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是怎么评价南方的饮食?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28   7716   5
南方老哥们快来装逼了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50
江南饮食(以太湖平原吴地为代表,宁绍越地平原,江北淮扬平原亦相当接近)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产物,甚至我认为是整个中国农耕性最强的。
[h1]一、一般特点[/h1]观察江南饮食,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的特征:
一是家禽家畜肉类基本是鸡鸭猪。牛肉比例较低,羊肉冬天吃的多,有时吃鹅,偶吃狗,兔等,也很少吃野味禽兽。这是典型小农之家自养自吃的画风,院子养鸭养鸡,猪圈圈着几头猪,有时也会圈养几只羊,黄狗用来看门,大鹅用来看鸡鸭,老牛用来耕田,一般不轻易宰杀。
由于猪肉几乎是唯一家畜肉类,所以几乎物尽其用,每个部位,脏器都可吃。如江南名菜糖醋排骨,红烧蹄髈,都是猪身上的部位。内脏方面,面条也有以猪内脏为浇头的,如猪肝面,腰花面,猪大肠面等,另外也有肺叶粉丝汤这样的小吃。
其中红烧蹄髈常用于过年,结婚等酒水宴席头牌主菜,胖瘦混杂,酱色调配,外观非常肥美,集中体现了那种农耕文化中丰衣足食的向往。
平原地区已经开发完毕,本身也无山林,当然就也比较少野生禽兽,捕捉的少,吃的当然就不多。
江南平原开发成熟很早,因为人口密集,耕地其实是很紧张的,旧时种满作物,不可能有太多地方放牧吃草,牛羊自然养的少了。这都是农耕性的体现。其中牛肉一般买熟食酱牛肉(如今物流发达以后,超市亦有生肉可买)。
二是食用水产较多,包括荤素两种。适合农耕的土地必然肥沃湿润,水网密布,所谓鱼米之乡是也,土地长出米,河流游着鱼。这里的鱼也不仅是鱼类,包括一切河鲜,如黄鳝,甲鱼,河虾,螃蟹(还会制作成蟹黄汤包等小吃),泥鳅,田鸡等。江南地区虽然少吃野生禽兽,但野生水产却吃的多,野生大黄鳝,大甲鱼就是典型。
最常见的鱼类菜是红烧鲫鱼,除此以外,鳙鱼,鲈鱼,黑鱼,草鱼,汪刺,白条等也较常见。鱼类除了日常做法,也有炸鱼(餐条鱼),熏鱼(一般是草鱼),鱼干(一般是青鱼),鱼圆,鱼羹等。与许多地方不同,江南地区不吃鲤鱼。
长江,太湖边地区还有江鲜,湖鲜,最著名有长江三鲜(河豚,鲥鱼,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等。杭州湾北岸的海盐,平湖,金山一带还有海鲜,当然更多的海鲜必须去越地的甬台温一带了。日常海产主要是小黄鱼,带鱼,墨鱼,章鱼,梭子蟹等,还有海蜇皮,开洋。
除了荤类河鲜,素类的水产蔬菜也吃的较多。比较常见的有茭白,莲藕(还会制作成藕粉小吃),慈姑,菱角,水芹,荸荠等,有所谓“水八鲜”之说。
二是广泛使用豆制品。大豆乃蔬菜中极其重要的品种,属于五谷之一,江南也是主要产区之一。江南一带使用豆制品,一是拓展出了如素鸡,千张,油豆腐,豆腐干,豆腐皮,响铃,素烧鹅等多种做法,二是广泛使用大豆制作成的酱油作为重口调味品,并且形成了庶民菜浓油赤酱的特色,基于松江府乡下庶民菜的上海本帮菜,即最为典型,这有别于基于府城士绅菜的苏,杭帮菜,后者相对更上层,更清淡。
与别地不同,江南一带对其他重口调味品使用很谨慎,只比较多用小葱,其他还有生姜,黄酒等,而大蒜,韭菜等辛物,茴香,桂皮等香料使用则比较谨慎。孜然,花椒,大葱,豆豉不使用。受近代西化影响,有时会用咖喱,洋葱。
江南传统上也不用辣椒调味,红绿椒都是甜椒类,作为食材使用而非调味。但近年来受到西南饮食冲击较大,也开始使用辣椒。
对于大豆本身,也使用较多,另外还有蚕豆(还做成五香豆小吃),豌豆(立夏吃豌豆春笋糯米饭),四季豆等。除此之外,红豆做成的豆沙使用也较广,甜口的豆沙包是常见早点,清明则吃豆沙青团。红豆粥(即糖粥),绿豆汤,绿豆糕亦是常见食物。绿豆芽(豆芽菜)则也是常见蔬菜。
最能体现江南好用豆制品的食物中,咸豆浆应该可以算一种。这是吴越两地特有的豆浆种类,加入酱油调味,并加葱花,油条,有时也加虾皮,紫菜,榨菜等。
