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厌恶杨修?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1:52   5838   5
演义中写到曹操于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知晓其意,将门改窄,“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曹操写“一合酥”字于盒上,杨修解为“一人一口酥”,“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不谈杨修其他行径,这两件事上,曹操就像是跟手下人玩字谜游戏一样,杨修答出来了,曹操应该心喜,为何反而厌恶杨修?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2:09 发帖IP地址来自
修改添加史料年代考证。
--------------------------
我的观点是:杨修并非死于小聪明。曹操手下聪明或卖弄小聪明的人多了去了,但被修理的只有杨修。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二。

其一,杨修父亲杨彪官至太尉,杨家是汉朝的世家大族之一,叶茂根深。杨修是弘农杨氏及其附属士族集团在曹魏的利益代表,处死杨修,就是对这股政治势力的敲打和压制

其二,杨修是曹植的人。
方是时,曹操已有决心立曹丕为继承人,并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而其他儿子都封侯(曹操写过一道手诏,告诉各个儿子:我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而你们都是封侯,你们应当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历来,封王封侯意味着和太子之位无缘了。曹操是明摆着告诉各个大臣,你们该站队了。
那个时候,曹操还没有拿定主意。曹操知道,继承人他说了不算,还要顾及曹魏集团中各股势力的意见。曹魏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个地区的士族豪门的角力场。
最后,曹操发现,重臣们大都拥戴曹丕。立曹丕为世子就顺理成章了。

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211年)
《武纪》:“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裴注引《魏书》:“封植为平原侯,邑五千户。”



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217年)

《武纪》:“冬十月,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于是乎,曹植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一方面他是最受宠的儿子,另一方面却在明面上被踢出了局。原先丕植二人共同的好友,都对曹植冷淡起来,转而投向曹丕。
聪明如杨修,也打算回避一下风头,但他是曹植的老师,这种情况下的回避,只会让他落下附势的名声。另外,曹丕那边已有吴质一干人等,杨修去那边所能获得的地位远远低于在曹植这边。如果曹植最后上演惊天逆转,那么杨修不说第一,起码也是第二功臣。他除了硬着头皮跟曹植混,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
何况,曹植那个时候几乎是众叛亲离,着实可怜,相处了那么久没有爱情也有感情了(……
而曹植此时呢,自然也明白父亲的意思。一个受宠的儿子最后没有成为继承人,要是他还是如同原来一样优秀不群、事事妥帖、颇具人望,必然会导致继承人的猜忌,最终兄弟相残,大家都会死得很惨。
于是乎,他为了避嫌自保,一方面大写诗文表明自己只相当辅佐的志向,另一方面开始自污,什么司马门、醉酒之类的事件就出来了(我不相信一个被曹操评价为儿中最可定大事的人,一个有志于夺储的人,会真的因为一时的疯狂而去作这种大死。曹植情商低吗?看看他写的《责躬》,每一个字都那么恰到好处,即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卑微,又给足曹丕面子,在曹丕可能会借口处死他的情况下,利用母亲的怜爱和曹丕想要保全孝子名声的心态,在死局里绝处逢生,这种能叫情商低吗)。

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
《魏志·陈思王植传》:“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裴注引《魏武故事》载令:“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又令:“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果然,这些事件之后,曹操有了台阶,顺理成章的给了曹植冷遇,曹丕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了。
----------------------
曹操当真不再喜欢曹植了吗?

