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
1946年11月10日 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晋北野战军番号,将部队统一整编为1,2,3纵队 归晋绥军区直接领导指挥
1纵 司令员 张宗逊
2纵 司令员 王震
3纵 司令员 许光达
1947年2月 为粉碎国民党进攻延安的企图,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1纵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3旅共19个团,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张宗逊
3月 晋绥军区第2纵队调至陕甘宁边区
16日军委决定边区所有部队归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
7月31日 中央军委致电彭德怀并告贺龙 ,习仲勋及西北局,指出:“西北野战兵团定名被西北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 彭德怀
副政委 习仲勋
到11月为止 晋绥军区2,3纵队都划归建制,此时西北野战军下辖5个纵队 共7,6万人
1949年2月1日 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
下辖的纵队 依次改为军
第1军: 军长贺炳炎
第2军: 军长王震
第3军: 军长许光达
第4军: 军长王世泰
第6军: 军长罗元发
第7军: 军长彭绍辉
第8军: 军长姚喆
直辖两个骑兵师
全野战军共15,5万人
5月 以晋绥军区第6,10,11军分区各1个团组成第18师,归第8军建制
以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3个团组成独立第5师归第7军建制 改称第21师
同月,第8军与骑兵第1师合并组成绥远军区,归华北军区建制
6月 第一野战军成立第1,2兵团
1兵团 司令员 王震 下辖 第1,2,7军
2兵团 司令员 许光达 下辖第3,4,6军
全野战军 17.6万人
二野:
1945年9月 为举行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组成了冀南,太行,太岳3个纵队
10月 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了第1纵队 ,将冀南,太行,太岳改为2,3,4纵队
1纵 司令员杨得志
2纵 司令员陈再道
3纵 司令员陈锡联
4纵 司令员陈赓
11月 又相继组建第6,7,8纵队
6纵 司令员王宏坤
7纵 司令员杨勇
8纵 司令员谢富治
12月 8纵番号撤销
1946年7月14日 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
1947年3月 1纵和7纵合编为第1纵队 司令员杨勇
7月 野战军主力第1,2,3,6纵南征进入大别山 称刘邓大军
8月 又新建5个纵队
8纵 司令员 王新亭
9纵 司令员 秦基伟
10纵 司令员 王宏坤
11纵 司令员 王秉璋
12纵 司令员 赵基梅
野战军第4,9纵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以及太岳军区第22旅组成一个作战集团 称陈谢集团 ,第10,11,12纵队归刘邓野战军建制,南下,第8纵队 归晋冀鲁豫军区指挥,刘邓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共19.8万人
1948年5月9日 成立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下辖1个二级军区和6个三级军区 其中豫皖苏军区 司令员粟裕
中原野战军由刘邓大军和陈谢集团合编而成 下辖第1,2,3,4,6,9,11等7个纵队
1949年2月5日 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 下辖3个兵团
3兵团 司令员 陈锡联 下辖3个军
第10军 军长 杜义德
第11军 军长 曾绍山
第12军 军长 王近山
4兵团 司令员 陈赓 下辖3个军
第13军 军长 周希汉
第14军 军长 李成芳
第15军 军长 秦基伟
5兵团 司令员 杨勇 下辖3个军
第16军 军长 尹先炳
第17军 军长 王秉璋
第18军 军长 张国华
2月12日 特种兵纵队成立 司令员李达,全野战军共28万余人
1949年3月 组成河南军区 下辖第58军 军长孔庆德,5月1日 组成第19军军长刘金轩,并建陕南军区,之后19军 拨归西北军区建制,归一野建制。
三野:
1945年10月 新四军和山东军区成立津浦前线野战军
1946年1月 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司令员 陈毅(兼) 下辖1,2纵 和第7,8师
1纵 司令员 叶飞
2纵 司令员 罗炳辉
7师 师长谭希林
8师 师长 何以祥
1945年11月 华中野战军成立,隶属华中军区 司令员粟裕
下辖4个纵队
6纵:司令员王必成
7纵:司令员姬鹏飞
8纵:司令员陶勇
9纵:司令员张震
5,6月间,华中野战军进行了整编 第8,6纵扩编为第1,6师,并组建第10纵队
1师 师长 粟裕
