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爱国情结,在外留学生为什么回国?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1:47   5685   5
先谈谈个人看法,我没想过回去,如果回去,一个原因是:父母。
(另外一个原因是:想改变一下国内的状况。)
不用谈人才外流的原因。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7:17
在美国呆了六年,前前后后看了许多人来去匆匆,说说自己的见解吧

首先说身份上的问题,
在美国,总是有个身份问题跟恶鬼缠身一样跟在你屁股后面不放,从学校毕业后木有绿卡找工作本身就有难度,有公司的话还要去抽签H1B,拿到之后申请移民又要做绿卡牢。。。面对如此困难重重一大半人已经给跪了

然后是专业上的问题,
我以前的学校里本科生群体里面大多数中国人都扎堆到商学院,绝大多数都在金融,市场,经济,少数底子硬的去学了会计,这几个专业毕业工作的话对人脉,关系网络要求相对高一些,对于中国学生特别是那些2+2项目的学生难度很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学市场的中国人去跟老美拼嘴皮子是个什么下场),其中很多人国内家里条件也都相对不错,回去安排个国企公务员接手公司的不在少数,在美国High完了回国当然是很好的线路,何必在这儿变人生地不熟的死拼。我在以前的学校里五年认识的那些商学院的学生刨去嫁给老美拿到身份的女生,留在美国的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就是木有)

研究生的话大多是理工或者科学专业的,在国内相对比较好的学校读完本科,过来读研或者直博的,根据之前看到的兰晓欢博士的研究,博士生90%毕业之后都留在美国了(我认识的博士生几乎就是百分之百),可是你也知道,米国全国一年所有专业的博士产量也就几百,本科生一学期就几百上千人,根本影响不到数据。研究生的情况也差不多,能找到工作的最好,不行就接着读博

再谈谈文化上的问题,
在国内的时候看美剧看大片看CCTV觉得米国怎么样好或者怎么样坏,来了之后觉得米国基本是个土鳖的清教徒国家,满大街的太平P民,活的安逸而有乐趣,生活压力很小,人对物质精神上的要求都不高,也很容易快乐。与此同时,国家尺度的制度建设相对完善。所以,对很多绝大多数本科生的感觉就是:米国人笑点太低,很多方面土的掉渣;物质上也没觉得能比国内强到哪去,吃喝玩乐啥啥木有(大城市除外哈,我本科在一个大学村),然后又处处被管制(在家喝酒声音大了会被邻居举报警察敲门),在这些小年轻眼里,享受方面米国还是差国内一筹的,再加上上述说的身份找工作的问题,回国当然是不二选择。
再就是能真正融入米国文化并享受其中的也是少数,现在学校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除了上课之外都是天天抱团,硬生生在美国活出了自己的中国味儿,然后等毕业的时候还是对美国知之甚少,甚至回国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英语都木有国内大学生好,更不用说那些留学生普遍面临的寂寞空虚冷这种老话题了

最后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吧,在美国呆了六年了,我个人对美国的感觉也一直在变化,一开始我觉得美国制度化严重,各行各业发展相对稳定,工作到中产,好像一辈子就望到头了,相对另一边的国内处在剧烈变化的过程中,感觉机遇遍地都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中间穿插了一年的国内求职和工作经历,觉得美国还是能给与各行各业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社会关系相对融洽些,也不用事事都跟政治有关系,生活成本跟国内比也是云泥之别,我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上了这个台阶,放弃还是很可惜的,所以还是放弃工作粗来接着读研了。

仅仅是个人经历和愚见,望轻拍,求指导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7:18
说实话,对于我来说,相比起留在美国还是离开美国的抉择,我更愿意去争取一种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的自由。想回国了就可以没什么损失地离开美国,又想去美国了或者别的国家就收拾行李出发。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值得留下的理由。国内虽然有各种奇葩的人与事,但毕竟生为中国人,我永远无法不去面对这个既定事实而荒谬地一味追求其他;美国虽然好但是毕竟它的很多benefit作为一个中国人即便入了美国国籍都是无法享受到的,比如文化的认同感(虽然我一直不觉得这玩意儿有必要)。

父母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我在眼前没准还会碍事- -|||,当然我一定会想办法多陪伴,但陪伴不意味着死守,他们也不希望我一直留在他们身边,对此我非常感激他们的视野和胸怀。

我们不仅仅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属于这个世界的,理应可以堂堂正正地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任意穿梭。

这是我的终极梦想,我也在寻找各种正当途径为之努力。
——————————时光的分割线——————————————
距离写下这个答案已经过去了快2年,现在我回到北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离自己的事业目标越来越近。

