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7 年许多高频交易公司倒闭?目前仍在盈利或者发展平稳的公司还有哪些?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33   6919   5
KCG,Teza等很多公司倒闭,那tower、jump这些怎么样呢?听说tower这几年也不如前几年是鼎盛时期了。
本问题已加入社区圆桌 「2017 年度盘点」,更多讨论欢迎关注。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3:03
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高频交易领域本身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没有sub 10 micro很难和巨头竞争。二是今年市场波动性太低。VIX都到8,9。原先赚钱的市场,今年基本就没什么像样的波动,日内的波幅更小。原来一个公司能靠预测几个tick的波动来赚钱,今年一天可能就一两个tick的波动。那意味着如果没有有利的queue placement,这些信号都没法赚钱了。而要有好的queue placement就必须比别人快。这两点叠加在一起就意味着,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如果波动率还维持这么低,那高频交易的利润绝大部分都给这个行业里最快的那几个巨头给分了。其他的众多公司只能捡大公司吃剩下的一点点碎末末,怎么吃得饱呢。。。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3:04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高频的技术渐渐被传统资管认识,开始用自动下单策略武装自己,降低了高频捕猎策略(taking)的效力。好像以前是手榴弹对全自动步枪,现在增补了防弹衣和半自动步枪,那些拿全自动步枪的高频公司虽然还有优势,但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另一方面因为技术的成熟和第三方工具的日渐充实,许多传统的经纪商加入了高频做市的竞争,压缩了高频做市策略(making)的利润空间。

--
长期来看,马太效应继续发挥作用。行业会渐渐整合成几家大公司,竞争优势会回归到传统经纪商的套路上去,主要集中在客户资源的竞争。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客户们也在渐渐地充实自己的高频知识。加上近年来监管的加强,未来的客户资源竞争会从传统的请喝酒请看球请摸小姐的套路,逐渐转换到依靠掌握高频知识的销售团队、针对客户进行具体的流动性定制的套路上去。对于小客户来说,我觉得人工智能、自动化流动性定制会是一个方向。
高频捕猎策略一直会存在,养活十来个百人级、一两个千人级别的公司不成问题,但会因为技术成本的提高而渐渐淡出人们的午后(酒后)话题。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3:05
以Virtu为例,高成本未能换取足够高的收益


“Virtu Financial—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computerized trading firms—made money every trading day last quarter. The problem is that it made less of it than in the past, as volatility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has dried up in recent months. Big price swings are good for high-frequency trading strategies, as machines can swoop in and take advantage of market shifts.

While many high-frequency trading shops are secretive about their results and plans, Virtu is listed in New York, so its required updates provide a view into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y. The company’s profit from trading fell in just about every category last quarter, with net income from currencies and commodities taking the biggest hit, each declining some 30% versus the same quarter last year. The company’s share price fell by 8% in early trading.”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3:06
谢邀。仅在亚太交易,欧美今年的情况不太了解,国内的市场也不熟悉,所以只说亚洲各大市场的情况。

Equity现货最活跃的一直是nikkei,但是这两年比起曾经流动性少了不少。而且自从他们缩小了tick size之后,在每个价格上的流动性就更少了,当然mispricing也跟着小了很多,所以不管是预测一两个tick的microstructure trader还是做套利的利润都少了很多。

衍生品的话nikkei依然是亚洲的leader,不过流量也是少了很多。韩国从2014-15开始就一直一蹶不振了(尤其是调整了tick size之后)。

NIFTY一直是一个钱仓,应该大家都有从那稳定的赚到。

EM的PnL一直不太稳定,但是因为竞争很弱,成本自然很低,也就算是放着赚点零钱。

总结下,旗舰玩家一直没变少,流量和价差变小了好多,IT的成本一直在上涨,大家的利润变少了好多,bonus变少了好多。KCG什么的不是做不下去了,而只是觉得这点收益不值得去每天工作而已。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3:07
个人想法。
  • 竞争激烈。国内现在做高频的私募越来越多了,长期来看还是会向美国的方向发展,即散户逐步退出市场(至少是市场份额的少数),大多数交易由机构对着做,肯定越来越难,比割散户的韭菜难多了。
  • 大公司病。国内其实还是有挺多玩高频的个人大神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活的都挺好,收益率很高。能被关注到的都是出了名的大公司,远不如小团队务实灵活,模型失效后的调整也比较慢。
  • 技术能力。高频交易有其优点也有其弱点。一般来讲,如果技术能力一般的前提下,想要抓住大趋势有时候就要低频,否则趋势开端一个小回调模型就容易发出操作信号,后边的趋势又没发出新的交易信号(主要看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水平一般的模型在频繁震荡的市场阶段很容易亏损,所以看团队的建模能力。
  • 每一个模型都有资金的有效承载能力,很多实力不够的团队都是用第三方的平台进行操作。问题在于你的操作都是被第三方平台完全监控的。第三方完全有能力跟单操作,甚至组织一个团队进行模型的反编译。外部大量资金一旦进来马上会突破模型的承载能力,致使模型有效期缩短。团队辛辛苦苦研究出来能用一年的模型,现在只能用三个月,损失会很大。
个人觉得高频会越来越难做,主要还是入场的团队太多了,现在主要还是拼模型拼策略,以后估计也会像美国一样拼硬件拼设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