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是否更容易受精神问题困扰?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的用户   2019-5-25 20:41   4711   5
傻点更开心?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21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谢邀。

首先,后天造成的精神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压力,有慢性的压力,如长期疾病、贫穷、地位低下、被歧视、先天缺陷被长期嘲笑等等;也有爆发性的压力,如丧偶、子女夭折、生意突然崩溃、事故致残,等等。

爆发性的压力,对人造成的是一次性或者短期内的精神冲击,主要考验的其实是人的精神韧性。在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模型中,就是“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这一项。所以这里的问题是,智商高的人,是否在情绪稳定性上,高于常人?

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有一个概念,比较接近我们说的“情绪稳定性”,就是“情商”。但跟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交际能力”不同的是,情商其实是“情绪控制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意思,再进一步说,就是通过收集和理解感情信号,去更好地处理和探索外部环境。情商和智商高度相关,而且一些心理学家坚持认为,情商就是包含在智商内的。

“智商”概念其实衡量的是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有目的地适应、选择、改造自身环境和生活的能力”。利用情绪信号来解决问题,与利用其他信息和手段来解决问题一样,都属于智力范畴。情商高的人不会看起来傻。不过,利用特定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需要锻炼的。因此,不能说擅长做数学的人一定擅长玩感情,但一定擅长控制自己的感情。因为想要调用脑力资源来高效地解决问题,应当尽量避免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思考。因此,从结果上说,能长期稳定地输出自己的智力的人,情绪控制能力应当强于常人。

所以首先,智商高的人,情绪稳定性较强,抗突然冲击强,会较少出现精神问题。


接下来,慢性压力,如长期疾病、贫穷、地位低下、被歧视、先天缺陷等。除去生理病变造成的因素外,贫穷和地位低下等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压力,是可以被智商缓和甚至解决的。这很简单,同样一个工作,两个人其他条件都一样,智商高的人、因为可以解决的问题相对多,会做得相对好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人能解决大多数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智商高),那么他所输出的价值就更高,假定社会大致公平,他的收入理应更高。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被“生计所迫”而承受的苦难会少一些,如果不是特别喜欢作死,整体上过得会舒服一些。另外,长期来看,你能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更多、你的知识更多,你遇到狗血事件的概率也会小,这就是我们说的“靠谱的人生”。

所以其次,智商高的人,受到慢性压力较少,从长远来看,出现精神问题的概率小。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认为,智商高的人,在后天出现精神疾病的概率,要小于常人。

那么先天因素呢?会不会“高智商”这个先天因素本身具备精神疾病的风险?

这个问题略微复杂一些。我倾向于认为,不会。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高智商”其实是一个结果,并非天生注定。高智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这个个体具有较少的内部缺陷,在成长中收到了较少的外部伤害,并得到了足够多的发育资源。先天因素在智商的成因中占一定比例,但不是全部。一颗基因良好的种子也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长高,一个基因良好的个体也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那些情绪不稳定、性格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较大阻力,其智力发育不会很理想,从结果上也更容易形成精神疾病。

高智商的脑结构有什么地方异于常人?对大脑的功能核磁共振(fMRI)研究显示,高智商的人,其脑前额叶外皮的活动水平高于常人,这部分一方面与大脑运算能力有关(工作记忆,可以当成是大脑的内存),另一方面也与情绪控制能力有关。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高智商的人在生理上就具有较高的情绪强韧性。(这并非唯一一个高智商和常人有区别的地方,但情绪控制确实是与精神病最相关的一个模块。当然,人类对大脑的探究还远未结束)(另外,再严谨点,关于大脑的各区块功能,我记住的东西确实已经不多了……)

最后,虽然世界上存在约翰·纳什这种高智商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案例的人,但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在精神疾病患者中,高智商人群的比例是非常低的,远低于高智商人群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纳什是个罕见的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智商高的人,其精神疾病风险更低。

所以,综上所述。聪明人不太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抱歉,刚才手残把写了两句的答案发出去了,感谢各位的耐心)

---------------------------
统一回答几个问题,答案里有些地方没说严谨。
1. 答主比较懒,不贴reference了,但这文章里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心理学教科书和google scholar中搜到,答主只是搬运工+整合。

2. 智商的定义:笼统讲,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这个算法如何优化?”“怎样开展关于农村家庭收入的调查?”“怎样逗这个女孩子开心?”“怎样才能抓到这个狡猾的小偷?”“这道微积分题如何解?”等等等等。具体见这个答案的后半部分: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吗?

