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融这么卷?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1-9-21 20:44   14341   20
看了一圈还是觉得没人说到点子上,金融卷是因为金融本质使然,金融归根到底是people business。文末简要提下现在的行情该怎么卷出来
一、“人为”构成的金融本质——金融的光鲜属于0.01%
1、下面几句话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这么回事、或者曾经有过这种认识:
(1)我性格内向、不擅长交际,是不是不适合进投行、搞金融啊?
(2)金融从业者是不是每天都西装革履、出入五星级酒店、谈判桌上指点江山、动不动就并购重组做大生意?
(3)做金融是不是一定要有资源、有人脉,不然永远都混不出头?
上面的观点或许都有失偏颇、不尽完善,但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些现象,谈金融你很难跳出“人为”的圈子,不论是撮合交易、发现价值甚至创造价值。
有人问我投行业务最难掌握的技能是什么?——是人啊
2、所以说,一旦核心是人,那么,就非常容易形成这种事情,比如:
我发现金融是一个可以说是从业者最喜欢下大本钱维持行业外表的行业,而且从业这也乐意维持这种神秘感和劝进来维持是个自我增殖俊才系统。——黑猫Q形态
二、“人性”促成金融的内卷——金融的光鲜必须只能属于0.01%
既然是人,接下去的表现就可以是非常多了:
1、护城河,形成排他、可延续的集体力量,所谓校友资源、高端饭局不外如是。
资源和信息是金融收益的首要来源之二,两者具有排他性,且占有者鲜有拉人入伙的意愿。——陈皇宇Renco
如果真有股市上稳赚不赔的秘诀,怎么可能会有人愿意把这种方法告诉你呢?如果要告诉,一定是告诉我的亲朋好友、同门师兄弟,或者,至少,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道理是一样的
2、高度曝光+匪夷所思的回报期待
金融市场噪声太大……个别明星造就了社会对于金融行业报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少数人撬动了亿量级的资源——陈皇宇Renco
所有人都知道A股牛短熊长、赚者极少亏者极多,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击败大多人的幸运儿。就这样,纷纷入局。
道理是一样的
3、于是乎:
一方面,资源高度集中且信息极度不透明: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掌握着其他绝大部分从业者无法触及的资源与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人会卷不出来
另一方面,成功几率极小但成功后收益巨大:当所有人都相信这种投机、赌博式的机会存在后,永远不愁有更多且越来越多的人会入局、进一步加剧卷
前者促使金融永远是为少数人创造巨大财富,后者则促成金融行业的竞争匪夷所思的激烈空前。
突然想起来一个挺喜欢的大V说的话,只要资源高度集中且不透明,成功几率很小但成功后收益很大的行业都特别卷!金融业,娱乐业都卷。——小毛孩
还是人性使然的事情,看到人家三五年都年薪过百万了,对谁都是莫大的吸引力。
三、尽人事:如何卷出来?
面对客观的事实/规律,妄言质疑是无用功,认识它、适应它然后利用它,甚至以后你有机会改变它:
1、新世纪之出的红利是时代的进程,国运使然,心态要正,羡慕过去不如分析当下和未来。
2、最大鸿沟还是教育背景,且国外的弯道超车思路越来越不可行(尤其是澳洲泛滥),第一学历很重要
3、但可能最大的变数还是自己对于职业路径的尝试以及实践:
(1)除了教育背景,实习/实践经历也是进入圈子的良机,时间允许越早越好;
(2)反对将一切时间用于考证而非出门看社会、看世界;年轻是最大的资源,时间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因为,知识的学习是持续性的(以后也可以学,也是必须更新的,反而是你的逻辑感比什么CPA、CFA重要且有用多了),但时间不可逆:趁年轻,早点出校园看看吧,而不是在此空抱怨的。
以后有空会更新,以上。
分享到 :
0 人收藏

20 个回复

正序浏览
突然想起来一个挺喜欢的大V说的话,只要资源高度集中且不透明,成功几率很小但成功后收益很大的行业都特别卷!
金融业,娱乐业都卷。
如今,我们常常用“卷”这个字,来形容社会仿佛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
在这块香馍馍——金融业面前,“卷“这个字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为什么金融这么卷?金融的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层面,蛋糕太大,吸引的人太多。

金融行业平均收入高,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从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几年便有机会获得数十万上百万的人民币年薪。要说付出,累肯定是累点,不过似乎也没什么大碍,反正年轻,扛得住。再看看下面这张2020年主要银行薪资情况的表格,人均薪资至少都在2万6以上,这样高工资的特点,足以吸引大量的人群对金融行业趋之若鹜。



2020年主要银行薪资情况

但是有一句话叫——
如果金融工作已经到了连街边扫地的老奶奶都知道它赚钱的话,那么说明这块蛋糕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市场已经远远供过于求了。


越来越多的人群进入金融行业,大家都想高人一等,都想赢在起跑线上,所以都会进行提前规划,去考证、去实习,这就形成了“卷”的第一层。
虽然说出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金融行业现在也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二八原则(代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同样存在。

随着中国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学历已经不再是一块金砖,而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石头。可供选择的应聘者越来越多,HR能对求职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些头部的券商、投行等领域,已经是非清北复交本科的学生不要的局面。
在招实习生时就更是体现出求职市场上供远过于求的情况——小黑工这个特殊的打工群体,只有在金融行业里才能见到。即便没有工资,还要“透支生命”,仍然有一群接着一群的年轻人们赶着为各大券商投行贡献自己的青春。

简而言之,大家的平均学历水平都很高,意味着竞争对手都很强,想要在从中脱颖而出就得表现的比别人更拼命,比别人更聪明机智,比别人更喜欢这个行业。
如果你只是因为觉得赚钱多就想干金融的活儿,而对自己的特质从来没进行过探索和匹配,对行业本身毫无兴趣,也不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行业,你将被“卷”的很惨,很容易在金融行业的纸醉金迷里迷失自我,也很难长期待在这个行业里。
但是,如果是真的对行业抱有热爱和热情,本身能力也确实适合,这样优秀的人自然而然会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会水到渠成地提前做足准备和规化,这就已经跳出了“卷”的怪圈了,是一种对自我的高要求、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层面,行业内部卷,头部集中,马太效应明显。

