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严谨性,以及德国制造的可靠性,是否被中国人「神化」了?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38   5410   5
对于德国人的严谨性,以及德国制造的可靠性,目前来说是否被中国人过度神化了?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8:55
我在一家德国公司工作,老板和不少同事是德国人。
来公司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德国人有着电话号码都不会拨错的标签化印象。老板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工作很努力,举止也很板正。所以,当老板开会迟到,或者签字写错日期的时候,我是有一些惊讶的。
公司还有个轻松愉悦型的德国同事,他每天早上跟我打招呼的方式是:德国鬼子来了!当心纳粹!他在中国待了十几年了,除了长相,已经不剩太多德国给我们的刻板印象。浑身上下都是诙谐精神,找错人的时候会跟你说:是我想见到你;数据写错的时候,会说:宝宝心里苦。中文很好,段子很多,但是在客户面前只说德语。
但是,我们公司也有一个老德国工程师,为人十分严谨。做什么事情动作都很慢,但很稳,基本不会出错,出了错误也是自己比别人先发现。每回做完实验,都亲自打扫卫生,把每个角落打扫干净之后才算完成实验。动手能力很强,公司给他换办公室的时候,他用一个周末亲自把新办公室粉刷装饰了一番。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不同,就像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同一样,是一种地域文化差异。德国比较小,人口比较少,劳动力比较昂贵。所以,讲究自己动手,什么事情负责到底,不像中国社会分工如此精细。德国商品信息、价格都比较透明,不像中国销售渠道如此复杂,各种纷繁复杂的价格策略、营销手段。所以德国企业是可以靠过硬的质量生存下去的,经过这样的筛选,能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以质量为重的。但是在中国,企业很难仅仅依靠产品质量生存下去,广告、营销网络、企业形象等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市场上,生存的企业往往是综合实力最强的。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市场,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差别是有的,但并非个体之间的差距。德国人在中国待久了,也会满口网络段子,喝酒聊天,天南海北。德国企业到了中国,也要经历转型的阵痛。因为脱离了原来的生存土壤,所以的原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都变成了中国人,德国那种一根筋的交流和经商模式是没有竞争力的,他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必须本土化转型。转型意味着越来越中国化,这样的德国人还是我们认为的德国人吗?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8:56
写得太明显被客户抓住了,还好没写他们的不好,写的是对手的不好。(两家都是我的客户。


刚才看了看答案有个说中国钢笔技术没有德国好……但我觉得中国的毛笔技术绝对独霸世界的。认为中国要什么技术都得称霸世界否则应自绝于人民的……我觉得拿着这种想法来回复我的你基本可以走开了,我不会再理你的。


∠(  」∠)_我要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中国的生产环境已经优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要技术、土地、人工、原料、整体生产配套、运输、低廉的生产成本、配件的集中程度,下游加工技术的兴旺,这些因数全部集中满足得了的只有中国。问什么那么多品牌进入中国之后变成了中国制造?因为在中国制造有优势呗,而且很多品牌都免不了进入中国跟中国人合作---没有人比中国地头蛇更懂得整体运作流程。


也许你手上的德国品牌不是中国产而是印度产印尼产泰国产的。你只是厌恶中国,才会觉得国产的无论什么品牌都低人一等而已。


---------
来点干货。
某宝某猫设计师的我,至今接手了大约6个“德国”品牌的方案。
从破壁料理机到咖啡机到陶瓷刀到厨具,面包机....
无一不是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体现他们是德国品牌,要体现他们精工专注细致的品质。
然后我们做产品拍摄的时候,破壁料理机进行打鱼破壁工序时忽然无法工作,后来查明原因,是因为鱼骨过硬,用塑料做的轴和齿轮没法输出适当的扭力而热过头烧断了铜线,冒了机油。
某某上海独家代理销售的德国传统餐具老牌子用不锈钢做的一套锅壶,在广东顺德成本价58元一套,某宝售价上千。老实说,论质量叔伯耳的质量好很多。
日本特产陶瓷刀,非要我们策划硬掰一个德国故事来抬高价钱5倍左右,顺带陶瓷刀某宝实际上很便宜的。
有一款果汁机牌子是德国老牌子没错,但是有点像中国的二线品牌,不上不下的那种,然后宣称这是德国百年老品牌。这起码得二战前的品牌吧....不过是中国这边的二线企业买回来的二线品牌生产的,然后包装成德国货卖。同样配置,设计差不多的产品,二线企业的自有品牌要买189,包装成德国的二线品牌之后卖600+
有一个典型的吹得过分的克虏伯不锈钢,二战德国军工企业研发,耐腐蚀耐磨耐氧化,业界不锈钢神话!(实际上很多都是普通304....

