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士的能力真的比国内博士强吗?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的用户   2019-5-25 20:07   4531   5
本题已加入社区圆桌  科研有点难,更多研究生和科研人关心的话题,欢迎关注。
相关新闻:中国青年报:在高校,土博士比洋博士差几个「硬核」
我记得qs排名里,清北大概都在20-30之间,而许多国外学校也就top50,甚至更低。为什么那么多硕士不去清北,反而去排名更低的国外学校呢?而且国外学校花费更高,申请更难。
这到底只是因为国人还有“崇洋媚外”的想法,觉得国外博士更NB,还是国外博士确实有过人之处呢?
本人目前刚刚大四毕业,9月份将正式成为一名研究生,目前准备读博。材料类专业,个人更倾向于出国,但又不知道国外到底好在哪里?求懂行的大佬帮忙解答一下~~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07:33
决定出国读博还是国内读博,影响因素有很多,单以我了解的CS方向来说,也是如此。
从CS整体看。一方面,要看到国内CS整体教研实力与国外特别是美国仍然有很大差距,各领域的最著名学者仍然主要分布在美国高校,因此出国深造学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路径。另一方面,则要看到近年来国内高校在CS突飞猛进,以高水平会议论文发表统计为依据排名的相对客观的CSRankings为例(CSRankings: Computer Science Rankings),清华CS能够从2009-2013年的世界16名提升至2015-2019年的世界第4名,可见一斑。此外,由于清华CS从2016年开始启动人事制度改革,与美国高校类似青年教师进入教研系列(Tenure-Track)即可获得招收博士生资格,极大地提升了清华CS吸引优秀同学留校读博的能力,这在2017年由于马少平老师微博上的面试感受还引发过一次热烈讨论(如何评价2017清华计算机系排名前列的同学选择本校推研,而不是出国申PhD?)。所以,现在看国内CS,当然跟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国内CS强校的重大创新积累还不足,图灵奖获得者还没有,写到教材中的成果还很少;例如很多国内CS强校国际声誉提升空间仍然很大,这从在我组访问的其他高校的优秀同学出国申请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很多CS强校在国外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声誉;例如国内高校普遍的重科研轻教学(这似乎与读博关系不大);例如全国高校CS水平发展仍不均衡,等等。不过,如果我一直建议同学的,要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在高速发展的系统中,需要把5年甚至10年发展的delta考虑进来。不然,就像我跟同学开玩笑说的,也许未来你的儿子或女儿会好奇的问你,为什么你会从排名第x的学校跑到排名第50+x的学校来读博,玩笑。

从同学个体看。出国读博还是国内读博,其实跟个人体质也有关系。例如,在国外相对更重视个人的边界,也因此对独立科研的要求更高,生活也更单调一些;在国内人际关系多杂事多,但也更容易获得帮助,生活也更丰富一些(当然这只是统计意义上而言)。而且,毕竟是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和环境进行学习科研,遇到心理舒适区之外事情的概率更大。所以,根据我的观察,那些比较独立或者特别主动的同学,更加适应国外科研生活;而有些内心还不够强大、有些敏感细腻的同学,在国外的科研发展更容易受到很多问题的干扰。
很多同学往往是受到个别人(如家人、老师、学长、亲戚)的影响决定出国或留校。这里,需要警惕信源的可靠性。一般而言屁股决定立场,出国的人一般都会说出国好,不然Ta就不会出国;创业的人(学长居多)也更多会劝你不如毕业马上跟他干,还读那无用的博士干甚;在国内发展的人则估计会告诉你国内机会更多更好。这是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在这里我想说的则是,适合他们的(也许也不适合他们,只是他们不见得承认自己当年选错了)不一定适合你,作为同学个体,还是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特点来做决定,这一点不言自明,做起来却很难。我的建议无非以下几个,要么增加信源,兼听则明;要么增强信源可靠性,更信任那些没有利益相关的人的话;要么通过暑研等机会,多去国内国外实验室感受一番,小马过河,自己试了才知道深浅。
3#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07:34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不一定。因为你选错了变量。这个问题就好比问“红色的衣服比蓝色的衣服质量好么?”
