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b站up主未明子?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16:38   28161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6:38:39
我很担心一些未明子的徒子徒孙倒错,吹捧未明子颜值等等,掩盖掉了未明子思想中最关键的部分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6:38:40
很多哲学系的人接受不了他的这种探讨知识的方式,没有引用文献没有论证啥玩意儿都没张口就来,乍看上去很唬人但实际上是典型的民哲作风。对前沿问题也闭口不谈,说穿了他这种路子不符合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的。
但我的观点是:他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远超目前国内哲学系的大多数学生甚至老师,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是真诚且饱含热情的,比很多哲学系玩哲学cos的恶臭玩意儿不知道高哪去了。作为一个哲学科普者或者引起大家兴趣的人,他的水平绝对是过关的,至于开拓前沿正儿八经做研究那我确实没资格和把握去评判(这也不是他的方向)。
吐槽一下,某些哲学系的真是有点急于给自己划护城河那味儿了,自己有啥水平没掂量清楚?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6:38:41
这两天连着刷他的视频,老哥的创作内容非常适合哲学入门;多数观众应该都是被主义主义所吸引的,但我推荐先看看《极简哲学史与拉康符号学》(【现代哲学史】1-笛卡尔主义(用电脑和爱情做比喻)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评论区置顶),以电脑游戏比喻哲学观点的解析尤为绝妙,深入浅出;
@刘司墨对哲学理论进行批判、评论区置顶对线时的态度很强硬,不符合部分人对于哲学家“通透超脱”的幻想,导致了有些人指责他“不会反思”;但你了解深入一些就会知道,老哥的很多观点都源自反思与自我批判,像“从未在任何场合承认自己的过错,对自己那一套比谁都自信”这种指责,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他维护立场时的毫不退让,批判时激烈的用词,是部分人反感他的主因,且这个问题下,很多支持他的人都觉得他戾气很大;其实作为一个思想立场偏左的人(够不上未老哥对Marxist的标准,也够不上我自己的标准),我觉得我能理解他的愤怒:一个坚定的Marxist,一定是以改造世界为第一目的——而个人面对时代的capitalism大潮,只能身不由己地被冲刷走,看着自己也被享乐主义所侵蚀,悲观便随之而来;人在悲观中浸泡久了,若不愤怒便要麻木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不希望未明子熄灭他的愤怒,因为这火焰给了我些许光明,但我知道保持愤怒是件很累人的事儿;未明子说过他不理解Marx的自豪、快乐和义无反顾,但我看他现在肝视频的激情与热忱,仿佛看到了搬山的愚公,我觉得老鸽好像不那么悲观了:既然太阳一定会升起,我们就不必时刻盯着东方。
补充:原评论已被评论者本人删除,但我都扣完字了就发出来吧。
有老哥的粉丝认为“他激进的对线态度区别于部分拿腔拿调的大V,这是未明子并非高姿态的证明”。这个说法本身不能成立,因为激昂的攻击姿态绝对是一种高姿态,但将“高姿态”与“缺乏反思”“无知”“魔怔”等符号绑定,顺带着“温和姿态”就象征着“智慧与理性”,其实是一种庸俗的认识论;
老哥的攻击姿态与庸俗的高姿态相比,差别在于“攻击姿态”是仅朝向批判的对象,而“庸俗的高姿态”仅对特定的对象温和;
我们可以拿被老哥喷成筛子的叔本华作对比,两人有相似的悲观、激愤和高姿态,但若是拿《人生的智慧》中的词句同《极简哲学史与拉康符号学》中的作对比,会发现叔本华的悲观来自“人世庸俗难以忍受”的独醒式孤独,而未明子有的是“黑夜中寻不见路”的迷茫。
最后说回“自我批判”,结合他视频与行文流露出的对自我的态度,不难发现“他者化的自我”一直是他批判的重点对象;而根据他自己在评论区对于情商问题的回应(可参见本问题下 @仓啷啷啷 的回答),建构一个暴躁形象的目的在于“不想兼职心理医生”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另:虽然我认为看的进老哥视频的,多少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有感了还是唠叨一句:不论是学术权威还是反权威的老哥,他们的内容除了作为知识本身存在之外,更多的是向我们提供认识、批判和改造自我与世界的工具;
我始终认为独立思考的微弱火苗,要比堆积成山的书本知识更为宝贵。
对于个人的极端崇拜,就是对思考的最大背叛。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6:38:42
未明子是屈指可数的真正的引路人。在他的指引下,我也开始接触哲学。按未老哥之前说的,先过康德之桥。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未明子的粉丝越来越多。很多都是被主义主义吸引过来的。因为B站的低龄化,和中国人向来喜欢造神的传统。很多粉丝都是把未明子当作大他者的存在。我个人也很喜欢主义主义这种带有立场和情感的解读方式,同时反感高高在上的“理中客”,认同未明子将这些东西拉下神坛的目标。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态度吸引过来许多“红未兵”。随着主义主义继续更新,这部分人将会越来越多。
我劝各位,不要只盯着主义主义,将自己和别人对号入座。未明子开始的视频也要补的。现代哲学史和辩证法,拉康导读它不香吗。未师的目标是解放思想,而不是让你们换个爹认啊。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6:38:43
吐槽:齐泽克如何看待拉康,我们就应该如何看待lsm,
文人总是相轻,文科生总是好斗,跨界更爱搞臭,这些人都是张志伟西方哲学第一讲就跳过不看的,实际上却恰恰丢了学习者该有的品格,sad
下面节选一篇,以作正听。
爱思想:本文摘编自《第十一论纲——介入日常生活的学术》。
前言:《暴力》一书中译本差不多杀青之际,曾第一时间写信齐泽克本人,邀请他写点卷首语。恰适齐氏文债缠身,腾不出余力,遂嘱我代写几笔。我自知无度人之才,只是读书上还算勤勉,这些年经常被朋友问到,如何阅读齐泽克,能不能给一些指路性的体会、心得。在这里,就此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代为序言,同喜欢齐泽克的朋友做个交流。
[h1]   一 、“只写书”[/h1]   有人把齐泽克的著述看成“哲学化所有的一切”(philosophize everything)、“不留任何事物未理论化”(leave nothing untheorized)。他的书里面几乎什么都有,章节安排上也并不是通常学术专著那样地结构紧密;往往一本书60%以上内容和书的标题全无直接关联……所以齐泽克虽然比当代其他激进左翼思想家容易研读,但却很难通过传统的1、2、3、4重点归类的方式来弄懂他,因为他的东西太散。写他导论的作者都面对这样的困难——没法1、2、3地对他思想进行系统性的介绍。他不去造系统性的大理论框架,别人又怎能为他造呢?