老实说...这些产品几乎都是中国人生产的,一半真心牛的机器,一半是垃圾,如果是像格力那样,用那些牛的产品去弄个中国品牌,我觉得20年后这些企业也会是个牛逼哄哄的中国企业。然而这些套上德国制造帽子的品牌,啥时候能够认祖归宗?233
-----------------------第一次过200----------------------------开熏~------------------------不是很懂意识形态的东西,继续吐槽。
关于德国红点奖,正确来说并不是设计奖,国内获得这个奖的,基本就是掏钱,而且是红点奖里面的“参加奖”,最没技术含量那个奖,很多人为了镀金就去弄个红点奖。当我看到某个产品标榜自己有红点奖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就是绝对不能买,因为这个买这个红点奖的钱是要我来掏的,再者通常需要红点奖来吹牛逼的都是用来赚高利润的产品。
有很多特别脑残不实用的设计,但是有“创意”就能拿到的奖。
关于克虏伯不锈钢,好一点的都是上海特产,跟德国那边的关系大概是合作关系吧...但是一般工业圈都会吹克虏伯的二战史和武器史。
很多德国产品在中国叫好不叫座,原因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太繁琐,例如刀,中国厨师最多三把刀,菜刀骨刀水果刀,可是德国人一套刀下来,剔骨的,剔肉的,切鱼的,切菜的...一整套十几把,反正对于中国厨师来说,换刀的时间我都雕好花了。
德国值得吹的是钢材,这个无可否认。至于质量呢,有好的,但不是全部都是好的,设计呢?大部分都不适合中国人使用。
以下是德国以外的题外话。
我给一个中国自称民族品牌的产品长期服务。这个品牌现在是国产品牌里面的老大,这个产业是有圈子的,圈子中的达人说的话对新手的影响很大,但偏偏很多买得起外国货的达人会说国产的就是不行。其实这家产品不是做得不好,问题是没打开高端的市场价格拉不高,更大的问题是这个圈子没有镀金的可能性,只有真真实实去组战队打仗才能成名。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国产的就是不行,这样一句话可以打击到整个品牌。
-----------------------我就是顺势吐个槽,好怕怕-------------
上文说过了~评论里面也说过,有几家是去德国买了德国的品牌回来,具体的操作方式我一个设计的不晓得,但首先人家并不违反广告法,因为人家真的有德国品牌的授权书,是正统的德国品牌中国运营(还是代理?),技术和产品设计都是德国提供的。当你出离愤怒的骂我做假广告时,对不起我们做文字生意很严谨的,写错一个字会害客户被罚20W的,在电商平台上“德国品牌”和“德国血统”、“德国工艺“,是三回事。
第二 德国品牌就拿最开始说那个餐具的例子,人家要到品牌回来就能合法的在自己的产品上面印上品牌的LOGO,我吐槽的是明明成本只要几十块,套上德国的品牌要卖上千块。但人家是正统的品牌授权的!(其实我吐槽得不对,实际成本是要两三百块的)。另外那个德国老牌子的果汁机,那个人家做得很大的,产品质量很好,只是人家原本就有一个中国民族品牌在前面,可是因为是中国品牌卖不出去,买了个德国品牌回来,销售和利润就拉上去,自有的品牌也借势营销打上去。首先弄个德国品牌回来把产品的市场打开了,提高了产品的消费者认可度之后,自有的品牌再销售同类型产品的时候,一些消费者就会接受这个自有品牌的产品,首先不说消费者的荷包问题,因为这东西不是必需品,所以很多人认为没必要投入太多,所以低价格的自有品牌会销量很高,然而德国品牌的销量不算高但也不低,不过利润就高了不少。
第三 而“德国血统”和“德国工艺”,就陶瓷刀那个,是某XX人相似的产品,这个不是德国品牌,但是吹嘘自己是德国工艺和德国血统,因为仿双XX的LOGO,而且原本是做钢刀的,有的产品是用德国进口钢材。其实为啥要吹嘘自己是德国货?就是为了能够让人觉得自己质量好,能够卖。
很多人说读不懂我的逻辑,其实我也就分享见闻,只是就自己职业上的见闻吐槽一下。
因为大部分国人已经相当迷信德国的品质,从洋媚外到不再深究产品的来龙去脉就买买买了。我套个德国品牌的帽子就卖出去了。好的产品被这个帽子搞得卖不出去,坏的产品借这个帽子也就商业繁盛了。
所以根据题主问的,是不是过分神化德国品质?YES,很多人神化到看到德国就会甘心掏钱的地步。
------------------------2017.6.3更新--------------------------最近接了个所谓的德国的锅具产品一大套回来。
其实之前做了一个打着自己是德国旗号的破壁机,结果被甲方虐得我死来活去,果然男人都是鳝变的,一个垃圾产品改了10稿,破了我们公司的记录,成功让我们公司新增一条限制修改次数的条约。后来此君的母系公司,一个标榜自己是美国品牌的公司想要挖我角的时候,1W底薪我也不去干。
这两家关系很清楚的,X牌是号称美国品牌的小家电,实际上他们的美国祖宗已经快要狗带了。在G省有个生产小家电的厂买了个牌回来贴而已,后来这家小家电也不甘心只发展X一个品牌,于是还买了类似B牌之类的德国品牌回来,还有一大堆不同档次的大小品牌,没发展起来的,发展起来的,在天猫京东卖最贵的,最便宜的,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做电商设计够深的人大约应该也知道是哪个牌子。
不过这两家的产品质量还是好的,就是为了增加销售利润,无节操的加上了许多实际上用不着的功能给消费者。但是很多消费者就是觉得这是外国品牌啊,这些功能一定很人性化很 贴心啊,于是经常过1K5的破壁机都有上万的销售额每个月。最近我经常给徒弟吐槽,这东西除了老人家和婴儿用得上,成年人要好好吃东西,为啥不直接吞嘴里算了,破壁机最多帮人免掉咀嚼这个步骤,进了胃里能吸收多少还不是看人自己吗。

