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把的究竟是经脉,还是动脉血管?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17:42   5932   5
中医粉认为经脉是不可见不可摸的,是无形的,为什么有人说中医把脉把的就是现代解剖学的桡动脉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42:16
中医师将三个手指放在寸口上,究竟在体会什么呢?脉诊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基本的着眼点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位,二是脉象。部位,即上面讲到的上下和深浅。其中,寸、关、尺分别代表人体上中下三部,浮、中、沉则分别表示人体的表中里三层。区分出这些部位,之后呢?


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脉在不同部位的搏动状态(即脉象),评价体内相应部位的气血充盈程度和运行状态。也就是说,中医诊脉,有点像用一台高精度的CT机,逐个部位,逐层扫描。上面讲到通过寸关尺、浮中沉确定下来的九个点,就像九个大的人体气血观测站。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些观测站上,仔细观察气血的状态了。而气血状态反映在指下,就是脉象。


对脉象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血的充盈程度,二是运行状态。所谓充盈,又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阳气充盛与否,二是阴血充实与否。涉及以下两组脉象。


1. 虚实


虚实,是指脉动力度而言。主要反映人体阳气的充盛程度。气盛则脉动有力,气虚则脉动无力。这点其实不难理解。当我们精神饱满,气力充足时,往往干劲十足;而气不足时,就是四肢倦怠,连说话也懒得说。我们的脉也是一样,阳气充足则脉动有力为实,阳气不足时脉动无力为虚。不过,太过有力的脉,则往往表示体内有火热邪气,在鼓动气血。


2. 粗细


粗细,是指脉的形体而言。正常脉象,粗细适中,譬如正常人体胖瘦相宜。形状过于细小的脉象,或柔软如发丝,或坚硬如钢丝,常见于阴血不足的患者。相反的,如果脉形过粗过宽,甚至边界不清,通常表示体内阴类的邪气较盛,最常见的是湿邪。形象的理解,脉管如河道,水足河道充;水少则流细,水满则流溢。



一句话,阳气看力度,阴血看宽度。除了气血的充盈,运行状态如何才是脉象更具诊断价值的部分。据无疾临证所见,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脉象,是以下三种:弦、滑、濡。


3. 弦象


弦,即琴弦,只需将手指放置在绷紧的琴弦上,即可感知此脉象的大体性状。弦象,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不妨留意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尤其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受寒,二是郁闷。受寒时出现弦象不难理解,寒邪之性主收引,犹如热胀冷缩。脉管收紧后,自然会出现紧绷如琴弦的反应。心情不好,郁郁寡欢时,同样可能出现弦象,机理与寒主收引不同。寒邪收引,犹如外力牵拉脉管,令其绷紧;气滞脉弦,则如向球内充气,令其满胀。因肝主疏泄,当体内气机郁滞时,往往是肝脏的功能出了问题,所以弦象又常作为主肝脏病的脉象。


4. 滑象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是古人对滑象形状的经典描述。按无疾临证观察,传统脉法上讲的滑象,其实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脉在指下快速滑过时,略带粘滞感,脉形不大,力度也正常。另一种则是,脉形较大,脉的力度也超过正常,但不见粘滞感。两者的共同点是,脉在指下的运动都很流畅;但前者粘腻主痰,后者力猛主火热。形象的看,前一种滑象,犹如用手指滑过浸湿的香皂,那种滑滑的,又略带粘腻的感觉,就像痰一样。后一种则势如火球,又或者沸腾的开水,气势汹汹。


5. 濡象


这里讲的濡象,与《中医诊断学》教材里讲的濡脉略有不同。教材里讲濡脉的特征是“浮而细软”,这里所讲的濡脉,不包括浮,也没有细,只讲“软”。软,是濡象的核心特征。提到世间柔软的东西,很容易想到水。而濡脉所主,正是水湿之象。试将脉道比作沟渠,水少则细,水满则溢。水溢出后,沟渠的边界已然不再清晰。这种柔软的,流散的,弥漫的脉象,就是濡象。



除了以上5种最基本的脉象,还有两种经典脉象,不得不提:迟和数(音硕)。简单的说,迟数就是脉动的快慢。那么,中医怎样计算脉动次数呢?