三是广泛使用稻麦也就是米面做早点,糕点等小吃。江南地区是稻麦轮作区,水稻小麦都有种植。这一带早点要么是糯米做成,例如饭团,粽子,要么就是面食,如最著名的小笼,以及大小馄饨,烧卖,大饼油条等,当然还有各地风味各异的面条,尤以葱油拌面最为特色。糕点则是偏于糯米,例如旅游古镇的网红糕点定胜糕。小吃则以面食类居多,如梅花糕,萝卜丝饼(油燉子)等。
其中面条还可以做正餐主食,除了上文提到的猪肉类面,还有水产类面,如咸菜黑鱼面,爆鱼面,三鲜面,鳝丝面,蟹黄面等。江南面条重视浇头,不重面条本身质地,这可能和近代较早出现面粉工业,机轧面传统较久有关。
除此之外,米食方面,稻类发酵制品也不少,如甜酒酿,以及吴越两地特有的酒类黄酒等;除大米,糯米外,有时也吃黑米粥,黑米饭;偶尔也用年糕做主食,或者食材,如年糕肉丝白菜汤。面食方面,除面条外,油面筋,烤麸也是常用的正餐食材。
尽管与北方一样爱吃面食,但是江南一带没有水饺,而是以大馄饨替代。除此之外,不加水的蒸饺,煎饺则都是有的。
四是广泛使用腌制品,卤制品。也就是使用酱油与食盐,不局限于荤素。如对蔬菜则有咸菜(腌制的雪里蕻),榨菜,大头菜,萝卜干,酱瓜,糖蒜等,其中咸菜,榨菜会作为正餐食材使用,咸菜豆腐汤,榨菜蛋花汤是最常见的汤类;对肉类则有酱鸭,酱肉,咸肉,鱼干,咸鸭蛋等;对豆制品则有腐乳,卤汁豆腐干,臭豆腐干等。江南名菜腌笃鲜就是利用春笋与咸肉做成的。
值得指出的是,江南地区的腊肉,基本指咸肉,酱肉,而非南方内陆地区的熏肉。
以上提到的大部分特点,其食材都不脱于稻,麦,豆,猪,鱼,可以说是非常带有“鱼米之乡”的农耕特点了。当然,这些特点,也不是江南独有的,在同样为“鱼米之乡”的水网平原地带,也会体现出类似特点。
[h1]二、独特特点[/h1]除此之外,江南地区还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爱用甜口,使用白糖,冰糖吊鲜调色,主要是用于红烧菜色之中,与浓油赤酱合为庶民菜的口味特点,如糖醋排骨,冰糖鳗鱼等,也扩展到小吃如苏州卤汁豆腐干,亦为甜口,有时也使用甜面酱。腌制品中的酱瓜,糖蒜,亦是加糖的。
另外,还喜欢使用桂花点缀甜口食物,如糯米糖藕,苏州还有桂花酒;甜口点心中爱猪油与白糖混用,如雪饺,八宝饭等;爱用浙西天目山的笋类食材,除常见的冬笋春笋外,还有绿笋,笋干;由于南太湖区域为传统蚕桑区,也有食用蚕蛹,桑葚的习惯等。
江南地区还有喜食瓜果炒货蜜饯的特点,与其他食材不同,这些东西往往来自南北外省,是商贸物流体系带来的,因此又有南货,北货的说法,主要包括花生,瓜子,核桃,栗子,红枣,银耳,莲子,桃干,蜜枣,金桔,话梅,冬瓜糖等。
八宝饭是集中体现江南农耕文化的一道过年点心,也体现了江南爱食南北货的特点。其采用糯米为主食材,添加多种瓜果蜜饯,如糖冬瓜条(红绿丝),蜜枣,金桔,莲子等,并加入猪油,白糖调味。看起来五彩缤纷,晶莹剔透,食之则非常香甜浓郁。集中体现了农耕文化中五谷丰登,富贵圆满的美好寓意。八宝饭还有八宝汤(夏天解暑食用),八宝粥(即腊八粥,冬天食用)等几种变体。
[h1]三、本质特点[/h1]江南菜本质是加入了少量地域特色的农耕菜,实际上是和淮扬菜,鲁菜一样,带有某种更高的华夏文明的普适性的,因为华夏的主体就是汉,汉人就是农耕民族,传统汉地社会就是农耕社会,汉文明就是农耕文明。这也是为什么清代京城官府菜是这三种菜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江南菜也可以视为汉地菜的最大公约数。
只不过因为受到气候,地形的限制,中国最适合农耕的地域,其实并不多。中国最大的平原是华北平原,上古时代也曾湿润温暖,肥沃丰茂,是农耕文明的核心,但以后随着干旱和水患逐渐衰落,而中古后,南方虽然逐渐开发成熟,但毕竟总体丘陵为主,同时满足湿润温暖,肥沃丰茂,稻麦皆种的“水网平原”的地方并不多,江南算是其中一个。
太湖平原周边的江淮平原(对应淮扬菜),皖南平原,宁绍平原亦可算入,共称长江下游平原,这是与江南最接近的地区;接下来是鄱阳湖平原,两湖平原,合称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就差异大一些了。至于珠三角平原,因为不种小麦,略有缺憾;东北平原虽大,但汉人开发耕种实在太晚,亦不适合列入。
[h1]四、重要意义[/h1]在明清,江南菜与淮扬菜,鲁菜因为“京城——江南”的运河叙事串联起来。江南菜也沿着“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北京”一路北上,并且因其共同的农耕性,共同构成帝国京城官府菜的底色。建国后国多采用淮扬菜的底子,也是沿承这种旧习。