说回我接这套锅具吧,确实德国的品牌和德国的设计,连材料都是德国那边指定的,技术和制造是中国沿海。其实制造技术并没有比中国那些锅具有多少太大的改进,就是改进一下工业设计和材料。(我还是喜欢老铁匠生铁锅)

不过老实说,我觉得德国人真的不太懂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他们设计了一套锅具,里面有一个长柄炒锅,一个长柄煎锅,一个短柄煎锅,一个高压锅,一个3L汤锅,还有一套长铲子平铲子,勺子等等。基本是套装出售的,就没有单卖。

真想吐槽中国人不用这些多锅具,汤锅也太小了,非要套装买是什么意思。

不过不沾质量是真的做得不错,他们不是用特氟龙喷涂,而是铁材里面加入了一些(商业秘密)的矿石碎。所以没有特氟龙的情况下,不沾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关于这个不粘锅,其实亚洲人做的不粘锅比欧洲人做的不粘锅还会要适合中国人。欧洲人做的不粘锅很多是用特氟龙喷涂的,再不然上面也有一层涂料。所以为什么很多老人家会说不粘锅等于吃塑料。这是真的。

但是欧洲人做菜不像中国人那样把火弄得那么高,出售欧洲的炉具也会比国内的Kw数少很多,所以很少欧洲人做菜能够达到特氟龙的熔点。

中国人随便爆炒个什么都上300℃+,现在很多新式的炉具都上4Kw,所以特氟龙一烧多就吃肚子里面了。

现在亚洲人生产不粘锅都已经放弃了特氟龙,日本偏向于用生铁以及纹路这些物理上的不沾方式,中国人偏向用石材或者加入些什么矿石进去(这个也有部分是欧洲的技术),韩国人有一些还是在用特氟龙的,不过也有很多在用石头(大部分中国产)。

真正日本产的虽然很贵但是很有性价比,你准备用来传宗接代的话,买个也不错。国产的现在能陪你走个十年八年,在你七年之痒的时候换一个也差不多,而且价格也不贵,想来你和你玄孙用的中国锅加起来也没有一个日本锅那么贵。韩国锅就算了,很多国产货。

至于德国和意大利的锅具,意大利的建议买,因为意大利人对锅具的设计比德国的更加上心(一直有个意大利品牌的锅具合作商家,产品超好用)。德国的就算了....设计性>实用性(除了双立人,感觉双立人的粉丝比较多,我就不吐槽双立人很多国产的)。

