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为什么要打板?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18:03   12431   5
为什么拍电影的时候需要拿一个板子咔咔的打,每一幕都需要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3:10
场记板是在电影声音与画面分离录制的情况下,为了辅助后期剪辑进行“声画同步”,才被发明出来的。早期的场记板,上边儿“打响”的那两个条块和下边的“信息板”是分开的,而且由两个不同的人来负责,后来为了方便单人操作,就被整合在了一起,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传统的场记板,从顶部的两个条块到下部板身,都是木头材质。现在的场记板,除了顶部条块依然是木质,板身大多由醒目的白色亚克力做成。再高级一点儿的,还有可以和摄影机保持时码同步的电子场记板,这种场记板基本功能和传统场记板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多了一个LED屏幕,在打板时,会显示精确到帧且与摄影机同步的SMPTE标准时码,从而大大提高了后期声画对位的精准性和效率。另外早期黑白电影时代场记板的顶端条块上是没有颜色的,或者只是黑白两种色块,到了彩色电影时代,为了方便后期人员对画面色彩的把握,才在顶部的那两个条块上加入了一组色块儿。

场记板上的信息一般会包括“片名”、“导演”、“摄影师”、“日期”、“卷号”、“场次”、“镜号”、“条次”等主要信息,但也会根据具体需要,由场记人员附加新的条目在上边,当然也可以改变一些条目。比如多机位拍摄时,场记板上会标注出摄影机编号,像“A机”、“B机”等。而且具体到全世界不同的地区,场记板的信息显示方式也会有不同细节调整。
例如美国的电影剧组,一般喜欢用这样的顺序来标注:“卷号、场号、镜号、条次”,而且他们的镜号一般用字母来代替,而不是数字比如“Roll 1,Scene 24,C,Take 4”,它的意思就是现在拍摄的这个镜头,用的是”第一卷胶片或者存储卡,整部戏的第24场,C镜,第4次拍摄”。
而欧洲剧组则是另外一种顺序:“总镜号、条次、摄影机编号”,这么看来,他们应该是不分场次的,整部片子的全部分镜头统一编号,拍到第几个,就写几号,例如“Slate256,Take 3、A”就表示当前拍摄镜头为“整部戏的第256镜,第3次拍摄,A摄影机”。
就表示当前拍摄镜头为“整部戏的第256镜,第3次拍摄,A摄影机”。

而中国剧组大多采用类似美国的标注方式,只是我们的镜号也用数字来标注了,比如“卷1,场24,镜2,次4”,读出来就是第24场,2镜,4次(卷号一般不读出来)。
场记板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也有很多,首先就是要保证它在摄影机画面里的可见性,最最起码,要保证顶部两个“打响”的条块在画面里(取经范围特别小的镜头,而且没带专用的小板),因为要“声”和“画”都要采集到,才能在后期实现“声画对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远远的离开摄影机,让场记板在拍摄画面中看起来很完整,但却很小。你要把握好一定的距离,让场记板在正常使用的同时,尽量占据更多的画面,这样剪辑师肯定会感激不尽的,因为他很容易就能看清,场记板上所写的内容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焦距的镜头,这个打板的最佳距离是不同的,需要经验的积累。
打板的力度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打板时,你离话筒员收音麦克风很远,那你不仅要大声读板(报板),同样也要让打板的响声足够大,以便录音师能保证最佳收录效果,而且一定记着,在保证场记板在摄影机画面内所占比例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对着麦克风来读板,而不是傻傻地看着摄影机镜头。另外当拍摄演员近景或者特写时,往往需要在演员的脸前打板,这时候千万注意要轻柔,不然打板发出的尖锐声响不仅会让录音师震耳欲聋,还很容易让演员出戏,反感。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某一个镜头,摄影师需要严格保证已经调整好的拍摄角度和对焦位置,你会发现已经没有给你打板的空间了,那这时就先拍摄,后打板。这种打板方式叫“尾板”或者“倒板”,意思就是打在这条拍摄结束的时候的板,这种打法需要摄影师、录音师和打板员配合默契,信息沟通无误,不然往往有一方在导演喊CUT以后,条件反射一样顺手就关机停止拍摄了。打“倒板”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告知摄影师和录音师,打的时候要让场记板顶部朝下,底部朝上,倒着拿和打响。倒板也会用在开拍时,没有拍到场记板或者漏拍、漏打的情况。