成功拿到了offer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吗?还没完,就算是成功进入行业内了,还得跟着“卷”。金融行业高回报的特质同样吸引了各类金融机构遍地开花,尤其是如今热门的VC/PE,可以说是以破竹之势在各地出现。目前,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家的私募股权基金。他们已经完成的募集基金已经约过400亿美元和2000亿人民币。
过去几年,由于金融行业内部竞争的白热化,各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市值和交易量向头部公司集中的一种趋势,“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以券商为例,根据各公司半年报以及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数据,8家上市券商2020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数据。其中,中信证券仍然牢牢占据榜首,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高达267.44亿元,是目前唯一半年度营业收入超200亿元的券商;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上半年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50亿元,达到155.41亿元、158.12亿元;中信建投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速迅猛,其收入距100亿元近在咫尺。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此前披露数据,134家券商2020年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134.04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仅仅8个证券公司的营收就已经占据了全券商营收的42%。
龙头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也优于行业整体,使得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龙头企业更为受益。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更多的资金会偏向行业龙头股,远离非龙头的公司。



券商2020上半年营收

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像前些年的电商兴起时,也有大量的人嗅到了金钱的味道,进而进入电商行业,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但是,最后活下来的又有几个呢?真正有价值的伟大企业总是稀缺的,而这些资产是要耐得住寂寞发现并长期持有的。金融的本质是资产配置与提升收益率,而若人性是充满了浮躁的特性的,充满了波动和投机的,这便是不匹配的。当所有维度供大于求时,一切头部集中时,游戏规则变了,越大服务越多,便会要求越多,便会导致竞争对手加剧服务和分析,精确的错误多于模糊的正确。

因此,综上所述——
“卷”是资本发展的某种必然走势,它是大环境决定的,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齿轮,它是某种我们不能改变的现实。


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能看得见环境的真相,不断地去创造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及创造企业资本的价值,便能从“卷”的怪圈中走出来。
金融业相关文章推荐:

    【券商行研】1.证券公司研究所到底“研究”什么?【券商行研】2.券商研究所分析师们的日常【券商行研】3.从薪酬考核机制看券商行研的“吸金能力”【券商行研】4.权益类分析师(行研)的六大发展路径分析【券商行研】5.研究所招行研需要怎样的人?【券商行研】6. 求职之『过五关斩六将』【券商行研】7. 分析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强度【券商行研】8. 如何为求职做准备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想请你帮我做2件事:
·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大学生和准投资圈人士也能看到这篇优质内容
· 关注我的专栏持续关注券商/投行/资管/基金等金融业职业规划与职场发展干货
49年以来,哪个行业没有被市场,被政策,被供给毒打过?
银行哪些不清楚,二级市场啊,主要因为市场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家是一样的,大家信息的筛查方式也大差不差,而且容量都毕竟有限。
比如最常见的突破,无论你是先验的用挂单每个价格变化量,还是后验的多次无法超过某一价格来判断,压力位其实都差不多。那么所有人对压力位的突破判定也差不多,到刚突破的时候的单就那点,谁先抢到最优的谁就利润最高,后抢到的taker就给别人抬轿子,maker就抢不到。然而很多时候能不能抢到取决于你网络延迟,计算速度,以及到达交易所时运气好不好你的单是留在了上一个bucket的末尾还是下一个bucket的开头。这样在人越来越多,别的都优化得差不多时,就是纯粹的运气问题了。
人越多,你能抢到最优价格的概率越小就是了。
在大社会的环境下,每个行业都有内卷现象。下面是对金融行业内卷现象的分析,可以看一下。
【本回答推荐实习信息——字节跳动 国际化电商-数据分析师
岗位信息在文末哦~欢迎关注,感谢点赞评论。
求职小白看过来!点击文中链接享受1次职业规划和求职竞争力报告!
职业规划/实习/内推/简历/面试/秋招/春招 ……
任何个人规划&求职问题都可以来找UniCareer咨询!
【解决求职困惑,点此免费咨询】


职业规划/实习/内推/简历/面试/秋招/春招 ……
任何个人规划&求职问题都可以来找UniCareer咨询!
【解决求职困惑,点此免费咨询】最近内卷广为流传。“你也说内卷,我也说内卷,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中国是否在内卷,或有争议。但是各行各业都有人在称自己所在行业在内卷,这说明内卷的确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当前社会现状与自身处境的认知。
在中国近些年里,居民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消费水平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似乎过得都没有那么顺心如意。这有点不正常。
内卷是指:社会的发展不是向外扩张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是向内收缩向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不断在同一水平上反复周期性的轮回。社会做出的每次向外突破的尝试,不但没有实现突破,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向内收缩的压力。
在这种大的形势背景之下,个体微观再努力再奋斗,也难以改变局面,甚至会进入一种越奋斗,越悲惨,越痛苦”的局面。



