈论的重要话题。玄学大多以庄老解释易经,用道家阐述经典,让儒道一点点给合。

其实清谈并不严肃,大多娱乐性很强。又因老庄思想,这种清谈中对话双方平等自由,类似于侃大山。可以想象几个雅士煮茶于竹林,娱情于席间,唱和赋诗,渴饮山泉,谈论经学。何其雅致惬意!但这种惬意的背后是政治场上的刀光剑影,是战场上的残肢断体!

玄学是逃避现实的冰毒,吸食之后的危害士人并非不知,然而不吸这毒又该如何?同流合污,玷污自己所剩无多的信仰?还是在政治场里据理力争身首异处?这时的士人头脑里大抵充满了末世情结,绝非中华的末世,而是士人信仰的未世。于是他们向往自由,但又被尘世的桎梏制约制。从本质上讲这时的士人是悲剧的,但又以狂笑掩盖着悲伤,只敢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无法言说的痛苦。他们的人生是如此的洒脱,好似陈年的白酒,虽有烧喉之痛,却唇齿留香,我想这恐怕是后世许多士人都向往魏晋的原因吧。

………………………………………………明日再更吧…………手要抽了…………………………

终于又来更了,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这个黄金大世终于落幕了。所有人都期盼着这一天,却又不愿相信这一天的来临。我坚信这一年的雪很大,因为只有满世界的肃杀才配得上这奇妙时代的落幕。
这魏晋南北朝369年的戏班终于垮了,没有想象中的轰动与震撼,仿佛杨坚轻轻一推,这戏台便土崩瓦解了,是的,这戏台早已腐朽虫蛀难以支撑了。曾经的戏骨们已死的死散的散,而曾经人满为患的台下此时已空无一人。门外,杨广李密李渊几个人正兜售着下一场的戏票。
这黄金大世抹去了夏商周秦汉的印记,开启了唐宋元明清的未来。“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这时代有拂袖玄谈的雅士,有口蜜腹剑的官员,有深宫谋算的皇帝,有战场厮杀的大将,以后的时代,这些人也不会少,只是这些人或盛世气度或乱世豪情,却再也没有了魏晋风骨。