看到这个答案的时候觉得自己当时确实有点幼稚了,把理想当作了不远的现实,把世间的残酷当作自己的游乐场。

说是心怀世界,但是每天穿梭在挤成一团的地铁里,好像想那么多也没什么用。

目标如何设置都不会有错,错的是离题万里的虚无缥缈,而只有脚踏实地自己走,目标才有它的意义。

所以我不再想这些无用的结果,开始学会思考过程,思考下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

感谢各位的包容,希望可以在这世界中相遇。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7:19
曾在德国读硕士。
德国很美;德国人很坦诚可爱;母校是历史悠久名人云集的名校,只要你想,专业方面你能在这里找到所需要的任何知识;城市很小,却精致安适--关于它德国人有句谚语"世界上有两种人,生活在此城市的人,和渴望生活在此城市的人。"
是的,这是个让我既能认真学习,也能安心看灯看月,任着时光流逝的地方。现在想到那段时光,依然觉得温暖。
但最终我在两年前和男朋友做下了决定,各推了一个不坏的phd offer回来,两年来没有后悔过,目前很幸福。说原因我无法很有条理地说出来,简单讲一下那边的生活吧。
事先声明,这只是我的个人选择,无法代表任何群体。回不回,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无意表任何态度。

一.哪怕在中国
我第一天去学校图书馆的时候,被热情的德国助教拉到了汉学系区。汉学系门口贴着九个汉字:“寻找知识,哪怕在中国”。
后来我知道了这句话典出是穆罕默德的圣喻“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然而如我所见,门口的汉字却没有译出远的意思。
我当时莫名觉得心里被刺了一下,问:“挂这句话是何意?”助教有些紧张。说他并不知道这句话出处在哪里,但他也觉得有侮辱性含义,随后他表示:对不起,德国对中国还不了解,我想这样的标语能破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后来我查到确切典出再去问了几个德国人,无一例外不知其由来,只以为是叫他们莫要歧视中国的意思。
德国人的心理障碍或许破除了,但我每次经过图书馆的汉学系专区时,都多少有点不舒服。
另,图书馆里面的中文书颇有一些珍贵的文献与版本,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报纸期刊是来自于当地轮教人士的捐赠。我某天便看到一个德国学生认真地拿着词典读着一篇类似中国前boss已死,活的是只蛤蟆精的文章==!

二.歌德
因我的个人爱好,在德国时我课余时分还在继续学德语,以助能更好地理解德文诗歌。德语老师也会偶尔给我一些他喜欢的德人诗集,让我有空自看。认识策兰便是由此。
有一次读歌德的魔王,颇觉震撼,有译本断不能言之壮美。兴致勃勃找了好几个德国朋友交流,德国朋友都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那个,对不起啊我们不太懂,不过其实,德国也没几个人能跟你深聊歌德...
同样的境遇还出现了几次。我们心中属于德国的印记,其实并不很为德人自己所看重。所以在我业余爱好德国诗歌这一节,其实反而是再次回国后看得更深——德国的日常土壤,并不能如我最初想象的,给予我足够的养分支持。若要精专研究与讨论呢,则一来限于精力与语言,二来限于人际(在国内能认识到的高水平能讨论诗歌的人显然也能远远多于在德国),也并不如国内来得便利。
历史部分更甚。初来的时候老师便警告我:“在德国,除了历史系专注研究二战的人之外,普通人是绝不许说希特勒任何好话的(虽然他也格外强调这个恶魔是奥地利人跟德国无关),你跟人聊天时一定要注意这点。”
有禁忌便很难获取民间的真实声音,也不可能在闲谈中遇到历史。和我习惯的北京的哥见面就聊前朝今世,真真假假有的没的胡侃一通大不相同。

三.导游大叔
我在德国最畅快的一次从普鲁士聊到德意志联邦最后说到二战,是在去布达佩斯路上跟我们的导游,一个中国的司机大叔。
大叔谈兴甚浓。德国说完又开始聊中国抗战,一个段落后他叹了口气说:看这么多书好容易碰上个说的上话的,真舒坦。
大叔说他在国内是个建筑设计师,着实做过不少项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妻子要求下全家来德国定居,国内的建筑设计经验在这边不受承认,他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找工作受挫,终于在这边投奔了几个中国朋友,靠开车拉旅客营生。每月赚的工资很高,虽然工作苦点,但外快很多,德国福利也好,现在能让妻子和儿子很有尊严地生活。
"可惜专业就扔了。"他叹口气。"现在什么图都不会画了。"
我问他你儿子肯定是入了德国籍了?
他笑笑说我还留着中国国籍,太太入籍了。我儿子十八岁的时候有一次选择国籍的机会。祖国强大了,不能让他到时候埋怨我们啊。
我又问,那你觉得你儿子会怎么选呢?
他苦笑说:哈,其实他也无从选择了。连中国字都认不全……真是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若要回中国,他真是已经完全融不进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就希望他将来能学个他喜欢的专业,找个好工作,安安心心当个...德国人吧。别像我...…
他咽住没往下说。
坐在副驾驶上,我逆光看着他并不具有太多棱角的侧脸,莫名觉得很是苍凉。