一、金融行业内卷的现状
内卷的重要现象,就是行业萎缩,人员挣扎。在萎缩的情况时,金融机构和金融人士为生存,陷入无序竞争。在争夺业务机会的过程,大量的时间精力被耗费在市场营销与客户关系等活动方面,而这些活动本身是没有为客户或社会带来价值的。大家越是努力进行竞争,处境越是悲惨,陷入囚徒困境。这使得金融行业人士产生一种失去意义的感觉。
有个朋友就经常跟我提起这样的无意义感。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准备电话沟通或是拜访客户寻找业务机会的时候,他经常会萌发触动灵魂的连环式拷问:
我打这通电话或是进行这次拜访,能够获取这笔业务吗?不能!
我打这通电话和进行这次拜访,能够为客户提供价值吗?不能!
如果获得这笔业务,我能够为客户提供不一样的产品或是更好的服务吗?不能!
如果我不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是服务,客户的融资处境会变得更差吗?不会!
如果我不去开展这笔业务,其他金融同行是不是活得更好?是的!
朋友得出的最终结论,非常可怕!
那就是:虽然他在主观上是希望通过努力,获取回报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他的行为,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价值增量,反而会增加了同行获得业务的压力与难度,从而使得社会在整体上变得更差。在行业内卷之下,他不但成为多余的人,而且成为有害的人。
这样的现象,各行各业遍处可见。一个小区,两到三家相互竞争的房产中介店,足够为本地居民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十几家房产中介扎堆,相互之间进行无意义的过度竞争。大部分中介公司的人员,其工作的大部分内容是争夺房源与租购房客户的竞争,本身并没有创造价值。
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知道,一个小区的租房和卖房的总量基本固定,不会因为房产中介人士的努力而增加。由于竞争加剧,佣金率降低,房产中介总的收入反而在减少。每次我路过房产中介店,看到这些员工或是忙碌的打电话,或是在拼命的发传单,或是集体跳着劲舞喊着口号打着鸡血,想到他们努力做的这些事情,不但无益于事,反而让自已的收入减少且让其他同行变得更惨,都会油然产生一种混合着同情与悲哀的复杂情绪。
    换位思考,金融行业之外的其他人士,尤其是金融行业的“甲方爸爸们”,观察着金融人士的努力与奋斗,是否会产生同样的情绪?那些发行债券的央企,面对主承销商的万分之一的承销费率报价的时候,心中有何感想?
我的一个好朋友,曾经营销一家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业务的时候,三天两头往医院跑,看望服侍生病住房的该国企的财务部经理。那位财务部经理躺在病床上望着比自己亲儿子还周到贴心的金融人士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感动?
最终的结果,大家应该能够想得到的,财务部经理能够决定一笔债券发行业务的归宿吗?
我的一个前同事,做一笔并购顾问业务。当时的情况是,民营医药企业的董事长身患绝症,儿子不愿接班,想要将公司出售。消息一出,各路金融机构蜂拥而至,竞相争夺。我的同事凭着超强的专业能力以及高人一等的情商,对于老人进行无微不至的并购顾问服务,并且附加了一流的临终关怀服务,加上自己行业的资源,最终成功将企业出售给一家国有企业,完成业务。
然而,实际上这也并没有什么用。该企业家在对我同事提供的服务表示高度认可,并被我同事用情高度打动的同时,在最终支付财务顾问费的时候,手抖了抖,没有签单。最终大家相约法庭面谈。
别问我,这是哪家机构和哪位同事。我的那位同事早已经不在金融行业干了,跑到一家国有企业做甲方爸爸。据说现在天天和一堆金融人士打交道,要风得风,工作不知有多惬意。
商业银行的人士或许是最先感知金融行业的内卷。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最为成熟,发展最早,凭借商业银行的超强能力,大家早已将大型国有企业等业务的存量蛋糕分的一干二净。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拼命维护客户关系。喝酒、拜访、陪聊、陪K歌,进行心理按摩,这些都是属于常见的操作了。我和银行的朋友吃饭,最怕提起喝酒,因为银行的很多朋友早在实践过程中,练出了惊人的酒量。最近去一家大行的分行进行交流的时候,银行的朋友就提起,之前八项规定出来之前,每天晚上喝三场酒局属于常态。之前伤到了,所以现在只能和我喝红酒,一脸谦意。
其实,在金融行业里面,商业银行算是比较好的了。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有一部分业务是面向相对弱势的C端客户的。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等非市场化的因素,这块业务获取的低成本资金成为银行面对优质客户的一张牌。
由于证券账户的设置,证券公司无法获得股民的资金沉淀,证券公司缺少这种有力的牌,TO B的业务,客大欺店,基本上完全依赖于客户作主,证券公司没有太大的议价能力。
当然,证券公司也有一个优势,就是很多有很多创新业务陆续推了。每次推出都提供了增量业务,让证券公司相对可以有较为宽松的业务环境。
比如,权益融资的保荐代表人制度,要获得保荐代表人资格,需要通过考试且有成功项目,这些都是需要专业能力的。
十年之前,曾经有段时间保荐代表人数量相对稀缺,这让证券公司获得了相对的话语权,同时也为那些获得保荐人资格的金融人士提供了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报酬。
然而,这些都架不住市场竞争定律的影响,大量聪明勤奋的年轻人进入行业,争夺这块蛋糕。保荐代表人迅速从相对稀缺,变成绝对过剩。权益融资业务重新回到正常的客户主导的业务。金融机构内部的保荐代表人地位一落千丈,能够获得客户业务的人士,最终才是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关键力量。
印象中,我接触的保险公司的朋友,基本上处境还不错,感觉业务压力没这么大。保险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可以提供期限较长且成本较低的资金,面对客户的时候,因为可以提供与商业银行的贷款有差异化的产品,有一定的议价能力。而且主流的大型保险机构家数较少,相互之间的竞争较弱。这使得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相对轻松。内卷程度没有那么严重。
这体现在金融圈普遍流行的一个段子,“金融圈吃饭时候,通常是券商的朋友请银行的吃饭、银行的朋友请保险的朋友吃饭。”
在金融市场,保险机构也是很多像债券、股票等产品的主力投资者,作为买方,具备相对较高的地位。
但是细想一下,可能的原因是,我接触的大部分保险机构的朋友属于总部的投资端的人士。保险公司的竞争在负债端,大量销售保单的经纪人和代理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严酷程度,不会低于房产中介。这些人士想必也会生成行业内卷的感叹吧。
由于我自己的业务,信托的朋友我接触最多了。老实讲,信托在所有机构里,在开拓业务方面是最为轻松的。
    由于资本计提的监管政策,这相当于是限制了信托业务的供给。加之信托的监管驱动式的创新相比银行更为灵活,信托能够作为银行的替补,满足客户的需求。
证券业则受制于历史惯性,相对更为重视标品业务,在非标业务领域,没有参与到与信托业的竞争中来。信托业在这种形势下,从业人员活得相对滋润。以至于这两年行业收缩,经历冰火两重天的对比,信托人员的内卷反而感受最大。
经常有信托的朋友交流时感叹业务难做,项目推的多,落地的少。我会反回一句,你去试试券商的债券发行承揽业务,就知道什么才是业务难做了。