一般多机位拍摄的大制作,往往会一个机位专门有一个人来负责打板工作,这个人通常就是该机位的第二摄影助理(如开头《终结者》的剧照)。但有时候如果没有这么多人,或者只有一个专门的打板员来负责多机位打板的时候,就经常会需要“多机一板”的技巧,就是多机位拍摄,但只用打一次板,就能满足两个摄影机位都能清晰准确地拍摄到场记板,这需要及其丰富的经验,但往往我们也会分开进行,每个机位打一次,但这就比较浪费时间了。更常用的方法则是,在多个机位都能拍摄到的角度和位置,打一次板,然后再将板面信息,分别展示给参与拍摄的摄影机。

但有些拍摄,并不一定有准备场记板。比如小规模制作、纪录片、电视采访等等,这时候为了方便剪辑人员进行声画同步工作,你可以在开机以后,在镜头前用两个手掌相击的方式,来替代打板工作,同时还要口头将场次镜次等信息报告出来。
另外,还有一些镜头,我们前期并不需要录音组进行同步收音,这些镜头后期可能会贴合其他专门制作的其他声音或者配音等。这时候场记板依然要出现在画面里,但是不需要打响了,你要用一只手拿着板头,同时保证打响的那两个木条是张开一定角度的,这是给后期剪辑进行示意,意思是说这条镜头没有同期收声,你不用费事再去录音素材里翻找了。

场记板除了我们常见的大小以外,还有其他的型号,比如给大全景用的超大场记板,一般适用于打板员没法靠近摄影机,但又要保证场次镜号等信息被拍摄到的情况。还有特写专用的场记板,只有手掌那么大。

最后,在美国电影工业里,打板这件事一般是由专门的“打板员”来负责的,也或者像昨天提到的那样也可能是第二摄影助理的工作,除此以外真正的“场记”工作,又有另外的专人负责,他会提前将下一个要拍的镜头场次镜号等信息告诉打板员(或二助),同时他也会负责每一个镜头更详细信息的记录,以及镜头拍摄顺序的计划和安排等。而中国剧组常说的“场记”,通常是将上边的工作全部负责了。之所以会这样,小编猜想可能和美国剧组打板工作主要由第二摄影助理来负责这件事有关系,首先二助更了解摄影机,毕竟打板这件事经常要和摄影掌机进行沟通互动的,再一点就是,第二摄影助理还要负责每一个镜头的摄影参数记录工作,尤其是现在数码时代,后期特效合成占量很大的制作,更应该将每个镜头的角度,光圈,焦距,感光,帧率等信息记录仔细,也因此他们的“场记”就真的只剩下记录工作了。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3:11
那个板子叫“场记板”,那个动作叫“打板”。场记板是做镜头记录的,打板是帮助后期声画同步。

因为电影拍摄时,画面和声音是分开记录的。打板时会发出咔哒一声,其目的是为了在后期剪辑时将分别录制的声音和画面同步。同步点就是画面上场记板合上的那一格和声音素材里咔哒那一声。