四.D的江湖
我所在的城市很小。华人很少,但再小的圈子也有江湖。
当地有个中国大叔D(据说是个偷渡出来的政治犯),自开了家诗社,常在华人社区论坛发作品,水平惨不忍睹,却粉丝云集。
D的生活来源是通过组织一些反华活动,用照片去和美国的某组织领工资,加上让他的妻子一个接一个地生小孩,以此来领取政府的补助。我这两年多见到他妻子感觉一直处在怀孕和坐月子两个阶段。
D在我的母校读本科,德国学制宽进严出,于是他四十岁本科还是没毕业。这数年来,他率领着一群老博士一直妄图着占领华人学生会。曾有一次帮学生会筹备春晚的时候,我听到他煞有其事地密谋:现在学生会,xx部门xx部门都是我们的人,主席不足为虑,我们下一步要慢慢分化她和xx系中国学生的关系...俨然要策划一场夺门之变的模样。
当时我觉得又好笑又可怜。现在工作了回头再想,更加喟然。
不知他如愿当上学生会主席了没有。他这一辈子,一半已堪堪过去了。他看不起跟德国人打成一片的华人,以爱国的流亡民主斗士自居着,谋划的最大目标却不过是个德国高校的华人学生会主席,拿着自己写的一些不入流的诗歌沾沾以中国文化传承者自得,然后接受着一群更不懂的华人的追捧。
竟也是半生。真可怕。

五.白领姐姐
回国前申博士之余,我们也在试着找工作--主要是欧洲总部派驻回国的这种。在参加一次博世的面试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姐姐。等候面试时闲着也是闲着,就聊了起来。
这个姐姐大概是三十四五的年纪,已是德国女性不修边幅却从容大方的气质,没有化妆,但自然为了面试还是穿了正装,头发一丝不苟地扎成马尾。
她说在德国毕业后在德意志银行工作了五年,岗位她解释了一下我还是没太听懂,她笑着说国内银行没有这块业务。
我问你为什么来面博世?专业似乎不太对口啊,而且这是面向回国的岗位。
白领姐姐说:“渐渐感觉到瓶颈了。德国人对我们亚非拉人士还是有点政策歧视,我的领导也是中国人,卡在中层已经十几年了,一直无法再往上提。现在她四十多了,为了工作没有太顾家,跟先生离婚了,虽然挺有钱,日子却过得非常不顺遂。我看她的样子就觉得,我这一辈子努力,就为了混个现在就看得到的企业中层吗?...所以我想趁着还不太老,回国看看。至少同胞不会因为国籍歧视我吧……但你看,我的岗位目前国内没有对应的业务,所以我想试试其他的行业。至少我金融这块也是懂些的,而且……我德语好。”
说到这里她有些没底气。是啊,这么多德国的海归,德语好似乎也不算很大优势。
我说你在银行做了这么久,为什么不考虑国内的大银行或者金融类行业,要来博世做个支持性岗呢?
她苦笑着说:我的工作经验在这,岗位期待肯定不可能像你们应届生一样。但,德国的岗位设定跟国内完全不同,国内并不认我的经验和现有职称。现在我对中国的金融情况与业务模式也是一无所知…...去了金融机构,定岗很尴尬,人家开不起我要的薪酬,也不愿和我谈...…总之高不成低不就吧。
后来我博世的面试没有下文了,也没有再联系到这个姐姐。不知她最终回国了,还是继续留在了德意志银行。
她很有事业追求,不愿一生停留在中层,但现在的她却对自己很不自信。希望她能够前程似锦,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

六.蒙古大夫
我去的第一年,某次从高高的台阶滚落,伤到腰椎骨,第二天几乎无法起床。
同学扶我去医院看,希望能检查下骨头是否有问题,或至少止痛。
德国医院很可爱。等位的地方有各种小玩具、棋类游戏,装修的用色也并不单调,粉绿黄蓝各种明媚。
我勉强歪在椅子上,等了一下午终于进去了。大夫的办公室明亮温馨。
大夫说:你怎么了?
我说腰疼,从台阶上滚下来了。
大夫也没有检查,温和地说:要拍片子,可能要去我们城市最大的医院。而且x光片是无法显示骨裂初期症状的。
为了让我明白什么是骨裂,他还拿出画笔给我画了个骷髅骨架,又在骨架腰部画了裂纹。图如下……