《魏志·陈思王传》:“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并前万户。”

非也。曹丕被指定为世子的同时,曹植被他封为万户侯。曹操内心对这个小儿子还是心有愧疚的吧。
----------------------------
曹植以为一切都妥当了,但没想到曹操还是不放心。可能是出于袁本初、刘景升的前车之鉴,他总害怕自己家也出兄弟阋墙的事情,他不把曹植的羽翼剪完,心里就不踏实。
于是,那些站队不坚定的曹植的故友们,很多都出了事。杨修,这个表面上坚定的曹四公子支持者,也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罪名丢了性命。
事实上,他的死不在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他的学生与好友——曹植——的身份。


《魏志·陈思王植传》:“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
《续汉书》:“人有白修与临菑侯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阻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


曹植不能保护自己的朋友,心里十分悲伤,为此还写过一首诗《野田黄雀行》。
他说,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2:10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上的标签很奇怪。
按照题主描述,应该是跟演义故事有关,但是标签又被题主加上了“历史”标签,想必题主是想知道,演义与历史两种情况的结论吧。
可是,这个答题下面,很多人都在谈类似“办公室政治”话题,什么下属不能道破领导心机之类的。麻烦喜欢钻营此道的答主给本题加上一个“政治”标签好吗?(手动滑稽)
[h1]演义版[/h1]杨修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是挺多的,罗贯中把能找到的段子都给写上了,这些故事主要集中在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罗贯中写杨修之死的理由罗列如下:
导致其死亡的“鸡肋”事: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门太阔”事:操虽称美,心甚忌之。“一盒酥”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梦中杀人”事:操闻而愈恶之。“吴质反计”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杨修助曹植”事: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在前一回(71回)中,杨修与曹操的“绝妙好辞”事,倒没有曹操忌恨杨修的语句。
综合一下,无非三点:1.忌才,2.犯忌,3.参与党争。
“忌才”就是曹操心眼小,嫉妒杨修的智商高于自己。
”犯忌“就是曹操的秘密(梦中杀人),让杨修拆穿了。
“参与党争”自然就是曹丕、曹植的事。
这三种事,让曹操对杨修喜欢不起来。
现代三国史影视作品喜欢发挥出点政治权谋之类的话题,演义中,杨修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

[h1]正史版[/h1]在史书上,曹操肯定不会嫉妒杨修的才能了(忌才)。
曹操都是丞相了,杨修这个主簿,也就是领导的贴身秘书。
有人会说,史书上,曹操和杨修的老爹杨彪关系不好,会不会因此不喜欢杨修?
其实不然。曹操整杨彪的事是建安二年事(197年),杨修当曹操的丞相主簿的时间不能确定,时间上限起码也是建安十三年(208年)。
所以说,此一时,彼一时。建安十一年(206年),杨彪为了避祸不招惹曹操,主动申请退休,曹操聪明人,哪不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啊!
所以曹操提拔杨修为主簿,正是好意。
至于曹操杀杨修,那又是后话。据说杨修死后,曹操见到杨彪,问杨彪:“杨公为何如此消瘦?”杨彪回答:“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大意就是因为儿子之死吧,曹操闻言,为之改容。(具体怎么改了什么容,就不好说了)
范书《杨彪传》:后,(杨彪)子脩為曹操所杀,操见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在史书上,杨修另外两条:犯忌和参与党争则是真的有。
犯忌的故事,史书上,鸡肋事是有的,但是曹操并未因此生气,倒是杨修耍小聪明的事让曹操非常不高兴。
范书《杨修传》:(杨)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
杨修在工作时间不请假偷偷出行,并猜测曹操会询问的政令问题,然后提前做出解答,这种小聪明用到工作上来,是没有人会喜欢的。
杨修又参与丕植党争,这就不细说了,与演义故事大部分相同。
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他死后,曹操的寿命也只剩一百多日了。
按照《武帝纪》的记载,本年秋,曹操身在长安。冬十月才去的雒阳。
杨修的死因罗列一下:
范书《杨修传》:且(杨修)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李贤注引《续汉书》:人有白(杨)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曹)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时年四十五矣。陈志《曹植传》: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曹)植益内不自安。裴注引《典略》:至(建安)二十四年秋,公以(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
如此种种,无非就是曹操考虑自己死后会发生“终始之变”,才趁机除掉杨修的。
其实,“丕植党争”早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就已经尘埃落定(曹丕立为魏太子)。
至于曹植在“丕植党争”里做了些什么,从《续汉书》的内容看,曹植闯司马门事(217年事),杨修就是共犯。
陈志《曹植传》:(曹)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裴注引《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临淄侯(曹)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令曰:“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曹植)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覆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这件事并没有月份记载,论可能性,应该是曹丕立太子之前事,很可能这件事彻底让曹操对曹植失望(令吾异目视此儿矣),曹丕才得以确立为太子。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公车令被处死,杨修这个共犯当时未被处死,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两年后,杨修被判死刑,也难怪他临死前说自己死的太晚了。
《典略》说杨修罪名之一是“交关诸侯”,就应该是和曹植关系太好的缘故。
《续汉书》还说杨修曾说过曹彰的坏话(谤讪鄢陵侯彰),具体什么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2:11 发帖IP地址来自
杨修死于小聪明?嘴欠?