职业规划/实习/内推/简历/面试/秋招/春招 ……
任何个人规划&求职问题都可以来找UniCareer咨询!
【解决求职困惑,点此免费咨询】二、金融行业内卷的原因?
金融内卷的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行业的蛋糕没有做大。金融人士的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就是争夺蛋糕。在这种争夺蛋糕的过程中,部分金融工作逐渐沦为鸡肋。
金融行业的内卷,实际上从2012年已经埋下种子。2012年,政策上启动金融自由化,银行、保险、证券,甚至连非金融行业的互联网企业,都获得了较大的金融自由度,可以较为方便的开展金融创新。国家政策寄希望通过放权金融行业,实现突破,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与创新企业的发展。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围绕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业务成为主流。很多创新是一些突破政策限制地产业务与融资平台业务的监管套利式的形式上的创新,而没有有效突破风险管理能力的实质性的创新。中小企业与创新企业的融资形势进一步恶化。
金融自由化政策提供了施展空间,遗憾的是金融行业没有抓住机遇。
    互联网金融等不当创新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令各地政府头疼。资管领域的乱像,影响宏观金融的稳定性。
这些最终引起监管政策的调整,从金融自由化转向金融强监管。
    互联网金融企业大面积倒闭。资管规模收缩。
整体收缩,这正是内卷的写照。
以作者自身的工作经历来看,在2009年的时候,作者从事债券发行业务,那个时候很多民营上市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信用评级都达不到AA,但是都是很多金融机构争夺的优质客户。
时至今日,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民营上市企业债券融资处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在恶化,现在连行业靠前的信用评级达到AA+的上市公司,都很难发行信用债券获得融资。
行业龙头东方园林居然在2018年,有一期原本发行规模在10亿元的债券,最终募集5000万元,最终引发市场对于该公司的债务问题的担扰。
AA+评级的上市公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困难,那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形势可想而知。
对比美国,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BBB-以下的中小企业,能够非常便利的通过垃圾债券产品以及CDO产品,获得融资。而且融资成本并不高,正常的情况下,大概比国债要高出300BP。按照当前的市场形势,在4%的样子,而且期限很长,5年,10年甚至更长期限。
金融机构相互过于依靠营销而不是专业技能来开展业务,也与这个不能下沉客户的信用层级有关。因为,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家数众多,业务机会更多,实力弱小,相对金融机构处于议价能力偏低的一方。因此,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压力较小。同时,中小企业的风险较高,这需要金融机构有着更为强大的专业能力,能够控制风险。
增量业务无法实现突破,这是金融内卷的主要原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存量业务也在萎缩。
地方融资平台的业务:
地方债券大规模发行,这冲击了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融资业务。同时,地方融资平台自身,则更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虽然融资规模在增大,但是债券业务为金融市场提供的利润空间,相比信贷业务与非标业务要小很多。
房地产业务:
自房住不改以来,政策在限制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同时,对于房地产的融资也是进行精准式打击。之前当前银行的房地产业务已经收缩。很多业务需求转向信托,信托在此过程中反倒得利。然而,自2020年以来,监管进一步规范资金信托的运作,以及推出“345”新政,直接限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规模,房地产业务的蛋糕变小。



职业规划/实习/内推/简历/面试/秋招/春招 ……
任何个人规划&求职问题都可以来找UniCareer咨询!
【解决求职困惑,点此免费咨询】三、金融如何突破内卷(involution),实现进化(evolution)?当前的机遇与突破点
内卷,这本来是一个经济学的专有名词,是从英语“involution”翻译过来的。内卷是相对“evolution”即进化而言的。
2012年的金融自由化,最终以不合政策预期而以监管强化收场。由于金融体系对的系统重要性,国家仍然没有放弃金融,对于金融可谓不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除了英美等国家的金融一直有较为良性的发展之外,很多国家的金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之后,都陷入了内卷的困境。
典型的就是日本的金融行业。
在上世纪90年代金融大爆炸式的自由化未取得预期效果后,处于收缩状态。当前日本的金融有点半死不活的状态,基本上除了三大行围绕大型企业开展业务之外,大部分的中小银行的就是吸收存款,存放同业或是购买国债。金融行业的业务相当保守。日本的中小企业在无法得到金融的支持之下,也难以抗衡大型企业的竞争压力,无法出头。
出于经济转型的目的,政策并没有完全限制金融行业。2018年推出科创板,希望通过权益市场来激活经济并且助力经济转型发展这是金融行业新的机遇。
这两年与权益市场相关的金融细分行业,如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从业人士享受到了政策风口红利。当前的就业市场,金融专业里的年轻毕业生都将权益类融资相关职位作为首选。
除非能够实现将蛋糕做大的目标,比如大量的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发展。否则,估计这些行业的机构之间的竞争以及人才之间竞争,也会迅速强化。延续金融行业的内卷趋势。
从文化、经济、国民特性等来比较,中国更接近于日本而不是美国,长期内卷无法破局,金融行业可能日本化。
从商业盈利与金融企业风险治理的角度,当前的金融突破点除了权益类市场之外,还有几个突破点,可以做大蛋糕。
1、一个领域是房抵贷的证券化
市场空间巨大,风险可控,具备较大的盈利空间。目前,中国的房地产的市场价值约在300万亿元的量级。这类房产抵押品,是金融体系中非常宝贵的可以用于风险管理的资源。金融创新需要有效发掘这些资源的价值。
2、一个领域是上市公司的信用债券及以这些信用债券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即高收益CBO
目前达不到AA+信用评级的民营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比较困难。这些公司是中国的高收益债的主力群体。上市公司经过证监体系的深度治理,信息不对称较轻,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风险相对可控。
3、还有一个领域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证券化
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是由金融办监管的放贷公司,只能从事贷款业务,但是不能吸引存款,只能从股东及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小贷行业在2016年之前高速增长,整体规模曾接近万亿元。近些年由于资金渠道受限、风险暴露等原因,很多小贷款公司的股东开始撤出,规模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深耕本地,对于本地客户比较熟悉。相比银行,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一点,类似国外服务于社区的小型地方银行。小贷公司最大的发展瓶颈是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因此急需资产证券化。
由于中国的金融抑制,“小额贷款发放—贷款证券化—证券产品销售”的业务链条,利差较大,能够为相关机构提供可观的收益。
从金融技术来讲,当前中国最需要突破的就是结构化融资技术,尤其是其中的项目融资,即金融企业以项目未来现金流为风险管理的抓手,深入项目的运营与管理细节,接受并且管理项目相关的各类风险。
    在西方金融学语境之中,这类融资业务属于“非标准化融资”。而中国当前的地方融资平台业务以及房地产融资业务,是强主体信用担保和强资产抵押的业务,属于标准化融资。
标准化融资业务,实际上并不需要金融机构或是金融人士发挥金融的核心职能,即风险管理的职能。在其业务过程中,金融行业创造的价值非常有限。
只有“非标准化融资”,才能将蛋糕做大,突破内卷。