打板除了“响板”之外,还有其他各种讲究。如果你不想当场记,也不需要知道。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3:12
如果要找一个跟拍片有关的道具或符号,除了摄影机本身之外,人们最常使用的大概就是拍板了。在摄影机开始录制后,有个人先把拍板拿到画面中打板,导演再喊「Action」,是连非电影专业的人都做得出来的流程。就算不是专业的电影剧组,只要拿着一个拍板,也会让剧组一下子看似专业起来。然而,到底为什么电影剧组要有这个打板的动作呢?总不会只是为了「看起来专业」吧?
其实,打板的功能很简单,就是为了要同步声音与画面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专业的电影剧组都是分开录制声音与画面的,不像用一般的消费性摄影机或智能型手机录像一样,录完之后直接变成一个完整的影音档案,而是分成影片跟声音两个档案,或底片与磁带,再交由后制部门的人员将声音跟影片合起来。
为什么要分开来录呢?很简单,因为摄影机太吵了。电影等级的数字摄影机在处理庞大的影像数据时会产生大量的废热,所以通常会内建风扇来散热。不说这些风扇会影响到摄影机上的收音设备,常常还是现场最大声的杂音来源呢!而底片摄影机虽然不会有废热问题,但它们在卷动底片的声音可能比风扇还吵。分开收音的好处在于,收音师可以在现场找到最佳的收音位置,更靠近演员,更远离噪音,或者直接把无线迷你麦克风暗藏在演员的领口等,大多都比从摄影机的位置录音来得更好。
那么,这些分开录制的画面跟声音,要怎么把它们合成为一个影片呢?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媒材上有不同的方法,但无论是哪种媒材,首先都要做一件事:把画面跟声音的时间点对在一起,让影片上的画面跟声音一致,不会有任何的延迟。这个动作叫作「对同步」,由于这个动作的重要性,整个把声音跟画面合成的工作通常也就被称作对同步了
别看对同步这个动作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是非常累人的工作。即使先不管它重复性高、毫无创意空间(想想每一个镜次都要对一次同步,同个分镜重拍了几次,负责处理同步的人就要对几次同步),光是要找到画面档跟声音档里面可以用来对时间的「同步点」就很困难了。什么是同步点呢?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一段画面档里面寻找一个会发出特殊声音的动作,像是一道门被用力地关上,然后再去声音档里面找出这道门被关上时所发出「砰!」的声音,并标示起来。这个「砰!」声的时间点与它所对应的画面档里门关上的时间点,就是我们可以用于对同步的同步点。可想而知,要找这个同步点其实相当不容易,最好有以下几个条件。
·声音清脆且有明显可见动作
如果画面上没有拍到门,那我们也就无从得知门什么时候被关上的了。同步点并没有办法用推测的,因为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秒的误差,人耳还是有可能听得出来。另一个例子则是对话:当演员的台词是「好」,那我们并没有办法确定他是从什么时间点开始发声的,因为「好」这个字的嘴形没有一个明确的动作;反之,如果台词是「棒」的话就比较适合用来做同步点。
·声音与动作不可连续重复
假设画面上有好几道门陆续被关上,那就很难确定哪一个关门声是对应到哪一扇被关上的门,因为每一个关门声可能都很像。虽然陆续关上很多道门的情况比较罕见,但如果换成是脚步声的话,就很常会发生找不到同步点情况。
要同时符合这些条件的同步点,其实并不常出现;就算有,也要依赖后制人员一个镜次一个镜次去翻找,更是辛苦。然而,很快就有人想到了:如果找同步点很困难的话,我们何不自己创造一个同步点出来呢?于是,剧组们就开始在影片的最开头处打板 ,让后制人员能很快地找到同步点来对同步。拍板正是以此目标来设计的:材质是可以发出清脆而足够大声的特定木材或其他响板材质,并在响板部分漆上黑白相间的条纹,以便清楚辨识拍板合上的时间点。从此,每逢有现场收音的电影拍摄,打板就成了必做的动作之一。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3:13

忍不住想问,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金属的板会不会自带蓝牙/wifi之类的,可以跟摄像机同步,自动合板,自动给摄像机里面的视频标上编号之类的。(不然做那么豪华干嘛?噗~)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8:03:14
做过后期的都知道,打板那声清脆的声音在波形图上显示的是一条笔直的直线,非常容易辨认。在声画分录的情况下后期需要将声画对位,所以画面上打板的那一帧对上波形图的那条直线就非常轻松地实现声画同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