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写得好?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18:05   8021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5:47
①在思想上与二十四孝之流一样落后。
全诗没有宣扬任何礼教思想,反而鼓励年轻人反抗父母对婚姻的干涉。剧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很相似,但比莎士比亚的戏剧要早一千多年。

②语言不凝练,不优美,押韵牵强。很多字的用法也奇怪,比如渠、相,我在其他古文中很少见到。
这首诗本来就是口口相传的叙事诗,前后有起兴和点名寓意,但中间叙事部分相当简洁流畅。

押韵依照的是早起中古汉语的发音,请不要假定古人说的是现在的普通话或任何一种现代方言。

“渠会永无缘。“早期中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渠”具有附着性,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首诗是一首民歌,非常口语化,行文方式和一般的古文自然不同。但“相”的用法还是相当常见的。
③对阿母的刻画单薄,对焦但描写前后矛盾。

全文都在不断地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刻画阿母的刻薄和挑剔,不知道“单薄”从何说起。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5:48
高中语文老师来回答——
社区首答,手机。针对你的问题一一回答。
①在思想上与二十四孝之流一样落后。
1.1、二十四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有涌泉跃鲤这样的神孝(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相信这种神话),但也有亲探汤药这样的仁孝,要区别对待,批判继承!
1.2、对《孔雀东南飞》等古代文化也要批判继承。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是不可取的,这是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人的惰性在作怪,恐怕社区以后还会有怀疑《诗经》、《楚辞》、《资治通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1.3上个月刚和学生讲了美的基本形式其中两组是:优美、壮美、崇高;喜剧、悲剧。
我告诉学生,现在文化过度娱乐化,追求喜剧。娱乐和幽默是生活的润滑油,是必要的!但过度娱乐化,消解严肃,消解崇高,这会消解人的上进心和民族的精神。悲剧就像秋天和傍晚的空气,使人冷静、深沉、思考。在悲剧面前,你是阮籍猖狂还是穷且益坚?这就是悲剧的审美意义!
正如《故都的秋》里说的,秋会引起人深沉的思索。
《孔雀东南飞》的美学形式就是严肃的悲剧——批判专制(专制这东西古今中外、各个领域都存在,比如韩国公司要中国员工下跪)、崇高——歌颂美好的承诺和爱情。类比:杜甫《登高》,曹禺《雷雨》、关汉卿《窦娥冤》都是同样的审美形式。
娱乐化的本质是追求个人主义的轻松、喜剧。一味要求权利而厌弃责任,社区最近在质疑强制背诵,现在又进一步质疑古诗文。就如有的答友说的——你们什么都不想学!

②语言不凝练,不优美,押韵牵强。很多字的用法也奇怪,比如渠、相,我在其他古文中很少见到。
2.1语言不凝练?这是叙事诗,很多场景和《木兰辞》一样,用的是铺陈手法。作用类似现在的排比句。新闻联播体凝练,可是有多少人爱看!
2·2不优美?因为是还没有走进去,兰芝辛勤、兰芝化妆、太守备婚。既有概括——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也有形象刻画——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还有大场面描写。
2.3押韵牵强?学古汉语韵律去。
2.4“渠”和“相”用法奇怪?这是读书少,读书不用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在《孔雀东南飞》里很多时候可以翻译成人称代词,而且是倒装——代词放到动词前。“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一定不答应她。类似:儿童相(我)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洛阳亲友如相问(我)。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
“相”字的这种用法古诗文里多的是!

③对阿母的刻画单薄,对焦但描写前后矛盾。
3.1《孔雀东南飞》虽然是长诗,但篇幅也有限,重点在女主角刘兰芝,不可求全责备!
3.2对焦描写前后矛盾?马克思说——人,就是他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焦仲卿在母亲面前是儿子,在官府里是小职员,在刘兰芝面前丈夫,他要调和三个不同角色。
《孔雀东南飞》开头刘兰芝自述淑女养成经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然后就是焦仲卿的三种角色不能调和——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调和自己不同角色,承担义务,分享权利,古今中外都是个难题。
总而言之——现在很多人就是什么也不想学,追求个人主义的轻松、喜剧。一味要求权利而厌弃责任。
题主不要被这种风气影响了!!

