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推荐美国留学选商科?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1:46   4002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3
那天我在career fair上瞎转悠,被一个妥实的黑人大叔搭讪,问我要不要去参军。黑人大叔热情地操着一口令人放松的黑人口音跟我介绍参军的好处,我却没有认真听。我在默默地打量他,他长得憨憨的,眼睛耷拉着、微笑又略带腼腆地看着我。他打扮得干干净净,穿一身帅气的白色军服。我看着他厚厚的嘴唇和硬直黑亮的胡须,突然觉得变成美国大兵也挺好的,天天和这些帅气的汉子一起出汗,说不定还能捡个肥皂什么的。。。。对了,还能办绿卡。

我走到一家IT consulting公司的摊子。了解到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分部已经开到西雅图了。我说我是学会计的,负责人似乎兴趣减去大半,但似乎隐藏得很好,还是保持着微笑和热情。突然拿出一张课表,操着最容易听懂的中式英语说,:” No problem, we provide training. As long as you are willing to learn…..”

突然觉得自己不学编程简直就是另类。在美国混,如果不编程怎样才能养活自己?性别男,长相丑,真心提问。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招的IT人员都比审计人员多了。。。

上初中的时候觉得自己冰雪聪明,物理的逻辑理解起来轻松,记英语单词更是过目不忘,见人说话也滔滔不绝。后来上了高中,高考,上大学,漂洋过海,总能见到比我更牛逼的人。时光荏苒,如今发觉自己已经泯然众人矣。我不会写代码,而且在白人看来几乎不会说英语。In addition, 我还发觉自己情商也不高。而且突然意识到,在社会上混,智商和情商比起来,实在弱爆了。

那天玩了斗地主,朋友可能醋喝得有点多(没错,喝得是镇江香醋),不经意间问我,:“你又不打游戏,也没谈恋爱,更没去哪旅游,你这些年都干嘛了?”

我突然愣神了一下,仔细追索那些充满成就感的瞬间,无奈那些时光都已远去,主观感受也不好被人理解,索性说出resume上一行字,: “我本科的时候是商学院top 10% academic standing….”
哎,多么的讽刺。 几年前我就写东西说商学院水,学那些理论不如去实践。我现在站在这里,unemployed, 站在商学院教育的末尾,竟然很自恋地感受到了传说中的怀才不遇。

当年我在一个班的当地人面前,用磕磕绊绊的英语,结合自己从书本里获得的小知识点,大侃特侃Apple Inc (苹果公司)的competitive advantage。现在想起那样的情景,演讲的我需要多厚的脸皮。而那些白人对我的理论点头支持,又需要多大的胸怀。

一群没怎么商业实践过的本科生,又能在多大程度参透商业本质。当年波特写了Porter’s five forces(波特五力模型),成为了商学院的必修知识点。而波特自己的咨询公司却因经营惨淡被德勤收购。商业实践者说,波特五力模型只能用来解释过去,而无法预测未来。

我喜欢读Taleb(勒布塔)的书,无论是 (《黑天鹅》)还是(《反脆弱》)。毕竟是畅销书,读起来就是过瘾。真的,借用周国平自传里的表达:如果说读《国富论》这样的经典名著像撒尿,读Taleb的书就像是在射精。

Taleb认为世界的运行是非线性的(除了纯物理学),但是往往那些课本理论或者我们的思想却总是在试图建立逻辑清晰的线性模型,忽略细微差别,简化信息。但是真相很多时候就是在细节里面体现。他认为我们的世界中深藏着秘密,只有实践可以发现它们,而意见或分析是无法全面捕捉这些秘密的。

他特别反感的人就是那些指手画脚却不承担个人风险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和商学院教授。


突然想起,我十分欣赏的一个女生终于去了多伦多。她的CBC男朋友在德勤做strategy consulting.
无意轻视知识。塔勒布再怎么反对数量金融模型,他自己也是个数量金融大师,通晓概率数学。同理,我要是想对去多伦多的姑娘说,strategy consulting不靠谱,那我自己至少也得是个了解战略咨询实务的business owner,有证据告诉她老板雇那些consultants就是多了解点行业信息,反正也不花几个钱。

看到周边各种人生转折点的发生,我却比麻木更麻木。我甚至已经失去了被激励被感动的属性了。

得知以前熟悉的本科同学上了常春藤等世界名校,起初还羡慕嫉妒恨,后来便没有了感觉;上Master的时候,和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Associates们做了几个月同学,便觉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过如此;住的地方有两个印度尼西亚小伙子,20岁出头,一个拿到Amazon offer, 一个拿到Google offer. 小伙子告诉我Google的schedule早上10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我常常在凌晨1点还睡不着的时候能依稀听到他们还在打DOTA看动漫的声音。我一直想说:” you guys need to figure out a better way to spend your 100k.”