刚才我徒弟问了我一个问题,到底哪家破壁机好。我跟他出了个问题:B牌的分销老总你见过,也跟他去过B牌的工厂看过,你觉得比起你去过的美的和海尔,哪家大?但是为什么在网上的销售量,海尔和美的都干不过B牌这个”德国货“。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8:57
办公室两个德国同事 一起共事快5年 剩下是荷兰人 跟老外接触久了会发现 把民族标签贴给个人绝对是耍流氓 每个国家每种文化下都有不一样的人 我反而认为作为办公室唯一的中国人 我比荷兰人德国人都要严谨 毕竟在欧洲工作不做的比欧洲人出色是很难得到更好的待遇的
话说回来 在欧洲生活这么久 我不认为荷兰、德国、英国、法国的产品质量有多大差别 为什么德国产品高质量更出名?因为他们的工业更发达 贸易更强 因此大家只知道德国产品质量好 殊不知西欧北欧其他国家的产品也都不差 而欧洲产品总体质量好 是因为他们的质检标准确实比我们国内要高
所以我认为 神化德国很搞笑 尤其在你了解这个民族普遍傲慢的文化以后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8:58
阅读时间大约10——15分钟。
  • 这个其实主要是从啤酒来说的,“德国啤酒”貌似是被神化的最严重的一个东西了吧,但是还是要引申一下了。

在北京弄酒吧的时候,可以说相当感觉X的一点,就是一个个穿着韩式小衬衫的小哥带着女友,装作很懂的样子来一句,有最好的德国啤酒么?给我来个艾丁格。

所以就当我们在酒单上无数次的减少德国啤酒种类并且放到不显眼的位置时,还是有一些人会机敏的一眼就盯到“德国啤酒”的标题上去,在发现没有自己耳熟能详的“瓦伦丁”后,迫不得已点了个“维森小麦”,还要振振有词的说“这个德国啤酒不正宗”。

其实对于我们来讲,大部分在中国能买到的德国啤酒是很赚钱的,这东西进价极低,但是却可以忽悠出很高的价格,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说,你就是给它定价高于比利时的修道院,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但是,怎么说,做一行也要做出点价值吧。

首先中国胡吹德国本来就有历史原因的,这个我在之后也会写一点抛砖引玉,而近些年的德国热有一个答案也提到了,无非就是很多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写出来的类似“震惊,可怕”等开头的父母最爱公众号文章等级的软文进行的宣传,最出名的可能无非就是“青岛下水道油纸”这个事情了。

而在啤酒领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软文,最著名的就是“啤酒纯净法”为标题的德国啤酒宣传了,就算我刚才拿谷歌搜索,都会看到一大堆这样的结果。

图  被吹上天的啤酒纯净法。

但是啤酒这种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酒精饮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路线,所谓的德国啤酒和“啤酒纯净法”到底是不是那么的高逼格和优秀,其实这个我在有个文章里也说到过,我们还是简单看一下。

啤酒这东西不是什么新兴的东西,其实可以说是所有酒精饮料的老祖宗了,美索不达米亚(现在伊拉克)的原始遗迹还有中国的贾湖遗址发现的远古酒类,可以说很多的早期酒类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烈性酒,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啤酒”,啤酒这东西只需要饱含糖分的汁液,发酵一下就可以酿造出来。


不过要是按照历史的进程,真正做出并不微小的贡献的,成体系酿造啤酒的还是在欧洲。由于西方的主要作物毕竟还是麦类,所以啤酒一般都是用“麦芽汁”这东西酿造的,但是早期的欧洲啤酒可是不分原料,除了麦芽,还会加入蜂蜜啊,水果啊,反正什么开心就放什么,所以这样一来在整个欧洲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作坊进行啤酒酿造。


随着西罗马的灭亡,欧洲进入了日耳曼蛮族的诸侯国和教会控制的中世纪,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欧洲怎一个黑暗了得啊,被天主教控制的欧洲,修道院就像我们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到处林立,修道院也像南朝的寺院一样,大搞禁欲主义,动不动就要斋戒,所以啤酒这个富含营养的替代品就成了修道院里最抢手的东西。而在这个时候,“啤酒花”这个添加物也逐渐被应用到啤酒酿造中,产生了我们熟知的那种啤酒中神奇的香味,这东西在神神叨叨的中世纪非常合适,说的吓人点,其实这东西是大麻科的作物。

图 啤酒花。
而一直较为孤立的不列颠岛人更是发展出了独特的啤酒文化,天气阴晴不变的不列颠使得啤酒成为了这群人的精神慰藉,啤酒文化迅速在英国发展。所以别看人家腐国的菜难吃,可是啤酒却正好相反,所以美国人总黑英国厨师,说他们“绝对是喝啤酒苦坏了舌头才会做出那样的暗黑料理”。

