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好文学的人普遍喜欢王小波,出了这个圈子知名度就不高了?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39   7034   5
    原问题已修改:为什么文艺圈普遍喜欢王小波,出了这个圈子知名度就不高了?
    本人也不是所谓文艺圈的人,有人提出来就修改了。
多加一句:这里说的喜爱文学,是真的喜爱文学,那些只读了王小波一两篇杂文看了几句诸如:“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之类的话就出去装b的不包括在内。
  个人觉得王小波是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家,是可以和莫言、余华、这些当代大家相提并论的,甚至在某方面要优于他们(当然他们也有优于王小波的方面)。私以为有一个作家和王小波在某些方面很相似,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王朔。可是王朔并没有像王小波这样受到追捧,是王朔真的不如王小波吗?问题本身及以上观点不接受反驳。

    有人能从文学或者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这件事情吗?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9:09
王小波是真的好的作家,真的好,一定会有人持续喜欢,这批人倒下了还有一批,只要是好东西。

喜好文学的人更容易接触到他的作品,更容易理解,因为讲白了文学也是具有门槛性的东西,审美、精神力都是重要的因素。

王朔没有王小波好,王朔很畅销,很懂得赚钱,明白营销,活得长,写的东西又比较平实易懂,文学门槛比王小波低一点,自然就刷下去一拨人了。但是爱文学的人本身不管什么营销不营销,有名不有名的,就是喜欢看好的。

就像日本动漫大家都看,但其实今敏的动画更好一点,看新海诚的人更多。(这个柏邦妮举过例子)。

觉得王小波好不是没有原因的。看不懂王小波的时候,觉得这人忒啰嗦,爆粗口,把书甩了,看不下去,没有认同感,我之前十六岁的时候,正是青春期少年,专门把《黄金时代》当黄色小说看,同期还在看贾平凹的《废都》、《挪威的森林》具有大量性描写的书,但是看懂了的年纪,就知道好书就是好书,好书有其道理,如果看不懂,就不会觉得好。

看懂了的时候,觉得王小波应是我们广大青年人的精神领袖,他懂得太多、太深,但是他非常谦虚。他的思想首先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冲击。他的书有一种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鼓励人去冲破自己的思想枷锁,追求更为深远的东西。他以己观人,认为人是需要有趣、性和智慧的,但是有一部分坚定反对有趣、性和智慧,这让他觉得绝望。

你去看《红拂夜奔》、《万寿寺》、《黄金时代》、《寻找无双》,里面的女子,红拂、红线、无双、陈清扬,莫不是具有自由之精神的,但是打压她们的呢?辱骂她们是荡妇、破鞋、小贱人,这就是自由和反自由的一个关系,但是王小波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把故事写的极为有趣,读书读几段就要笑出来。他的小说,我专门用Kindle标注搞笑的地方,《三十而立》尤其笑的我直不起来腰,但是如果看不懂就觉得他在故弄玄虚。

他的小说不仅有趣,而且他自己也不断在探索文体,就像《万寿寺》。同时第一次给我一种“小说还能这样写”感觉的,就是《红拂夜奔》。

同样他的杂文令人读来羞愧难当,比如极为著名的《沉默的大多数》,许多句子读来面红耳赤,须得对自己进行一些精神上的审视。可是我高中的时候就完全读不懂,觉得干瘪瘪的,读到一半放弃,整个看完也不知所云。到后来重读,已经能够看懂了,我是非常激动的。王小波死于1997.4.11日,我刚出生一天他就死了...距今已经21周年,但是他许久之间所说的,依旧适用于现在的人、现在的社会。看他写的东西,我一边哈哈大笑,也有读来哑然无声,或有些泪意的,比如《红佛夜奔》,我第一次读完就落泪了。

许多人不觉得王小波好,甚至之前看到一个小说里面写主角交往过一个矫情的女文青,啥事儿不懂,睡前让他读王小波。现在想来,用“伪文青”和王小波联合在一起讽刺,这人可能没有读过王小波。

就像许多人没有看过红楼梦,觉得林黛玉很讨厌。之前看过一个问题,80%的中国男人都愿意娶薛宝钗,因为觉得林黛玉很作。我相信这80%的男人基本没看过红楼梦,即便比如说江苏省考生被迫看红楼梦的一部分,也看不懂。真实的林黛玉,曹公是很偏爱她的,把最美的貌给她,最好的才给她,薛蟠看了都酥了,省亲试题给宝玉小抄,这种极美极智慧的姑娘,大部分男人不喜欢?薛蟠这种都酥了呀!且她的有趣和口才是大观园里出了名的,没有姑娘胜过她,一句“太作”....真的是不懂。

又像我一个在美国留学的朋友说伙食不好,去美国本地人家里吃饭,本地人有个日本老婆做的日料又精致又美味,且平时温良淑柔,美国人还是喜欢吃点速食垃圾,汉堡薯条的,和妻子感情也就很一般,我朋友直呼“唉,就是不懂就是不懂啊”