因为熟悉,便没有了神秘感。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迷茫是才华配不上梦想,而无聊,则是对欲望的欲望。

我觉得把成功作为自己未来的底线,是非常累的。我喜欢Taleb的观点,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理性的漫游者,在旅途的每一步都根据变化修改日程安排,试着去抓住突然出现的机遇。而不去假定愿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要 拥抱随机性,如此才能活在当下。

我本就不喜欢规划好的人生。

刚来美国的时候,被叔叔阿姨”提醒”过:当年一起过来的男生,学技术的都留下了,学商科的回国了。


有数据估计,每1000个中国年轻人中,就会有1个人,正在美国读书,或者说,所谓地读书。在这个所谓的“the best poor man’s country",有得到有失去,但是这个话题展开就扯远了。

有人说:漂洋过海的他们看上去进可攻退可守,实际上却是抛弃了故乡却未必有远方。

我只是随便说说。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4
蟹妖,并不是很够资历回答这个问题,胡乱说两句。仅限于本科。

1.本科生脱离现实学习商科并不实用,没有实际经验很多都是纸上谈兵。
2.商科是最需要人脉关系的学科,进名校商学院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交朋友,中国人第一要在一群米帝富二代里吃的开不容易,而且往往很多也是回国的打算。这份人脉一不好交,二交了不一定有用。
3.工作真的不好找,学了四年其实没学到一门手艺。
4.不是好的商学院读出来没用,是好的商学院又不好进,成本也不低。
5.读商人生一辈子都可以读,各专业毕业读MBA的都是一条可以考虑的出路,读了商以后未来局限就多了不少。
6.商科之水是被世界人民鄙视的,网上嘲讽的meme多的去了,不再举例。即使是名校里工学院的屌丝还是天天嘲笑高富帅白富美们。
7.气氛不是太好,恶性竞争比较激烈,和课水有一定关系,不过这是道听途说的了。

P.S. 我们学校商学院很有趣的现象:纯大陆背景男生商学院目前只收了一个,女生却年年被录不少,大家可以想一下。
--------------------------------------------------------------------------------------------------------------------------------------------
嘲讽相关:本人工科狗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5
其实这样的观点和建议的确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读商科毕业的学生没有很拿得出手的技术,因此造成就业率相比工科、理科等要低不少。另外,在国外能否留下来就业是取决于当地的稀缺人才的构成的,相对而言理工科类的人才是很多发达国家都稀缺的,这使得市场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较大。


那么商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美国到底如何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就业率其实并不低。”可是实打实的数据显示,除了英国这类的由于非常不鼓励外来移民的国家之外,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最终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的比例不足10%,这样的数据岂不是给我自己当头一棒?对不起,请容许我給我的回答加一个限制条件来重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对于排名较为靠前,比如美国大学综合排名前50、前100、甚至没有综合排名只有地区排名的学校毕业生来说,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的“实际”就业率并不低。
首先,在美国,受到美国教育部认证以及中国教育部官方认证的正规大学有三四千所之多,排名较低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也较低,因此他们多少都为整体留学生的低就业率做出了负面的“贡献”。而向我提问的家长们和学生们大多都是了解我们团队历年来都能够帮助绝大多数学生申请到了美国前50的大学,因此对于这些很可能也能进入高排名院校留学的群体来说,这样的所有美国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平均就业率没有太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次,虽然大多数排名靠前学校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在美国的就业率同样不足15%,所以我这边使用到了“实际就业率”这个词。我国在统计国内应届生就业率时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假设,那就是国内的应届生基本不存在去其它国家工作的选择,而海外留学生除了可以选择留在国外也同样可以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因而许许多多的留学生会由于一些主观上的原因放弃留在国外工作,比如,当你突然意识到,作为独生子女能够在家乡工作能够照顾到日渐年迈的父母与大家庭有更多的相处时间其实非常重要时,你会如何选择?假设在选择留在海外还是回国时职业发展是我们较为看重的因素,当你发现你渴望从事的行业和事业在天时地利人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祖国更有机遇时,你会怎么选择?当你发现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自己在异国他乡能找到的工作和祖国给予的机会有天壤之别时,你会如何选择?当许多学生在了解或略有体验到在国外找到好工作的艰辛后会自我暗示自己其实还有退路,“实在不行”可以回国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大批学生便失去了拼尽最后一颗子弹努力努力留美找工作的毅力和勇气。


