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这一段的深意究竟在哪里?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17:11   19283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11:07
它的主题,是疯狂!是死亡!


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的,就格外使人颤栗。
是的,死亡。


命运的陷阱,死亡的冲动。


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无望之极的抗争。
看一下,这四句话——
1.公无渡河:劝诫。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2.公竟渡河:质疑。


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3.堕河而死:结局。


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
4.其奈公何:追思。


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


补充一下,上述答案出自《中国历史的后门》   作者: 许晖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时间:2004年07月    第十六章:公无渡河


当时正读这本书,刚好在社区看到该问题,《军师连盟》还没播并没想到该问题会受关注,随手打了出来,只打出一小部门并没有整理全,也没写出处,让一些人误会说抄某网站的文章!
另外《中国历史的后门》是本很好看的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11:08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最早读到这四句诗是来自《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高中的课文了。
那时尚年幼,老师也讲得粗糙,既不懂诗的深意,也不懂梁实秋的深意。后来读了《中国历史的后门》这本书,才恍然大悟。
“公无渡河!”谁在说这句话?想必是周围人,目的?劝阻。渡河必然危险重重,出于关心,人们劝“公”还是不要渡河的好。
“公竟渡河!”陈述"公"渡河的事实。“公”最终还是渡了河。为什么?没有说。想必有一些内在原因。《箜篌引》原文里讲的不过是狂叟发疯跳水的故事,只是后人看来,这样的故事就别有深意了。
“渡河而死。”陈述“公”渡河的结果。死掉了,必然是悲伤的,只是没有用更激烈的措辞来陈述,仿佛这样的事只是客观事实,又仿佛这是一种必然。
“其奈公何。”追思。我该拿你怎么办呢?你终究是死掉了。为什么会渡河?还是没有说。
只看字面意思,这诗普普通通,狂叟发疯跳水,老婆追思哀悼,是个吊丧的文本。但有趣的是文字视角的跳跃性。
第一句,妻子的哭喊是第二人称。第二句是客观描述,是第三人称,可是若是从“渡河”这件事的行为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又是第一人称的。第三句,周围人看到的“公”的死去,便是第三人称了。最后一句的视角就直接出离了当事人与目击者,开拓到更广阔的视角来了——即便是周围人都不能奈你何,我们这些古往今来的读者又能拿你怎么办呢?
四句话,四个视角。镜头跳跃极快。
其次便是内容的戏剧性上了。
要渡河,劝阻。劝阻,不成。渡河,死掉了。
当事人仿佛在和一切对抗。对抗自己身周的人,对抗恶劣的环境,对抗死亡的命运——他还是没能对抗成功。
在仿佛绝对的逆境面前,什么能让他如此坚持?
必然有一种力量在。
卫庄公元年,担任孔悝的家臣的子路在外听到自己的主公在国乱中被胁迫,毅然返回以救主公,却在过程中被杀害。
时值国乱,回去自然是危险的,甚至会死。但他还是去了,又果然死了。又留下了“君子死冠不免”的故事。后人盛赞子路的忠义,所谓为国尽忠杀身成仁也盖莫如是。
明知一件事很危险却要去做,本来是一件蠢事。但是倘若有着高尚的目的或者事情本身意义重大,愚蠢也不免成了悲壮。
公无渡河”歌的深意,不是这个文本本有的内涵,恰恰相反,它的深意源自文本内容与悲壮情怀的契合——一种流传在士大夫精神共同体中的堂吉诃德般的精神,一种甘愿为伟大事业牺牲的无畏。
话题回到《记梁任公》上。
任公又是怎样的人?不做政治了,便是很好的文学家,思想家。
搞政治呢?便搞了戊戌变法。
变法难吗。自然是难的,一个没什么资本的皇帝,一条不知道走不走得通的路子,一群生杀予夺的当权派和一群虎视眈眈的列强,阻力何其之大。
有没有人劝?想必是有的。结果呢?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然后戛然而止。六君子的绝笔墨迹未干,快刀落下,怎样的大好人才都成了一块破布。梁先生虽然侥幸逃过去,可变法的事业终究是死了。再后来,革命党,共产党,又把梁先生的那套理论丢尽了旧书堆里。
于是是彻底渡河而死了。
其奈公何?
公自取也。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11:09
我也不知道深意在哪里
但是很喜欢很喜欢这句 第一次读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震撼了
即使周围的老师同学都在嘲笑主人公 但我还是莫名的钦佩
因为我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勇气
没有在面对他人告诫的所谓规则时干脆叛逆到底的任性
因为妻的挽留 因为自己的卑微 所以不敢妄想渡河
而自己明明就是软弱 却安慰自己是中庸 是惜命
不如一个喝了酒的醉鬼 看见河那边的光 不管别人的劝阻 作死就作死吧
老子什么都不怕
“所有人都可以被生活操的死去活来,忍辱偷生,唯独你会操这个世界,然后痛快去死。”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11:10
这两句是看《军师联盟》知道的。
(文盲………)
这两句话,我的理解是,荀彧说这句话,意指杨修越过了文人的“线”。对应荀彧“杀”仲达的地点:河边。
但杨修以为荀彧说的是仲达“渡河”。
为什么这么理解,仲达“死”后,杨修面对荀彧虽然还死撑着,但荀彧一走,他看着自己手上的鲜血,陷入了疯狂。他再怎么陷害司马家,杀人这种事情还是别人干他看不到,这次可是仲达就在他眼前“被杀”。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一旦越过这条线,就再也不能回头。第一集月旦评上仲达对文人的一番豪言壮语,杨修又岂会不知,只是他更知道,一旦他手上沾满鲜血,这路,就必须走下去。
杨修才是荀彧口里的“公”。
这条线,仲达迟早也要越过去。
只是他目前还没被逼到那个地步。

而这两句话,背后隐藏的更是一个人面对已经知道结局的命运,却毫不犹豫仍然冲上前去。旁人看来可能是疯狂之举,但只有这个疯狂分本人知道,自己没有选择。
这是一种悲壮,壮烈的行为。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11:11
其实吧,应该没什么「深意」。
箜篌引者,声也歌也。据《古今注》,白首狂夫乱流渡河而死,其妻拨箜篌唱了这四句,有人「引箜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所以,《箜篌引》一方面是这四句话,另一方面是歌是声。其所谓的「深意」一方面是读起来韵律铿锵和谐,即文字的音韵美;另一方面则是声音的动人心魄(当然,到底如何动人我是不知道了)。
综合来说,一则美矣,二则共鸣。
文学艺术之境界,无外乎相隔千山万水、千秋万代,仍能唤得不同时空之人的共鸣。
至于深意,即使有,也不重要了。而且,对于这首《箜篌引》,有理由认为其本意(即狂父之妻所歌)并不「深」,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而已。便是后来多了「深意」,也是后人为这直白真切的本意添的点缀了。
——————————
本回答收录于 @王绎心 的语言、文学、哲思、心理类回答合集:文心雕虫,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