补充
3.3同样:刘同样也是多重社会关系:婆婆——儿媳,母性的自私,求全责备。焦——收本分的妻子,贤惠的妻子,忠诚的伴侣。刘母——母女连心。小姑——贴心的闺蜜。哥哥——往上爬的垫脚石,专制,类似焦母。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悲剧。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5:49
《孔雀东南飞》此诗三百五十三句,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丁福保曾于《全汉三国南北朝解诗·绪言四》指出"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曰稀"二句乃后人窜入,并引冯舒语,以为"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逐"为后人妄添。若然,则此诗三百五十三句。这行诗仍录以通行之三百五十七句。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归纳为两点。
1,写实的精神,以同情态度具体地写出婚姻不自由的悲剧,成为有力的社会诗。
2,叙事手法的精炼。"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事若诉,长篇之圣也。"一一王世贞《艺苑厄言》卷二
"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尚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一一沈德潜《古诗源》卷四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5:50
题主所提的问题虽然措辞让许多答主不满,但其问题其实很值得一说。没有谁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的,受限于自身见识而有所疑问也不必过多苛责和讽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是很正常的事,关键在于如何解惑。如何去比较、去思考、去观察、去体悟等等,这才是解答疑问的方法。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性,诸答主多有提及,对题主所提出的质疑进行反驳应当是足够了,但要说解惑,或许还没有抓住关键。要弄清楚题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而不只是单单对其疑问进行反驳,才是解惑的关键,否则单单是读了一些文学史、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就算此刻服气了,疑惑是仍然不解的,又或者换了下一个类似的主题,依然会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题主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想有很大的一个关键是没有搞清楚《孔雀东南飞》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学,他所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凝练、人物刻画单薄”都是基于此。

-文学类型

在文学史上有一类常常被研究探讨的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接受的对文学的认知,大多是建立在精英文学上的。比如题主对文学的标准“语言凝练优美、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等等,这些都是上课时经常讲的,也是学生在阅读写作中所被要求的。经过多年的训练,人们能够有从精英文学中获得美感的能力。

但是在文学史上还有一类,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对其加以区分的“民间文学”,其标准和精英文学并不完全相同,而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对其加以训练,所以在面对另外一些不那么精英文学的文本时,有人就很难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而《孔雀东南飞》正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原本就是民间流传的歌谣被采风记录而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其民间文学的特点:语言朴拙、不加雕刻而又情真意切。在这一点上,与精英文学是有所出入的。

我们经过长年的教育,很容易体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式的美感,但却很难体会“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式的美。因为前者属于精致的、文人式的美,也是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常被灌输的美;后者属于朴实的、民间式的美,是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被提及的。对于前者我们有直观的审美体验,但对于后者,只有当真情产生共鸣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这种朴实中的美。题主所言“语言不凝练,不优美”正是由于题主对民间文学的不理解,将精英文学的标准强行套入所致。

-语言

民间文学的第一个特点,也是《孔雀东南飞》的艺术价值之一:真诚热烈的情感。况周颐《蕙风词话》言:“真字是词骨,情真意切,所作必佳。”而民歌正是广大民众抒发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它不求登堂入室,也不必取媚于人,只求发抒己心,正所谓“先生教书还有本,民歌无本句句真。”正是此理。《孔雀东南飞》的语言对于题主来说可能不够优美,不够雕琢,但语言的锤炼可以训练,而从朴拙之语中现真性情,正是难能可贵的。

诗有六义,比兴为要。《孔雀东南飞》语言虽然朴拙,但不失其要,开头即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又间或“君当作磐石,妾当为蒲苇”作比,是大拙有巧,正和袁枚《随园诗话》言:“诗宜朴不宜巧,然必是大朴之巧。”读此诗时,不可光着眼于语言的铺陈,仍然需明白其中好处。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诗结尾既是包含了凄美的意境,又凝聚了民众对美好结局的想象。这种“巫气森然”的浪漫主义幻想,是民间文学的又一大特点。这种幻想源自于人类对现实生活的理想的憧憬,构成了人类文化心理的早期积层,也是获得美感体验的来源。这一特点,在现当代一些诸如“魔幻现实”的精英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人物

题主提出的诗中对人物刻画的疑问,正是源于对民间文学另一特点的不了解。精英文学强调对人物刻画的复杂和丰满,而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正是个体形象的单一性才突出了整体的矛盾和丰满,这是民间文学独有的构思方式和表现方法。例如在民间文学中一个人美,则一定是不能有一点瑕疵,是集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等优良品质于一身的理想个体;而一个人坏,则必定是刻薄尖酸、虚伪怠惰,不能有一丝好的。这种善与恶、好与坏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正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学评价、对是非善恶的鲜明态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幻想。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此段正是民间文学人物塑造特点的体现,而“阿母怒不止。”这个细节的“怒”字,更是凸显了民间文学对人物刻画的鲜活。

《孔雀东南飞》中对人物侧面的刻画,可谓淋漓精致,穷形尽相,寥寥数语即将焦母的刻薄、刘兰芝的善良刻画得鲜明突出。虽然从精英文学的角度来讲它并不丰满、复杂,但与精英文学所讲的“脸谱化”、“单薄”并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它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是鲜活的,生动的,是人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中所提炼出的。它虽有幻想和夸张,但仍然是饱含了生活的血肉,并非是精英文学中脱离了生活的“脸谱化”、“公式化”。焦母的刻薄刁难,并不是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语言细节的描画,通过对府吏、兰芝乃至媒人、府君的侧面映衬而成。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也是值得我们阅读、写作时注意和借鉴的东西。