3. 高智商的人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多信息承担更多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比低智商的人面临更多风险?
没有统计数据,我不知道。
但我也提供另一种看法:智商高的人,至少有选择——你给我的工作超出我的范围了,我接受不了,去做其他的了(电影看多了的人会觉得很多事都是非要这个人做不可,所以这个人会被绑在椅子上直到死……怎么可能,世界少了谁不是照样转?)。在这种情况下,高智商的人退而求其次依然可以生活得不错,而低智商的人面临的基本生活困境和压力,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办法“退而求其次”,因为已经够次的了,没选择。

4. 为什么我觉得高智商的人很多人都情商低?请仔细看这里对情商与智商关系的解释,我不再赘述了。

5. 这只是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维度,随着各位思考问题的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这里就算做个科学分析的入门吧。
3#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22
不是很赞同高赞所言这是个好问题。
这个提问的太宽泛了,精神问题?精神障碍么?题主可知晓精神障碍是怎么个范畴?小到幼儿分离焦虑,大到老年痴呆全在这个范畴里,病种繁多,落实到每个病,聪明与患病就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顾名思义,智能障碍者出现,你说还能考虑和聪明相关么?(当然精神发育迟滞特指成年前各种原因所致智能发育障碍,即使聪明孩子得个脑炎也可能后遗个智能障碍哈)


又比如自闭症,据以色列那位神经科学的学者多年研究,认为自闭症患儿脑功能远超普通人。说人话就是,法拉利的发动机装进了QQ里,马力上来了,轴承不匹配,反而跑不动了。那还真是“太聪明”才得病了吧。


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被认为是一类脑发育障碍导致小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不足,同时这类患儿通常并没有智能异常。只是由于长期注意力无法集中而逐渐无法完成学业。


当然高赞的回答谈到不谈先天,只说后天,并且强调了环境因素对于精神障碍发病的影响。
但是先天和后天又岂是那么好区分的呢?
出生时正常,逐渐患病的病种也很多。
比如rett综合征,病因不甚明了,仅女童发病,出生时与常人无异,生长与同龄人相仿,三,四岁开始进行性出现认知减退,遗忘各项技能。


精神分裂症,有学者主张家庭环境影响导致发病,同样脑发育假说也依然盛行。更不要说当前认为分裂症家庭的谱系特质。


也许题目把精神问题缩小到神经症范围讨论会好一点吧。
4#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23
反驳 @程毅南 的答案。

我只针对“智商高的人,情绪稳定性较强”和“高智商的人在生理上就具有较高的情绪强韧性”两个结论进行反驳。同时回答题主题目补充的问题,至于题目中的精神问题,不班门弄斧,请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进行回答。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简化成认知与情绪的关系,更准确的是,认知是否在情绪生成和调节中产生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非常清晰了,答案是不知道

情绪的认知-评价模型是认知心理学喜闻乐见的理论,在这个模型中情绪的生成和调节需要认知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样就可以将情绪纳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个模型的核心是评价,也就是对环境进行评价,对生理信息进行修正。这决定了,信息处理的效率越高,情绪生成越准确,对生理信息和环境的双重调节越有效。如果存在这样一个进程,确实需要前额皮层的加工。当然,这里的信息处理效率更多的指向环境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和现有的对智力的定义和智力测验的侧重是有所出入的。显然不能说,数学能力很强的人,环境信息处理能力很强;但是可以说,战场经验丰富的人,或者更好的销售人员,环境信息处理能力很强。我们不能确认这样的人是不是智商高的人,不过在有些时候,我们还是愿意称他们为聪明人。这些人的前额皮层的信息加工能力肯定不会明显高于一般人,至少不会长时间活动水平高于一般人,在前额皮层之外,杏仁核、前扣带回等脑区事实上也是常见的解释。不过不会有人把杏仁核、扣带回这样的脑区和智商高联系在一起吧。所以认知-评价模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智商高,部分意味着情绪稳定、有效、调节能力强