正常情况下,每分钟人呼吸16-20次,脉动60-100次,脉动次数大约是呼吸的4-5倍。也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动4-5次。中医正是凭借二者间的对比关系,来评价患者脉动快慢的。一般来说,医生呼吸1次,患者脉动4次(或5次)为正常,少于(或等于)3次为迟,多于5次为数。一般来说,迟象表示体内有寒邪,数象相反,表示有热邪。


讲了这么多关于各种主病的脉象,或有朋友要提问,健康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中医一般把“缓”定义为健康脉象。可以用8个字来描述缓象的特征:充实饱满,从容和缓。增一分则嫌其实,减一分则嫌其虚;疾一分则嫌其快,迟一分则嫌其慢。
本文节选自“天下无疾”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读懂中医脉诊篇。
想要了解更多请搜索公众号:noillclub,关注后即可查看无疾老师的《中医诊病原理》《中医诊病原理》《一套极简的脉诊学习方法舌象和脉象不一致,怎么办?关于脉象学习的两点认识》等文章;也可微信添加朋友“wujicm”帮您解答。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42:17
你问出这个问题,你就是中医黑。
你有考虑过中医们的心情吗?这个问题对中医来说有多难堪你知道吗?


经络有没有形,中医内部都分不出真中医和伪中医。有的说无形,有的又说科学家找到了筋膜之类的。谁是真中医呢???有的中医说中医科学,有的又说中医非科学,谁是伪中医呢?中医界永远不会给出真中医和伪中医的区分。
因为,两个骗子互相揭穿,谁都骗不到钱。但如果互相合作,就可以长期骗钱。需要抱科学大腿的时候,科学派出面发言。科学抽脸的时候,非科学派出面发言。谁要这两派分个真伪出来,那就说这个人是中医黑忘宗忘祖投靠美国。


中医骗局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模糊概念。创造一个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概念,欺骗那些缺乏科学思维能力的人。
例如最典型的。如果有人肾炎去看中医,中医就会说他肾虚之类的。但是呢,肾和性功能没有直接关系,中医却说肾和性功能有关。问起来中医肾到底是什么,就是博大精深整体系统整体功能。中医永远不会给出中医肾的确切概念——因为一旦给出确切概念,马上就被科学抽脸。必须制造出一副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虚假概念,欺骗那些缺乏科学思维能力的人。
中医所有的基础概念,没有一个可以落实到客观事实存在,都是用巫术解释巫术的文字游戏。


他们不敢回答不是。因为只要不是傻子,接受过义务教育,都知道手腕里跳动的脉搏就是血管。回答不是的话,中医谎言瞬间就会被揭穿。
他们只能回答是。然后编造出人手无比精确,凭借经验和主观感受可以比机器都要精确的谎言。再编造出根据脉搏就能诊断的谎言。之前把脉测怀孕的比赛,面对巨额奖金,中医居然连参加的人都没有。 假设人手精确无比,假设中医对如此细微的主观感受从不出错,那么,把脉最多最多最多,也就等于心电图罢了。问题是,中医宣称的那么多脉象,人类的手是测不出来的。他们声称可以练出来,学出来,其实,就是宣称自己有超能力。中医永远只敢提主观的东西,绝不敢提客观的东西。那么多脉象,倒是给一个可以验证的客观标准出来啊。永远都是自我感觉,自我感觉,自我感觉,这样,解释权就牢牢掌握在神棍巫术自己手里了。


中医把的脉,从科学上讲,就是血管。人类的手和主观感受根本不可能精确。就算我假设人的手和主观感受无比精确,也就是相当于心电图。说人手和主观感受可以匹敌机器的,纯粹就是骗子罢了。
但是,那些声称把脉就是血管的,这些人是伪中医。
因为众所周知,中医的XX不是科学的XX,而是博大精深整体功能,整体系统。 这些言论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的基础。


图片服务器维护,没法贴图。但只要多看几个中医粉的回答就会发现,他们的回答不一样,却看不见他们互相辩论。不可能的。不同意见的中医不可能互相辩论。一旦辩论,就等于两个骗子互相揭穿。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42:18
据说,道听途说,我这么一说,你这么一听
这洋鬼子曾经用机器来测人的脉象
试图找到诊断的另一个途径
他们把患有同一种类疾病的人,测试了脉搏
据说是没有统计学依据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42:19
中医把脉大家大概有印象,如图所示:

老中医把手指放在患者手腕处,然后靠感受手腕上的搏动情况判断病情,这应该是谁也否认不了抵赖不了的事实。而学过初中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手腕上能感受到搏动,是因为那里皮肤较浅,皮下的动脉血管比较明显凸出,而动脉血管随着心脏的搏动也会有节律的流动,造成了搏动的印象。
但是中医粉不认为把脉把的是血管,他们认为把脉把的是中医的经络系统,而经络系统是无形的,不可见不可摸的(怎么把脉又把得到?),反正绝对不是血管!
在手腕上把脉用三根手指,分别代表三个点位:寸脉(此处又称太渊穴)、关脉,尺脉,它们合称为“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位置图如下:

