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楼看到大家讲到很多有意思的效应,我们就来讲讲今年最新的两个相关研究,体现出了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两个认知偏差。
1.Liking Gap(喜欢分歧):
初次见面,我们会低估别人对我们的喜欢
和第一次见面的人、不太熟的人聊天,很多人都会觉得焦虑,所以我们常做出消极的判断——他不太喜欢我吧?我们的聊天是不是很尬?我刚才似乎不应该说那句话的——这种忐忑不安相信大家都懂。
但是,这些判断其实是出现了系统性偏差的:我们低估了对方对自己的喜欢,产生了“liking gap”(喜欢分歧)。研究者Erica Boothby等(2018)研究者在耶鲁大学进行实验,他们让两个同性别的陌生人见面,自然得聊天,然后评估自己对对方的喜爱程度,以及对方会有多喜欢自己。结果发现,他们都低估了对方对自己的喜爱,并觉得即使有机会,对方也不会想再和我讲话吧。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刚入校的新生和室友聊天,在公共活动中和一个陌生人结识,都可能会消极评判对方对自己的印象,产生认知偏差。
有人认为,一定是对方的态度捉摸不定,才让我们判断错误。但实验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并不是因为对方没有释放相关讯息,而是因为即使讯息存在,人们依然只会关注那些自我批判的想法,有偏差的关注点造成了不准确的认知。想打破这种偏差,了解对方对自己真正的判断,可以询问身边的旁观者,他们的感知常常更接近实际情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无数次想着下次能表达得更好,但也许并不存在一个时刻我们能成为最完美的自己。或许这种不安的存在有它的意义,但下一次你可以放心的告诉自己:对于刚刚的聊天,我没那么糟。
2.Beautiful mess effect(美丽困境效应):
别人会更积极地看待我们的脆弱
对不少人来说,承认错误,寻求帮助,甚至承认自己喜欢一个人,都是很难开口的事情。因为暴露脆弱或弱点(vulnerability)会让人处境相对弱势,我们担心被拒绝,担心被消极得评判。
研究者Anna Bruk及其同事做了实验,先是要求参与者想象别人和自己展现脆弱的场景,然后分别作出评价,随后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涉及一下特定场景来引发参与者真实地展现自己的脆弱或弱点。结果都发现,参与者对自身脆弱的评价都比别人的评价更消极,别人甚至会觉得展现自己的脆弱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是的,这就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虽然自己很不想暴露脆弱,但是我们对那些坦诚自己脆弱的他人,却持有积极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研究者用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当我们思考自己的脆弱时,因为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会想到很多细节,使得这件事成为一个格外丢脸、格外焦灼的情境,我们更关注这些细节和事情本身,而很少做进一步意义上的解释或本质上的思考(低解释水平)。但是相反地,对于他人的脆弱,我们的感知更加抽象,不会停留在具体的情境和行为上,还是以更抽象、更客观的方式来理解事情的本质(高解释水平)。所以,即使内容相同,他人的脆弱和自己的脆弱仿佛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解释水平越高,我们对脆弱本身的态度就会越积极。
因此,暴露脆弱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自我披露会带来信任,寻求帮助会形成谦虚好学的印象,承认错误会激发原谅,承认对一个人的感情也可能带来新的浪漫关系。仅仅是表达脆弱本身,都让人觉得,他真是个有勇气的人。
卸下那些不想被看穿的不安,因为表达脆弱不会对自我形象带来糟糕的影响,相反,它让我们身边的力量和支持更强大。
希望大家能利用这两个认知偏差,让自己的人际互动变得更好哦。
以上。
References:
Boothby, E. J., Cooney, G., Sandstrom, G. M., & Clark, M. S. (2018). 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1), 1742-1756.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想好好恋爱,收获平等且长久的关系,请戳:
https://www.zhihu.com/remix/albums/1010247731499106304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
你认为有哪些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
20 岁到 30 岁的十年人生能有多大的改变?有哪些不可避免的经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