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时间太短了。
一个新的语言,文化环境,又是从明星到学生的转换,需要有时间适应和沉淀。
我自己也留学出来,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第一年其实心态,圈子都保留着中国的部分,甚至与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冲突和隔离。最简单的:比如想吃中餐,想找中国人帮忙或说话,用中国式的方式学习(记背),看几个的时候习惯性算成人民币,很少外出,很少去参加户外活动......等等。
这个真的需要时间和开放的心态。
我曾经在法国读书,后来到纽约工作,环球唱片,公司里有提供NYC的课程学分补贴,于是进修了一些娱乐商业的课程。当时已经习惯了国外的生活,所以这个工作+学业+社交的生活非常精彩忙碌,基本每天从早上9:30出门到晚上12:00回家非常充实,没有太多坐在沙发不知道干什么的时间。
除了工作和学业,在国外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交(social networking),这甚至是各种高等商校里教你的第一课。虽然同样是建立自己的职业人际脉络,与国内的社交不同,这里更加“专业”一点。举个例子:我当时做的项目有一个百老汇的舞台剧原声,其实我做的是marketing budget有关的一块,因为涉及到经费,会有很多部门以及其他公司(剧院,派拉蒙,剧作团队,经纪公司...)。在和这些部门接触的时候,我会邀请一些人做profession interview,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职业社交形式,通常是职场新人向自己的职场目标位置的人做一个对话,从而得到一些经验和建议,在US的话很多人确实会安排时间给你,比如一个quick lunch,或者coffee break,如果印象好的话,还可以去参加这个职业的happy hour, 嗯,有很多的职业有专门聚集的酒吧或咖啡厅。另外,校友会,职业lecture,linkedin 都是很好的拓展自己职业社交的渠道。
另一种是兴趣社交,这个就多了,meetup, eventbrite, 各种博物馆,咖啡厅,学校举办的events...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人,以及会学到什么东西。
达到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让自己的观念,状态,语言,甚至生理上(比如用餐睡觉时间,口味)慢慢完成学习和转变。
而目前很多人出国读两年书,甚至读一年书就回去了,其实这有违留学的初衷。因为一年时间能够影响和改变的很少,通常语言也还很生疏,学到的东西说实话只是书里记背的东西,但真正留学的精华,你慢慢了解后会发现:是转换到实用的知识技能,社交人脉,口才和演讲(重点),团队合作,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心态。(当然以上并不一定适应回国发展的人,如果打算国内发展的话,说实话两年留学的时间不如在国内未来要从市行业底端磨两年来得实在)
其实胡歌觉得“失败”,是留学的目的并不明确:
-如果是要get技能充电,那么一开始不应该那么高调宣传:
同样是明星,有很多音乐人比如王若琳他们去参加北欧的声乐创作夏令营,章子怡在US补英文,蔡依林跑去英国(?不确定)学体操,张惠妹在美国进修声乐。这些都是低调进行然后华丽回归的典型。
低调尽心get新技能,也能确保不被粉丝打扰,回来后出了成果再宣传效果更好z
-如果是磨演技,学习做导演:
同样,国内保持低调,留学地点选洛杉矶,放下明星架子,在那里和各种独立导演演员,甚至同校学生合作project(我不知道这是否显得掉价,但LA很多影视专业的学生毕业作品确实可以吊打国内大屏幕)
带作品回来,再宣传留学经历。
-如果是想要进军国外娱乐圈:
同样,国内保持低调,地点直选洛杉矶,留学期间建立各种social networking,当然很辛苦很艰难,但总有机会。
不过此条和胡歌人设有冲突。
-想休息
低调就好,留学都不用提
-为了国内人设宣传:
目前看来是这个,胡歌的人设低调,努力,车祸后不在乎名利,努力学习。
但目前看来,这个是很后劲不足的。因为学习时间短,学的又是语言班,而且前期宣传铺天盖地。给大众的感觉并不是沉下心来真的在好好充电,怕热度过去(所以不能学2-3年),反而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了,对人设非常不利吧。
以上不黑不粉,是从留学的角度来分析下自己的看法。对胡歌的有好感是在如梦之梦,确实是很踏实而功底不错的演员。希望他以后的演员道路顺畅,能有新的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