职业规划/实习/内推/简历/面试/秋招/春招 ……
任何个人规划&求职问题都可以来找UniCareer咨询!
【解决求职困惑,点此免费咨询】

本篇回答实习——字节跳动 国际化电商-数据分析师
岗位职责:
1. 深入参与国际化电商运营的日常工作,理解业务逻辑与需求,并将其翻译成可得易用的数据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与数据产品以及数仓团队合作产出数据看板及分析结论,对业务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2. 用户画像和流量分析,理解内容社区和电商用户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冷启和增长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选品,选达人,选内容判断冷启动表现和所在阶段;
4. 监测和衡量商家、商品和电商内容生态的健康度;
5. 参与运营团队的各重要项目。
岗位要求:
1. 本科及以上学历;
2. 精通Excel,sql,hive,熟练使用一项可视化工具;
3. 熟悉电商平台的指标体系,有内容社区经验者优先;
4. 逻辑能力和数据指标设计能力强,能做好业务和数据之间的桥梁;
5. 结果导向,较强的自我驱动和责任心,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优秀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6. 沟通能力强,英语工作能力优秀。
工作地点:
上海/北京
投递方式:私戳uni酱~
【求职干货传送门】
热点分析 | 送你满屏大炸弹: 微信8.0的表情你觉得好玩吗? - 知乎
券商行业分析| 我, 偷窥中金2021工资单, 看100次酸100次...
求职干货 | 我, 会数据分析, 薪资翻倍! - 知乎
求职干活| 如何拿到宝洁全职/实习offer?