更重要的是,认知-评价模型不是解释情绪生成的唯一模型,甚至也很难说是最主流的模型。其他的模型对于认知的态度显然就没有这么友好了。

基本情绪模型认为情绪是“杏仁核-恐惧”这种直接的联结生成的,现在流行的微反应就是这种理论的应用实践,显然在刺激-反应倾向出现之后,没有什么可以调节情绪。这个模型不需要前额皮层的参与,也不需要认知的介入,不需要信息处理的能力,也显然将智商和情绪分离开,认知(智力)是认知(智力),情绪是情绪。基本情绪模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智商高和情绪完全无关

社会建构模型认为情绪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没有独立的脑回路的。这个模型将个人的认知能力完全抛弃,由于这个理论的支持者都是激进的建构主义者,认知同样是建构出来的,智商既不稳定,也不能通过高低来形容。显然,社会建构模型:既不承认智商的高低,也不承认情绪和认知的独立存在

心理建构模型相对复杂一些,在研究情绪的时候既强调生理状态的作用,又强调脑功能的作用,既强调当下对环境的处理,又强调对经验的再体验。然而,这种模型在近年的研究中持有的是认知情绪一体化的倾向,对于情绪的解释也倾向于全身、全脑激活,而研究的重点更多的集中在情感层面。而这个层面的研究,也倾向于情感对注意和认知的影响。所以如果一定需要心理建构模型得出一个结论,那可能是:情感稳定性好的个体信息处理能力更好。虽然相关关系没变化,但是因果相反

总的来说,很难确定智商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有关系还是没关系,谁影响谁,而且也不能排除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中介作用。至于是聪明人还是傻子更容易有相对更稳定、有效、更容易进行调节的情绪,因人而异。在排除社会建构模型,其他模型都认为,情绪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有能力看懂这个回答的人群的个体中都稳定了,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有更稳定、更有效的情绪,不要抱怨自己太聪明,也不要寄希望于自己变聪明。情绪问题仅仅是情绪问题

本来想逐句进行反驳的,不过确实没有下手之处。如果有能力的话,尽量使用准确的学术用语会更好,至少在谈论情绪的时候,可以区分情感、情绪和感情。如果不是很擅长的话,请不要过于言之凿凿,尤其在这种学术界远未达成一致的领域,减少一些回答的频率或许会更好。谢谢。就到这里。

另外请点反对的讲一讲原因可以吗?我没有关评论。
5#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24
首先说答案:是的。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对精神问题的评判标准的主观问题,二是名人自身的问题。

首先第一个,在心理治疗中,我们评判精神问题的标准中,有许多方面都是非常主观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一条,即其行为是否异于常人。但是我们知道,异于常人这一标准本身归咎的社会因素和情境因素,并且由我们自己去判断。举例来说,在阿拉伯国家中,女子蒙着面纱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甚至是规定的,但到了我们国家,很可能被看做怪异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这种习性的东西,被文化因素和我们周围人的因素牢牢限定住。因此基于这个标准的评判本身带来的主观性是非常强烈的。行为艺术在我们国家很可能是被禁止的最多的东西了,另外,某些异于常人的“天才”也很可能被周围环境所扼杀。

另一个标准是机能失调,即患者本身无法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不能正常的行动。这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在大多数人眼中的组成部分,不一定会被某些人所接受。比如,中国的韩寒。这是一个很标准的例子。