因为不懂所以觉得不好罢了,而不是真的不好。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9:10
不不不,喜爱文学的人并不普遍喜欢王小波,实际上王小波在非文学爱好中更受欢迎。文艺圈也并不普遍喜欢王小波,社区文艺圈代表不了文艺圈,文艺圈更喜欢刘索拉、迟子建、方方、王安忆、残雪、张翎、范小青、李碧华、叶广芩、唐颖、林白、陈染、张欣、张炜、韩少功、莫言、刘恒、刘庆邦、刘震云、余华、叶兆言、毕飞宇、苏童、贾平凹、格非、马原、史铁生、王刚、邓一光、陈应松、骆以军、林奕华、黄碧云……有人说文艺圈更喜欢外国货,这个可以有,毕竟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大多数都是舶来品,80年代的“文学复兴”也是从外国文学开始的。
不不不,恰恰相反,王小波在文学圈外比上述大部分人知名度都要高,社区就可见一斑。
不不不,与其说王小波是非常优秀作家,不如说是非常有趣的作家,优秀的作家很多但有趣的作家就屈指可数了。王小波和莫言、余华等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里不是指水平的高低,而是风格气质的差别性极大导致根本无法比较,也完全没有必要比较。王小波是文学界的浪漫骑士、独行侠,剑走偏锋旁逸斜出,是一朵奇葩一股清流,不能把他和最知名的主流文学作家放一起,这对双方都不公平。王小波不是纯粹的文人,甚至不能用文学家来介绍王小波,对于很多粉丝来讲王小波是启蒙思想家。
不不不,王朔和王小波也无法比较,也谈不上谁不如谁,虽然俩人文字都有那么一丢丢痞,一点点油滑,但王小波显然是雅痞,在看似不正经中透露出令人欣慰的正经,王朔则是更接地气的痞,而且一痞到底用不容置疑排山倒海般的痞刺激你征服你。
王小波也并不比王朔更受欢迎,两人受众群体有重合,比如喜欢王朔的少年到了青年可能会喜欢王小波,但重合度不会很大。实际上王朔曾经受欢迎程度一度非常火爆,堪比十年前的周杰伦。
小小的建议,如果你要喜欢某个人那就去好好喜欢,不要拿他和任何人比,不仅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法和别人比,比如王小波,被比的人也会不高兴。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9:11
这就像是说喜欢电影的人普遍喜欢《肖申克的救赎》一样,属于没法儿接的话。不过大概能解释这么一种情形。


首先是的确有这么一波人,声称喜欢文学,然后这波声称喜欢文学的人里面,有人喜欢王小波。你能说他不喜欢文学吗?他都已经决定喜欢文学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喜欢不喜欢文学,和是否声称喜欢文学,不见得有什么必然关系。陈丹青不用说他喜欢画画,贡布里希也没必要说自己喜欢文艺复兴,周杰伦恐怕也没怎么说他喜欢唱歌。还有很多名气不如这三个人,或者没有这三个人流行,同时又散落四方而不是围坐在题主周围的人,他们也喜欢而不声称,或者声称了而你不知道。


于是题主你也不知道他喜欢不喜欢,乃至于他就算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说了一些稍微有点喜欢深度的话,限于深度问题题主也不见得能听懂,除非题主具备和他们对话的条件,那样的话恐怕也就不用问这种问题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沉默着喜欢的大多数”的出现,而只有那些聒噪着的、并且能够和题主对话的人出现在题主的面前,是在这样的一群人里面,出现了一些声称自己喜欢王小波的人,乃至于这样的人在这群人里面还为数不少,于是给题主造成了“(声称)自己喜欢文学的人普遍喜欢王小波”的表象。


据此能否推导出(真正)喜欢文学的人普遍喜欢王小波呢?我看难的很。一是有“沉默着喜欢文学的大多数”的存在,而他们没有参与投票。甚至不排除有不沉默地喜欢文学的大多数,他们发声了而题主不具备与其对话的条件。他们也没有投票。投票的只是不沉默、且能够和题主产生对话的那一部分人,只是在这一部分人里产生了喜欢王小波的普遍性。


所以现在的问题可以说很显然了。并不是喜欢文学者的问题,而恐怕是题主自身的问题。是你的观察坐标决定了,你只能看到一些普遍喜欢王小波的文学爱好者的出现。杜甫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能你需要换一个观察角度吧。


加油哦。


....................................


公众号:凯鹅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9:12
王小波是极少数有阅读门槛的作家。
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
你学识不够,你肯定读不懂《文心雕龙》。
甚至写了半辈子文章的我,读《文心雕龙》三行一懵逼,一页一茫然。每当这个时候,都恨不得把作者刘秃子吊死。


王小波的阅读门槛不是没一定境界难懂。
而是越缺少生活历练
读王小波就越觉得这厮就是一逗逼。
换言之,
感受不到王小波厉害的人,
多半生活幸福,无忧无虑。




这如同
二十年前我认为大话西游是喜剧
十年前我认为大话西游是悲剧。
现在我才明白,大话没有悲喜。
有悲喜的是我自己。我看唐僧笑,笑的是自己,我看紫霞哭,哭的还是自己。
我笑是因为总能有未曾谋面的知己心照不宣,
我哭是因为每一个似曾相识的经历无能为力。


看到的是有趣,
相通的是悲喜。






让幸福的人幸福,
给不幸的人慰藉。


幸福的人,不需要读王小波。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9:13
最开始我刚玩社区的时候,正确的姿势是:
“为什么喜好文学的人普遍喜欢卡尔维诺/黑塞/福克纳,出了这个圈子知名度就不搞了?”
可见社区……


我还是赞同马东的判断。因为过去,只有读书人才可以有彼此交流的权利。但互联网作为平权工具,让非读书人也可以自由表达。你说让抖音快手上的大兄弟们去读王小波,你在逗我?


至于王小波的地位,早已盖棺定论。他最大的意义,在于启蒙。
因为他的指引,我开始读卡尔维诺,开始读乔治·奥威尔,开始读卡夫卡。他的作品,今天看来确实有局限性,但必须要放到那个时代去评价,且他的《理想国与哲人王》,真真影响了一代读书人。
至于说现在的人不读王小波了,或者说不读乔治·奥威尔了,我觉得也没差。我的老爸老妈也不读王小波,这并不影响我读王小波。


前阵子逛书店的时候,看到《霍乱时期的爱情》已经33印了。你看,这个世界上总有读书人。这是你没办法在抖音上看到他们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