   齐泽克自己曾说,他只写书,其他的作品,如期刊文章、报纸评论、会议论文、讲座讲稿、纪录片电影等,都是“spinoff”,即“周边”产物(如同《蝙蝠侠》本是漫画,其他电视、电影、游戏、玩具人偶等皆系“周边”)。他生命里的惟一工作,便是心无旁骛地写书。稿约、采访约、讲座约、电影约等等,他都只是在自己书中截取一些内容去应付。这一点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还做不到只写书,为了各种原因还是得去学刊发文章,但我至少努力去做到,不去写简单复述性的东西,比方说复述哪位思想家怎么说,他有些什么观点。他自己已经说过了,为什么要去再说一遍,制造“文字增量”而非“知识增量”?我尽量做到,谈到一位思想家,必得有自己的分析;进而,我喜欢的思想家,去用他的思想而不是去再讲一遍他所说过的。换言之,努力去做到像老齐那样写书,尽量做到只写有自己东西的文字(这个目标迄今为止贯穿在我自己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中)。
[h1]   二、源头VS.摹本[/h1]   很多朋友读齐泽克,发现其理论资源依赖拉康,便觉得要读就要读源头,搞定拉康,那齐泽克都在里面了。这是一个阅读的误区。齐泽克的拉康,并非拉康自己的拉康。齐氏文章中对拉康主义术语的使用,是依照他自己的理解与阐释来用的,拉康本人对那些术语的经营方式,和齐泽克没有一点相同。很多人认为摹本、赝品都那么好,那么读原版不知要怎么好,并且有了原版还需摹本干吗?


   恰恰不是:原本未必强于摹本。这就是德勒兹意义上的“重复”:去重复,就是去重新开始;就是去认可全新之物与不可预见之物的力量。“重复”,恰恰是“形成差异”的惟一通道。齐泽克在论德勒兹的那本书中写道:“并不仅仅是重复系新之显现的方式之一,而是新惟有通过重复才能显现。”创造性,就在重复之中。所谓“温故而知新”,便是最纯粹的德勒兹—齐泽克式的“重复”。我还可以举一个思想史的例子。很多人会这样认为:在中国的佛家思想都那么精湛(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那么在印度的原版佛教就更不知要厉害到什么程度了。然而在这里,我们恰恰再一次遭遇德勒兹主义“重复”——源头未必是真正精华之集聚地:在其发源地,佛教恰恰早已式微了。


   也正因此,我们今天读齐泽克,正是要像齐泽克“重复”拉康那样,去“重复”齐泽克。如果你爱齐泽克的思想,那就像他本人爱拉康那样地爱他吧。
[h1]   三、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