最后一个标准是痛苦。即患者保有痛苦的感受。我觉得这个标准是所有标准中最合理的一个,但它里面本身也拥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人对于痛苦的承受度是不同的。有的人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痛苦,我们认为他需要一定的治疗,然而,也许我们本身认为的这些痛苦,对于他来说习以为常。中国庄子妻子死了,却大笑着放声而歌,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按照目前精神病的标准,他无疑是最标准的一个。
说了这么多,是在指出,精神问题的确立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罗森韩恩做的一个探讨精神病的标准的实验,他和几位同党装成精神分裂潜入精神病院,来观察护士和精神病学家是否能够识别他是精神病人。结果显示,工作人员并不能分清正常人与精神病人具体的差别。

我并不是质疑精神病的诊断问题,事实证明就目前发展来看,精神病的诊断仍旧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想证明:我们对于精神问题的理解本身带有非常大的主观因素。

而当我们的的这种主观性代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对于轻微的精神病的判断往往会有失偏颇。一个事实因素是:我们很难确定一点,一个人是究竟是轻微的精神病,还是人格的原因。

比如,一个人究竟是轻微的抑郁症,还是他本身的性格就是抑郁质的性格特征。这需要对他的生平及整个精神状态进行很全面的分析,而且判断并不一定准确。



第二个问题是名人自身的问题。

姑且先谈谈某些天才的问题,所谓天才,是指在“智力”某一方面异于常人的人。这种差距,会随着后天的锻炼而变大。那么此时,天才们往往面临两个问题:社会压力及自我危机。

社会压力来着于与他人行为的不一致性,不能从众的压力,使得他们如同生活在聚光灯下一样。自我危机则是指,“自我认同”需要社会“确认”的参与,天才普遍的一个问题在于能够感知到的“认同感”、“尊严感等”缺失,自我概念建立及成长受到阻碍。

我个人觉得,这种矛盾,根源是无法融入集体中,从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无依靠感,这负面感觉产生后,天才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陶醉于自己领域的,希望做出成绩来,又或者产生避世倾向。

这一点可以泛化到社会精英阶层中去,这种“独一无二”感使得他们面临孤独和无所依存感,只能求教于擅长的领悟中。

最后,我们发现成功后的精英的心理问题会不治自愈。其实,这是他们自我完善。在《学习之道》中,可以参看作者为了克服自我的注意力,自己的主观错误归因,包括自己的思维模式做出一系列的努力。在他们攀向成功的道路上,他们也在不断调试自己,说到底,一切的成功都来源于心理和技术因素的胜利,如果心理因素不过硬,迟早跌下去。所以,留下来的往往都是经历了很多心理波折的,并成功克服的人。


最后总结一下,正是因为我们观察的主观性,及由于社会压力使得天才们自身问题,使得名人总是出现“我们眼中的精神问题”。
6#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41:25
大概又写了一个无人问津的答案。
——————————————————————————

此问题的话题仅为“心理学”与“精神疾病”,仅从此处考虑,基本赞同程大牛的答案。而好多知友举了许多例子从别的角度反驳该答案,只不过有些人的论证实在简单粗暴。我脑袋一热,也来写点东西。


首先还要像某匿名答案一样讨论聪明的定义。按常人思维逻辑来说,聪明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有人解决数理化难题算聪明,有人对语言极有驾驭能力算聪明,有人为人处事老道圆滑算聪明,有人分析问题解决困难有条不紊也算聪明。这些聪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聪明中的一部分,但上述聪明基本都不会带来精神疾病。

从程大牛的答案来说,各行各业的精英由于智商高情商高之类的,控制情绪能力强,所以不易得精神病。

的确如此,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相似之处。他们的聪明都体现在对人类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掌握,应用上面。与大多数人相比,他们或许聪明,但是在他们之上,还有一批更具智慧更聪明的存在。

