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符合熵增原理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28   8821   5
自然状态下,两人之间无需任何纠葛、期盼,是一种松散无序的人际关系;而当一旦成为恋人,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结构,根据熵增原理,它有着从有序向无序变迁的自然趋势(从相濡以沫到相忘江湖、“人生若只如初见”)。

为维持乃至优化这一结构(“真爱是一辈子的”),就必须持续从外界输入信息和能量,而这个输入是需要消耗能量和精力的(“为你写诗、为你做不可能的事”“累觉不爱”),那么这个输入的动力又是什么?

是预置的理想与现实间的梯度?还是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是只是为了繁殖的无奈之举?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25
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熵增原理是一个普适性极强的物理规律。爱情为什么不可以呢?

可是,你为什么会认为爱情是一个更加有序的状态?

是因为变干净了的钱包么?
是因为搓衣板印在膝盖上那些整齐的条纹么?

啊不,爱情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的熵就剧烈增加了。

你的所有轨道都消失了,你的所有计划都乱套了。
你不再是你。
你是原先的你再直乘上一个复杂的他/她
相空间维度变成了原来的平方。
自由度和状态数都呈几何指数增长。

啊不,事实上根本不可以是直接直乘,你们之间纠缠那么多,相互作用那么大。勾肩搭背,眉来眼去,怎么看都不像是独立的子系统吧?
为什么你变得面目全非?
因为爱情是强关联的。
为什么开始一件很小的事情,最后却弄得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爱情是非线性的。
为什么你半年前喝醉喊出前女友名字的旧账又一次被翻出来?
因为爱情是非马尔科夫的。

你看,非微扰强关联,非线性混沌,非马尔科夫。凡是让物理学家抓脑袋的东西全部出现了。

系统的不可预测性达到了如此显著的程度。
以至于你绝不指望可以用E=MC^2一样的公式就把整个故事讲完了。
不过这样也好。

一个让你的熵增加的如此剧烈的过程,一个让你再也不可预测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里面
才会让你的生活发生点本来不会发生的事吧?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26
爱情不仅符合熵增原理,还符合楞次定律。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27
爱情是否符合熵增原理?



物理学中说,熵增原理是普遍适用自然界的,那么感情中是否适用呢?
        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早在1947年薛定鄂就曾指出生命体系之中也体现了熵增原理。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库,生命的代谢过程建立在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就好比我们讨厌改变的发生),即具有熵减的能力。在人体的生化学活动中,自发和非自发过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因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回无序,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感情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我可以肯定的说,它的确在表现着熵的变化。对于熵增它更符合熵减。熵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外界吸收了物质或者能量之后,使系统的熵降低了,变得更加有序了。
      在感情中,原来的两个人就如同两个无序混乱不断四处乱撞的粒子。正是因为那一个人,对你存在“万有引力”的吸引,你开始渴望拥有有序的情感,(这可能就像薛定谔说的那样生命体本身就在不断地抵抗着熵增过程,所以对熵减拥有一种渴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向爱情中输入“能量”来降低爱情中的熵,就像《小王子》中狐狸对小王子说的“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光,才使得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所以对你驯养过的东西,你永远都有责任”。
       如果我们想要维持稳定的感情输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责任,时间,包容,理解……等等。我们本就生活在这个不断熵增的宇宙中,一点点外界的输入仿佛都会让你的这颗感情粒子由基态转换成激发态,感情中的熵就会不断地增加,最后关系破裂。
       或许你会觉得麻烦……但是你要知道,你正在努力的谈一段感情,在宏观意义上来讲“你也是一位正在为生命的本质不停地在和掌握着自然法则的神而战斗的战士”,这也是你在伟大的自然面前,所能做到为数不多的抵抗。而最终的胜利会给你最浪漫的奖励——你最爱的人会陪你到老,陪你经历过无数的春夏秋冬。
        相反如果你不愿意输入能量,就像物理学中的所说的那样“我们本就生活在这个不断熵增的宇宙中”,一点点外界的输入仿佛都会让你的这颗“感情粒子”由基态转换成激发态,感情中的熵就会不断地增加,最后关系破裂。那时纵使爱情这碗汤再好喝,随便落进来一只苍蝇你就会把这碗汤倒掉——虽然可能你会觉得可惜,也回味无穷。
      我听过很多人都在抱怨,已经失去了爱能能力,找不到爱的人。
       其实与其说是你失去了爱的能力,不如说你的情感熵太高了。不仅是爱情,所有的感情好像都这表现着这个定律。譬如亲情,正是因为血缘关系,孩子做的再过份父母也会不离不弃。也可以把婚姻当成是爱情的强行纽带。
       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几千年以前还没有科学的发现的时候,老子和释迦摩尼仿佛已经发现了生命的这个规律,所以不断地向世人传播禅学,来不断的降低生命中的熵。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佛教道教可以流传千年如今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一。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28
刚好最近看过一个类似的讲座,题目是如何在爱情婚姻中保持长久的激情…讲师认为人的两种基本矛盾需求:安全感,永久感,稳定需要,vs刺激,猎奇,好奇心,新鲜感需求决定了爱情由你侬我侬到累觉不爱,七年之痒等。并且就像两个分子在相对较大的距离下就引力大于斥力反之亦然,人和人的时空距离也是如此。想象力是爱情持久的推动力之一,有距离才有想象力。当然你说最后的维持下去的动力我认为就是二人的觉悟和选择维持。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28:29
以下正文是在参考此文其他知友观点以及结合自己深刻的体会写的。
———————————————————————————————————————————
最近我的《大学通识教育28讲》看到了第九章——“熵定律/耗散结构论”,焕然一悟,不仅是因为比利时物理化学家,布鲁塞尔学派的领袖伊利亚·普里高津发现了对抗熵增的耗散结构,更是因为知解了熵定律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爱情也不例外。