UniCareer,专注技能提升的职场大学。 职前教育领域唯一获近2亿C轮融资的在线职场大学; 职前教育领域唯一被UBS、嘉实、苹果、Amazon、欧莱雅、华为、网易游戏、益普索、融创等上百家顶尖名企官方企业人才培训&招聘合作的在线职场大学; 职前教育领域唯一被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超30多所名校官方认证&课程采购的在线职场大学。
由UniCareer独家整理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声明:UniCareer发布原创求职干货文章及独家讲座福利等优质内容外,致力于分享优秀求职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UniCareer进行处理。同时,UniCareer也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
因为金融也在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周期里,收缩周期中金融机构之间、在争夺优质资产和资金来源的时候机构就在卷;
机构内部也同样,有有能力的、有有资源的,而金融机构职位就那么多,也就卷。
而在扩张周期就好一些,但当前这个周期要持续比较久的时间了。
更新一下:
    每个行业肯定都有人能赚很多,包括我下面提到的土木,但是我们这里肯定讨论的不是说个人,而是整个行业的整体情况;说互联网是因为老有一些互联网的人喜欢说自己多牛逼,然而一看pay我就觉得挺讽刺,互联网战投严格意义上属于pevc而不是传统互联网核心岗位。金融行业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都是赚钱的工作占比很大的一个行业了,大家用脚投票,不然也不会每年那么多转商科的学生凡是涉及XXX学校能不能去XXX岗位的,一律不回复,个体差异太大,不作任何评价。我只能说你可以自己去问问你自己的学长学姐就知道了,不用来这里问我。金融很大,不是说每个分类都能一来就百万年薪,有的部门本身只是和金融搭边但是本质和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差别蛮大,而且中后台和前台薪资差距本身就巨大,真的别拿你的个别部门来杠,没意义。其他行业的非核心部门只能说比你们更惨,更给不起钱。
以下为原答案:
因为最赚钱啊。以下均为真实,可千万别说哪有这么高,那说明你还没到这个层次接触不到这个层次的人罢了,好好提高自己才是正道。本人top ibd搬砖人。
你说的什么贴钱实习真的很多,但是据我所知真正的大佬都是自己找的,而且要找都是找到的含金量超级高的那种,内外资都有。金融应届生高端职位随随便便在大陆起薪不说过7位数,拿个40W+的大有人在。其他行业哪个能给这么高?
可千万别说互联网,互联网我又不是没求过职,也就核心岗位产品类的后期能和金融拼一拼,这也还得要你是核心产品组,后期能达得到200-300W的package,因为金融如果是头部公司,工作3年肯定上7位数了,工作5年内你肯定能遇上至少一次风口,做过一个大deal,那么那个时候你的薪资就可以突破200W。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金融是少数越老越吃香的行业,因为它极度依赖你的人脉和经验,互联网有几个是依赖你的这些?互联网现在平台化相当严重,如果你是技术岗,是肯定有30岁危机的,金融则是你只要还在位置上,抓住风口,金融是一定有周期的,工作10年至少能遇上一次,少则200W多则九位数都不在话下,请问就算是现在普遍认为对普通人最友好的计算机都比不了,其他任何一个行业又有谁能比?
最后就是卷,说实话是越来越卷了,不就是阶级固化,别的行业一样在变卷。但是你只要入了行,就是人上人,别想那么多。选对行业,才是真正能脱离苦海的关键。你去学土木我怕是一辈子都拿不到7位数的pay吧,而这可能只是优秀的金融应届生去外资ibd的起薪。
不是需要竞争,有人更强就叫卷。作为投资/投行从业人员,我负责地说,有人需要倒贴钱金融实习,大概率是自己不太符合要求或者申请渠道有问题,找了什么所谓的内推渠道。否则正常渠道招聘实习生,我们从来不需要别人贴钱,相反还要付别人工资。这种不交钱的实习生多得是,不是人家本身资质背景好就叫“卷得比较成功”。
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为了创造更多收益,不是为了帮你实现“不卷”,金融行业为什么这么竞争激烈,因为很多人想进,为什么很多人想进,因为它提供的收益还不错。为什么提供的收益还不错?归根到底,资金是当前中国各行各业发展都需要的最稀缺资源,而光看我们金融行业给出的利差你就知道这一点了。那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很强劲,有些国家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说明什么?说明资金让他们玩,他们都不能产生足够高的回报。
当然,其他行业也有给出回报比较高的,比如你提到的互联网。但金融行业往往有自带的光环效应,当然,工作状态上,大部份岗位的辛苦程度比互联网还是要稍好点。所以还是会很多人想来。而关键的一点是,互联网是个技能驱动的行业,因此不是谁都可以做。金融的工作,说白了没有多神奇,是个人都可以做,所以理论上想进入的人就会更多。竞争当然也就水涨船高。
不是什么行业都可以用一个“卷”字来形容。人家资质好一点,获得的东西更多更好,整个职业生涯都不同。努力了没用才是卷。
因为金融是一个有严格人数上限、金字塔式非常严重的行业。
1.金融机构经营严重依赖“牌照”,就是说需要有国家特许经营才能营业,不是谁都能随便开个银行、保险、信托的。
所以这主动了机构数量、从业人数是有上限,扩张很慢的。
没有增量,只能内卷。
2.金融行业金字塔严重,700万在册从业人员,90%都是保险和银行基层从业人员,你理解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行、私募大佬占比不到10%,很难向上跨越。
顶部人数少,自然卷的更厉害
这还算卷?你去看看艺术多卷吧
诗人的孩子生下来会写诗
演员的孩子生下来会表演
歌手的孩子生下来会歌颂
官迷的孩子生下来会……
所以,金融还算怎么卷?
再者说了,人家这也算中收……
哥们,如果实在觉得卷的话,不行咱就学计算机吧
没准程序员的孩子生下来就会加班,也算给孩子提前适应一下
题主说到银行,这些年来其实我也劝退了挺多人,但之前我也发过这两张,感受一下,或许就明白了。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问题在于,这只是表象...
知乎上如果有银行业从业的朋友,或者了解一些的朋友,可以来谈谈工作压力...
我之前写过这篇,感兴趣可以读读:
员工跳楼,原油宝爆雷,客户隐私外泄——银行业“后浪们”可还好?
金融有35岁裁员吗?如果没有,那显然是IT行业更卷。
因为好,而且这个好字你现在理解不了,不然就不会问这个问题。
你理解的好是绝大多数人都说好,最好的,就像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公务员,可惜这种职业都是百里挑一的。绝大多数知乎人也是这种理解。
你理解不了的是,好是个相对概念。假如有365个行业,哪怕金融排第10,那是很好的范畴。你只知道很多人吐槽金融,不知道的是吐槽其它行业的更多,你只知道金融差,不知道90%的行业更差。
一个行业的好,不是指所有人都好,而是平均数好,中位数好,更能看到希望。哪怕是互联网行业,大部分人也谈不上好,很多公务员岗位也只能是鸡肋,但是平均数有优势,也有更多希望,就是好。
一是金融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没想到吧,金融做到顶就是销售,要出去social的,越老越有人脉越能赚钱,那你年轻时候可不得多付出点
二是金融能提供的岗位可太多了,银行总行考虑过吗?政策行考虑过吗?几个top学校的定向选调考虑过吗?难道做金融就得年薪百万没有生活才算成功?难道就只有市场端才算金融?有这种想法,要么你本硕在上海,要么你压根就没入门,财贸的就业选择比你想象中多得多
三是互联网太强了,跟互联网比起薪,有哪个行业比得过吗?眼光要长远
竟然有人还问要不要考研去法律这样好考公,笑了,经济法律计算机历来是体制内招聘大户,更别说现在政策行这些基本等同于公务员,我都不知道从金融跳到法律是要干嘛,是法院检察院比银保监证监竞争小还是他们给钱比金融口的体制内机构多?
很多人真的是,又不在业内,大部分人的学校也摸不到非银金融的门槛,在这人云亦云金融卷干嘛,任何行业到达成熟期后都是一小部分玩家拿大部分利益,卷不卷的,跟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说句难听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拿到内卷的入场券
金融行业目前看来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更重要的是稳定,近20年来,金融行业薪酬排名大多数时候都在榜首
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就业者选择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态,那个金融行业就会选择更优秀的人员加入。就是掐尖,所以金融行业人才比较多,至少985、211学校毕业的很常见。
进入金融行业的金融应届生都是比较优秀的,所以事情做得特别漂亮,学习能力也强,但是银行的坑也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做领导吧,能胜出的只能是少数,那让金融系统怎么筛选了,不管怎么选都会出现卷的情况,就是做事吹毛求疵,有一点不对,就开始找茬,毕竟优秀的太多,比你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就卷了。
那为什么会卷了,那是由我国金融行业的性质决定的!
在我国金融行业里是资源>专业>人才。
我国金融行业80%上都是国有性质,而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金融牌照,牌照所对应的就是政策优势,像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等民营的很少,即使是民营金融机构的限制也很多。
像四大行为什么能做这么大,就是因为他是全国性银行,政策优势明显,四大行利率较低,而一些业务也是优先试点,你说你民营银行靠技术、靠专业、靠服务能做过全国性大银行,基本不可能。
所以就决定金融行业里最重要的不是你来创新,而是来好好按既定政策执行,最重要的是有资源,给银行创收或者带来相对竞争优势。
资源更具体一点就是拉来资金或者能拉来资金的预期,这个是靠努力很难实现的。
但是电视剧里也有过你在金融工作中,服务好认识几个老板,支持你,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但是那个比例真是太少了。
这就跟摇号一样,你运气好就碰见,运气不好就碰不见,但有个说法,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你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如果有人和你说这种鸡汤,那估计这个人也做得不好。效率很低。
其实大部分没有资源的,那就是专攻技术。
技术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资料做得好、做事勤快,任劳任怨,其实这些用处不大,效率很低,真正的核心你要么能解决客户问题,或者能客户带来收益。考个证书能提高客户对你的信任。
而内卷的结果就是让领导满意,而最终发现领导也是内卷的一个受害者,就是一个循环。
金融行业其实人多不一定赚钱,赚钱的业务也靠那么几个有资源的人。
金融行业里人才需求这么多,还有一块业务,那就是风险,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会说风险无小事。
而刚开始说资料做得好,写东西有严谨性的就能发挥专业优势了,也是让这部分人心理有一部分安慰,因为不是你写的东西没有看,而是有一帮专业的人帮你看,还能提出不少意见,让你进步。
风控和业务人员互相研究业务,互相砥砺前行,业务精益求精,就形成最强的内卷,风险宁愿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那就是真的卷,是发自内心的卷。
金融行业做多了大多数会颓废,特别是银行业,投资行业还好一点,至少你赚钱了,你还能牛起来,银行业投资是有不能亏的考核指标。你不亏最好方式就是少干、买优质的债或存单,这个也没啥好炫耀的。
总结起来,金融行业卷是由于行业性质所定,国有性质企业更注重稳定,而进入的人才想快速发展,而且预期很高。归根到底金融行业内卷,对美好职位的向往与金融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当然啦,大家也不要太悲观,开头说了金融行业平均薪酬还是数一数二的,能做高管的是少数,赚不了年薪几百万也不要灰心,在金融行业当个业务骨干收入也能在同龄人排名靠前。
虽然我们有进入金融行业暴富的心,但也能接受在金融行业慢慢变富,金融行业没有资源,也可以通过考证提升专业,本人是通过CPA+法考,对自己帮助很大,也是建议大家能去考一下。
知乎上就有免费学习资料,这是一年内通过专业阶段全部六科的老师教授的CPA在线课程,不仅有真题目,里面有对真题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快速抓住重点,方便实用,推荐给大家。
可以先把资料搜集起来,万一哪天想通了就要考了呢?
而且一不小心,CPA就过了啦。
人还是多一些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世界上有一些人,匿名编了点故事哗众取宠,被拆穿了就以别人孤陋寡闻来搪塞。
这个答案和下面楼主的回复,充满了科幻小说一般的胡说八道,但凡一个在这个行业干过3个月的小朋友都编不出这么弱智的故事。从他的行文看,大概率是个新入职甚至实习生的身份,听了点都市传说上来编故事装个逼,他自己根本没拿到过他吹嘘的什么百万年薪,真正的投行老油条都深知闷声发大财的道理,根本不会蠢到上来发这么蠢的帖子拉仇恨。
为什么金融这么卷?刚上来看到这哥们不知道是破防了还是怎么滴了,在答案里cue了我以后整个答案都被删了,原因是骚扰辱骂,真是好笑。这货连评论区都关了,不知道后面准备玩什么套路。