所以在欧洲的西北部,也就是夹在法兰西王国(现在的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现在的德国)中间的这些伯爵国公爵国,他们生活在各种文化的冲突点上,修道院酿造的啤酒也就越来越有水平这些国家就是现在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家。

而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啤酒全部属于小规模的,自给自足模式的啤酒酿造,所以一般来说都是将酵母漂浮在温暖的麦芽汁上方进行发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发酵艾尔啤酒”,可以说这个世界上啤酒诞生以来,绝大多数的啤酒都是艾尔啤酒,根据原料的不同,艾尔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啤酒。

图 小规模艾尔啤酒的发酵罐。
等到中世纪末期,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西越来越剑拔弩张,当然了这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联邦,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所以内部也越来越混乱,所以越来越落魄的德意志,小麦燕麦变得越来越短缺,面包都吃不起你拿去酿酒,这简直就是有毒啊。

所以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国才搞出了前面提到的“啤酒纯净法”,也就是规定啤酒只能有啤酒花、大麦芽、酵母、水酿造,这一下好了,这么一个出发点相对单纯的法律,虽然对德国啤酒形成自己独特路线开了一个头,但是德国人可能都想不到这玩意会被21世纪的中国人给吹的突破天际,实际上这种“啤酒纯净法”的啤酒真的不能说是多好喝,尤其是相比有很丰富历史和内涵的比利时啤酒和英国啤酒。

但是很快一个席卷全世界的东西出现了——工业革命爆发了,以前一种被看做很小众的,一般都是在较为寒冷的北欧才使用的,在低温下让酵母沉淀在麦汁下方发酵的酿造工艺——下发酵啤酒开始在捷克被发扬,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的制冷变得易于达到,再加上下发酵啤酒产量大易于控制等特点,捷克最早发明的同样属于下发酵的“皮尔森工艺”让德国如获至宝,德国这个新兴工业国家很快的把下发酵技术工业化,开始产生了大量的“啤酒工厂”,这种工艺酿造出来的啤酒被我们总称为——拉格啤酒

可是德国的啤酒纯净法加上拉格的酿造工艺,导致这种啤酒真的是没什么滋味,但是标准化流程和巨大的产量,导致使用这种酿造工艺的德国啤酒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导致了各个新兴工业国家如美国等纷纷效仿,尤其是经历了一战这样的大浪淘沙,除了英国和比利时等这些保留了艾尔“净土”的国家,大部分国家都被拉格啤酒占领。

图 大规模生产的添加物拉格啤酒的发酵罐。

而中德的更深一步打交道也是这个时代开始的,其实平心而论德国这国家真算不上是对中国有好感,除了活跃于明清之交的科隆“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这人还是很厉害的,在清做到了正一品光禄大夫,也算是奠定中国新历的功臣。)中德就没有什么大交集,而德国对中国的实际侵略也无非就是和一帮列强哥们们来了个八国联军侵华,一战之后德国在青岛的权益又被国联判给了日本,这么一来德国就成了流氓里最无辜善良的一个,所有愤怒的火焰也就集中在日本身上了。

说个题外话,中国素来有一个理念——远交近攻,当时也就是“范雎”提出了这一点,秦和最远的齐保持了友好关系,想想也是,我本来是个陕西的大国,干嘛要让我得罪山东去呢。所以说一来二去秦没有收到齐的什么威胁,也就很快的解决了旁边三晋的杂碎,也不用害怕大块头楚国和齐眉来眼去。

其实中德的关系也一样,德国在欧洲素来是“吃X都赶不上热乎的”,所以被孤立的德国也就自然和中国构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友好关系,来制约殖民地遍天下的英法。所以中德一直以来就没有多大的仇恨,多次的合作加上后来日本变本加厉的行为,终于让德国的“神化”出现了合理的根基,而借着中日仇恨进行营销的德国产品在中国也屡见不鲜。就包括大谈德国道歉的文章,可能也忽略了德国处在欧洲腹地的事实,吃瓜群众也就默默的点了转发。

好了继续说啤酒,由于一战后美国资本的起步期出现了种种问题,美国竟然颁布了“禁酒令”,虽然在1933年被废除,但是长时间的禁酒令加上后来的资本主义萧条,使得美国搞出了比普通拉格更为廉价的,加入大米、玉米等的拉格啤酒,这东西除了造价低廉,基本上没有什么优点,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式添加物拉格“,本来就没有什么啤酒根基的中国,正好赶上了德美带起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种大批量生产啤酒工艺被中国广泛应用,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各种品牌啤酒,还有被包装出来的各种噱头,而实际上中国人自认为的“普通传统啤酒”,却是最年轻并且最粗制滥造的一种玩意。
  • 也就是说,我们日常喝的青岛哈啤,实际上和所谓的“德国啤酒”都是一种东西。

