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大家大概有印象,如图所示:
![]()
老中医把手指放在患者手腕处,然后靠感受手腕上的搏动情况判断病情,这应该是谁也否认不了抵赖不了的事实。而学过初中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手腕上能感受到搏动,是因为那里皮肤较浅,皮下的动脉血管比较明显凸出,而动脉血管随着心脏的搏动也会有节律的流动,造成了搏动的印象。
但是中医粉不认为把脉把的是血管,他们认为把脉把的是中医的经络系统,而经络系统是无形的,不可见不可摸的(怎么把脉又把得到?),反正绝对不是血管!
在手腕上把脉用三根手指,分别代表三个点位:寸脉(此处又称太渊穴)、关脉,尺脉,它们合称为“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位置图如下:
![]()
这三个点位,也就是寸口,在左手还是在右手,轻按还是重按,代表对身体内不同内容的诊断,图示如下:
![]()
按脏腑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 情况,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古医书原文如下:
《难经.第一难》云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大家注意看最后一句,说寸口是“手太阴之脉动也”,这里的脉动不是饮料:
![]()
而是说,寸口,是在“手太阴肺经”这一条经脉上,并且能够搏动。
那么“手太阴肺经”是什么玩意儿喃?它是中医经络系统“十二经脉”中的一条。
![]()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中医古书中明明写了,中医切脉是切的是手太阴肺经在手腕处能够搏动的地方(我把寸脉,关脉,尺脉都试过了,确实可以摸到跳动,各位也可一试),但是初中生物又告诉我们,这里是人体动脉血管所在位置,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把脉把的就是人体动脉血管呢?我们来看国家认证执业医师,主任医师怎么说:
![]()
![]()
![]()
再看加入了中医知识的初中生物教材怎么说:
![]()
大家看到没有,不管是执业医师,还是初中生物教材考试题,都白纸黑字地点名:把脉把的就是桡动脉,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把脉其实就是用手指感受动脉血管搏动的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医粉还要坚持称,中医的经络不可见不可摸,根本就不是血管呢?有些中医粉是这样说的,再看看这张图:
![]()
这是手太阴肺经的路线图,中医粉说,这条路线图,跟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动脉血管不能完全重合,所以画的不是一个东西,所以手太阴肺经就不是动脉血管了,而是另一个玩意儿。
当然,这个路线图跟真实的现代动脉血管图,确实不能完全重合,这点我也承认。但问题在于,中医古书明明白白写了手太阴经可以看见啊,而且在手脚踝骨处直接透过皮肤就可以看见:
“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明·张景岳《类经》
这里面说的更直白了,经脉们因为深藏在肉内,所以外面看不见(解剖依然可以看见,是实物),而手太阴和足太阴这两经因为过了踝骨外端,在皮下较浅的地方,就藏不住可以看见了。
在中医古书中,说经脉是可见可摸的实体到处都是,我这里再举个例子:“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黄帝内经》也是这个意思,经脉埋伏在肉里面,深的地方不可见,但是足太阴经在足外踝,所以常见。
其实,中医几千年来,中医历朝历代的古书,经络都是可见可摸的,是实体,直到清末明初,随着西方解剖学在中国的较大规模传播,经络理论才突然成了不可见不可摸的无形之体。这其中是怎么回事,我的另一篇文章里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1476573/answer/1377529001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中医古书里说得清清楚楚,经络可见可摸,也有很多血管特征,但为什么经络图跟现代解剖学的血管分布图不一样呢?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绘画初学者学画大树,他可能画得东倒西歪,不像,但是你不能说他的目的不是画大树吗?
同样的道理,古代中医再解剖尸体的时候,也看见了血管等人体的管道类器官,但是当时科学知识有限,没有深入研究,所以画的经络分布图(也就是中医眼中的血管)加入了大量脑补成分,画错了。不但图画错了,而且也没有办法搞清楚血管的很多具体功能,只能脑补出了一个大量荒诞观点的经络理论。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请看我另一篇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4143743/answer/1407263359
最后结论:中医把脉把的就是动脉血管,摸的就是动脉血管的搏动,中医认为这是经络在运动。但是由于古人认识有限,虽然知道有血管这个东西(他们称之为经络),但是研究不深入,所以在对血管的功能解释上,以及分布形态上理解出现了大量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