6师 师长谭震林
10纵 谢祥军
1947年1月下旬 山东,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 陈毅 副司令员 粟裕
1纵 司令员 叶飞
2纵 司令员 韦国清
3纵 司令员 何以祥
4纵 司令员 陶勇
6纵 司令员 王必成
7纵 司令员 成钧
8纵 司令员 王建安
9纵 司令员 许世友
10纵司令员 宋时轮
11纵司令员 管文蔚
12纵司令员 陈庆先
8月成立13纵 司令员周志坚,同时华东野战军组成西线兵团(亦成陈粟大军)和东线兵团(许谭兵团)
西线兵团领率机构和领导人由华东野战军领率机构和领导人兼任 指挥第1,3,4,6,8,10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转入外线作战
东线兵团指挥第2,7,9,13纵留山东内线作战
到11月华东野战军 已发展到37万余人
1949年2月 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
下辖4个兵团
第7兵团 司令员王建安
第21军 军长滕海清
第22军 军长孙继先
第23军 军长陶勇
第35军 军长吴化文 (济南战役起义的吴化文部)
第8兵团 司令员陈士榘
第24军 军长王必成
第25军 军长成钧
第26军 军长张仁初
第34军 军长何基沣 (淮海战役起义的第132师)
第9兵团 司令员宋时轮
第20军 军长刘飞
第27军 军长聂凤智
第30军 军长谢振华
第33军 军长张克侠 (淮海战役起义的第59军)
第10兵团 司令员叶飞
第28军 军长朱绍清
第29军 军长陈美藻
第31军 军长 周志坚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
特种兵纵队 司令员陈锐霆
全野战军共58.1万余人
四野:
关内各战略区部队进入东北后,迅速进入了整编和扩编,至1945年12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下辖
新四军第3师 师长 黄克诚
山东第1师 师长 梁兴初
东北挺进纵队 司令员万毅
第2纵队 由山东第6师改编 司令员吴克华
第3纵队 由山东第5师改编 司令员胡奇才
第2,3纵队归东满临时指挥部指挥
第16军分区 司令员 程世才 (下辖第21,23,24,25旅)
第359旅 旅长 刘转连
1946年1月 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第1师 原山东第1师 归总部直接指挥
第3师 原新四军第3师 归西满军区建制
第3纵队 (下辖:第7,8,9旅) 归南满军区建制
第4纵队 (下辖:第10,11,12旅) 归南满军区建制
第7师 师长 杨国夫
第359旅
第7纵队 由东北挺进纵队 司令员万毅 归东满军区建制
第22旅 由山东第2师主力和范德林团编成
第23旅 有山东第2师第6团和德惠地方武装等部编成 (该旅于5月撤销番号,部队分别编入第22,23,24旅) 归东满军区建制
1946年6月 东北民主联军调整部分领导人,调整后,总司令员兼政委林彪,副总司令员周保中
8月 第1纵队 司令员万毅 (下辖第1,2师,分别由山东第1,2师改称,第3师,由第7纵队组成)
9月 组建第2纵队 司令员 刘震 (下辖 第4,5,6师)
10月 组建第6纵队 司令员 陈光 (下辖第16,17,18师)
这次整编,连同原有的第3,4纵队 东北民主联军共辖5个野战纵队
1947年1~4月间 第359旅改编为独立第1师
松江军区哈东分区第1,3,4组成独立第2师
吉北军分区警卫团和舒兰,榆树各1团组成独立第3师
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第10,11,12团组成独立第4师
3月底 晋察冀军区所属冀热辽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
5月 组建辽吉纵队 司令员 邓华 (8月辽吉纵队改第7纵队)
组建第8纵队 司令员 黄永胜
组建第9纵队 司令员 詹才芳
10月 组建第10纵队 司令员 梁兴初
至11月 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发展到31,3万人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
8月13日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 将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的领导机构分开。野战部队归东北野战军指挥,地方武装归东北军区领导
东北野战军 司令员林彪 政委 罗荣桓 下辖12个步兵纵队 1个炮兵纵队 另15个独立师和3个骑兵师。
1948年11月13日 东北野战军将第1-12纵队改称第38-49军
1949年3月11日 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司令员林彪 政委 罗荣桓
下辖2个兵团部,12个军,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纵队,1个骑兵师,2个整训师及6个后勤分部和南下工作团 及两广纵队 共88万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