关于留美和回国后找工作反差的例子:我的身边现成的例子中有在美国只能找到中小银行销售类工作却最终拿到中国国内券商中TOP1固定收益部录取的同学;有在中国内地找到TOP3券商总部研究生行业研究员工作但在美国连相关面试都没机会拿到的同学;有在美国只能去中小房产公司做基层销售代表却被大陆正迅速扩张的世界管理咨询界老大麦肯锡录取的同学;有在美国获得有限的投行销售部门面试最终被拒但在中国国内被中金公司资本市场部录取的同学;也有在美国没有拿到任何一家五百强市场营销工作面试的却最终通过国内某五百强快销企业的海外专场通道拿到录取的。而上述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背后都没有家族资源协助的影子,反过来看,拥有相关资源的学生中大多数其实也更适合回到国内,因为这些资源在特定的地方才更有价值。


其三,去了美国后商科留学生可以利用毕业后的OPT身份(可以被看做是美国劳工部为留学生提供的学业结束后的短期工作签证)工作一年,许多雇主会愿意給留学生提供这样的工作机会,要延长这样的合法工作身份需要进一步申请H1B工作签证,而很多雇主并不愿意或没有资质提供这样的资助(sponsor),于是乎一些留学生考虑到这样的情况,索性放弃留美工作,与上一点原因类似,也属于主观上放弃工作机会。


其四,许多获得雇主资助H1B工作签证的学生会因为一些客观的不确定性被迫回国。原因是美国现在的H1B申请程序中的最后一步通过摇号系统(Lottery System)抽取一定比例的申请者并发放签证(被抽中的大致概率在65%左右),使得很多人遗憾的只能打道回府。这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不断增长的美国工作签证需求与经济危机后经济恢复速度缓慢导致的就业岗位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美国为例,特别是对于排名较靠前学校的中国毕业生来说“实际就业率”其实并不低,如果留学生们只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这一条路,最终就业率的纸面数据就会变得很高。


建议不论选择留学或是不留学,都先想明白出发点是什么,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是什么,《方向的力量:商科职业规划》上海大学出版社,推荐一读。


我的小社区专栏里的相关文章也推荐给你:
陈思炜:【2017更新版】职业规划方法论(必读)陈思炜:我从美国的商科教育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陈思炜:真相!美国商科留学生的就业率非常高!陈思炜:考研or留学?--商科学生本科毕业后如何深造陈思炜:考研or留学,商科学生本科毕业后如何深造?(下)陈思炜:【留学毕业生的十字路口】工作几年再回国 vs 直接回国 vs 长期定居如果你还有对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以及商科留学有进一步的问题,欢迎随时提问、咨询我。


(未经作者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6
其他的我先不说,我们一起看一下去美国读商科的就业率怎么样?


实打实的数据显示,“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就业率其实并不低”,美国这样的国家,中国留学生最终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的比例不足10%——这样的数据岂不是给我自己当头一棒?对不起,请容许我给我的回答加一个限制条件来重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对于排名较为靠前,比如美国大学综合排名前50、前100、甚至没有综合排名只有地区排名的学校毕业生来说,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的“实际”就业率并不低。