这三个点位,也就是寸口,在左手还是在右手,轻按还是重按,代表对身体内不同内容的诊断,图示如下:

脏腑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 情况,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古医书原文如下:
《难经.第一难》云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大家注意看最后一句,说寸口是“手太阴之脉动也”,这里的脉动不是饮料:

而是说,寸口,是在“手太阴肺经”这一条经脉上,并且能够搏动。
那么“手太阴肺经”是什么玩意儿喃?它是中医经络系统“十二经脉”中的一条。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中医古书中明明写了,中医切脉是切的是手太阴肺经在手腕处能够搏动的地方(我把寸脉,关脉,尺脉都试过了,确实可以摸到跳动,各位也可一试),但是初中生物又告诉我们,这里是人体动脉血管所在位置,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把脉把的就是人体动脉血管呢?我们来看国家认证执业医师,主任医师怎么说:



再看加入了中医知识的初中生物教材怎么说:

大家看到没有,不管是执业医师,还是初中生物教材考试题,都白纸黑字地点名:把脉把的就是桡动脉,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把脉其实就是用手指感受动脉血管搏动的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医粉还要坚持称,中医的经络不可见不可摸,根本就不是血管呢?有些中医粉是这样说的,再看看这张图:

这是手太阴肺经的路线图,中医粉说,这条路线图,跟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动脉血管不能完全重合,所以画的不是一个东西,所以手太阴肺经就不是动脉血管了,而是另一个玩意儿。
当然,这个路线图跟真实的现代动脉血管图,确实不能完全重合,这点我也承认。但问题在于,中医古书明明白白写了手太阴经可以看见啊,而且在手脚踝骨处直接透过皮肤就可以看见:
“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明·张景岳《类经》
这里面说的更直白了,经脉们因为深藏在肉内,所以外面看不见(解剖依然可以看见,是实物),而手太阴和足太阴这两经因为过了踝骨外端,在皮下较浅的地方,就藏不住可以看见了。
在中医古书中,说经脉是可见可摸的实体到处都是,我这里再举个例子:“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黄帝内经》也是这个意思,经脉埋伏在肉里面,深的地方不可见,但是足太阴经在足外踝,所以常见。
其实,中医几千年来,中医历朝历代的古书,经络都是可见可摸的,是实体,直到清末明初,随着西方解剖学在中国的较大规模传播,经络理论才突然成了不可见不可摸的无形之体。这其中是怎么回事,我的另一篇文章里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1476573/answer/1377529001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中医古书里说得清清楚楚,经络可见可摸,也有很多血管特征,但为什么经络图跟现代解剖学的血管分布图不一样呢?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绘画初学者学画大树,他可能画得东倒西歪,不像,但是你不能说他的目的不是画大树吗?
同样的道理,古代中医再解剖尸体的时候,也看见了血管等人体的管道类器官,但是当时科学知识有限,没有深入研究,所以画的经络分布图(也就是中医眼中的血管)加入了大量脑补成分,画错了。不但图画错了,而且也没有办法搞清楚血管的很多具体功能,只能脑补出了一个大量荒诞观点的经络理论。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请看我另一篇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4143743/answer/1407263359
最后结论:中医把脉把的就是动脉血管,摸的就是动脉血管的搏动,中医认为这是经络在运动。但是由于古人认识有限,虽然知道有血管这个东西(他们称之为经络),但是研究不深入,所以在对血管的功能解释上,以及分布形态上理解出现了大量错误。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42:20
把的就是血管啊,现在最常用的把脉,把的就是寸口(或称气口)脉,就是两边手的桡动脉,这个毋庸置疑,然后古代会用到趺阳脉和人迎脉,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人迎脉就是颈动脉。
趺阳脉和人迎脉古代非常常用,现代应该非常少医生会用了,不过桡动脉是大部分医生一直在用的,一般分为寸关尺,这个大部分人都懂不需要细说。
脉搏和脉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看脉搏只看跳的快慢,脉率多少这样,中医的脉象不一样,即看快慢,也看沉浮弦数这些,听起来挺抽象,甚至会被认为是骗人的伎俩,说的天花乱坠,实际上对协助诊断病情有很大的帮助,比方说血压高的病人脉基本都是又弦数又洪大,感觉劳累、乏力的病人脉一般都偏沉弱跳的没有力,当然不是绝对,只是说占比例大。
这东西信与不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网友也可以自己摸摸旁边朋友亲戚的桡动脉,肯定是每个人大不相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