图 维基里面列出来的一些啤酒种类,但是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品牌加上所谓的“纯正德国啤酒”,仅仅都是——淡色拉格的衍生物。
也就是说在这种啤酒占领的中国市场,啤酒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那个黄不拉几又淡又苦一样的印象,殊不知真正的啤酒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味道,各式各样口感,各式各样的颜色。更讽刺的是,作为啤酒酿造底线的“麦汁”竟然也成了卖点,还有那些粗制滥造的德国工业酒竟然也成了吹捧的对象,特殊时代的“啤酒纯净法”也被中国引进德国倾销啤酒的商人包装成了德国人的“严谨”。


进入到21世纪,西方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年轻人个性的张扬,艾尔啤酒逐渐找回了自己应有的市场,不仅仅是老牌啤酒大国英国比利时等,德国这个拉格酒风靡的国家,其实本来也有各式各样的精酿酒馆充斥在全国各地,只不过这些啤酒大多都不出口,和我们在超市酒吧见到的德国啤酒也是天差地别。而在美国作为生产力拔群的超级大国,更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创意艾尔,以及独特风格的美式精酿。

所以说就算是简简单单的一瓶啤酒,也有很大的世界,有各式各样的崭新琼浆,等着你去发掘。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也会发现,在这里也并不是说德国的啤酒就一定劣质,德国本土也不乏优秀的啤酒,但是我们却被一些极其不入流的宣传导致神化德国这个工业啤酒大国生产的各种杂牌子,无脑粉和无脑黑都是这个世界上百害无一利的东西,任何东西我们一旦失去了主观的思考和调查,胡乱的给一些东西贴上标签,被情绪牵着走,黑则黑死,粉则造神,那么你也永远不会进入这个世界。

  • 其实包括在社区这个地方,也是一样。

以上(抱歉这段时间因为个人原因没有更新专栏,不过大家放心我不会TJ的,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最后还是欢迎关注我和我的专栏“祖先”。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8:59
更新一下,虽然答案比较负能量,但有的话我还是想说出来,本人参与过许多中德高校的合作项目,最让我痛心的就是国人把德国人当爷伺候,而人家根本就不把我们放眼里。比如某大学校长,自己请一帮德国来华实习生吃饭,没错,学校里每届这么多优秀的学生都不曾受其关心,而求这批德国实习生是学校请来的,还要付他们工资,住的是学校给他们租的公寓,中国学生住的是集体宿舍。后来跟那几个德国学生聊,人家直接爱理不理,吊得不得了。这种事情我多得根本数不过来。
人争一口气,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怎么对待他们,或许是中国人太善良,总把外国人当朋友。我知道这答案很不对某些人胃口,看在都是中国人的份上,还请口下留情,相煎何太急,oder?

————————原答案————————
看了很多所谓“答案”,在德国学工程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很多人故意偷换概念,不谈产品,而去谈所谓的中德关系云云,殊不知欧洲歧视中国的国家中,德国绝对排名靠前。
以前的殖民史我们先不谈,抗战初期的军事援助被很多人视为中德友好的“见证”,其实那是纳粹德国故意增加日军的作战困难,想让日军北上进攻苏联,到后期德国人觉得计划无法得逞也就停止了援助。
就说现在吧,藏、疆、毒的海外力量很大一部分都在德国,这些先不谈。前几年李总理访德,提出要参观集中营也被德方拒绝。
去看下在德留学生在德国的感受吧,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我都无法做出德国对中国,或是对中国人“友好”的判断。

在下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营销策略,也不知道德国人花了多少钱在中国做广告,培植一堆“德吹”,什么东西只要和德国沾边都能吹上天。
另外,德国被神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ZF的宣传,因为德国的战后态度比日本好,所以就把德国标榜起来,又因为自己的基础工业底子实在太差和长期的崇洋媚外心里,当然要把德国神话了。但现实就是ZF也好,“德吹”也好,都喜欢用热脸去贴对方的冷屁股,屁股是冷的还是热的,擦没擦干净都无所谓,只要能贴到就已经是一种荣耀了。

总结:德国产品总体品质不错,但在国内被吹过头了,眼看这个招牌越来越不好用了,于是现在开始鼓吹所谓中德友好了,蛤蛤!友好你个蛤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