我说那怎么办?
大夫说:你回家卧床静养吧。等五天,如果疼痛加剧,不能起床了,我们就可以断定是骨裂了。你再去市医院拍个片子,那时候就可以拍出来了。
他调皮地冲我扬了扬画纸。
我很崩溃,这五天就要坐等裂缝加大?
大夫说是的。我可以给你开点止疼片,但你一定不能多吃。
我于是拿着一盒芬必得和他那张画,被同学扶回宿舍。
五天后,没有好转没有加重。去找他复诊。
又等了两小时见到大夫。
大夫这次表示恭喜你,没有骨裂。然后…给我介绍了个温泉。药都没开。
我拿着一个他手绘的温泉路线图又回家了。
一个香港的同学借了我黄道益神油,当时还不是男朋友的同学借了我跌打损伤药酒。最终还是用中国的土方治好了。虽然现在有时候还是会疼。
后来我很争气,两年来再也没有生病受伤,总算平安回了国。

七、小城的中国文化
我认识一名中国茶馆的老板娘。她的店里错落摆了不少古筝,以及各种纸墨笔砚。老板娘会靠教西人写中国字赚外快,还教弹古筝。
她的字大致是初学不过关水平,古筝则更糟,只会一首梁祝以备表演,还常常顺不下来,节奏断续。
但这并不影响她财源滚滚。
老板娘有次跟我聊天听说我会琵琶,还弹得堪堪不错,大喜:我下月从国内进几把琵琶,你来我这里教课吧。
我说不能误人子弟,我没到那个水平。
她说:你会这个手艺,不出来赚钱不是白学了吗?说白了,在国外还不是能多挣点钱就多挣点。老外的钱好骗。
不少华人听说了,也都是一个观点。中国文化在这边是摇钱树,会点就能赚钱。
我为此觉得很伤心。偶尔在她的上课时间经过茶馆,看到几个老外跟她学梁祝那专注的样子,我更伤心。
回国以后我继续学琵琶。不为了考级和赚钱。觉得非常快乐。

类似的事情还有,我们的城市年年会举办华人春晚。当地孔子学院院长老先生每年会表演吹葫芦丝,简直无法入耳。我带着语伴去看春晚,语伴怯生生问我:他吹得好吗?
我说不好。回头我给你找正宗中国民乐。
她如释重负:太好了,我也觉得好难听。这几年每年他都在这里吹,我们还以为中国音乐就是这样的呢,一直不敢评论。

机缘巧合因为某次我在论坛上看不惯D的诗,发帖砸了他一回。一个中国妈妈给我发私信,热忱地表示希望我可以教她儿子读诗。
我当时觉得就当打打工也没什么,且毕竟是好事,便说可以先去她家跟小朋友聊聊。
走进她家我颇吓了一跳。屋里摆着各个朝代各种风格的中国古家具,迎面是个关公神像,像下有个蒲团。屋里桌上是一大套如今民营企业家常置办的茶具,旁边摆着古琴,箫…
整套房子仿佛是个中国陈列柜。看得出主人很拼命地在保存着她所认为的中国文化。
小朋友见到我进门也不抬头,低着眉很矜矜地在大声地念论语。
家长很得意地问我:李老师,你看我家如何。我家的孩子可是三语宝宝,我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他肯定比国内的小孩强远了。
我诺诺道:很好,很好。
后来我没有教她家孩子读诗。这个家庭的氛围让我觉得压迫感太强。我甚至很惶恐地想象了一下,将来我的小孩在这么一个屋子里读论语,我得意洋洋地跟人吹嘘他三语教育,不废传统的样子,有点不寒而栗。
真正好学和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家,不该是这样的。蒙学时候读个四书就能把家长得意成这样的环境,我有点害怕。
当然若我们留在德国,可能我们的孩子还未必能做到这点,十之八九会变成布达佩斯司机大叔的孩子那样…
我不能接受。

零碎的小故事还有很多。不是德国的问题,不是德国人问题,也不是在德华人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自己和这片环境不能很好地契合起来。
于是我回来了。我爱北京。
半月前在北京看世界杯德国夺冠,开心得疯了一样。但,我也并没后悔自己不能在德国疯这一回。

顺便说下我这一届毕业的几个留在欧洲的中国同学动向。
一个在意大利读博,一个留在了母校。都在欧洲四处逍遥,校内的照片一直是风景如画,女朋友也换了一个又一个。
一个在当地中介机构干活,专门接待华人旅行团,拿到工作签证。他老婆也是我的同学,在淘宝开了店铺,做奶粉代购。转眼两年。
一个在当地奢侈品商店凭借自己的中文向旅行团卖表。提成丰厚,攒了很多钱。
一个在德国的kpmg工作,算是没脱离我们的专业。天天叫着德国产假两年请赐我个老公。
一个在华人火锅店干活,拿到了工作签。
五个被考试卡着至今还没毕业。

我们各自在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里行进。或许终无交集。
就这样。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7:20
我回国唯一的原因是为了趁父母还在,多陪他们。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7:21
学的清洁能源,看到北京的雾霾,还不动心?可以做的东西太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