忽然想到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33
问题这么大啊,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都太乱了,我就回答一下本人比较感兴趣的文化方面了。这是一个集体自嗨的时代,你不跟着嗨,别人还觉得你这个人不合群,是不是有毛病的时代。这个时代疯子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借酒装疯,这种情状有时候仔细想想还是莫名觉得挺悲凉的。这是个文化迸发的时代,是压抑的文化,是无法释放的文化,是痛苦与疯狂的文化。
如果我要回到古代,这个时代,一定是重灾避雷区,这里是高等玩家的战场,但是我的感受可能说得不是那么的精准,贴个专业的文,大家分享指点一下吧——————————————搬运一个贴—————————————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也比较多,但就全国范围来说,社会经济还是在缓慢发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这样。这一时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也有新的发展。
一、哲学宗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为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一为以“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
1.哲学
玄学玄学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典《易》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玄”是幽远之意。《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无”是玄学的核心。这就是所谓的“贵无”思想。
清谈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们认为: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就是“无”的别称。“无”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质属性。而“有”却是从“无”产生出来的。稍晚于何晏、王弼的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谓竹林七贤①。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
无君论两晋之际,鲍敬言继承了阮籍、嵇康的“无君”思想加以发展,著《无君论》,系统地提出了“无君”的主张。他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可是到了后来,有了君臣和国家制度,“役彼黎烝(zhēng争),养此在官,贵者禄厚,而民亦困矣。”他认为造成人民痛苦的剥削、压迫、战争等,都是由于产生了君主和统治阶级造成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无君,胜于今世。”①
鲍敬言的《无君论》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揭露谴责了魏晋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争残酷、统治阶级奢侈腐朽、恣情享乐的情况。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字子真,原籍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少时孤贫,学习刻苦。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官。他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南齐时,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曾与范缜发生过激烈争论。《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传》曰:“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hùn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粪溷者,下官(范缜)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范缜很明确地说明了人生富贵、贫贱的偶然性,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
范缜又著《神灭论》,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其中论证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他认为神与形是两个概念,但却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则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又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存?”①范缜用刀与利的关系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指明了精神对物质之依赖性,这在当时的唯物主义理论上是一大进步,有力地批判了精神不灭的思想。
2.宗教
佛教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又发生了永嘉时期及以后的民族仇杀,南北各族统治者亦都为他们的兴亡无常的命运而担忧,在设法巩固他们的统治;各族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为残酷的剥削、压迫和战争所苦,亦想将自己的希望有所寄托。于是佛教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迅速的发展。
当时,西域的许多僧人东来传教,中国人西去求法的也不少。后赵时,龟兹(qiūcí丘词,今新疆沙雅县北)僧人佛图澄很为石勒、石虎所敬重,尊为“大和尚”,利用他传播佛教,以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统治。佛图澄先后有门徒将近万人,所到州郡,兴立佛寺共有八百九十三所。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②博学多识,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他为佛教僧徒制定了“戒律”三条;又致力于佛教经典的整理工作。这两件事对于当时和后代的佛教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安的弟子慧远为东晋著名僧人,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宣扬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后世净土宗人尊之为初祖。龟兹僧人鸠摩罗什于后秦时到长安传教,译佛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的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等。
自中国西去求法的有东晋著名僧人法显。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从长安西行,自海上归来,前后共十四年,历访三十余国,携回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在建康译经。又撰《佛国记》,亦名《法显传》,记录他的旅行见闻。是研究五世纪初期亚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亚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道教黄巾大起义失败以后,道教开始分为两派,一为祈祷派,在农民群众中传布,以符水治病,叩头思过,属于秘密结社性质。一为炼丹派,主要为士人信奉,讲求炼丹、辟谷、导引之术①,以求延年益寿。这一派多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务,以两晋之际的葛洪和北魏前期的寇谦之为代表。
二、文学艺术
魏普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和艺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所以这样,是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分不开的。