老子我行得正坐得直,匿名我都不屑于开,有什么东西都能找我私信求证,就问问某些编故事的无胆鼠辈敢把匿名关了再出来对线吗?笑死个人




以下正文:
世界上没有两个月能做完的企业债。企业债众所周知的周期长,光做材料做底稿过内核两个月都是快的,不要说在发改委审批动辄就是半年以上。就算批文全搞定,临发行还要涉及做发行稿、发行文件备案、询价找量、发行后备案等等一系列工作,光这些固定动作都要花费一个月时间,两个月做完企业债你是在做梦?
世界上没有10个亿(10个亿是他自己在评论里默认的)总额单笔收费1.2亿的企业债,除非收的是黑钱。大多数10个亿的项目,500万是大项目,1000万是高收费,超过5000万几乎没有,收到1.2亿是什么概念?很简单的道理,你收的承销费相当于企业借款的手续费,企业凭什么支付1.2个亿让你从市场上借10亿的钱?他们是脑残吗?
2020年度证券公司债券主承销佣金收入排名,中信建投22.74亿排名第一,一个1.2亿的项目相当于中信建投全年债券业务收入的1/20,相当于排名第十的开源证券的佣金收入的接近1/5,在所有92家券商里单排就能排进中游水平,这牛是吹得有多离谱?你们家不会是结构化做上瘾了把违法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了吧


世界上没有一个券商可以把一个估值7%的企业债发到4%。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在淘宝100块卖一个京东上卖10块钱的东西,还骗到了一群人精一样的机构投资人来买。券商又不是变魔术的,10块钱的东西吹到20块还有可能,吹到100块你是把机构当蠢蛋?
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因为一只企业债对赌给券商2个大点一个多亿的承销费或者财顾费或者其他任何什么费用,除非这笔钱是黑钱。企业虽然整天逼券商压价,但大多对自己的融资成本还是有点数的,不可能去做这种无谓的两个多点上亿元的对赌,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地方审计查个天昏地暗。关键是,他做这个对赌意义何在?券商间的债券发行能力差异有是有,也不可能大到两三百个bp的地步,这个钱自己不拿,白白跟券商对赌掉是图啥?
他在评论里说的浙江江苏的客户愿意签对赌就更显示出这套东西就是编造的,他可能以为浙江江苏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所以愿意签对赌。然而实际情况是浙江的债券成本低得不可思议,常山县算省内倒数的穷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亿,只有百强县最后一名的四分之一,但他们私募债发行利率5.80%,完爆一溜省级平台,这种平台怎么可能跟券商对赌2个大点的利率?我知道可以签对赌或者总包的地区大多是债务率偏高的贵州、四川的某些区县、苏北的部分地区、山东的某些地级市和现在已经在债市见不到的民企,在七八年前这类对赌或者总包的项目确实有过,但是现在这样操作早就已经不合规了。这些地方要是一个7%估值的债发到4%,不单是轰动市场,第二天可能监管就上门了。
大部分债券的低价量都是发行人自己去和地方上关系好的银行勾兑的,和主承关系并不大,这种量说白了就是发行人和机构换资源,是发行人自己的资源,他怎么可能拿自己的资源出来和券商对赌?
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券商的债承普通员工“不怎么出差”。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券商,他的债承业务可以不怎么跑客户现场,底稿只要寄给客户,客户就能帮你盖完寄回来。这个行业里客户就是爷,十个里面可能也就一个客户会专门找个人帮你做盖章这种活。这个你随便问一个做过债承实习的人都知道,大多数实习生都是干这个的,在清北复交一块砖头扔出去可以砸到十来个做过债承实习的,要证实这件事很容易。顺便这位答主还说,债券项目的底稿一个上午就能搞定,各位做过债承业务的同学们,你们信吗?
券商给员工单个简单项目发800万奖金那是做梦,这概率就跟买彩票中五百万一样离谱,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头部券商都是大锅饭,年景好一点的百来万,差的十几万甚至没有。就算不是大锅饭,大券商的普遍提成比例在10%上下,就哪怕他那个项目真收了1.2亿,1.2亿的项目总共分出来的钱也就1200万,还要扣掉项目费用、公摊费用、中后台和销售部门奖金、团队部门领导分成,扣完大概就只剩800万了,再承揽承做分,一般都是承揽拿大头,如果这个债真的是销售力压300个bp,绝对销售部门要拿一大块奖金,承做怎么可能拿800万?
也不知道是哪家实习生出来装优越编故事满足虚荣心了,已举报该回答涉嫌编造经历
萝卜岗的意思是,只有你是萝卜你才能去,你不是萝卜的话,卷疯了也没卵用。
你要是家里有个大佬,每年大佬公司的钱在你单位过过手,
就算是银行分行行长你天天让他叫爸爸他也可高兴了。

