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17:52   7428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正序浏览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52:15
引自 @汪有 的想法 这条同步发了微博,微博有条评论:雪崩的… - 社区
“雪崩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其实恰恰不是:雪崩不是因为雪花不负责任,而是雪花的堆叠结构出了问题。

胡夫金字塔千年不倒,并不是因为胡夫金字塔的石块都勇于承担责任,而是建筑设计是稳态

同样是石块,好的制度和堆叠方式,可以让在比萨斜塔负不起责任的石块,在胡夫金字塔这里,依然安全。

这远比单纯要求每一片雪花“负起你的责任”,要更有意义。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52:14
这句话是极大的误导,无论是本意还是引申意。它巧妙地将雪崩的责任引向了每一片雪花,无论有没有责任,大众思辨的边界就停留在了这个微观层面了。
然而,对于每一片随机飘落的雪花而言,它们附着的位置本来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而一旦处在雪崩的轨迹上,它们便没有丝毫反抗能力,唯一且注定的命运就是被雪崩裹挟,被迫成为其一部分,进而被痛批要承担“责任”。
而它们的“责任”具体是什么?难道无能为力地被风吹落在哪里动弹不得也是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吗?
当我们痛心疾首每一片雪花动弹不得的“责任”时,却有意无意忽略了本质的问题:雪崩真正的原因难道不是那足够长足够秃的滑坡吗?
落在平地上的雪花,哪怕几米厚也掀不起任何波澜,而倘若它们“不幸”落在了滑坡上,对不起,薄薄一层也要承担雪崩的责任。至于滑坡本身反而没人去提。
但哪怕孩子都知道,雪崩的真正原因不是雪花,而是滑坡不足以维系雪花间力的平衡罢了。
而想要真正能够杜绝雪崩的再次发生,痛批每一片雪花真的有用吗?哪怕把整个雪山每一片雪花都批个狗血淋头,哪怕整个雪山每一片雪花都自己羞愧反省,滑坡就在哪里,该崩的时候绝不会因为雪花的羞愧反省而稍有迟疑。哪怕一些雪花进化出自我移动的能力,雪崩还可以进化成伤害力更大的泥石流。一言蔽之,只要有坡,定会有灾,几片雪花的位置和想法根本毫无影响。
唯一的治本之道就是填坡和植树。滑坡太长,就一铲一铲把法治的土壤填瓷实,就一棵一棵把道德的林木栽扎实,让每一片雪花能够踏踏实实地落在足够支撑和平衡彼此力的冲突的平面上。
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如此等滑坡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侵蚀。再没有比逼迫每一片雪花承担滑坡的责任更误导的言论了,因为当这么做时,我们实际上已默认了滑坡天然而合理的存在,并更进一步成为让其更加陡峭的力量之源——难道不正因为站在滑坡上,我们才有了直着腰板批判雪花的“高地”吗?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52:13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个「倒插门」的女婿,被所有人瞧不起,终于有一天忍受不住人们无尽的「嚼舌根」,选择了同归于尽。
雪崩的时候,任何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这是一场「误杀」。
初见祥叔还是在我小时候,2003 年老家的大堂上。
自我上小学后,老家的大堂一直黑漆漆、空荡荡的,只有逢年过节大伯才回去把灯打开,烧三炷香插在供桌上的香炉里。那天,大伯坐在上首,金姑沉着脸坐在一旁,几个亲戚也脸色铁青地围坐着。我从外面玩透了,汗涔涔地刚冲进大堂便看到这个阵仗,吓得赶紧缩到妈妈身边,不敢作声。
「你倒是说说看啊,这次又给你妈汇了多少钱。」金姑的声音很大,却迟迟没有人回答,她又紧盯着角落里的身影,提高音量质问:「好意思拿,现在怎么又没有脸讲了?」这时我才注意到,旁边角落里还坐着一个人,黑黑瘦瘦的,驼着背坐在一张没有靠座的独椅上,始终没有抬过头。
看对方没有反驳的意思,金姑说得更来劲了:「你妈那个病,砸多少钱都是死路一条,对不对?」「你弟都成家这么久了,凭什么还要我出钱来帮衬?」一直没说话的爸爸开口打断她:「老六你少说两句,结婚这么久,他妈生病了,拿钱治病也是应当。」我正觉得爸爸说得没错,金姑却说:「妈什么妈,他也不看看自己现在姓什么,已经姓金了,你以为还是姓黄啊。」
「我不管,反正现在哥嫂们都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你要再这样,我绝不轻饶你。」金姑指着那人骂到,而他怨念至深地看了她一眼,终究没有说话。
回到家妈妈告诉我,方才被金姑「审讯」的正是两年前刚和她结婚的丈夫祥叔。祥叔是入赘过来的,没有彩礼,所以两人也没办婚礼。平时金姑嫌他丢人,从不和他一起露面。这次因为祥叔母亲重病,他偷偷从账上划去几千元手术费被金姑发现,金姑才兴师动众的召开这样的家庭会议。
彼时我尚不懂入赘为何物,只感觉祥叔在家里的地位极低。那天审讯,分明他已经在堂上像犯人似的被以金姑为首的亲戚轮流指责,却还要在亲戚们作鸟兽散之后,在金姑的呵斥声中留在大堂清理垃圾、摆好桌椅,唯唯诺诺地跟在金姑身后离开。
而至始至终,堂上都无人过问他母亲的近况。没人知道她得了什么病,也没人关心她的病治好了没有。
金姑不是我的亲姑姑。困难时期,爷爷走得早,凭奶奶一人的供销社工资养不活爸爸他们五兄妹,于是她又嫁给了后来在客运站工作的金爷。
金姑是金爷和前妻的女儿,有着正儿八经的城镇户口,她是家里的老幺,没吃过苦,大伯被下乡的时候,她还顺利读了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镇上的百货大楼工作。90 年代末奶奶过世后,金爷和我们的往来渐疏,只听得他发展得不错,在市里还买了两套房子。
金姑快三十岁时,老家村上起了流言。有人说她觉得自己条件好,以为能抬着鼻孔选老公,没想到挑来挑去最后变成了「没人要」。这话传到金姑耳里,她直接找到嚼舌根的妇女,指着人家破口大骂:「你不也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敢说我,臭婆娘,横竖也比你个寡妇好使!」