建安文学建安(196—220年)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文学很盛,史称建安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诗人们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以当时社会的战乱、人民的颠沛流声为题材进行创作,许多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要求。建安诗人的代表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①和蔡琰等。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第一流的诗人。从现在保留下来的他的少数诗篇可以看出,他的诗苍凉雄健,才气横逸。五言诗中著名的有《蒿里行》,是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连年兵甲不解、生灵涂炭的情况。有名句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②四言诗中著名的有《步出夏门行》,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击乌桓时之作。有名句曰:“骥老伏枥(lì立),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凉,为传世名作。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后代汉为皇帝,是为魏文帝。他的名作之一《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有名句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反映了徭役征发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他的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曹操在世时,他以才学受到曹操的宠爱。他这时的诗歌以表现其政治抱负和描写贵族游乐生活为主,也有反映当时割据混战、社会残破、人民苦难的诗篇。其兄曹丕即帝位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并严加监视。使曹植长期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则充满了苦闷、消极思想。如他的《野田黄雀行》曰:“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歌表达了幻想逃出困境,获得自由的渴望心情。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幕僚。他的成名作《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描写了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jué决)、郭汜(sì寺)在长安互相攻杀焚掠造成的悲惨景象。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见。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初嫁卫仲道,夫死,又归母家。董卓之乱时,被虏入匈奴,嫁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与蔡邕有旧交,以金壁将文姬赎归,再嫁董祀。她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章,五言体尤著名。全长一百零八句,倾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如“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等句,揭露了董卓诱使匈奴和羌贵族残杀汉族人民的罪恶行径。《悲愤诗》还描述了她热爱故国但却要与两个孩子永别的愁苦心情。如说:“邂逅(xièhòu谢厚)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①
田园、山水诗东晋时期,田园诗产生并有发展。陶渊明的作品是田园诗的代表。
陶渊明名潜,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少年时代,家道衰微。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任彭泽(今江西湖口东南)令,因不肯“折腰”迎接郡里来的督邮,自动解职回家,从此过着田园生活,直至病死。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等。《归田园居》的五首之一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歌表达了他不随俗浮沉,不追逐名利;而是从内心喜爱他那幽闲恬静的田园生活。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谢灵运。他是谢玄之孙,曾任宋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与陶渊明不同,是世家大族之冠,又身居高位。他描写山水,着意于欣赏、刻划,注重词藻。如《山居赋》,就是描写他的山庄景物之美的。
民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相当发展,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建安时期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三百五十余句,一千七百余字。是描述庐江(今安徽潜山)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的悲剧。他们夫妻的感情本来很好,可是焦母对兰芝百般虐待,并把兰芝赶回娘家,兰芝被迫投水自杀,焦仲卿也自缢而死。诗歌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兰芝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之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用此名。
魏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立的状态。民歌的发展也就带有地区特点。南方的民歌有吴歌和西曲之分。吴歌为建康一带的民歌,西曲为荆、郢、樊、邓一带的民歌。吴歌和西曲多以表述情爱为主要内容,以婉转缠绵为其特色。北曲包括了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吐谷浑(tǔyùhún土浴魂)、步落稽①等族的民歌,汉族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多以反映社会情况、北国风光为主要内容,以慷慨爽朗为特色。著名的《敕勒歌》原为一首鲜卑语诗歌。在高欢为西魏军击败时,他曾命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高欢合唱,以激励士气。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6ng穷)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①描写了北方草原苍茫无际的景色,气势豪放。
《木兰诗》大约写成于北朝后期,是汉族民歌。长三百余字,内容是描述一位少女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归来的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不慕名利,淳朴贞洁的思想感情。词句通俗,叙事清晰,脍炙人口。
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在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其内容包括了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代表作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刘勰,南朝齐、梁时人,所撰《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十卷五十篇。他在研究了历代各家作品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文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其中有各类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有关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文与质的关系等。他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不应当片面地追求形式。他还认为文学的发展受社会情况及其发展的制约。他在《时序篇》中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对于许多作家和作品的优劣工拙进行了评论。《文心雕龙》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把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光辉著作。
南朝梁人钟嵘撰《诗品》三卷,选择自汉至梁时部分诗人及其作品,进行评论。他批评了片面追求声律及以用典为贵的风气,亦反对玄学对诗歌的影响,主张作品要古朴自然,不要“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石窟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很发展,其中的石窟寺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传布的方向亦由西而东、由北而南的。最早的石窟寺开凿于新疆,以拜城县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现存洞窟二百三十六个,始凿时间约在西晋后期(三世纪末)。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稍晚,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366年)。后历经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现存有雕塑和壁画作品的共四百九十二窟,其中属于前秦到北朝的有二十多窟。此外,甘肃还有不少属于这一时期的石窟。例如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为西秦建弘年间(五世纪初)开凿的;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是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开凿的。
东方最早的石窟是山西大同武周山的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即位(兴安元年,452年)之时,主要的洞窟大都开凿于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0—494年)之间。大同时称平城,为北魏的国都。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又开始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凿窟造像。龙门石窟现存一千三百五十二个,造像九万七千余尊,约有三分之一的洞窟为北魏时所开。