贵乎三国话题真是越来越不能看

杨修死于建安24年秋,“鸡肋事件”的汉中之战当年5月就结束了,难不成曹大爷为了杀杨修,又回了一趟汉中?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三国志曹植传不是写的很清楚么,曹大爷担心袁绍的事情再发生(袁绍死后,手下的谋士分别支持袁谭袁熙高干,各自为战,分崩离析),又是袁氏的外甥,所以找了个借口把他弄死了

因为在立储这个事情上,杨修支持曹植和曹丕对着干

这和曹大爷死的时间也对得上,杨修死后三个月曹操死了,死之前给曹丕清理下潜在威胁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2:12 发帖IP地址来自
杨修,杨彪之子。
弘农杨家,四世三公。先祖赤泉侯杨喜,当年曾为项羽牵马,后效力刘邦。垓下之战,羽穷途末路,遇到杨喜,就把人头送给了他,杨喜得侯位。
杨喜曾孙为杨敞,娶了个很好的老婆,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司马迁没有儿子,因此弘农杨家在事实上继承了儒家巨擘司马迁的血脉。杨敞为御史大夫期间,多次与夫人商量国家大事,是霍光的铁杆马仔。在上官桀谋反,霍光废昌邑王期间立下了功劳,政治投机成功,获得了豪门地位。司马英为杨敞生下两子杨忠杨恽。而
东汉自杨忠孙子杨震以下,杨家再次进入了儒家高级知识分子行列,四世三公,而且与另外一家四世三公的袁家结为姻亲。
献帝流亡,杨彪一直追随,是大管家,话事人。曹操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遇到杨彪,就想杀了。
当时他和袁绍袁术硬刚呢,看到杨彪想杀,情理之中。

当然没有得手,人家威望摆在那呢,左右苦劝,恨恨而罢。既然杀不了,就免官吧。
建安元年八月,献帝与曹操会合。
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罢。
陈琳替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里这么写道:
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
后来,献帝请曹操吃饭,曹操酒酣之际,突然发现杨彪在旁,觉得自己的安保工作有点问题,摧马连夜回营。
曹操对杨彪的杀心和防范到了如此地步,对杨修能好到哪去?
他没杀成杨彪,对杨家的忌惮和心结犹一直都在。后来曹操把杨修杀了,还问杨彪什么感觉,公何其瘦焉?曹操这是什么心态?
杨彪回答:苦无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情深
金日磾是汉武帝托孤之臣,他嫌儿子不守规矩,就把儿子杀了。杨家厚黑到这地步,曹操已经无话。史书云,操嘿然。
曹操杀杨彪肯定是不行的,没有天大的理由,保杨彪的人肯定跪满朝堂。而杀杨修没人劝,就杀了吧。
最终杀杨修的原因在三国志陈思王传里挑明了,
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术之甥也。
与袁家的亲戚关系是杨修受曹操厌恶的最大原因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2:13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认为历史上的曹操会杀杨修,和杨修耍小聪明关系不大,杨修之死更像一种是无关颜值版本的“弥子食桃”。曹操很清楚,在曹植夺嫡失败后,杨修原本的加分项的聪明,出身,不安分,反而成了可能导致魏内乱和兄弟阋墙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杨修是一定要死的。