1
首先,在美国,受到美国教育部认证以及中国教育部官方认证的正规大学有三四千所之多,排名较低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也较低,因此他们多少都为整体留学生的低就业率做出了负面的“贡献”。而向我提问的家长们和学生们大多都是了解我们团队历年来都能够帮助绝大多数学生申请到了美国前50的大学,因此对于这些很可能也能进入高排名院校留学的群体来说,这样的所有美国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平均就业率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其次,虽然大多数排名靠前学校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在美国的就业率同样不足15%,所以我这里使用到了“实际就业率”这个词。我国在统计国内应届生就业率时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假设——那就是国内的应届生基本不存在去其它国家工作的选择,而海外留学生除了可以选择留在国外也同样可以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因而许许多多的留学生会由于一些主观上的原因放弃留在国外工作,比如,当你突然意识到,作为独生子女,能够在家乡工作、能够照顾到日渐年迈的父母与大家庭、能有更多的相处时间等等这些其实非常重要时,你会如何选择?再假设在选择留在海外还是回国时职业发展是我们较为看重的因素,当你发现你渴望从事的行业和事业在天时地利人和并且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祖国更有机遇时,你会怎么选择?当你发现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自己在异国他乡能找到的工作和祖国给予的机会有天壤之别时,你会如何选择?当许多学生在了解或略有体验到在国外找到好工作的艰辛后,会自我暗示自己其实还有退路,“实在不行”可以回国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大批学生便失去了拼尽最后一颗子弹努力留美找工作的毅力和勇气?

关于留美和回国后找工作反差的例子:
我的身边现成的例子中有在美国只能找到中小银行销售类工作却最终拿到中国国内券商中TOP1固定收益部录取的同学;有在中国内地找到TOP3券商总部研究生行业研究员工作但在美国连相关面试都没机会拿到的同学;有在美国只能去中小房产公司做基层销售代表却被大陆正迅速扩张的世界管理咨询界老大麦肯锡录取的同学;有在美国获得有限的投行销售部门面试最终被拒但在中国国内被中金公司资本市场部录取的同学;也有在美国没有拿到任何一家五百强市场营销工作面试的却最终通过国内某五百强快销企业的海外专场通道拿到录取的。
而上述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背后都没有家族资源协助的影子,反过来看,拥有相关资源的学生中大多数其实也更适合回到国内,因为这些资源在特定的地方才更有价值。





3
其三,去了美国后商科留学生可以利用毕业后的OPT身份(可以被看做是美国劳工部为留学生提供的学业结束后的短期工作签证)工作一年,许多雇主会愿意给留学生提供这样的工作机会,要延长这样的合法工作身份需要进一步申请H1B工作签证,而很多雇主并不愿意或没有资质提供这样的资助(sponsor),于是乎一些留学生考虑到这样的情况,索性放弃留美工作,与上一点原因类似,也属于主观上放弃工作机会。


4
其四,许多获得雇主资助H1B工作签证的学生会因为一些客观的不确定性被迫回国。原因是美国现在的H1B申请程序中的最后一步通过摇号系统(Lottery-System)抽取一定比例的申请者并发放签证(被抽中的大致概率在65%左右),使得很多人遗憾的只能打道回府。这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不断增长的美国工作签证需求与经济危机后经济恢复速度缓慢导致的就业岗位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美国为例,特别是对于排名较靠前学校的中国毕业生来说“实际就业率”其实并不低,如果留学生们只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这一条路,最终就业率的纸面数据就会变得很高。


相关文章推荐:
商科留学VS国内读研,你怎么选?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想邀请你帮我做两件事:
  •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
  • 关注我 和 我的专栏,持续关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优质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7
在我临考大学的时候,有亲戚对我妈妈说,很多人大学都是白,找不到工作。
同样,现在就业形式不是很好,很多学无所成的人会觉得商科不好找工作。
我始终认为选专业应该结合两点,一是个人职业兴趣爱好,这样做起来才会快乐。二是社会需求,这样才会越做机会越多,更能通过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反对学商科的人大多认为这个专业内容空洞,不实用,对人的软背景要求高,课堂上学不到东西。
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所以专业在学校学的都是很理论的,能直接拿到工作中用的无非就是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和基本理论,大多的职业技能都是在工作的最初几年学到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反观商科的很多知识,比如会计、审计等,和实际脱节也没有那么严重,如果没有学校系统的培训,其他专业的人也无法胜任。软性技能不是商科生独有的,理科生,程序员,工程师等等,如果要想工作做得出色,依然少不了表达交流、协商沟通等基本技能。而且管理能力也是后天掌握的一种技能,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管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并且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从个人兴趣来说,无论学什么学科,自己保持一份热情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
国内学生学商科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学科赚钱更多,确实也是如此,做的好的都身价不菲,最主要的是读书期间要沉住气,在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然后有机会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商科,高考的时候商科专业往往分数高,转专业的时候,往往难度最大。所以商科专业看起来简单,真正学好是很难的,要求你不仅有好的数理基础,好的逻辑思维,好的表达能力,更能深层次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