石窟寺是一种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起初是以洞窟为主,后来出现了露天摩崖造像。石像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大型佛像神态肃穆安祥,虽静欲动。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十七米。窟壁多饰以浮雕,有小型佛像,佛教故事,还有礼佛图像等。图像个个姿态逼真,场面生动。
绘画、书法东晋南朝时期有三大画家,即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萧梁的张僧繇。顾恺之善画人物,注意点睛传神。他的名作有《女史箴》,经唐人临摹,为传世珍品。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将这张画抢走,现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陆探微擅画人物,造型有“秀骨清像”之评。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张僧繇亦善画人物,尤善绘佛像,兼工画龙。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神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很多,其中以东晋的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最著名。羲之曾从师多人,后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后人称他为“书圣”。其书法真迹已无存,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丧乱》等帖,犹可传真。其子王献之兼精诸体,尤工行、草和隶书,与其父齐名,被称为“小圣”。
三、史学地理学
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很发展,官家很重视修史,私家修史之风也很盛。最著名的史学著作有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后汉书》是在前人所修的几家“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所记为东汉二百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等。原书为九十卷,只有纪、传,无表、志。萧梁时,刘昭把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中的八志收入,并为作注,分成三十卷。至北宋时,又将范晔原书与刘昭的八志合刊为一书,成为今本《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为研究东汉史的重要资料。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一百余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分为魏、蜀、吴三部,共六十五卷,取材较精,文字简炼;但无表、志。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作注,博引群书一百四十余种,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此书是研究三国史的重要资料。
《宋书》为南朝梁时沈约撰,是一部记述刘宋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中载录诏令奏章甚多,保存了若干资料。“八志”概述先秦两汉以来的某些典章制度及其变化,补充了《三国志》无志的缺陷。可是无“食货”、“艺文”等志。原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寿的《南史》等补入。
《齐书》亦名《南齐书》,为南朝梁时萧子显撰,亦为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卷,今本佚序录一卷。有志无表,志亦缺“食货”、“刑法”、“艺文”等。《魏书》为北齐魏收撰,为纪传体北魏史,共一百三十卷。本书十志中有《释老志》,为考证宗教源流的重要资料。《官氏志》叙述门阀豪族势力,《食货志》叙述北魏的经济制度,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地理学魏晋南北朝的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除正史中的地志之外,专门记述州郡地理、名山大川、地区风物的著作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为郦道元撰的《水经注》。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历任北魏的太守、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一百三十七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枝流小水共一千二百五十二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xì席)、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其字数多于原书二十倍,是原书内容的重大补充和发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科学技术
数学魏晋时期,最有成就的数学家是刘徽。他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撰成《九章算术注》九卷和《重差》(《海岛算经》)一卷提出了很多创见。《九章算术》中的圆面积的量法仍为“周三径一”,即π=3,是很不精确的。
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增加到内接正192边形,推算出л=3.1416,把圆周率求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南朝宋时的大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求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两个数值之间,把圆周率求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并提出了π的
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天,这个数据比当时其它一些历法更为准确。
医学西晋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是王叔和。他曾任太医令,精于医学,重视诊脉。他收集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使这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得以保存,并成为后代从医者的经典。
当时有许多僧、道研究医理、方剂。两晋之际的葛洪撰《金匮药方》一百卷,另有简约本《肘后救卒方》(亦称《肘后备急方》)三卷。南朝齐、梁时的道士陶弘景修补《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他又撰《本草经集注》,分为七卷,著录药物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农学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学家,曾任高阳郡(治今山东高阳)太守。他平时关心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他从文献中搜集了许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又访问老农,撰成《齐民要术》一书。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育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
重要名词:
何晏王弼*《神灭论》*《后汉书》《三国志》*《水经注》
*蔡文姬*王羲之*陶渊明*祖冲之《齐民要术》《魏书》
*《孔雀东南飞》*《敕勒歌》*《木兰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参考书: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
2.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肆〕五。(选读)
3.《南史》卷五七《范云传》附《范缜传》。
--------------------------------------------------------------------------------
①竹林七贤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尝为竹林之游,世称之为“竹林七贤”。①以上所引均见《抱朴子·外篇·诘鲍》。①《梁书》卷四八《儒林列传·范缜传》。刀谓刃。②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以僧徒崇奉“释迦”,当以“释”为姓。从此,佛教徒都姓“释”氏。①辟谷、导引,道家修炼之术。辟谷,即不食五谷,导引,原为健身术,道家采用之。①建安七子:孔融、阮禹、陈琳、王粲、徐干、应■(chàng畅)和刘桢。②“断人肠”亦作“绝人肠”。③“骥老伏枥”亦作“老骥伏枥”。①《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蔡琰)传》。①即稽胡,分布于今山西、陕西北部地区,亦名山胡。①《乐府诗集》卷八六《敕勒歌》。原为鲜卑语,译为汉语。
原文地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AC220-AC589)
4#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34
哈哈哈哈哈哈 我想用《嚎叫》里面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