[一直不愿意回答太多历史类问题,因为很容易撕起来,但是这个问题下太多办公室政治式回答,只好出来充个历史向的人头了。]

杨修的家世之前很多答主都说了,杨修是弘农杨氏大世族出身,祖上四世三公,祭祖的时候一抬眼望去全写着太尉,再往之前的祖宗则是隐士杨宝(对,就是“结草衔环”那个“衔环”),在东汉历史上算根正苗红。杨修母袁氏是同为四世三公的大世族汝南袁氏出身,杨修本人是袁术的外甥,爹太尉杨彪则是铁杆的汉室粉。

[所以说嘲笑杨修太狂太得瑟的可以省省了,搁现在,谁要是有杨修的聪明和出身,估计折腾的比他还厉害,上天上得比他还快呢!]

回到杨修身上,杨修做曹操的属臣,表现自己的聪明,支持曹植这一切并非他犯蠢,而是杨修为自身与家族未来做出的努力。
曹操是宦官曹腾养子曹嵩的儿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世族和汉臣的忌惮向来深重,杨彪两样全占,妻袁氏又是袁术亲族,这样的身份很容易在曹操根基稳固后被清算,事实上,据三国志所载,建安元年,曹操就已忌惮杨彪,并且试图因袁氏株连杨彪,多亏孔融(对,就是让梨那个)求情才得以幸免。

所以杨修会选择出仕,为成曹操的属官,使背后的弘尔杨氏多少算依附于曹操,忙着解碑,猜谜,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有用,让一向求贤的曹操喜爱自己,并且做到了“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
而杨修身为四世三公之后,他应该是始终有一个位列三公的理想,他试图在乱世中传承家族优良传统,所以他过早参与了夺嫡。也许是身在曹操身边的他深感到曹操喜爱曹植,也许是想与支持立长立嫡老臣划清界线,也许则是单纯因为是才子相吸,他选择了曹植。
而遗憾的是,在杨修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选择上,他的祖先杨宝救黄鸟所带来的好运似乎是用完了,尽管杨修曾一度帮助曹植在夺嫡战争中领先,但最终曹植还是出局。也正是从那时起,杨修身上的聪明,出身和不安分全部成为了坏处,为了维护未来魏的内部稳定与曹丕和曹植的安全,杨修已是必死无疑了。

最后,其实我不认为历史上的曹操很讨厌或者忌惮杨修的聪明,因为杨修其实举孝廉时任的是郎中,后来才做了曹操的主簿,一个类似秘书或办公室副主任(?)的职位,他的主簿还做了相当长的时间,谁会把一个讨厌忌惮的人任命在身边,还让他留在身边很久。
而且如果说曹操真的一直很讨厌或忌惮着杨修,那在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世子时,杨修就会因为“诬告”过世子被杀掉了,根本活不到建安二十四年因“鸡肋”被斩,别忘了建安十三年,孔融可就是因为被曹操算了总帐算死的(祢衡你这个坑队友的flag王,所谓: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全死曹操手上了)。
所以,我认为曹操可能还是挺喜爱杨修的聪明的,才没立了世子就立刻清算杨修,又留了他两年。但越来越觉得他是隐患,才会用“鸡肋”为由砍了他,当然了,就算没有“鸡肋”这个理由,我认为曹操还是会砍了他。

其实杨修已经死得很幸运了,自己一个人犯错被砍,没有连累家人。要是他不犯错,基本又会被曹操算账死,一死死全家。就算不被曹操算账死,活下来,还是会被曹丕算账死,还是一死死全家,具体参见丁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