北京菜也因此受到了其影响,加上周边白洋淀一带亦是生产水稻,水网密布,也是“鱼米之乡”,因此,北京菜也呈现出更多与江南菜相似的特点,如爱用酱油,使用卤制品和豆制品,好用鸡鸭猪肉等,但北京菜也同时受到塞北游牧区的影响,羊肉比例更大,这是与江南不同的。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51
整个南方里不吃辣+不吃腊肠的地区只有福建沿海,饮食上独树一帜。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52
南方饮食? 你是说无辣不欢的西南和湖南江西,还是说口味清淡的东南沿海?或者是甜腻的太湖周边? 这几个唯一的共同点,恐怕就是以大米作为主要碳水摄入渠道而已了,但按照这个标准,东北也是“南方”了呢
所以“南方饮食特点”的探讨,本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53
南方饮食!南方可以分为江南,东南,西南(个人见解,地理不好)。我主要是围绕口味来说,再夹杂一些些特色美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我觉得江南饮食偏甜淡,尤其我个人比较喜欢酸酸甜甜的。江南有许多精致糕点,如薄荷糕、桂花拉糕、方糕、松糕、蜜糕、海棠糕等等,还有青团、粽子(粽子也有咸的哦)等其它种类,不一而足。饮食口味大多清淡、略带甜味,本地人少食辣椒、大葱、蒜、韭菜等口味浓烈的菜蔬。

东南方向,我只去过福建武夷山,不得不说,真是又辣又咸。但听说福建的有些地方比较喜欢甜食。其他的小吃,嗯,我想不起来了,毕竟我只是去玩玩(ω)

西南方向,目前身处昆明。这儿啥啥都是辣的,连炒个青菜也要放个辣椒( ω )有的还有点麻,各种重口味。云南本地同学大多吃辣,宿舍有四川,重庆,贵州的舍友,一个比一个能吃辣。我觉得有点辣,她们完全没感觉;她们觉得微辣,对我而言是超麻辣了。
云南米线特别特别多,第一次知道洋芋就是土豆,炸洋芋特别多。还有一个很常见的是饵块,至今不知它是什么做的,其实吃起来像我们那儿的年糕。还有一个是云南有很多很多玫瑰花吗,已经多到不仅卖,还会做成鲜花饼,玫瑰酱了。我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这个了。


从江南跑到西南,每次去食堂就会问阿姨哪几个不辣的;每次出去吃,总要加上句:请不要放辣的,多加点醋,谢谢您!在家的时候,不需要强调什么,肯定不是辣的。

果然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尽管在昆明生活四年,但我可能还是吃不了辣。主清淡,尚自然,这是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了。离开江南才觉得,还是我江南水土养人,实在是受不了这里的强紫外线,还有一天四季的气候变化。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54
南方人表示南方内陆和南方沿海的饮食差别还是挺大的。
南方沿海特点:相对清淡,少油,不怎么能吃辣,海产品多。
苏沪地区:甜,花样多,精致
浙江:咸鲜。
福建:清淡,鲜。按照我们沿海地区胡建棱的标准,其他地区的菜多少有点重口。。虽然我们煲的汤也很浓,浓过头了。
广东:甜鲜。
南方内陆地区特点。四川麻辣,湖南香辣,云南酸辣,江西咸辣等等。受地理环境限制,水产种类有限,占饮食比例的小头。(按照我家做饭海产/水产跟禽畜类差不多是1:1对比)
去内陆玩吧,感觉菜品小吃都好香,我好馋。但对于我们这种家里做饭一年到头甚至没买过红辣椒的人来说,内陆的饮食实在是太辣。
我记得去四川的时候,整个旅游团就我一个沿海人。大家一起涮火锅。为了照顾外省人,两个省内的小姐妹还贴心地点了微辣。。但是,
他们根本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微辣都吃不下去!!
于是火锅中间那一小圈圈白汤就被我一个人承包了。。
平时我跟同学和家里人吃火锅考虑的都是“有人要吃辣吗?要不要鸳鸯锅来个辣锅?
不过也可能是当地人不吃清汤锅,在四川玩的那几天,感觉很多店家对清汤的味道不太上心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