这些人才是由于太聪明而得了精神疾病。因为这些人都在运用他们的聪明他们的智慧去思考探索一些在当时条件不可解的或者是很可能永远无解的问题。

最好的例子是哲学家。
古今中外大哲学家,大都活在痛苦之中,因为他们都在思考一些很可能无解的问题:人存在的意义啦,生命啦,时间啦,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啦,等等等等。
他们很聪明,所以他们思考到了人类认知的边缘。突破局限的任务是他们的。
倘若有所突破了,收获名声与荣誉,但陷入下一个未知的问题继续痛苦,史上留名的哲学家大都如此。
而若终其一生也没有突破的,如大部分没有多少名气的哲学家,只能忍受问题无解与毫无进展的双重痛苦中。

有个关于哲学家的真实笑话:哲学系里,学得第一好的都自杀死了,学得第二好的都疯了,剩下的学生便成了各哲学系的教授。

学哲学而没有心病的人,绝大部分人都回避了无解的终极问题。想不通所以不想嘛。所以有人提倡大智若愚,看得太清楚也并不太好,傻傻地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就行了。

这种心态很好,但不利于哲学的发展,哲学史的发展是先哲们用血泪与生命谱写的,如果没有人再愿意为其付出,哲学也就没有办法发展了。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其它领悟。
牛顿早年科学成就硕果累累,但迷恋炼金术,晚年醉心于神学。
许多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都有晚年失节的情况,因为在特定条件限制下,科学发展到达极致,难以突破,很多实验现象无法解释,只好用神学来自我安慰。
可想而知,他们应该是相当痛苦的。
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时也是如此,至死也没有得出他所希望的结论。
也许你会觉得他们很乐观,很幽默,活得也很开心,不过那只是表面吧。当他们思考他们领域里的终极奥秘时依然是相当痛苦的。

刘慈欣的《三体》看过没有?看过的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三体》里面的科学家,由于发现物理学已无法发展而选择自杀。


再比如文学,许多有些聪明的作家,写写网络小说,写写言情。不是没有高手,但这种高手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没有多么特别特别,大部分也没有精神疾病。
但是,那些各个时代胸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关心民族国家的大师大家们,个个都是痛苦的,个个都有精神问题。
所以有诗人自杀,有作家离家出走,有作家痛苦一生。
要例子吗?太多了吧。眼光不要那么局限,一想都是外国人。李白杜甫算不算聪明,李白杜甫的精神问题还少呐?曹雪芹也是吧?谁敢说曹雪芹不聪明。
中国史上留名的作家名家大部分都挺痛苦的,也很少有不聪明的。
通观整个世界史,这些人也有很多很多,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小学生也可以举出一大堆的。
也有怡然自得的隐士之类,大智若愚的贤者之类,但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回避了那些头疼问题所以得了清闲。这涉及人生观等话题,暂不讨论。


同样的,在艺术方面称得上聪明的艺术家也一样,还有社会革命家,环境学家,宇宙学家,等等各种各样的领域里的顶尖人才。太多太多了,我也不过是有些皮毛的了解罢了。


这些个聪明人,当然比常人眼里的聪明人更加聪明。但是,所有选择直面难题的这些聪明人大都有精神问题。他们都很痛苦(当然你不能要求人家时刻都保持痛苦)。

而相对不太聪明的却又比大多数人聪明的聪明人,只需要享受更聪明的人的知识成果,却不需要考虑他们承受的痛苦,仅仅需要处理在生活工作中寻常无比的所谓困难与问题,却又可以获得比普通人更好的生存条件。他们当然就不会有精神问题了。


所以说:
特别聪明却又看淡人生的人幸福;
比较聪明而又性格乐观的人幸福;
不太聪明但又衣食无忧的人幸福。


这个世界,
需要人保证世界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也需要人维持整个世界的正常运行;
还需要人忍受永生的痛苦,不断追求更高级奥义,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当然,
我也欣赏与世无争看破红尘的人,
我也喜欢追求自我活出精彩的人,
我也佩服甘于奉献正直善良的人。


我尊重世界上每一个人,但我最尊重那些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痛苦的有精神问题的聪明的人。


所以说:如果一个聪明的人没有精神问题,那么我认为,他要么,是选择了回避问题,要么,是还不够聪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2080
帖子:644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