眼看得罪的人越来越多,金爷终于打算自己物色个女婿。据说金爷是家里的「独苗」,此生最想有个儿子来传承血脉,无奈只有金姑一个女儿。所以金爷想找个能给自己当儿子的女婿,开出的条件也很诱人:只要愿意上门,就帮对方解决城镇户口、工作、房子问题。
但金爷的要求也颇高,他希望女婿最好已经父母双亡,这样才能全心侍奉自己;女婿不需要太有钱,这样才好控制;将来女婿和女儿有了孩子,还必须姓金。
这样的要求让许多「有志之士」都挥手拒绝,直到媒人在离市中心十多公里外的大山村里找到了祥叔。
祥叔住的木律村,从最近的车站下车,还要沿着蜿蜒的山路徒步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是个没什么本事的乡下老妪,四个兄妹早年夭折一个,另一个妹妹被卖到山东后长年没有联系,家里只剩下祥叔和弟弟——这些都十分符合金爷的要求。
祥叔比金姑小七岁,初中文凭,跟人卖过假烟假酒,还在河边闹市摆过摊,但收益平平。就在他决定回农村当个老实本分的农民时,媒人找到了他。
「我才不嫁他,一个男人要靠老婆吃饭,丢死人了!」见面那天,金姑就表明自己态度,但金爷呵斥她:「丢人丢人,三十岁嫁不出去你怎么不说自己丢人?」金姑又哑口无言,只是连正眼都瞧不上祥叔。
祥叔的弟弟对他入赘的事也表示反对:「将来娃仔还要姓金,这不是侮辱人嘛?一辈子抬不起头的。」但祥叔没想这么远,他说:「我们家有你就不会绝后,但是那三样挤破头都不一定办得到,忍忍就算了。」忍一下,就有城镇户口、房子和工作,他曾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祥叔和金姑悄无声息地结婚了,而后祥叔又悄无声息地住进了几乎没见过几次面的金姑家。金爷则履行自己的诺言,帮他在客运站找了一份短途汽车司机的活,拿每个月 600 元的工资,又把他的户口调到以金姑为户主的户口下,正式成了城镇户口。
那个年代,入赘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被人看不起。
祥叔住到了镇上,还想着能像乡下那样,有密切的人情往来。他去一趟市场,就要买回一大袋土花生、土鸡蛋,或拎回一袋鲜活的鲤鱼,笑眯眯地一家家亲戚、邻居地分过去。在镇上住久了的大妈最喜欢山里的土特产,每回听到祥叔来敲门,笑得眼褶子都出来了。但在私下里,她们还是说他「倒插门」、「没用」。
「有一次他来给我送一梭土芭蕉,我正好在做卤猪脚,问他吃不吃,他还真吃。」外婆家的沙发上,几个婆婆抓着一把瓜子低声说:「那个吃相啊,啧啧,还用指甲抠里面那个骨髓,还要把筷子在咯吱窝擦一下。那副筷子我转身就丢了。」「毕竟是乡下来的,不然怎么愿当倒插门?」她们就像专门研究祥叔的科技人员,找出他行为上的诸多不同,然后认为这些全都因为祥叔是「倒插门」。
他到家里来送我们几只水鱼,因为鞋上带泥他死活不愿进门,怕弄脏了家里的地板,妈妈便在门口小心提醒他:「镇上刻薄的人可多,你还是不要这么招眼,少走动。」祥叔不以为意,声音中气十足:「就是送点土货嘛,我看几个阿姨可喜欢呢。」
但常给邻居送土特产的事被金姑知道后,当晚他们家就打起架来。金姑的吼叫声和东西碎裂的声音传出去很远,哪怕我家住在隔着球场的对面楼也听得一清二楚。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52:12
要理解这句话,需要把这句话暗含的另一句话说出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够幸免”,这两句话合一起才是完整的。
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那么现实社会中有哪些和“雪崩”类似的现象呢?让我们先分析“雪崩”这一现象的要素,有三个:
1,无数的雪花堆积在一起达到某个界限后,一个意外的因素(如稍微大点的声音)就可能导致雪崩发生。
2,每一片雪花都是受害者,但同时又是加害者。
3,雪花什么都没有做,但雪崩的原因确实就是无数雪花的存在。
对于第1点,雪崩的内在因素是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意外因素只是导火索。第2点的重点是受害者本身就是加害者。虽然雪花没有做也做不了什么,但是大量雪花的堆积正是雪崩的原因。第3点有待商榷或者改进,毕竟雪花是非生物,无法主动做什么。
数量众多引发特定事件+每一个参与者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什么都没做,现实中哪些现象具备这三个因素呢?短时间内我能想到的现象有两个:踩踏事件和堵车事件。当然这里是指部分踩踏事件和堵车事件,像舞台设计有缺陷、人群中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引发踩踏、高速路上发生连环事故导致堵车等能找到明显过错方的不算,那些和雪崩没什么相像之处。
1,踩踏事件
数千、数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人群由于地铁、演唱会、集会、朝圣等特定原因而聚集在一起,在人群进场或者散场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危险。一些意外事件(有人摔跤、有人突然昏倒等)造成部分人恐慌,而恐慌具有传染性,迅速传染到周围的人群。一旦有几十上百人做出超常规的动作想要逃离时,外围的人没机会了解发生了什么,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恐慌之中或者被恐慌的人群裹挟着走,踩踏事件就可能发生了。
2,堵车事件
在一些大城市上班或者下班高峰期时,大量通勤车辆涌进城市道路。随着车辆越来越多,道路渐渐变得拥挤,每辆车都慢慢减速。只要有一个小意外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意外,大面积的堵车事件就可能发生了。事实上,特大城市工作日早晚堵车已经是常态了。
上述类型的踩踏事件和堵车事件和“雪崩”很像,大量人群/大量车辆聚集在一起是事件的基础,每个人/每辆车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此外,人群和车辆能做的很少。
人们观察领悟道理,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大型集会时加强安保管理,做好人群引流预案;发展公共轨道交通,错开政府/企业上下班时间等等。