真的,这年头,楼里碰到三四十的你可能不知道他水深浅,
但凡楼道里看到个二十多的,
家里有大佬没跑了……
动不动就是什么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回来的什么的,
拉起资源来都是一车车的,你还卷个毛卷,
陪太子读书有啥意思。
公司平均年薪100万,你拿20万,很有面子哦?
要么到后台来,跟我们这种老油条一起陪领导过家家……
这也不是搞金融了啊,呵呵呵。
穷人不要搞金融。
搞计算机。
听美国佬的,他们也是清教徒高贫富差距国家,倍儿有经验。
一代工科二代医生计算机三代律师金融,准没错。
金融律师是很典型的非生产型职业,他们的劳动价值在于变现他们的社会关系。
穷人有个蛋社会关系……
你不要看前十几二十年野蛮生长的时候,
没社会关系的也能硬搞点关系出来一路吃过去,
那是十几二十年前。
退一万步说,做律师还说不定能凭本事建立社会关系网,
做金融的,呵呵,努力一年不如别人叫一声爸爸。
本来想展开好几条一二三四写,但是想想还是懒得了,就放个标题在分割线之后供君参考吧...毕竟很多已经走上金融这条路的人船大难掉头。我并不劝退金融,我只是建议还没入行的人,还有那些在准备报考金融的学生设定一个合理的期望。
金融行业的光鲜只属于那1%顶尖的人。我知道准备来这个行业的人天赋和水平不会太差,但是水涨船高啊。选择事业就是投资 —— 投资你的人力资本。寒窗苦读,到处社交,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两不误,不可谓不辛苦。对于那些力争成为Top 1%的人, 我想送一张芒格的common sense供君参考:


当然了,人才也分大才小才,人也分主动被动,运气分好坏,脸分好丑,家里分有背景没背景等等等等,个人做好自己的打算就好了。下注不要老想upside,多想想downside,看准了再出手。
原本计划写的几个标题
    极个别明星造就了社会对于金融行业报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投入时间长投入金钱多,获得技能没有规范评价标准,金融学子转型意愿低难度大;路径依赖导致后续的劳动力供给调整周期长

    少数“精英”足以撬动亿量级的资产,且事业时间跨度长,与别人组队的复合效应又差代际继承+名校圈子+私人关系瓜分了大部分岗位,导致实际需求极小资源和信息是金融收益的首要来源之二,两者皆具有排他性,占有者鲜有拉人入伙的意愿

    金融市场噪声太大,短期来看运气决定投资表现,因此对从业者的甄选应该注重其体系而非结果,然而大众投资者对此一缺乏了解二缺乏能力,他们对短期投资表现的追逐外加运气的不可控,导致二级市场从业者过度竞争
我发现金融是一个可以说是从业者最喜欢下大本钱维持行业外表的行业,而且从业这也乐意维持这种神秘感和劝进来维持是个自我增殖俊才系统,结构有点像芝加哥黑帮,当然pay要好一些
你猫这种喜欢自主给行业降格的人来说出来,应该是行业内部很多俊才最喜欢贬低和鄙视的,上次喷了一圈闪闪发光引到了很多火力,我甚至有些窃喜
当然嘛,像你猫这样自甘low的人多一些,这个行业的氛围可能会好一些,俊才的自我增殖会慢些。当然我也要劝进:
灰佬们,来卷死我们俊才吧。
看了一圈还是觉得没人说到点子上,金融卷是因为金融本质使然,金融归根到底是people business。文末简要提下现在的行情该怎么卷出来
一、“人为”构成的金融本质——金融的光鲜属于0.01%
1、下面几句话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这么回事、或者曾经有过这种认识:
(1)我性格内向、不擅长交际,是不是不适合进投行、搞金融啊?
(2)金融从业者是不是每天都西装革履、出入五星级酒店、谈判桌上指点江山、动不动就并购重组做大生意?
(3)做金融是不是一定要有资源、有人脉,不然永远都混不出头?
上面的观点或许都有失偏颇、不尽完善,但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些现象,谈金融你很难跳出“人为”的圈子,不论是撮合交易、发现价值甚至创造价值。
有人问我投行业务最难掌握的技能是什么?——是人啊
投行业务里最难掌握的是什么技能?2、所以说,一旦核心是人,那么,就非常容易形成这种事情,比如:
我发现金融是一个可以说是从业者最喜欢下大本钱维持行业外表的行业,而且从业这也乐意维持这种神秘感和劝进来维持是个自我增殖俊才系统。——黑猫Q形态
二、“人性”促成金融的内卷——金融的光鲜必须只能属于0.01%
既然是人,接下去的表现就可以是非常多了:
1、护城河,形成排他、可延续的集体力量,所谓校友资源、高端饭局不外如是。
资源和信息是金融收益的首要来源之二,两者具有排他性,且占有者鲜有拉人入伙的意愿。——陈皇宇Renco
如果真有股市上稳赚不赔的秘诀,怎么可能会有人愿意把这种方法告诉你呢?如果要告诉,一定是告诉我的亲朋好友、同门师兄弟,或者,至少,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道理是一样的
2、高度曝光+匪夷所思的回报期待
金融市场噪声太大……个别明星造就了社会对于金融行业报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少数人撬动了亿量级的资源——陈皇宇Renco
所有人都知道A股牛短熊长、赚者极少亏者极多,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击败大多人的幸运儿。就这样,纷纷入局。
道理是一样的
3、于是乎:
一方面,资源高度集中且信息极度不透明: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掌握着其他绝大部分从业者无法触及的资源与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人会卷不出来
另一方面,成功几率极小但成功后收益巨大:当所有人都相信这种投机、赌博式的机会存在后,永远不愁有更多且越来越多的人会入局、进一步加剧卷
前者促使金融永远是为少数人创造巨大财富,后者则促成金融行业的竞争匪夷所思的激烈空前。
突然想起来一个挺喜欢的大V说的话,只要资源高度集中且不透明,成功几率很小但成功后收益很大的行业都特别卷!金融业,娱乐业都卷。——小毛孩
还是人性使然的事情,看到人家三五年都年薪过百万了,对谁都是莫大的吸引力。
想问下各位金融硕毕业去三中一华投行部和去同等级公募做研究员如何比较?三、尽人事:如何卷出来?
面对客观的事实/规律,妄言质疑是无用功,认识它、适应它然后利用它,甚至以后你有机会改变它:
1、新世纪之出的红利是时代的进程,国运使然,心态要正,羡慕过去不如分析当下和未来。
2、最大鸿沟还是教育背景,且国外的弯道超车思路越来越不可行(尤其是澳洲泛滥),第一学历很重要
3、但可能最大的变数还是自己对于职业路径的尝试以及实践:
(1)除了教育背景,实习/实践经历也是进入圈子的良机,时间允许越早越好;
(2)反对将一切时间用于考证而非出门看社会、看世界;年轻是最大的资源,时间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因为,知识的学习是持续性的(以后也可以学,也是必须更新的,反而是你的逻辑感比什么CPA、CFA重要且有用多了),但时间不可逆:趁年轻,早点出校园看看吧,而不是在此空抱怨的。
以后有空会更新,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1757
帖子:7835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