他们睁着闪亮的冷眼进出大学,在研究战争的学者群中幻遇阿肯色和布莱克启示的悲剧,

他们被逐出学校因为疯狂因为在骷髅般的窗玻璃上发表猥亵的颂诗,

他们套着短裤蜷缩在没有剃须的房间,焚烧纸币于废纸篓中隔墙倾听恐怖之声,

他们返回纽约带着成捆的大麻穿越拉雷多裸着耻毛被逮住,

他们在涂抹香粉的旅馆吞火要么去”乐园幽径“饮松油,或死,或夜复一夜地作贱自己的躯体,

用梦幻,用毒品,用清醒的恶梦,用酒精和**和数不清的睾丸,

他们整夜沉浸于比克福德自助餐馆海底的灯光,漂游而出然后坐在寥落的福加基酒吧喝一下午马尿啤酒,倾听命运在氢气点唱机上吱呀作响,

他们一连交谈七十个小时从公园到床上到酒吧到贝尔维医院到博物馆到布鲁克林大桥,

一群迷惘的柏拉图式空谈家就着月光跳下防火梯跳下窗台跳下帝国大厦,

絮絮叨叨着尖叫着呕吐着窃窃私语着事实和回想和轶闻趣事和怒目而视的对抗和医院的休克和牢房和战争,

一代睿智之士两眼发光沉入七天七夜深沉的回忆,祭祀会堂的羔羊肉扔在砖石路上,
5#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35
在此提出一点个人随想。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第二次大分裂时代,其根源产生于当时的土地制度。
秦汉时代,土地所制以自耕农为主,豪强势力占据一定地位,但尚未成为主流,而且政治上官僚集团多为贵族上层+寒族士人的构成,抑制兼并政策,且全国土地尚未充分开拓,豪强阶级受到一定打压。在经过东汉两百年的缓慢发展之后,豪强势力终于成为地方的主导力量,开始全面展开夺权并强化自身的经济垄断地位。
经过汉末的战乱,大量自耕农破产,转而成为依附于豪强地主的佃农,这些佃农的户籍被隐没,免除了对国家纳税的义务,而只对土地主赋税,导致国家的统治力下降。对于佃农来说,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失去了部分自由权利以及通过劳动致富的可能性,但也并非没有好处,依附强力家族也同时加强了佃农阶级抵御饥荒、战乱等外来风险的能力,以宗族血缘地缘为纽带构建的大家族势力可以使普通民众不至于因为一年的绝收而成为饿殍。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均耕作面积增大,人口总数增加,社会产生了大量非农业人口,而工商业又不够发达,于是这些非农业人口大部分转化为服务于上层社会的奴婢,以及军事人口、宗教人口,这些人口作为上层社会的附庸,与世家大族的利益高度重合。总而言之,这一时代人们对族群的认同性高于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性,加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促成东晋南北朝的战乱分裂局面,宗教文化的兴盛发达。
6#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36
文化:玄学(不是神秘学)和佛教。
经济:庄园制。
民族:五胡。
政治:录尚书事是政府一把手,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军方一把手。
艺术嘛,龙门石窟、楷书、顾恺之的《洛神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2080
帖子:644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