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申请节奏很紧,我是在开始写文书的前十天左右才知道这家公司。在那时,一起申请的小伙伴相比我对这个公司有更多关注。“这家公司的风格看上去不一样,你可以感受一下他们的官网”,同为 IT 爱好者的他是这么介绍给我的,“你可以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里面经常有各种微信讲座”。从一开始我就决定选择 DIY 为主的申请策略,所以当时已经确定只在文书这唯一一个无法独立完成的环节使用留学中介服务。当时的备选项还有身边同学(我 GAP 一年所以他们已经申请结束)使用过的文书服务、校内学长学姐组织的文书服务团队以及传统的留学中介公司(某道,某通,某傻,某德等等);当时直接否定了传统留学服务,一方面是在准备 GT 过程中长期收到来自他们的各类电话、短信骚扰,聊天内容大多是无脑的寒暄、机械的背景分析或是某某某成功案例,感受不到任何诚意。另一方面让人产生反感的是这类公司在推荐服务时几乎不会推荐单独的文书服务,只要发现你离申请截止还有一段时间就开始极力推荐整套服务,我个人对这种行为有强烈的反感。排除这些服务提供商之后我又搜集了身边人的口碑传播的服务商,排除一些评价都不够全面的文书服务(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背景中文书比重较低,另一部分原因是服务本身原因),剩下包括棕榈在内的三家服务提供商。
注重效率。真正有价值的服务都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一分钱一分货,所以建议不管是使用谁家的服务,都尽力提高服务效率。一方面在服务前准备好资料并让双方都了解必要信息;另一方面服务过程中尽量把控服务效率,出现响应速度慢的时候及时指出并纠正。为了提高信息同步效率,我每次服务用到的信息都列在文档里提前发过去,同时我也特地选择了 Google Doc 进行文书修改,提高文书协作的效率。
回到正题,棕榈大道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通过自身影响力以及利益关系构建了这样一个更加系统性的体系。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和学长学姐能够达成有效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同时补充完善这个关系(用系统化的管理让服务更加高效,提供背景提升的机会,文书内容把控等等辅助服务),让之前提到的这样一群合适的人的价值最大化。从结构上我更想把这个平台看成 Customer to Customer (C2C)而非 Business to Customer,因为服务提供端也是由一群用户(学长学姐)组成。
在我以不同身份的接触过程中,遇到过多次来自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反馈被长期搁置没有回复的情况。以 IT 行业的视角,用户体验是一个公司维持服务质量,公司形象的重要侧面,而对反馈的响应是优化用户体验的重要环节,如果没办法及时得到响应,再多的反馈也没有意义。
基于微信的纯线上运作带来了众多好处,但是多方面(营销、沟通协调、内部管理、服务提供)的事务混淆在一起会让任务和时间的管理变得混乱。微信作为一个通用的生活化的通信工具,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事务做适配,时间/任务管理意识不强的人难以在多个角色中高效切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效率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