正因为民间文学在人物刻画上的单一性,才使得整体的矛盾冲突更加明显,使感情更容易被激发,人物的单一性和情感的充沛在这里是相辅相成的。在《孔雀东南飞》整体的结构中矛盾冲突非常明显、叙事非常紧凑,从主人公间依依惜别到双双殉情,读来不过须臾就已结束,怎能令人扼腕叹息?就好比用一个池装一碗水,自然空空荡荡,但倘若用一个碗盛一池水,必定是满溢而出。这种叙事结构和对矛盾的把握,也是《孔雀东南飞》的艺术价值之一。

-思想

题主对《孔雀东南飞》思想的批判,我猜测大概是基于焦仲卿对焦母的愚孝上的。而这也正和民间文学的又一特点有关。民间文学作为人民群众的创作,其本身蕴含了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当民俗以思维形式出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民俗心理,传统观念;当民俗以文学形式出现的时候,他就是民间文学。故而民间文学本身是一种传统思维方式的体现,它包括了诸如“天地君亲师”等传统人伦关系在内的诸多内容。

但另一方面,民间文学作为人民群众的娱乐,其寄予了人民群众对未来、对美好的诸多幻想和憧憬。人们通过这种幻想来摆脱现实生活的繁重,故而又体现了民众心理的另一面。一方面民众本能地作为习俗的遵循者、继承者,而另一方面又本能地渴望挣脱束缚。一方面是对过去的遵守,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希望,正是这两者之间的复杂结合才构成了民间文学独特的魅力。

这种特点体现在《孔雀东南飞》中,就是一方面焦仲卿、刘兰芝对传统人伦关系的遵循,而另一方面又大胆的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甚至他们生不能如愿,当他们死后人们也要通过对神力的幻想让他们如愿,这正是人民内心深处的美好。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诗中传统的伦理观念,更应该看到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叛。虽然它不够彻底,因为它毕竟是民众内心不自觉的愿望,但是它是民众现实生活的解脱、一切力量的源泉。

《孔雀东南飞》中所体现的伦理的矛盾,正是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典型的矛盾,更为精英文学创造了一种“叙事原型”,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点。“婆媳关系”现如今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催生了无数的文学影视作品。民间文学的原型作用,也是其艺术价值之一。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如何辩证看待、斟酌取舍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此,与诸君共勉。

祝好。
2017.1.18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5:51
有点想邀请我妈来回答,尤其是她也玩社区,不过老太太不告诉我她账号。。。
我妈是高中语文老师,在我叛逆的青春岁月里,经常当我妈面说:鲁迅傻逼!古诗垃圾!文言文什么鬼!
我妈炒鸡淡定啊!直接不解释啊!我特么还以为自己说对了沾沾自喜啊!
现在想想,那是一位高级教师的鄙视,来自于她高考阅卷多年的碾压,来自于中文专业的王之蔑视。
现在我只想说,麻麻!你当年怎么不给你儿子补课啊!我高考就不至于语文才128啊!你儿子可能是北大中文的遗珠啊!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中学教材的编辑是炒鸡走心的。几乎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辑一个级别了。每篇文章都是精心筛选,那些中文历史大家肚子里的墨水的精华,都出现在中学教材中了。别怀疑教材中的文章不好,只是我们暂时没欣赏能力。
再说孔雀东南飞这诗。我是个普通半吊子,也不是中文专业,说的不对不许打脸。
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就不说了,说说里面的辞藻修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妾有绣腰褥,葳蕤自生光。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缕,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醉了,本来只想摘点优美的句子,没想到每一句都这么美!好全部摘下来啊!总之有微弱审美能力的人都可以感知句子太优美了吧!中间千古名句太多,必须全文背诵啊!
这文章逻辑也异常清晰,先说夫妻感情好,媳妇尽心孝敬婆婆。同时埋下伏笔婆婆不喜欢媳妇。直接神转折婆婆趁儿子出差要休了媳妇,再用小姑子和媳妇感情好来侧面证明媳妇完美,婆婆坏人。后面那句磐石蒲苇千古名句啊!再来小高潮夫妻在家分别被迫相亲,媳妇反抗无能只能嫁给他人,老公很生气不明真相怪老婆没定力,老婆举步入青池证明真爱,老公也自挂东南枝。这两句也是千古名句啊!整个逻辑搞下来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套路啊!家庭伦理道德剧就是这个套路啊!但是人家在公园500年就有记载了,真的出现这首诗可能更早啊!我们现在的套路都是学古人的啊!牛不牛逼!
至于人物刻画,都用到侧面证明了还不生动?纷纷分钟看出媳妇白莲花,秦罗敷绿茶啊!两家爸妈不省心啊!还要怎么生动?非要来个白色布鞋走在石板路上,感觉自己好清纯好不做作汗其他妖艳贱货好不一样才生动?
至于很多词语用法的问题,只能说。。。。多看看书吧,用法不奇怪,找个语文老师补个课就好了。
很多东西需要时间去感悟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