爱情的产生是一件神奇的事,它能让自然状态下两个毫无瓜葛的人联系起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熵减现象。一旦人与人相互成为恋人,就意味着两人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结构,从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再到相爱,犹如一股涌泉流过我们心髓,但爱情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环节——相守。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要的是真爱,而不是“开心就好,累则不爱”。有一首歌《为爱相守》是这样唱的:“你说一份爱可以融化忧愁,孤独中我们用心的交流,你说一生需要你默默的陪伴,风雨路途扬起生命的风帆。”这首歌赞美了“为爱相守”,同时也隐喻出了爱因相守而美。同时爱的专一是无需理由的,如果爱人对自己的爱不专一,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不是真爱,情侣双方也不能最彻底地感受爱的幸福。如果要享受真正爱情所带来的幸福,那就必须相守,要知道爱情不只是为了获得幸福,同时也是要让爱人幸福的,这是需要付出的。

爱情也是考验人的,如果说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爱是爱情的第一阶段,那么相守也就是爱情的第二阶段,也是最考验人的阶段。用熵定律来划分的话,第一阶段是熵减的,因为它让松散的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而相守则是一个趋于熵增当我们又努力抵制的阶段。
在相守阶段,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它将从有序变得无序。纳兰性德曾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问问。

既然熵定律适用于爱情,那么耗散结构论当然也适用,为了抵制爱情的衰亡,为维持乃至优化这一结构——“真爱是一辈子的”,就必须持续从外界输入信息和能量,而这个输入是需要消耗能量和精力的,如“为你写诗“、”和你做永远尝试不完的事”,那么这个输入的动力又是什么?

有一位知呼的网友答到“楞次定律”,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一件事情发生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它发生的原因”。这种解释或多或少有种“悖论的即视感”,但何尝又不是呢?

但“楞次定律”还有其他更具决定性的内容“——这种反抗能减缓事情的发生,但无法让其不发生。这就像是对人类爱情命运的一种预言。现在的状况能很好地用一句源自庄子的典故来反映——“从相濡以沫到相忘江湖”(原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原本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而此时此境,我们却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之中。“泉水干涸”代表的是限制(社会道德责任)的爱情环境,而“江湖”代表的是自由的爱情环境。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相守是缘分,守得住是情分;坚守不弃是本分,常守心安是福分。而现代,尤其是发达国家,却有很多人对这些传统的价值观感到不解,但他们也无法解释为何爱情没能让他们的迷茫释怀。

好比在美国,人们的价值观意味着他们极力追求自由,每个人都很害怕包袱,怕自己活在一个象牙塔里,政府对离婚也采取非常宽松的政策。物极必反,“自由恋爱”(同大信息时代,繁杂的信息让人不禁感慨现在是一个需要做减法的时代)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快感?带来的只有“找不到真爱”的怨声。其实很少人懂得这潜在的机制,他们不知道正是有了“限制”才让爱情熵减,一把什么钥匙都能开的锁不是一把好锁,频繁地更换情侣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厌倦,这一切仍是在熵增,是走向衰亡的一种表现,他们慢慢失去拥有真爱的能力。就算更换情侣是一种符合耗散结构论的做法,那也是最低级的;而“为你写诗“、”和你做永远尝试不完的事”才是高级的。

纵观历史,就像楞次定律一样,也许人们意识到某些(爱情)问题的存在,也只能是稍微挣扎一下,慢慢便会习惯事实。这不禁让人有几分淡淡的遗憾和哀伤问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