我是在美国读的博士,也认识很多国内毕业的博士。我的经验是除开自己本身的因素外,导师的重要性是远远大于所谓国内国外的。所以选择读博时首先要考虑导师的人品和学术水平,别的都是锦上添花了。
4#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07:35
我的结论是:博士能力的高低与在国内读或国外读无关。
但是,国外读博士(以美国为例,因为我在美国读博)确实比国内在一些方面有优势。
不管是国内国外,既有勤奋努力,科研能力十分厉害的博士生也有天天混日子,非常水的博士。这个与你自己的态度,实验室环境,导师,所在的学院都有关系。比如,一个学院某个专业,本身就没几个博士,而且管理也松散,再加上导师也不管,学生也不上进,那当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培养不出来什么能力。但如果学院要求严格,科研做的不好就不能通过答辩,导师也要求很严,天天问你要进度,那你即便有些懒惰,但为了毕业也能学到不少。如果自己追求上进然自然不用说了。
所以博士能力高低,一定有个体差异,与在哪念没关系。但我想讨论的不是个例,而是更为普遍的差异。
首先国内读博士,因为想毕业必须要发文章,而且对影响因子(也就是文章发表的杂志水平)有硬性要求,所以国内博士一般科研上都很卖力,天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整理数据,为的就是能多发文章。所以,国内博士的科研工作量很大,每天实验从早做到晚,周末也加班加点是常态。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自然科研产出也很高,我见过国内厉害的博士一年内发几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除了实验外,一些博士还给导师写标书,审文章,这些工作也能积累不少经验。总体来说,国内博士的大部分精力是放在科研上的,最大的目标就是发文章。
再说说国内博士的课程。国内到了研究生阶段,上课就不是很重要了,重心主要在科研实验。国内一般第一年就能完成所有课程。而且有的课程相对严格,会有正式的考试,但另一些课程可能不是特别重要,可能写个小论文什么的。而且很少有国内的导师会关心学生的成绩,只要不挂科就行,导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科研,什么时候能发文章,能不能发好文章。
下来说说美国的博士培养情况。美国读博士一般要4-5年,有的专业可能更长,一般前1-2年主要是上课。研究生课程,真的是很让人头疼。我们学校要求研究生每学期修9个学分,一般一门课2-3个学分,所以每学期就是3门课左右。但是不要小瞧这三门课,每门都让人头疼。一般一门课有2-3次考试(exam),除考试外,还有小测验( quiz),小测验次数不定,有的每周一次,有的几周一次。除小测验外,还有class presentation,就是做ppt然后在课上讲,一般一门课至少会讲一次,有的课甚至讲两次。相比国内,我们的课堂一般就是十几个,二十个学生,有些课程甚至就几个人。除了讲ppt外,有的课程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我举一些例子,这些都是我上过的课所经历过的。做class project,就是选一个你有兴趣的课题,然后查资料,做一个海报,然后去图书馆的录像室里,录一个小视频讲你做的海报。写review,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查找相关文献,写一篇综述。写标书,模拟申请课题,写课题标书,然后做ppt在课上展示。一般这些项目,会给你几个月的时间去做,有的还可以组成小组,相互帮助,分工合作。总之,每门课程除了考试,测试,杂七杂八的东西特别多。所以,一学期上三门课保证你能忙到焦头烂额。
正因为这些课程,美国的博士在专业领域的知识会更扎实一些。而且,完成所有课程,开始课题研究后,还有博士资格考试,就是综合所有课程的一个考试,由你的学术委员会的教授出题。所以,即便完成了所有课程,到资格考试时,还有回头把这些课程再复习一遍。
再说说美国做科研,其实和国内一样,导师也想多发文章,发好文章。但文章并不是硬性要求,因为学校并不会规定你发表多少篇文章,或者累计多少影响因子才能毕业。那在美国,怎么决定能不能毕业呢?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一般由4-5个教授组成,当然你的导师也在其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你的开题,资格考试,最终的毕业答辩都是由他们决定的。所以,他们觉得你做的够一个博士的水平了,ok你可以毕业了,觉得你做得不够,那么你就接着做。要是问有没有科研压力,不能说没有,但总体上要比国内小。一般美国导师不会要求你晚上,周末也要在实验室加班干活。
另外一个我想说说的就是美国的博士有很多都是要当助教的,我就是每学期都要当助教,基本工作就是改作业,回答学生问题。但别小看这份工作,真的能学到不少,我就是当了助教以后,特别能理解当老师的心态。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总说:不是我不想给你们高分,我也希望你们能拿好成绩,但你们自己要努力学啊!当时不理解,现在真的完全理解当老师的那种心态。助教真的能给我们积累不少教学的经验。