最后想说的是,每一句传播较广的话必然含有有一定的道理,而重要的是找出其适用范围。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么它就变得没有道理,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无商不奸”等等都是一样的。“雪崩”和“平庸的恶”不同,大屠杀、文革、股灾等也不大适合这句话,因为大屠杀相当大的原因是一方有组织、另一方没有组织,而文革和股灾的成因都很复杂,想用一句话解释清楚未免过于轻率。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17:52:11
我觉得这句话的曲解跟翻译有很大关系……
这句话是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的名句,波兰语原话是「aden patek niegu nie czuje si odpowiedzialny za lawin.」翻译成英文是「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探讨一句话不能脱离这句话的时代背景。斯坦尼斯洛生活的年代,正是残酷的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入侵波兰,斯坦尼斯洛被迫逃亡,然而后来他仍然被抓到,并被关押在乌克兰捷尔诺波尔集中营,后因逃跑而被判处死刑,并被押到树林里挖掘自己的坟墓。在树林里斯坦尼斯洛用铲子击杀了自己的看守并成功逃脱。
从这一段经历我们能够看出,所谓的「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说的实际上是德国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押送犹太人的火车,毒气室的建造者……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人觉得自己对死难者是有责任的(responsible)。
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那就是,面对一个邪恶的制度,我们真的能够因为「职责所在」「我只是在工作」就心安理得的为其添砖加瓦么?
平庸之恶也是恶。


然而自从某个天才把这句话翻译成「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innocent)的」,他就被曲解了。
人们开始用它评判别人,评判那些受害者。
当一个受害者站出来声明自己的无辜时,总会有人用这句话来表达「你丫活JB该,谁让你属于某个我不喜欢的群体」。
然而人永远不该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付出代价,受害者从来就不是雪花,受害者是被压在雪崩下的人,就像当年无缘无故被屠杀的犹太人一样。
那些滥用这句话的人才是雪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