还有一点是美国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我个人觉得这点很重要。记得有一门课,每节课我们都会讨论一篇科研文章,让我十分惊讶的是即便是一篇发表在非常好的杂志上的论文,教授也能找出不少问题,而且感觉讨论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找问题。我能明显感觉出来,美国同学在这点上确实比我们厉害,他们能找出很多问题,先不说找出的问题对不对,至少他们有这种质疑的态度。而我就觉得既然是发表在好杂志上的文章,那什么都是对的,也找不出什么问题。我觉得这可能和我们文化中总希望说别人好,不愿指出不足有关。
所以综合来说,由于国内的博士只要是以做科研发文章为导向的,这就导致了一些博士把全部精力放在课题实验上,所以科研能力很强,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还有一点,有些导师只是把博士生当成是实验室的劳动力,博士生只能埋头去实验,并不能参与到实验的核心设计当中,所以只是一个实验的实施者,而不是设计者。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有实验技术,而没有创新和独立思维。而在美国,导师会觉得他要培养的是将来的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也就是将来的导师。所以,你经常能听到美国的导师会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你要自己去分析;你的实验计划是什么,可以想一想,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下一步你想怎么做,能不能拿出一个方案我们探讨一下。
所以,我觉得因为最终的导向决定了国内国外博士培养模式的差异。国内的博士,可能毕业时发了很多厉害的文章,科研能力很强,这肯定是一个优势。但另一个美国的博士,也许毕业时没有很多文章,但他在实验,教学,科研思维等许多方面会有提升,更为全面一些。还有一些国外读书的优势,比如英语的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少同学留学后都成了大厨;开拓国际视野,因为美国的大学真的是有来自全世界的学生,能感受学习到不同的文化,比如我们实验室就先后有韩国人,印度人,土耳其人,非洲人,巴西人,阿拉伯人。
我个人是鼓励有读博想法的人可以出来看看,即便是短期交流访学也是很好的体验机会。毕竟只有你亲身经历了,才能更有体会。
5#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07:36
你们知道中科院有个神经所吗?他们都是平均8年毕业的,老蒲骄傲着呢?
berkeley那群懒逼,怎么和岳阳路的学生比。早些年我们念书的时候,上海的电线杆上都贴了老蒲给研究生的信,有两个段子还记得:
There is no way for a scientist or a Ph.D student to work only 8 hours a day!
Go to your mother’s house for afternoon naps and never come back!
6#
热心的回应  16级独孤 | 2019-5-25 20:07:37
先上干货:
在我们香港科大物理系,我是第一个内地博士。在我之前清一色的“海归”博士。不过近年招聘,包括面试的和给 offer 的,国内博士都开始井喷一样增加。
注:说我第一个,是按入职时间算的,否则戴希教授显然是比我资深比我牛比我网红的根正苗红的国内博士。给我们大理论所点个赞。
注:这绝不是说我们招人质量下降了。我觉得我们招人质量是一如既往地高(请忽略我这个不小心混进去的水货)。我们招市场上最好的人,接受率还是不错的。
=====
我在国内读书期间(01-05本科,05-09博士),国内科研的发展绝对是肉眼可见的。在我读博期间,国内已经有很多很好的组,达到了北美不错的大学的水平。比如我师姐博士毕业拿到哈佛的 junior fellow,号称是世界上最难拿的博后职位。现在,牛组大都变得更牛了。并且牛组也更多了。所以现在出来的国内博士应该更有竞争力。前面提到我们系的招聘就是一个例子。
当然,国内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同的组之间的差距较大,统计上讲,不同组出来的博士水平也会差距较大。如果和国内好的组比的话,国外博士的能力并不是更强。
注:在国内读博的话,英语需要刻意加强一下。因为没有考托考寄,没有国外生活经验,我出国做博后第一年基本听不懂别人说话。直到现在,上课想讲个段子,还只能讲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段子。我一个师弟更绝,刚出国的时候的英文会话就是判断别人说的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以决定回答 yes 还是 ok。虽然磨一年语言关也差不多过了,但是显然更早适应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2080
帖子:644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